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抵荊州王甫數诘賊 走麥城關羽大敗兵
關燈
小
中
大
示意他不必前去。
因為從這震天動地的聲音聽來,決不是幾十個或是幾百個人,而是成千上萬,這就是兵變。
昔年項羽兵敗九裡山,亦發生過嘩變,可是沒法鎮住。
今日之變,亦在關羽意料之中,因為這數十萬大軍中有不少軍士是荊襄土人,城中都有家眷,家鄉失守,軍心必定浮動,這是誰也阻止不了的,要是一殺,嘩變的人就越多。
關羽傳出令去:願留則留,願去則去。
這樣一講,營中無人攔阻,一哄而散。
一檢點,十去其六,隻剩下十餘萬人。
所走的士兵大多是荊州之人,當然還有許多荊州士兵感念君侯之恩,暫且不肯離去。
嘩變方才平息,大營四周戰鼓響亮,殺聲齊來。
關公傳令帶馬扛刀,與衆将一起上馬。
上營牆一看,四處火把燈球,照耀如同白晝。
為首一将乃是呂蒙,胯下戰馬,手執令旗,披袍顯甲,雉尾雙挑。
原未王甫出了荊州之後,呂蒙便點兵點将,帶了十二員上将殺向漢營來,孫權在後率軍接應。
關羽見吳軍排開了扇形之陣,向大營蜂擁而來,明晃晃的刀槍,黑壓壓的人頭,似潮水般地卷來。
關羽即刻令軍士大開營門,率衆将出營抵敵。
隻見呂蒙令旗一揮,十二員吳将如猛虎下山,撲了過來。
潘璋、董襲、蔣欽、陳武四将圍住了關羽一個,韓當、周泰盯住了關平,徐盛、丁奉與廖化戰成一團,甘甯、馬忠逼住了趙累,淩統和朱然雙戰王甫。
周倉見狀,急竄數步,來相助主人。
恰恰是六員漢将對十二員吳将,一比二。
終因寡不敵衆,少不勝多,衆将又數日吃不好,睡不足,體力難支,單憑着一腔怒氣能支持多久,隻得且戰且退。
打到半夜,也不知退了多少路,隻見吳軍不追了,關羽方才停下。
聚集三軍一看,又少了數萬人馬,大多是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
衆将也都戰得氣喘籲籲,汗如雨注。
剛喘得幾口氣,又聽得炮聲轟鳴,殺聲四起,吳軍從四面八方襲來。
關羽無立足之地,隻得再戰,打到天明,追兵方止。
關羽向四面一看,所從之軍不足一萬。
在此群山層疊之間,到處都隐伏着吳軍的殺聲,也到處有可能遭到伏擊。
關羽不敢多歇,帶着殘軍信步向前。
來到一座大山前,一無殺聲,二無吳軍旗号,一打聽方知是大别山。
關羽傳令就地紮下營來,雖說軍士不足一萬,所幸大将無傷亡,五百校刀手和二十關西漢都在。
這些心腹都在,關羽寬慰不少。
紮穩營頭,關羽帶了衆将和五百二十個心腹,上大别山觀察突圍的路徑。
到了半山腰,立馬橫刀,向四下眺望。
不料山谷中殺聲又起,隻見呂蒙一馬當先,帶着五萬吳軍追殺上來。
周倉道:&ldquo主人,賊軍又到,如之奈何?&rdquo 關羽咬一咬牙關道:&ldquo守住山頭,居高臨下,與賊軍決戰到底!&rdquo 正說間,山下的一萬漢軍見呂蒙大隊猶如洪水一般湧來,既無大将可依,又無險可據,一哄而散,落荒而走,隻留下一座空營。
四十萬人馬就這樣一批一批地敗得一兵一卒全無了。
呂蒙将令旗一指,&ldquo沖上山去,活捉關羽!&rdquo 吳将潘璋率先躍馬而上,往山腰中攀登上去。
吳軍齊聲呐喊:&ldquo捉拿關羽啊!&hellip&hellip&rdquo個個奮勇,人人争先,人衆如蟻,刀多似林。
關羽望着如鳥獸散的漢軍,既無義憤,又不惋惜,打定主意死守高阜,與吳軍血戰到底。
恰在此時,天外推來一片烏雲,籠罩住了山上山下。
一陣狂風起處,豆大的雨點灑了下來。
須臾,大雨如注,傾盆似地潑瀉而下。
片刻間,雨簾隔斷了兩軍的視線,大水越出了山澗,像萬匹脫了缰的野馬奔騰起來,嘩嘩地向山下沖了下去。
說也奇怪,滿山大雨聲四處轟鳴,落到山腰處的卻是朦胧細雨。
這點細雨反倒給關公增添了幾分精神,腦子似乎清醒了些。
雨越下越大,天空好像劃開了一道口子,洪流沖刷着山路,泥濘得一步一跌,吳軍非常難行,連眼睛都不能睜開,簡直是在與大雨搏鬥。
幾沖幾退,未能上得一步。
呂蒙無奈,隻得傳令收兵。
雨漸漸小下來,關羽看到山下的吳軍也已停止進攻,便帶着五百多人往後山行去。
太陽落山時節,來到後山腳下,見樹林中有一座廟宇,廟前寫着&ldquo關王廟&rdquo三個字,近前一看,牆垣剝落,數處破效,雜草叢生,罕有人迹,不少地方已成了鳥雀的案穴。
周倉問道:&ldquo主人,此處哪來關王廟?&rdquo 關羽上前細細一看,方知就裡。
原來關家的祖上,也不知是相隔了多少代,有個叫關龍逢的人,十八歲那年,父母相繼去世。
守孝三年後,出仕為将。
有一次,關龍逢奉令解糧去京都,路過西史山,巧逢早荒,田裡幹得裂開了口子,顆粒無收,百姓俄得面黃肌瘦,靠扒樹皮、刻草根充饑,光景凄涼。
見官家大糧路過,百姓紛紛跪倒在道路兩側,懇求施舍一升半合,普救衆生。
關龍逢雖則哀憐當地民情,但是解京的官糧怎麼可以擅動呢?可是看到滿地的男女老幼都是衣不蔽體,骨瘦如柴,懷抱中的嬰兒吸吮着幹癟的乳頭,連哭聲都是嘶啞的,好不心疼。
關龍逢頓起恻隐之心,将所有的大糧都販濟了災民,拯救了許多垂危的性命。
百姓得救了,可關龍逢怎麼回去交差呢?隻得自刎在西叟山下。
當地百姓感念關龍逢救命之恩,就在這一帶築廟立碑,世世代代紀念這位舍生取義的好官。
這一消息傳開後,各處都有人為關龍逢建廟,希望人世間當官的都為子民百姓着想。
關羽在廟前住馬,留五百校刀手在外警戒,與衆将下馬,一齊進了廟堂。
裡面烏洞洞一片漆黑,關西漢點上火把一照,見供桌上仍有蠟燭香爐,可是灰塵積壓,蜘網遍布。
周倉找來一隻座位,請主人當堂坐了下來。
關羽望着神像想,原來我祖上就出了這樣一位忠義之士,以糧赈民而死。
我失守荊州,反害了多少性命,先祖在九泉之下,何能瞑目!遂對關平看看:你是當年員外之子,十多年來從未回去過一次,也不知他的生身父母到底如何,我豈可将他人父子之情于不顧,何不即此打發他回去,免得跟着我再吃那麼多的苦,遭那麼多的災。
便道:&ldquo吾兒關平。
&rdquo &ldquo父親,怎樣?&rdquo &ldquo汝随某十餘載,曆盡風霜之苦,從未回過家園。
何不此刻回去探視雙親,可免老人家懸望?&rdquo 關平聽到這句話,即刻涕淚漣漣,撲到父親的腳前,抱住關羽的雙膝,泣告道:&ldquo父親有難,孩兒豈肯不在身前?&rdquo 關羽道:&ldquo某視汝如親生,豈肯相舍?如今大難将臨,汝可速回家鄉探親,再來相助為父不遲。
&rdquo 關平一聽就知道這是在哄他離開這裡,心想,要是回去了再來,不知父親到了哪裡,還能找到麼?說道:&ldquo父親,孩兒回鄉,理當錦衣而歸,方才榮耀門庭。
如今大敵在前,正當為父親效命,奪回荊州。
父親休再相逼,孩兒願與父親生死與共,誓不身離寸步!&rdquo 衆将無不為關平這種尚義所感動,英雄落淚,紛紛跪下發誓道:&ldquo末将等願與君侯同生共死,殺回荊州!&rdquo 廟外的校刀手也都齊齊地向裡面跪拜道:&ldquo某等願為主人盡忠效死!&rdquo 關羽心中大喜,含淚道:&ldquo汝等皆是漢室忠義之士,某倘有一線生還,與汝等共享天下!&rdquo 就這樣,五百多人在廟中宿了一夜,天明時,關羽命校刀手分頭去探索路徑。
不多時,回報道:&ldquo西南方有一座小城。
&rdquo 關羽又命他們去打探這小城。
回複道:前面此城名叫麥城,乃是荊襄之地,城牆上仍然高扯着漢家旗号。
關羽聽說這兒還有一塊幹淨的地方,大喜過望,吩咐帶馬扛刀。
周倉将赤兔馬帶了過來。
這匹馬像關羽一樣,也是數天沒有進食了,周倉喂料,它總是轉過頭去,或者低頭嗅嗅,然後把頭一昂,就是不吃一口,好像也有着沉重的心事,難以下咽。
關羽憐借地撫摸着馬首,自語道:&ldquo寶馬啊,寶馬,背負關某十餘年,馳騁疆場,立下不朽之功。
今日關某誤中吳兒之計,落荒而逃,兵敗至此,與汝無用武之地也!&rdquo 赤兔馬似乎
因為從這震天動地的聲音聽來,決不是幾十個或是幾百個人,而是成千上萬,這就是兵變。
昔年項羽兵敗九裡山,亦發生過嘩變,可是沒法鎮住。
今日之變,亦在關羽意料之中,因為這數十萬大軍中有不少軍士是荊襄土人,城中都有家眷,家鄉失守,軍心必定浮動,這是誰也阻止不了的,要是一殺,嘩變的人就越多。
關羽傳出令去:願留則留,願去則去。
這樣一講,營中無人攔阻,一哄而散。
一檢點,十去其六,隻剩下十餘萬人。
所走的士兵大多是荊州之人,當然還有許多荊州士兵感念君侯之恩,暫且不肯離去。
嘩變方才平息,大營四周戰鼓響亮,殺聲齊來。
關公傳令帶馬扛刀,與衆将一起上馬。
上營牆一看,四處火把燈球,照耀如同白晝。
為首一将乃是呂蒙,胯下戰馬,手執令旗,披袍顯甲,雉尾雙挑。
原未王甫出了荊州之後,呂蒙便點兵點将,帶了十二員上将殺向漢營來,孫權在後率軍接應。
關羽見吳軍排開了扇形之陣,向大營蜂擁而來,明晃晃的刀槍,黑壓壓的人頭,似潮水般地卷來。
關羽即刻令軍士大開營門,率衆将出營抵敵。
隻見呂蒙令旗一揮,十二員吳将如猛虎下山,撲了過來。
潘璋、董襲、蔣欽、陳武四将圍住了關羽一個,韓當、周泰盯住了關平,徐盛、丁奉與廖化戰成一團,甘甯、馬忠逼住了趙累,淩統和朱然雙戰王甫。
周倉見狀,急竄數步,來相助主人。
恰恰是六員漢将對十二員吳将,一比二。
終因寡不敵衆,少不勝多,衆将又數日吃不好,睡不足,體力難支,單憑着一腔怒氣能支持多久,隻得且戰且退。
打到半夜,也不知退了多少路,隻見吳軍不追了,關羽方才停下。
聚集三軍一看,又少了數萬人馬,大多是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
衆将也都戰得氣喘籲籲,汗如雨注。
剛喘得幾口氣,又聽得炮聲轟鳴,殺聲四起,吳軍從四面八方襲來。
關羽無立足之地,隻得再戰,打到天明,追兵方止。
關羽向四面一看,所從之軍不足一萬。
在此群山層疊之間,到處都隐伏着吳軍的殺聲,也到處有可能遭到伏擊。
關羽不敢多歇,帶着殘軍信步向前。
來到一座大山前,一無殺聲,二無吳軍旗号,一打聽方知是大别山。
關羽傳令就地紮下營來,雖說軍士不足一萬,所幸大将無傷亡,五百校刀手和二十關西漢都在。
這些心腹都在,關羽寬慰不少。
紮穩營頭,關羽帶了衆将和五百二十個心腹,上大别山觀察突圍的路徑。
到了半山腰,立馬橫刀,向四下眺望。
不料山谷中殺聲又起,隻見呂蒙一馬當先,帶着五萬吳軍追殺上來。
周倉道:&ldquo主人,賊軍又到,如之奈何?&rdquo 關羽咬一咬牙關道:&ldquo守住山頭,居高臨下,與賊軍決戰到底!&rdquo 正說間,山下的一萬漢軍見呂蒙大隊猶如洪水一般湧來,既無大将可依,又無險可據,一哄而散,落荒而走,隻留下一座空營。
四十萬人馬就這樣一批一批地敗得一兵一卒全無了。
呂蒙将令旗一指,&ldquo沖上山去,活捉關羽!&rdquo 吳将潘璋率先躍馬而上,往山腰中攀登上去。
吳軍齊聲呐喊:&ldquo捉拿關羽啊!&hellip&hellip&rdquo個個奮勇,人人争先,人衆如蟻,刀多似林。
關羽望着如鳥獸散的漢軍,既無義憤,又不惋惜,打定主意死守高阜,與吳軍血戰到底。
恰在此時,天外推來一片烏雲,籠罩住了山上山下。
一陣狂風起處,豆大的雨點灑了下來。
須臾,大雨如注,傾盆似地潑瀉而下。
片刻間,雨簾隔斷了兩軍的視線,大水越出了山澗,像萬匹脫了缰的野馬奔騰起來,嘩嘩地向山下沖了下去。
說也奇怪,滿山大雨聲四處轟鳴,落到山腰處的卻是朦胧細雨。
這點細雨反倒給關公增添了幾分精神,腦子似乎清醒了些。
雨越下越大,天空好像劃開了一道口子,洪流沖刷着山路,泥濘得一步一跌,吳軍非常難行,連眼睛都不能睜開,簡直是在與大雨搏鬥。
幾沖幾退,未能上得一步。
呂蒙無奈,隻得傳令收兵。
雨漸漸小下來,關羽看到山下的吳軍也已停止進攻,便帶着五百多人往後山行去。
太陽落山時節,來到後山腳下,見樹林中有一座廟宇,廟前寫着&ldquo關王廟&rdquo三個字,近前一看,牆垣剝落,數處破效,雜草叢生,罕有人迹,不少地方已成了鳥雀的案穴。
周倉問道:&ldquo主人,此處哪來關王廟?&rdquo 關羽上前細細一看,方知就裡。
原來關家的祖上,也不知是相隔了多少代,有個叫關龍逢的人,十八歲那年,父母相繼去世。
守孝三年後,出仕為将。
有一次,關龍逢奉令解糧去京都,路過西史山,巧逢早荒,田裡幹得裂開了口子,顆粒無收,百姓俄得面黃肌瘦,靠扒樹皮、刻草根充饑,光景凄涼。
見官家大糧路過,百姓紛紛跪倒在道路兩側,懇求施舍一升半合,普救衆生。
關龍逢雖則哀憐當地民情,但是解京的官糧怎麼可以擅動呢?可是看到滿地的男女老幼都是衣不蔽體,骨瘦如柴,懷抱中的嬰兒吸吮着幹癟的乳頭,連哭聲都是嘶啞的,好不心疼。
關龍逢頓起恻隐之心,将所有的大糧都販濟了災民,拯救了許多垂危的性命。
百姓得救了,可關龍逢怎麼回去交差呢?隻得自刎在西叟山下。
當地百姓感念關龍逢救命之恩,就在這一帶築廟立碑,世世代代紀念這位舍生取義的好官。
這一消息傳開後,各處都有人為關龍逢建廟,希望人世間當官的都為子民百姓着想。
關羽在廟前住馬,留五百校刀手在外警戒,與衆将下馬,一齊進了廟堂。
裡面烏洞洞一片漆黑,關西漢點上火把一照,見供桌上仍有蠟燭香爐,可是灰塵積壓,蜘網遍布。
周倉找來一隻座位,請主人當堂坐了下來。
關羽望着神像想,原來我祖上就出了這樣一位忠義之士,以糧赈民而死。
我失守荊州,反害了多少性命,先祖在九泉之下,何能瞑目!遂對關平看看:你是當年員外之子,十多年來從未回去過一次,也不知他的生身父母到底如何,我豈可将他人父子之情于不顧,何不即此打發他回去,免得跟着我再吃那麼多的苦,遭那麼多的災。
便道:&ldquo吾兒關平。
&rdquo &ldquo父親,怎樣?&rdquo &ldquo汝随某十餘載,曆盡風霜之苦,從未回過家園。
何不此刻回去探視雙親,可免老人家懸望?&rdquo 關平聽到這句話,即刻涕淚漣漣,撲到父親的腳前,抱住關羽的雙膝,泣告道:&ldquo父親有難,孩兒豈肯不在身前?&rdquo 關羽道:&ldquo某視汝如親生,豈肯相舍?如今大難将臨,汝可速回家鄉探親,再來相助為父不遲。
&rdquo 關平一聽就知道這是在哄他離開這裡,心想,要是回去了再來,不知父親到了哪裡,還能找到麼?說道:&ldquo父親,孩兒回鄉,理當錦衣而歸,方才榮耀門庭。
如今大敵在前,正當為父親效命,奪回荊州。
父親休再相逼,孩兒願與父親生死與共,誓不身離寸步!&rdquo 衆将無不為關平這種尚義所感動,英雄落淚,紛紛跪下發誓道:&ldquo末将等願與君侯同生共死,殺回荊州!&rdquo 廟外的校刀手也都齊齊地向裡面跪拜道:&ldquo某等願為主人盡忠效死!&rdquo 關羽心中大喜,含淚道:&ldquo汝等皆是漢室忠義之士,某倘有一線生還,與汝等共享天下!&rdquo 就這樣,五百多人在廟中宿了一夜,天明時,關羽命校刀手分頭去探索路徑。
不多時,回報道:&ldquo西南方有一座小城。
&rdquo 關羽又命他們去打探這小城。
回複道:前面此城名叫麥城,乃是荊襄之地,城牆上仍然高扯着漢家旗号。
關羽聽說這兒還有一塊幹淨的地方,大喜過望,吩咐帶馬扛刀。
周倉将赤兔馬帶了過來。
這匹馬像關羽一樣,也是數天沒有進食了,周倉喂料,它總是轉過頭去,或者低頭嗅嗅,然後把頭一昂,就是不吃一口,好像也有着沉重的心事,難以下咽。
關羽憐借地撫摸着馬首,自語道:&ldquo寶馬啊,寶馬,背負關某十餘年,馳騁疆場,立下不朽之功。
今日關某誤中吳兒之計,落荒而逃,兵敗至此,與汝無用武之地也!&rdquo 赤兔馬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