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呂子明詐死薦吳帥 陸伯言稱謙犒漢軍
關燈
小
中
大
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計無不達,謀無不成,威名遠揚。
江東托賴君侯之威,一無内顧之憂。
下官奉都督之命,特具些許薄禮,過江奉獻。
望君侯笑納。
&rdquo說罷,從貼身處取出一份禮單,雙手呈上。
關羽斂起笑意,将手一推道:&ldquo某素不喜此道。
&rdquo意思是我一生不喜歡收受别人的東西。
呂範忙解釋道:&ldquo陸帥别無他意,隻為江東久受君侯荷護,衆将辛勞,特命下官前來犒賞三軍,以表微意。
&rdquo 關羽道:&ldquo某興師滅賊乃為天下之公,亦某之責。
何勞江東到此犒賞?&rdquo 呂範想,這是第二步,陸遜關照我一定要說得關公收下禮物,我決不能就此為止。
呂範向來能說,就對關公十分尴尬地笑道:&ldquo君侯,些小禮物僅表江東萬民對君侯一片丹心,若隻是推卻,下官如何回複都督?&rdquo 關羽見他這般懇求,就差沒有哭出來。
方才将禮單浏覽了一遍:好一份&ldquo薄禮&rdquo,簡直可以堆成一座禮山!不過,不收也太沒情,既然是誠心誠意地送來,也不可一點也不收。
便淡淡地說道:&ldquo關某承陸帥一片好意,留下萬頭牲畜,餘者請大夫納回。
&rdquo 呂範隻以為關羽全部留下,不想隻留了些牲奮,便道:&ldquo君侯請将金銀收下,不必客套。
&rdquo &ldquo某視金銀如同糞土,生平所不喜。
&rdquo &ldquo下官久聞君侯之美名,昔日在曹營中封金挂印,傳為佳話,家喻戶曉。
然今日之金銀乃陸帥所贈,非送君侯一人,舉兵北伐,可充作軍晌,以壯軍威。
&rdquo 關羽不以為然道:&ldquo庫中軍饷尚存,多則有害。
某不效王莽之舉。
&rdquo 關羽一向認為,隻要定期如實地分發饷銀,這對軍士來說是最正當的事情了。
軍士身上的銀兩一多,打仗就要分心,胡思亂想,開小差,這是有害的。
隻要不克扣,軍士們就滿意了。
當年東漢的王莽,每攻取一地,就讓手下随心所欲地大搶三天,好淫擄掠,無所不為,無惡不作,以此來籠絡軍心,激勵軍士拚死作戰,可仍然敗北了。
因此用金銀來勉勵軍士,是弊多利少的。
呂範道:&ldquo金銀多則有害,然少亦無益。
下官以為獎賞有功之士,有助于北上滅操。
&rdquo 關羽見他苦口婆心,勸說個不停,覺得也有理,更怕他噜蘇,便點頭應允了。
自然不必多說,這一萬壇酒能值多少金銀,等到打平了中原以後,用來慶功賀喜那是最好不過的東西了。
不由得關羽不收下。
結果還是照單全收。
呂範就像卸下了重負一樣舒了口氣,神情頓然松弛了下來。
輕松自如地對帳上環視了一眼,信手指着廖化等人問道:&ldquo君侯,諸位将軍定是武藝高超,願聞大名!&rdquo 關公指着這些大将向呂範一一作了介紹,說道:&ldquo皆是漢室心腹,随某多年。
&rdquo說到這些大将,關羽興緻勃勃,回身又指着周倉道:&ldquo周倉,某馬前副将,步将之中屈指可數。
&rdquo 呂範順着關羽的手看去,正與周倉的目光相遇,不覺一陣心悸,便故作鎮定道:&ldquo久慕威名,莫非昔日臨江之畔舉錨登岸的周将軍?久仰!&rdquo呂範倒還記得當年周瑜計賺劉備臨江赴宴的事情,這種大将的确令人望而生畏。
呂範又問:&ldquo公子緣何不見?&rdquo &ldquo奉命鎮守新野。
&rdquo &ldquo哈哈,君侯帳前皆是足智多謀之士,皆有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之才,宛如猛虎添冀。
君侯有此良材輔助,何愁奸賊不滅,何慮漢業不興!&rdquo 關羽笑道:&ldquo大夫過獎。
某聞江東人材出衆,當年韓當、周泰、徐盛、丁奉皆是文武全才。
&rdquo 呂範接着道:&ldquo可惜都已年邁無用了。
&rdquo &ldquo甘甯、淩統頗有威名。
&rdquo &ldquo甘、淩二人雖然勇武,卻隻能水戰,不善陸戰。
不過是一技之長而已。
&rdquo 關羽問:&ldquo某聞潘璋、董襲乃上乘之将?&rdquo &ldquo君侯有所不知,此二人雖有虛名,亦不過勇而無謀。
若與君侯帳下諸将相比,好似&hellip&hellip&rdquo呂範欲言又止。
關公問道:&ldquo怎樣?&rdquo &ldquo好似頑石與美玉争輝。
&rdquo 關公聽了放聲大笑:&ldquo哈&hellip&hellip&rdquo真是痛快至極。
呂範講到這兒,便從座上擡身,&ldquo君侯,下官相擾多時,甚是不當。
待等君侯克日滅曹,下官再來大營恭賀。
告辭了!&rdquo他想,兩件事都已辦妥,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言多必失,當抽身返回了。
&ldquo請大夫多多回複陸帥,有關某在此,可保江東無虞。
某軍務在身,恕不遠送。
&rdquo &ldquo豈勞君侯相送。
下會有期!&rdquo說罷,匆匆出了漢營。
船上的東西早已搬空,呂範下了船,回陸口去複命陸遜。
暫且不提。
等得呂範一走,周倉說道:&ldquo主人,小人在旁觀察江東使人之色,眉來目去,言過其實。
某恐陸遜别有用心。
&rdquo近來周倉很會動腦筋。
關雲長喜歡&ldquo戴高帽子&rdquo。
這個性格已被陸遜掌握,所以呂範到此專揀年初一的話講,處處貶低江東,這正迎合了關羽的口胃。
關羽被周倉一質疑,反而勸道:&ldquo漢壽,大丈夫理應待人以君子,不可防人以小人。
切莫胡亂猜疑。
&rdquo 此時關雲長不信周倉的話,到了失荊州,走麥城的時候,方才追憶起周倉的這番話,真的是追悔莫及了。
呂範一走,關羽以為心腹之患已消,可以一心對付曹操了。
因此立即修下一角文書,命人發到荊州,命劉安帶領二十萬重兵立即開赴襄江大營。
&mdash&mdash大意失荊州,出典就在于此。
&mdash&mdash關公一心以為,江東隻有呂蒙一人要取荊州。
他一死,陸遜是個書生,年輕又沒作戰經驗,何況江東戰将老的老,衰的衰,隻得依附在自己的身上,方才不受曹操的侵犯。
因此不分真假,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将荊州人馬調撥一空。
三天過後,劉安領軍趕到。
關羽又把胡班的五萬水軍也調至軍前,隻留少數人看守船隻。
打算大舉進攻宛洛道,全力追殺曹操。
卻說滿寵從江東回到宛洛道,将所見所聞告知了曹操。
接着呂蒙病故、陸遜拜帥的消息也傳到了魏營中。
曹操感到驚奇,聚文武商議對策。
滿寵道:&ldquo千歲,下官往秣陵見仲謀,言定約期起兵,某料不會變卦。
&rdquo 曹操把這幾天一連串的事情聯系起來一想,發覺呂蒙死得不明不白,又拜陸遜為帥,分明是用來蒙騙關羽,其中必有詐情。
正想着,探子來報:關羽将荊州軍馬調至軍前,合計四十萬,不日便要大舉進犯宛洛道。
曹操聽了這個消息,憂喜各半。
一旦東吳出兵,關羽立即會收兵,他的北伐之舉就會毀于一旦,樊城之危可解。
可是荊州定被東吳所取,我就再難下江南了。
曹操立即傳令各營
江東托賴君侯之威,一無内顧之憂。
下官奉都督之命,特具些許薄禮,過江奉獻。
望君侯笑納。
&rdquo說罷,從貼身處取出一份禮單,雙手呈上。
關羽斂起笑意,将手一推道:&ldquo某素不喜此道。
&rdquo意思是我一生不喜歡收受别人的東西。
呂範忙解釋道:&ldquo陸帥别無他意,隻為江東久受君侯荷護,衆将辛勞,特命下官前來犒賞三軍,以表微意。
&rdquo 關羽道:&ldquo某興師滅賊乃為天下之公,亦某之責。
何勞江東到此犒賞?&rdquo 呂範想,這是第二步,陸遜關照我一定要說得關公收下禮物,我決不能就此為止。
呂範向來能說,就對關公十分尴尬地笑道:&ldquo君侯,些小禮物僅表江東萬民對君侯一片丹心,若隻是推卻,下官如何回複都督?&rdquo 關羽見他這般懇求,就差沒有哭出來。
方才将禮單浏覽了一遍:好一份&ldquo薄禮&rdquo,簡直可以堆成一座禮山!不過,不收也太沒情,既然是誠心誠意地送來,也不可一點也不收。
便淡淡地說道:&ldquo關某承陸帥一片好意,留下萬頭牲畜,餘者請大夫納回。
&rdquo 呂範隻以為關羽全部留下,不想隻留了些牲奮,便道:&ldquo君侯請将金銀收下,不必客套。
&rdquo &ldquo某視金銀如同糞土,生平所不喜。
&rdquo &ldquo下官久聞君侯之美名,昔日在曹營中封金挂印,傳為佳話,家喻戶曉。
然今日之金銀乃陸帥所贈,非送君侯一人,舉兵北伐,可充作軍晌,以壯軍威。
&rdquo 關羽不以為然道:&ldquo庫中軍饷尚存,多則有害。
某不效王莽之舉。
&rdquo 關羽一向認為,隻要定期如實地分發饷銀,這對軍士來說是最正當的事情了。
軍士身上的銀兩一多,打仗就要分心,胡思亂想,開小差,這是有害的。
隻要不克扣,軍士們就滿意了。
當年東漢的王莽,每攻取一地,就讓手下随心所欲地大搶三天,好淫擄掠,無所不為,無惡不作,以此來籠絡軍心,激勵軍士拚死作戰,可仍然敗北了。
因此用金銀來勉勵軍士,是弊多利少的。
呂範道:&ldquo金銀多則有害,然少亦無益。
下官以為獎賞有功之士,有助于北上滅操。
&rdquo 關羽見他苦口婆心,勸說個不停,覺得也有理,更怕他噜蘇,便點頭應允了。
自然不必多說,這一萬壇酒能值多少金銀,等到打平了中原以後,用來慶功賀喜那是最好不過的東西了。
不由得關羽不收下。
結果還是照單全收。
呂範就像卸下了重負一樣舒了口氣,神情頓然松弛了下來。
輕松自如地對帳上環視了一眼,信手指着廖化等人問道:&ldquo君侯,諸位将軍定是武藝高超,願聞大名!&rdquo 關公指着這些大将向呂範一一作了介紹,說道:&ldquo皆是漢室心腹,随某多年。
&rdquo說到這些大将,關羽興緻勃勃,回身又指着周倉道:&ldquo周倉,某馬前副将,步将之中屈指可數。
&rdquo 呂範順着關羽的手看去,正與周倉的目光相遇,不覺一陣心悸,便故作鎮定道:&ldquo久慕威名,莫非昔日臨江之畔舉錨登岸的周将軍?久仰!&rdquo呂範倒還記得當年周瑜計賺劉備臨江赴宴的事情,這種大将的确令人望而生畏。
呂範又問:&ldquo公子緣何不見?&rdquo &ldquo奉命鎮守新野。
&rdquo &ldquo哈哈,君侯帳前皆是足智多謀之士,皆有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之才,宛如猛虎添冀。
君侯有此良材輔助,何愁奸賊不滅,何慮漢業不興!&rdquo 關羽笑道:&ldquo大夫過獎。
某聞江東人材出衆,當年韓當、周泰、徐盛、丁奉皆是文武全才。
&rdquo 呂範接着道:&ldquo可惜都已年邁無用了。
&rdquo &ldquo甘甯、淩統頗有威名。
&rdquo &ldquo甘、淩二人雖然勇武,卻隻能水戰,不善陸戰。
不過是一技之長而已。
&rdquo 關羽問:&ldquo某聞潘璋、董襲乃上乘之将?&rdquo &ldquo君侯有所不知,此二人雖有虛名,亦不過勇而無謀。
若與君侯帳下諸将相比,好似&hellip&hellip&rdquo呂範欲言又止。
關公問道:&ldquo怎樣?&rdquo &ldquo好似頑石與美玉争輝。
&rdquo 關公聽了放聲大笑:&ldquo哈&hellip&hellip&rdquo真是痛快至極。
呂範講到這兒,便從座上擡身,&ldquo君侯,下官相擾多時,甚是不當。
待等君侯克日滅曹,下官再來大營恭賀。
告辭了!&rdquo他想,兩件事都已辦妥,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言多必失,當抽身返回了。
&ldquo請大夫多多回複陸帥,有關某在此,可保江東無虞。
某軍務在身,恕不遠送。
&rdquo &ldquo豈勞君侯相送。
下會有期!&rdquo說罷,匆匆出了漢營。
船上的東西早已搬空,呂範下了船,回陸口去複命陸遜。
暫且不提。
等得呂範一走,周倉說道:&ldquo主人,小人在旁觀察江東使人之色,眉來目去,言過其實。
某恐陸遜别有用心。
&rdquo近來周倉很會動腦筋。
關雲長喜歡&ldquo戴高帽子&rdquo。
這個性格已被陸遜掌握,所以呂範到此專揀年初一的話講,處處貶低江東,這正迎合了關羽的口胃。
關羽被周倉一質疑,反而勸道:&ldquo漢壽,大丈夫理應待人以君子,不可防人以小人。
切莫胡亂猜疑。
&rdquo 此時關雲長不信周倉的話,到了失荊州,走麥城的時候,方才追憶起周倉的這番話,真的是追悔莫及了。
呂範一走,關羽以為心腹之患已消,可以一心對付曹操了。
因此立即修下一角文書,命人發到荊州,命劉安帶領二十萬重兵立即開赴襄江大營。
&mdash&mdash大意失荊州,出典就在于此。
&mdash&mdash關公一心以為,江東隻有呂蒙一人要取荊州。
他一死,陸遜是個書生,年輕又沒作戰經驗,何況江東戰将老的老,衰的衰,隻得依附在自己的身上,方才不受曹操的侵犯。
因此不分真假,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将荊州人馬調撥一空。
三天過後,劉安領軍趕到。
關羽又把胡班的五萬水軍也調至軍前,隻留少數人看守船隻。
打算大舉進攻宛洛道,全力追殺曹操。
卻說滿寵從江東回到宛洛道,将所見所聞告知了曹操。
接着呂蒙病故、陸遜拜帥的消息也傳到了魏營中。
曹操感到驚奇,聚文武商議對策。
滿寵道:&ldquo千歲,下官往秣陵見仲謀,言定約期起兵,某料不會變卦。
&rdquo 曹操把這幾天一連串的事情聯系起來一想,發覺呂蒙死得不明不白,又拜陸遜為帥,分明是用來蒙騙關羽,其中必有詐情。
正想着,探子來報:關羽将荊州軍馬調至軍前,合計四十萬,不日便要大舉進犯宛洛道。
曹操聽了這個消息,憂喜各半。
一旦東吳出兵,關羽立即會收兵,他的北伐之舉就會毀于一旦,樊城之危可解。
可是荊州定被東吳所取,我就再難下江南了。
曹操立即傳令各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