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奪新野故友雙絕交 襲荊州君臣共議策
關燈
小
中
大
是驚魂未定,周倉又站到了他的馬旁。
原來周倉把張虎打得暈頭轉向,突然藏身到了他的戰馬之下,兩柄錘頭左手一執,右手隻用三個指頭,扣住在馬鞍邊上,雙腳在馬腹下一鈎,整個身體就全部貼緊在馬肚皮下。
張虎逃進城,他也被帶了進去,等張虎扣馬,他就從下面跳了出來。
對着張虎做了個鬼臉,大叫一聲:&ldquo呔&mdash&mdash&rdquo 張虎低頭一看,這一吓差點魂靈出竅,周倉是怎麼進來的?他弄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本能地将戰馬一提,狼狽地往城中巷内逃了去,少頃方才醒悟過來:燕城守不住了。
這才撥準馬頭,向後關逃了出去。
魏軍看到這種情況,紛紛跟着張虎逃了出去。
周倉要的是關廂,并不追趕張虎和狙截魏軍,等他們從後關逃得精光以後,這才關上了後門,這就叫&ldquo賊出關門&rdquo,然後趕回前關,上得城樓一看,五千弟兄還隻剛剛出現在城外。
周倉高興得像個頑童,扯開嗓子大喊道:&ldquo弟兄們,慢得很,老周已取燕城。
&rdquo 漢軍弟兄做夢也不會想到他竟有這麼大的能耐,非但走得快,而且取城如囊中探物,何等容易。
更是想象不出他一兵不帶是怎樣單身奪關的。
因此衆軍無不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齊聲贊道:&ldquo周爺好哇&hellip&hellip&rdquo 被大家這麼一捧場,周倉更喜得心花怒放:&ldquo嘻&hellip&hellip&rdquo 五千軍士長驅直入進了燕城,換下旗号,守住四城。
周倉命軍士準備長弓硬弩,以禦魏軍再來。
各處吩咐完畢,便出了城關,尾随張虎的敗軍,自顧趕往新野去見關羽。
張虎出了燕城,方覺驚魂稍定,卻也不敢停留,火速趕到新野,将周倉奪城的情況詳盡說明。
徐晃安慰了一下張虎,便思量着迎戰關羽之策。
關羽從樊城外趕到這兒,離新野五裡紮下大營。
一面觀察徐晃的動靜,一面等候燕城周倉的消息。
中午過後,周倉已經趕到,便向關羽報告了好消息。
關羽聽了大喜,當面稱道:&ldquo漢壽轉戆為智,日後定是指麾三軍的主将。
&rdquo 一個戰将能夠離開主将單獨用兵,這就是将材。
就像前三國中的莽張飛,到處闖禍,隻知道上陣殺人。
後來受了諸葛亮的熏陶以後,常思以計取人,分兵入川時,居然成為足智多謀的主帥。
而如今的周倉雖也懂得用智,但這還是剛剛開頭,可惜他與關雲長一起走麥城,否則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關羽點兵一萬,在營前設下一座旗門,帶領衆将立馬于旗門之下,命人往新野城中向徐晃讨戰。
徐晃當即應戰,亦然領兵在城關之外立下旗門,留張虎、徐良于旗門下助陣,自己催動胯下黃骠馬直到戰場。
見關雲長一馬當先立于陣中,徐晃便扣馬架斧,向前拱手道:&ldquo雲長兄,久違了。
小弟徐晃有禮。
&rdquo 關羽見他行禮,自然有禮必還,那怕國賊曹操也是有來必往,何況徐晃乃是多年故友,理當禮儀有加。
便将青龍刀一架,綠袖數抖,雙手合抱道:&ldquo原是公明,某還禮了。
&rdquo 徐晃欠身道:&ldquo自别君侯,倏忽數載,不想君侯須發已蒼白矣!憶昔壯年相從,多蒙教誨,感謝不忘。
今君侯英風震于華夏,使故人聞之,不勝歎羨!茲幸得一見,深慰渴懷。
&rdquo 關羽道:&ldquo吾與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
闊别重逢,何必這等謙恭?&rdquo &ldquo君侯,自荊州起兵,拔襄陽,困樊城,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名遠播四海。
今又擒張虎,殺樂琳,可稱功德圓滿。
某為君侯敬進一言:急流勇退,及時收兵,方免身敗名裂之殃。
唯君侯三思。
&rdquo 徐晃這一番話從他的角度上來着,不能不說是一段至理良言,從當時的局勢來分析,對關羽并不利,前有北魏,後有東吳,縱然過了黃河,荊襄九郡亦難保住。
倘然聽了徐晃的話,就不至于有走麥城的下場了。
徐晃看清了當時的形勢,要是關羽肯收兵,一方面報答了關羽昔日之情,一方面也維護了曹操的利益。
可是,到了這種節骨眼上,關羽怎麼肯收兵回荊州呢?他認為解救萬歲出水火之中是迫在眉睫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他關羽義不容辭的責任,誰要阻止他北上伐魏,他就要和誰不能甘休。
因此,關羽慨然道:&ldquo公明,要某收兵不難,隻須一物即可。
&rdquo&ldquo何物耶?&rdquo&ldquo乃是操賊之頭顱矣!某得此即刻返回荊州,停止北伐。
不然,某斷難從命!&rdquo 徐晃暗暗想道:雲長兄啊,數十年來,隻有曹操殺你們,你怎麼弄得過他,幾十年的苦頭吃不怕。
曹操如今地大人多,越發權傾朝野。
我看你是在做夢。
我看在與你十幾年朋友的面上,因此還要好言相勸幾句,不來頂撞你,免得傷和氣。
&ldquo君侯,此話逼人太過也。
&rdquo 關羽聽他說了這句話,氣得連頭頸都紅了起來,凜然道:&ldquo此賊殺國舅,絞皇妃,斬皇子,罪大惡極。
某奉漢中王之命,北伐國賊,拯萬歲于水深火熱之中,此乃天意如此,人心如此,何謂逼人太過?不殺操賊,某誓不收兵!&rdquo 徐晃見他一說就跳,好言根本說不轉他的心。
暗想,事到如今,各以國事為重,顧不了朋友的面子了,誰功誰過隻有讓後人來評判了。
遂無可奈何道:&ldquo君侯不聽徐晃良言谏勸,隻恐悔之莫及,某亦愛莫能助也!&rdquo說到這兒,徐晃忽然回顧旗門,厲聲大叫道:&ldquo若取得雲長首級者,重賞千金!&rdquo 關羽哪曾料着,驚問道:&ldquo公明何出此言?&rdquo 徐晃道:&ldquo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
&rdquo十多年的朋友至此斷絕,情義已不複存在。
說畢,掉馬而回。
随即一聲炮響,一馬已飛入陣中,大吼道:&ldquo關羽休要不識好歹,本将來也!&rdquo 關羽好恨,徐晃竟然不顧十多年的情誼,對他這樣恩斷義絕,不由得怒火中燒,向來将大喝道:&ldquo來人何許人?&rdquo &ldquo某非旁人,乃是定國将軍、無敵上将、行軍大都督徐晃之子徐良是也。
&rdquo &ldquo無名之輩,速回旗門,命徐晃出馬!&rdquo 徐良想,你關雲長的派頭也太大了,打仗哪有像你這樣挑長揀短的。
你不與我打,我定要同你較量一下。
便将戰馬一拎,徑直掃了上去,起手中金闆大刀就朝關羽迎面劈去:&ldquo姓關的,看刀!&rdquo 徐良這下可捅了亂子,人家關羽正在氣頭上,叫他回去,他卻偏要往老虎頭上拍蒼蠅。
戰場上是沒什麼好客氣的,揚威立名都是用鮮血和性命換來的,沒有大本領怎麼撿得到便宜。
關羽見他大刀劈來,便提起青龍刀鑽子朝他的刀頭上枭了上去,&ldquo且慢!&rdquo 關羽何等神力,隻輕輕地一撥,便将徐良的大刀枭了開去,本當一肚子的火無處發洩,這就把徐晃的兒子當成了出氣筒,橫轉青龍刀就向徐良攔腰掃去,&ldquo去吧!&rdquo刀光閃處,徐良已屍分兩段,連人帶馬滾落在地,連哼一聲的時間也沒有,徐良就此成了刀下之鬼。
關雲長一世隻殺十九個人,刀上十七個,劍上兩個。
這十九個是:掃黃巾刀劈程遠志,戰北海劈管亥,戰虎牢溫酒斬華雄,伐徐州枭車胄之首,小沛城下殺王忠、劉岱,過
原來周倉把張虎打得暈頭轉向,突然藏身到了他的戰馬之下,兩柄錘頭左手一執,右手隻用三個指頭,扣住在馬鞍邊上,雙腳在馬腹下一鈎,整個身體就全部貼緊在馬肚皮下。
張虎逃進城,他也被帶了進去,等張虎扣馬,他就從下面跳了出來。
對着張虎做了個鬼臉,大叫一聲:&ldquo呔&mdash&mdash&rdquo 張虎低頭一看,這一吓差點魂靈出竅,周倉是怎麼進來的?他弄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本能地将戰馬一提,狼狽地往城中巷内逃了去,少頃方才醒悟過來:燕城守不住了。
這才撥準馬頭,向後關逃了出去。
魏軍看到這種情況,紛紛跟着張虎逃了出去。
周倉要的是關廂,并不追趕張虎和狙截魏軍,等他們從後關逃得精光以後,這才關上了後門,這就叫&ldquo賊出關門&rdquo,然後趕回前關,上得城樓一看,五千弟兄還隻剛剛出現在城外。
周倉高興得像個頑童,扯開嗓子大喊道:&ldquo弟兄們,慢得很,老周已取燕城。
&rdquo 漢軍弟兄做夢也不會想到他竟有這麼大的能耐,非但走得快,而且取城如囊中探物,何等容易。
更是想象不出他一兵不帶是怎樣單身奪關的。
因此衆軍無不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齊聲贊道:&ldquo周爺好哇&hellip&hellip&rdquo 被大家這麼一捧場,周倉更喜得心花怒放:&ldquo嘻&hellip&hellip&rdquo 五千軍士長驅直入進了燕城,換下旗号,守住四城。
周倉命軍士準備長弓硬弩,以禦魏軍再來。
各處吩咐完畢,便出了城關,尾随張虎的敗軍,自顧趕往新野去見關羽。
張虎出了燕城,方覺驚魂稍定,卻也不敢停留,火速趕到新野,将周倉奪城的情況詳盡說明。
徐晃安慰了一下張虎,便思量着迎戰關羽之策。
關羽從樊城外趕到這兒,離新野五裡紮下大營。
一面觀察徐晃的動靜,一面等候燕城周倉的消息。
中午過後,周倉已經趕到,便向關羽報告了好消息。
關羽聽了大喜,當面稱道:&ldquo漢壽轉戆為智,日後定是指麾三軍的主将。
&rdquo 一個戰将能夠離開主将單獨用兵,這就是将材。
就像前三國中的莽張飛,到處闖禍,隻知道上陣殺人。
後來受了諸葛亮的熏陶以後,常思以計取人,分兵入川時,居然成為足智多謀的主帥。
而如今的周倉雖也懂得用智,但這還是剛剛開頭,可惜他與關雲長一起走麥城,否則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關羽點兵一萬,在營前設下一座旗門,帶領衆将立馬于旗門之下,命人往新野城中向徐晃讨戰。
徐晃當即應戰,亦然領兵在城關之外立下旗門,留張虎、徐良于旗門下助陣,自己催動胯下黃骠馬直到戰場。
見關雲長一馬當先立于陣中,徐晃便扣馬架斧,向前拱手道:&ldquo雲長兄,久違了。
小弟徐晃有禮。
&rdquo 關羽見他行禮,自然有禮必還,那怕國賊曹操也是有來必往,何況徐晃乃是多年故友,理當禮儀有加。
便将青龍刀一架,綠袖數抖,雙手合抱道:&ldquo原是公明,某還禮了。
&rdquo 徐晃欠身道:&ldquo自别君侯,倏忽數載,不想君侯須發已蒼白矣!憶昔壯年相從,多蒙教誨,感謝不忘。
今君侯英風震于華夏,使故人聞之,不勝歎羨!茲幸得一見,深慰渴懷。
&rdquo 關羽道:&ldquo吾與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
闊别重逢,何必這等謙恭?&rdquo &ldquo君侯,自荊州起兵,拔襄陽,困樊城,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名遠播四海。
今又擒張虎,殺樂琳,可稱功德圓滿。
某為君侯敬進一言:急流勇退,及時收兵,方免身敗名裂之殃。
唯君侯三思。
&rdquo 徐晃這一番話從他的角度上來着,不能不說是一段至理良言,從當時的局勢來分析,對關羽并不利,前有北魏,後有東吳,縱然過了黃河,荊襄九郡亦難保住。
倘然聽了徐晃的話,就不至于有走麥城的下場了。
徐晃看清了當時的形勢,要是關羽肯收兵,一方面報答了關羽昔日之情,一方面也維護了曹操的利益。
可是,到了這種節骨眼上,關羽怎麼肯收兵回荊州呢?他認為解救萬歲出水火之中是迫在眉睫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他關羽義不容辭的責任,誰要阻止他北上伐魏,他就要和誰不能甘休。
因此,關羽慨然道:&ldquo公明,要某收兵不難,隻須一物即可。
&rdquo&ldquo何物耶?&rdquo&ldquo乃是操賊之頭顱矣!某得此即刻返回荊州,停止北伐。
不然,某斷難從命!&rdquo 徐晃暗暗想道:雲長兄啊,數十年來,隻有曹操殺你們,你怎麼弄得過他,幾十年的苦頭吃不怕。
曹操如今地大人多,越發權傾朝野。
我看你是在做夢。
我看在與你十幾年朋友的面上,因此還要好言相勸幾句,不來頂撞你,免得傷和氣。
&ldquo君侯,此話逼人太過也。
&rdquo 關羽聽他說了這句話,氣得連頭頸都紅了起來,凜然道:&ldquo此賊殺國舅,絞皇妃,斬皇子,罪大惡極。
某奉漢中王之命,北伐國賊,拯萬歲于水深火熱之中,此乃天意如此,人心如此,何謂逼人太過?不殺操賊,某誓不收兵!&rdquo 徐晃見他一說就跳,好言根本說不轉他的心。
暗想,事到如今,各以國事為重,顧不了朋友的面子了,誰功誰過隻有讓後人來評判了。
遂無可奈何道:&ldquo君侯不聽徐晃良言谏勸,隻恐悔之莫及,某亦愛莫能助也!&rdquo說到這兒,徐晃忽然回顧旗門,厲聲大叫道:&ldquo若取得雲長首級者,重賞千金!&rdquo 關羽哪曾料着,驚問道:&ldquo公明何出此言?&rdquo 徐晃道:&ldquo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
&rdquo十多年的朋友至此斷絕,情義已不複存在。
說畢,掉馬而回。
随即一聲炮響,一馬已飛入陣中,大吼道:&ldquo關羽休要不識好歹,本将來也!&rdquo 關羽好恨,徐晃竟然不顧十多年的情誼,對他這樣恩斷義絕,不由得怒火中燒,向來将大喝道:&ldquo來人何許人?&rdquo &ldquo某非旁人,乃是定國将軍、無敵上将、行軍大都督徐晃之子徐良是也。
&rdquo &ldquo無名之輩,速回旗門,命徐晃出馬!&rdquo 徐良想,你關雲長的派頭也太大了,打仗哪有像你這樣挑長揀短的。
你不與我打,我定要同你較量一下。
便将戰馬一拎,徑直掃了上去,起手中金闆大刀就朝關羽迎面劈去:&ldquo姓關的,看刀!&rdquo 徐良這下可捅了亂子,人家關羽正在氣頭上,叫他回去,他卻偏要往老虎頭上拍蒼蠅。
戰場上是沒什麼好客氣的,揚威立名都是用鮮血和性命換來的,沒有大本領怎麼撿得到便宜。
關羽見他大刀劈來,便提起青龍刀鑽子朝他的刀頭上枭了上去,&ldquo且慢!&rdquo 關羽何等神力,隻輕輕地一撥,便将徐良的大刀枭了開去,本當一肚子的火無處發洩,這就把徐晃的兒子當成了出氣筒,橫轉青龍刀就向徐良攔腰掃去,&ldquo去吧!&rdquo刀光閃處,徐良已屍分兩段,連人帶馬滾落在地,連哼一聲的時間也沒有,徐良就此成了刀下之鬼。
關雲長一世隻殺十九個人,刀上十七個,劍上兩個。
這十九個是:掃黃巾刀劈程遠志,戰北海劈管亥,戰虎牢溫酒斬華雄,伐徐州枭車胄之首,小沛城下殺王忠、劉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