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洗馬口周倉得禦玺 新野縣關平聚家兄

關燈
!&rdquo 關羽聽了萬分高興,望着這耀人眼目的禦寶,不由得細細地追溯起它的來曆。

    列國年間,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一天在途中适逢陰雨連綿,卞和避雨于荊門山下。

    見雨水落在一石之上,滾滾而下,并不沾濕,便覺怪詫。

    卞和原是識寶的,便将此石挖掘回去,深知此石乃是玉璞,一經雕琢便是至寶。

    就上獻楚王,楚王不識辭回,卞和二番上獻,楚王以為卞和在戲弄他,一怒之下截去了他的兩條腿。

    卞和深悔君主不識寶,第三次請人再獻,曲盡此石之妙,這才引起了楚王的注視,遍請各國的有識之士前來鑒察,目睹者無不以為是一塊世所罕見的寶玉。

    因此,楚王命玉工将此石鑿開,果然得一美玉,無瑕無疵,細膩無比。

    因卞和三獻此石而截去二足,故而為了嘉獎他的忠義,就将此玉以卞和之名命名之,世稱&ldquo和氏玉璧&rdquo。

    後來此玉到了趙國,成了趙國的鎮國之寶。

    秦國昭襄王聞之,以十五座城池換取此玉。

    遭到趙國的拒絕,傳頌着蔺相如完璧歸趙的一段佳話。

    到了統一中國的時候,秦始皇手下有兩個大臣叫李斯和趙高,獻計與始皇道:玉不琢,不成器,遂将此玉做成了一顆印,從此成了皇帝的象征。

    秦王二世時,高祖劉邦開創漢業,掌此玉玺。

    至東漢,王莽篡權,通迫太後交出禦印,太後盛怒之下将此玉印擲那奸人,結果毀去一角,後用純金鑲嵌。

    後來曹操逼宮,殺國舅,紋皇妃,斬皇子,漢獻帝怨恨異常,料定國寶準以長久,便于三月之前命一心腹太監贲着這順玉印偷偷地出宮,送往西川的劉備。

    這太監一路匆匆趕到了黃河邊,見魏軍設防甚嚴,難以過去,便順着大道來到樊城邊,見那兒搜查更嚴,根本過不了襄江,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太監隻得将此玉玺抛入江中,自顧逃命去了。

    幸虧丢得并不深,被漁夫打撈上來,否則還有誰知道玉玺的下落呢?當然,獻帝命人送印之事關羽是不得而知的。

    不過關羽也在想,這樣珍貴的國寶怎麼會在襄江中的呢?這是至關重要的東西,天子一失掉了這件寶貝,就失去了他的地位和尊嚴,可想而知,曹操逼宮稱王,久有篡逆之心,多年以來,天子遭其塗炭,朝不保夕,因此命人送出宮來,甯可付諸流水,也決不讓國寶落入奸賊之手。

    總之,萬歲的處境是相當的危險,因此我北伐一定要越快越好。

    首先應該把國寶送進西川,交給大哥,想必他和我也有同感。

    得到國寶實是漢室之幸,确是可喜,可劉家的天下被國賊污亂到了這般田地,又是多麼可悲。

    決不能再等閑視之了。

    關羽想到這兒感慨萬分,歎息不已。

    可是此刻命誰進川呢?攻伐樊城,戰将隻少不多,文人又不堪此任,關公掃視了一遍,急呼道:&ldquo守仁聽令。

    &rdquo 此人姓高,名守仁,雲長鎮守荊州時,他十九歲投到軍前,至今已有六年,現年二十五歲,關公見他忠義厚實,又年輕機敏,收為心腹副将。

    看來此番送印之重任就落在他的身上。

    高守仁應聲而出:&ldquo末将在。

    &rdquo &ldquo某命汝贲此玉印進川,面呈漢中王千歲。

    蜀中道路險阻,切須謹慎。

    &rdquo &ldquo君侯,某在印在,決不負君侯之重托!&rdquo 關羽将掌中玉印放入金盒之中,蓋好封嚴,然後提筆鋪紙寫上四句: 國寶禦玺,伏于深淵。

    卞璧有數,上獻漢王。

     寫畢,按上讨逆大都督的印信,用黃布将國寶盒和書信包在一處,親手交給高守仁,又為他備下足夠的幹糧和盤纏,吩咐他立即啟程。

    臨行時又千叮咛、萬囑咐。

    高守仁背着黃布包裹,辭别了君侯,踏上了川路。

    誰知他川路不熟,走了不少冤枉路,等他送到川中,劉備已經得到了關雲長困走麥城的兇信了。

    此乃後話不提。

     送走了高守仁,關羽這才召見兩個漁夫。

    卻說這兩個漁夫,被周倉稱作是老朋友以後,營前的漢軍竟然信以為真,将他倆團團圍住,問長問短,百般殷勤,就像來了兩個大貴人一樣,有讨好的,也有捧場的,弄得兩個漁夫連嘴都插不上。

    當大家弄明白他們二人原是襄江打漁人時,這才止息了議論,忙又打聽起國寶盒的來厲。

    張介、王休被大家七嘴八舌問這問那,弄得無從答對。

    就在此時,營中傳出話來,張介和王休這才得到了解脫。

    二人沒見過官場,乍進大帳,隻見兩旁文武将士羅列,氣象森嚴,頓覺毛骨谏然。

    周倉忙上前安慰道:&ldquo張介、王休,這是我家君侯,不必懼怕,上前拜見。

    &rdquo 張介和王休急忙跨上前去,到虎案前雙雙跪下,心急慌忙地叩頭道:&ldquo小人張介見君侯叩頭!&rdquo&ldquo君侯在上,小人王休拜見君侯!&rdquo 關羽和藹地笑着招呼二人起來,說明國寶盒内珍藏的是萬歲的玉玺印,任何人都不能占為己有,即使關某也不敢收藏,已差大将送往西川,獻給漢王保留。

    不過二位能使國寶重見天日,這是對大漢的最大功勞。

    遂吩咐手下對他們各賜白銀百兩。

    張介和王休想不到盒中之物這麼珍貴,心跳得怦怦作響,怎敢來取這賞銀。

    周倉見他們這樣膽小,從旁說道:&ldquo二位獻寶有功,君侯賞賜隻管領了,不必顧慮。

    &rdquo 二人方才放下心來,又連連叩首謝君侯厚賜後取了銀兩,告辭出營。

    二人得了百兩白銀,魚也不打了,回到家鄉,整頓門面,做起買賣來了。

    此話不提。

     卻說徐晃領着大軍趟程而行,來到了離樊城七十裡路的新野郊外五裡的鵲尾山停隊紮營。

    新野和樊城這兩處,十幾年前都曾是劉備占領的地盤,後來曹操率百萬大軍下江南時,将劉備從這裡趕了出去,一直到現在都有魏軍駐紮着。

    距新野縣二十裡地左右,有一座小城叫燕城,一向都沒有引起兵家的注意,從沒名将和重兵把守過,當時于禁和龐德也沒有很好地利用。

    徐晃到了這兒便想,新野和燕城我都要守住,與樊城形成犄角之勢,令關羽不敢貿然進兵。

    遂令張虎領兵五千去新野鎮守,令樂琳領兵五千去燕城把守。

    張虎和樂琳各引五千兵去往駐地,一路上張虎便與樂琳商議道:&ldquo樂大将軍,你我二人去新野、燕城二地,關羽得知,定然命人前去攻伐。

    某料關羽必先攻取新野,你我隻須如此如此,便可将來犯一網打盡。

    樂大将軍以為如何?&rdquo 張虎頗有乃父之風,年輕而又有才幹,未開兵先已思下了計策。

    而樂琳就像他的父親一樣,呆頭呆腦,聽張虎這麼一說,覺得很有道理,連連稱贊。

    行不多遠,二人兵分兩路,各投城關而去。

     次日一早,探馬報到漢營。

    關羽剛剛坐帳,探子直奔大帳,&ldquo報君侯,小卒打探到許都消息。

    曹操命徐晃為将,徐良、張虎、樂琳副之,領兵五萬,昨晚已抵鵲尾山紮營,張虎守新野,樂琳住燕城,分兵駐守。

    請君侯定奪。

    &rdquo 探子報完退出。

    關羽想,這老賊前番命于禁領兵,被我水淹七軍,今日又遣徐晃來,屯紮在鵲尾山,又分兵駐守新野、燕城,被他這麼一聯,我無法出兵。

    不如趁他立足未穩,打他個措手不及。

    不論他是誰,來一個殺一個,殺到那時趁勢渡過黃河,殺進許都。

    想畢,遂拔令在手:&ldquo兒啊。

    &rdquo &ldquo父親,孩兒在!&rdquo關平步出。

     &ldquo将令一支,領兵五千,先取新野,再奪燕城。

    &rdquo 關平接令,點齊兵馬,到營外上馬執刀,繞過樊城,傍晚時分趕到新野,離關廂五裡安營,打算來日一早攻城。

     張虎聞知漢軍趕到,立即命城中百姓多帶幹糧,連夜離開新野,暫往鵲尾山躲避,留極少數老人和糧食在城中,然後命三軍将糧食全部裝載上車,準備迎戰。

     來日平明時分,關平領兵趕到新野,見城上高扯着一面&ldquo張&rdquo字旗,暗想,看來守關将就是張虎了,聽說也是名門之後,倒要會一會他。

    便在城前設立旗門,橫刀勒馬,命軍士向城上叫戰。

     &ldquo呔!賊軍聽了,我家公子爺關平在此,命賊将張虎出關領死!&rdquo 張虎他早有準備,不等他們叫完,立即傳令開關平吊橋,随即躍馬橫刀帶着軍士出了城,直至關乎馬前扣住,喝問道:&ldquo來者何人?&rdquo &ldquo君侯麾下關平便是。

    賊将留名!&rdquo &ldquo魏王駕前大将軍張虎,汝不好生守營,到此則甚?&rdquo &ldquo取汝關廂。

    &rdquo &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