我的責任編輯

關燈
一步,總要想到我那些朋友,我那些老師,特别是我的“責任編輯”,那就是葉聖老,因為他們關心我,我不願使他們失望,我不能辜負他們對我的信任,我今天還是這樣想,還是這樣做,還是這樣地回憶那些忘不了的往事。

     現在簡單地講三件事情。

     第一件:一九四九年初北平解放,葉聖老他們從香港到了北方,當時那邊有人傳說我去了台灣,他很着急,寫信向黃裳打聽,黃裳讓我看了他的來信。

    幾個月後我去北平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我緊緊握着他的手,我們談得很高興。

     第二件:“文革”期間葉聖老得到解放之後,到上海來要求見幾個人,其中有一個就是我,他仍然為我的安全擔心。

    據說徐景賢說我是“反革命”不給見,好像豐子恺先生也不能出來,他就隻見到周予同教授,但已經雙目失明,癱瘓在床,給折磨成那個樣子!旁邊還有人監視;即使是老朋友見面又能談些什麼呢?看到一位進步知識分子如此可悲的下場,看到一位老友含冤受屈的慘痛遭遇,而自己毫無辦法,他的心情我很了解,他後來不曾對我講過什麼,他把一切都咽在肚裡了。

    但是他在上海知道了一個事實:他要看望的人還活着。

    聽說那次和他同來的人中還有胡愈之同志。

     第三件:“四人幫”下台了。

    長期給關在活葬墓中的我終于看到了一線光明,一線希望。

    我叫起來,我想用我的聲音撞破四周的岑寂。

    于是從朋友們那裡來了鼓勵,來了安慰;從四面八方伸過來援助的手。

    愈之寄信說:“今天從《文彙報》讀到你的一封信,喜躍欲狂。

    盡管受到‘四人幫’十多年的迫害,從你的文字看來,你還是那樣的清新剛健,你老友感到無比的快慰。

    先寫這封信表示衷誠的祝賀。

    中國人民重新得到一次大解放。

    你也解放了!這不該祝賀嗎?”葉聖老不但幾次來信,而且還寫了一首詩贈給我,他這樣說:“誦君文,莫計篇,交不淺,五十年。

    平時未必常晤叙,十載契闊心怅然。

    今春《文彙》刊書翰,識與不識衆口傳。

    揮灑雄健猶往昔,蜂虿于君何有焉。

    杜雲古稀今曰壯,伫看新作湧如泉。

    ” 我似乎又回到了五十年前了。

    這樣的友情!這樣的信任!我還有什麼話好說呢?我應當高興:我有這樣的朋友,這樣的老師,這樣的責任編輯!愈之也是我的責任編輯,一九三一年他幾次到閘北寶山路我的住處來約稿,除了中篇小說《霧》以外,他還要我在第二年的《東方雜志》上發表連載文章。

    我隻寫好一篇《楊嫂》,“一·二八”事變就使我改變了寫作計劃。

    愈之的确是我的老友,世界語運動把我們連在一起,一直到他的最後,一直到今天,因為他還活在我的心中。

    可惜我沒有能把他寄到成都的信,六十幾年前的那封信保存下來!這些年我和他接觸不多,不過在我患病摔傷之前,我們常有機會見面。

    他對世界語的熱情和對世界語運動在中國的發展所做的貢獻,使我感到慚愧。

    作為一位九十高齡的老人他離開這個世界,不會有什麼遺憾。

    我雖然失去一位長期關心我的老師和诤友,但是他的形象、他的聲音永遠在我的眼前,在我的耳邊:不要名利,多做事情;不講空話,要幹實事。

    這是他給我照亮的路,這也是我生活的道路。

    不管是用紙筆,或者用行為,不管是寫作或者生活,我走的是同樣一條道路。

    路上有風有雨,有泥有石,黑夜來臨,又得點燈照路。

    有時腳步乏力還要求人拉我一把。

    出書,我需要責任編輯;生活,我也同樣需要責任編輯。

    有了他們,我可以放心前進,不怕失腳摔倒。

     愈之走了。

    葉老還健在,我去年上北京,他正住院,我去醫院探望,閑談間他笑得那樣高興。

    今天我仿佛還聽見他的笑聲。

    分别十幾個月,我寫字困難,心想他寫字也一定困難,就不曾去信問候他。

    但是我對他的思念并未中斷,我祝願他健康長壽,也相信他一定健康長壽。

     五月十五日 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八六年六月五日香港《大公報·大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