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設陰局蔣濟藏刀砒 療毒臂華佗剜骨肉

關燈
中消失,這就是神交。

     華佗很少與官場的人結交,尤其是與關羽這樣的名人。

    聽得這般說,自然是非常樂意的,隻覺得滿面生輝:&ldquo多蒙君侯錯愛,某三生有幸。

    &rdquo 關羽命手下将殘局收拾,擺酒款待。

    兩人重又見過禮,與衆文武一起入席。

    酒至半酣,關羽又提及蔣濟此賊,忿然不平。

    華佗勸道:&ldquo區區小人,何能成事,不如将其放回樊城,令彼重新做人!&rdquo 關羽想,像這種無恥之徒本當要斬首示衆的,既然華佗并不計較此事,那我又何必定要殺他呢?況且我一向不斬下馬之将。

    遂令道:&ldquo将奸細押上大帳。

    &rdquo 蔣濟在帳外也聽說了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事,此時聞得關羽命押,不知生死如何,忐忐忑忑地上了大帳。

    正要下拜,已聽得關羽道:&ldquo從奸之賊聽着,本當将汝斬首,以儆天下賊徒。

    現因神醫慈悲,某權且饒汝一死!&rdquo 蔣濟連連叩謝:&ldquo謝君侯不斬之恩!&rdquo謝罷,又轉身到華佗跟前叩頭:&ldquo華先生大慈大悲,某沒齒難忘。

    &rdquo 關羽又和他說道,雖然饒你一死,但也不能白白地放你回去,速速寫成一封書信送往樊城,将事情經過詳細寫明告知曹仁,把金城所押華醫小徒立即放回本營。

    倘然事有差錯,仍是性命難逃,能夠保全性命,這點事情還敢不從麼?當即點頭應諾。

    關羽吩咐為他松綁,又取出紙墨等物放在案上。

    蔣濟就着虎案的一角,不多時,已将書信寫完,呈上。

    關羽看了一遍,差人送往樊城。

     自從蔣濟走後,曹仁就把擊敗漢軍的希望放到了他的身上,以為此去必能成功。

    等到今天,既不聞關雲長中毒身亡的消息,也沒有蔣濟的書信,開始犯疑起來。

    正在此時,聞報漢軍來城前投書,曹仁急令放行召見。

    取書信來一看,方知蔣濟遇上了真華佗,而且關雲長的箭毒已經治愈。

    為了換回蔣濟,曹仁隻得放走華莊小僮,與送信人講明,雙方在樊城外換人。

     關羽得了準信,命二十個關西大漢押着蔣濟到營外,見對面也已将小僮帶出了城。

    雙方交割完畢,各自回去。

    蔣濟見了曹仁,也沒什麼話可說,隻覺得此計不成唯有羞赧而已。

    曹仁卻并沒有取笑之意,寬慰了幾句,又寫了一封信往許昌告急。

     關羽換回了華佗的小僮,也覺得放了心。

    飲至席闌,取出許多金銀送給華佗,以表敬重之意。

    華佗當即回絕道:&ldquo君侯乃漢室之忠良,重義不重财,天下敬仰。

    某雖草野之人,也粗知禮儀,視金銀如糞土,身外之物,一向不貪。

    君侯既與某結為神交,何勞這等破費?途中之資,某囊中盡有。

    請君侯留下犒賞有功将士,亦某之願矣!&rdquo 一代名醫,生活如此清寒,卻不貪财,真是難得。

    關羽越覺敬重幾分,&ldquo先生這般高義,某不勉強。

    再飲數杯。

    &rdquo 華佗擺一擺手道,&ldquo某行醫為業,普救天下為己責,在此多有不便,不敢久留,恐有耽擱,即刻便要啟程。

    &rdquo說罷,起身向關羽拱手告别。

     關羽急率文武等人,将華佗師徒三人送出大營。

    華佗一再叮囑關羽靜養數日,切莫動怒。

    二位神人依依惜别,至十裡外方回。

     卻說許昌的曹操,這幾天告急信和捷報絡繹不絕,交替傳來,弄得他一會喜,一會怒,心神不定,茶飯不思。

    先是得報關雲長水淹七軍,于禁遭擒,龐德被殺的消息,這使曹操驚愕不已。

    後又聞知關羽身遭毒箭,七天之内必定身亡。

    這又使曹操喜之不盡,預料着七日後漢軍定是全部退入荊州。

    可沒過幾天,報說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身體已經複原。

    曹操又為樊城擔起憂來。

    暗自想道:數十年前我與劉備同朝為官,便己感覺到了他們三個人的英雄氣質,多次籠絡其心,終難使他們就範。

    幾經圍剿,非但沒把他們剿滅,反讓他們地盤越打越大,人馬越打越多,尤其是赤壁一戰以後,又被他們一舉平定西川,繼而又取了我的東川,其勢浩蕩,猶如破竹一般。

    如今又引兵北上,關雲長屢戰屢勝,威名複振。

    形勢危急,一旦樊城失守,許昌非我容身之地。

    便與文武道:&ldquo某素知雲長智勇蓋世,今據荊襄,如虎添翼。

    于禁被擒,龐德被斬,魏兵挫銳,倘彼率兵直至許都,如之奈何?孤欲遷都以避之。

    &rdquo 形勢的确十分吃緊,文武無不擔心,此時聽得曹操提出遷都的事情,雖然都覺得很突然,但也感到不無道理,總比呆在這兒等死要好得多。

    因此附和之聲齊起:&ldquo大王言之有理。

    &rdquo &ldquo不可!&rdquo一人高喊着走了出來,到虎案前向上行了一禮,&ldquo大王,某有數言相告。

    &rdquo 曹操低頭一看,卻是司馬懿,便問:&ldquo仲達,有何高論?&rdquo 司馬懿谏道:&ldquo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戰之故,于國家大計,本無所損。

    今孫、劉失和,雲長得志,孫權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東吳陳說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蹑雲長之後,許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危自解矣。

    &rdquo 衆文武深感司馬此的話有理,又都附和道:&ldquo仲達之言是也。

    今可即發使往東吳,不必遷都動衆。

    &rdquo 曹操也頗以為然,遂不遷都。

    因而對諸将嗟歎道:&ldquo于禁從孤三十年,何期臨危反不如龐德也?今一面遣使緻書東吳,一面必得一大将以當雲長之銳&mdash&mdash&rdquo 言未畢,早有一将應聲而出,&ldquo某願住。

    &rdquo 關羽水淹七軍,令魏軍聞風喪膽,還有誰敢貿然去擋其鋒芒。

    衆人聞聲視之,此将五十餘歲,頭戴紫金盔,身披紫金甲,紅臉,半白的須髯,不是别人,卻是徐晃。

    魏軍中有些經曆的人都知道關羽在曹操的營中有兩個敵國之交,一個是張遼,一個就是徐晃。

    徐晃在關羽危急之時,非但沒有盡朋友之義,反而投戈相向,一世的交情毀于一朝一夕,老來拆交情,隻好算得半個朋友,因此人稱關羽在魏營處隻有一個半朋友,原因就在于此。

    大家都料想不到徐晃會在這個時候去抵擋關羽,有的以為他想憑着多年的交誼來緩和當前的局勢,也有的認為他未免太少了些義氣。

    自然,曹操也沒想到,在此危難之際,無故上将肯抛開多年的友誼而挺身而出,不能不說是一個忠良的将臣。

    遂大喜道:&ldquo公明真吾愛将。

    孤命汝為行軍大都督,撥精兵五萬,往樊城外駐紮。

    &rdquo &ldquo是。

    &rdquo徐晃接令而退。

     曹操又問道:&ldquo誰助公明同往樊城抵敵?&rdquo 話音落,将班中早閃出三個人來:&ldquo某等願往。

    &rdquo 衆視之,一個是徐晃之子徐良,一個是張遼之子張虎,一個是樂進之子樂琳,三個都是年輕後生,英姿勃勃,氣概不凡。

    曹操為将門有後而感到高興,囑咐他們不要依仗着父輩的功績目無尊長,此番出征一定要聽從徐晃的調遣,切不可效學于禁與龐德的模樣,将帥不睦,以緻失敗。

    三将齊聲應諾,一起參拜了徐晃。

    徐晃帶了五萬人馬,克日起兵,開赴樊城。

    第二天,曹操調集各路人馬二十萬,兵進宛洛道,看東吳有應,然後征進。

    曹操一生中三次下江南,建安十三年初次下江南,取了劉棕的荊襄九郡,長坂坡再次打得劉備東逃西竄。

    結果被周瑜火燒赤壁,八十三萬人馬全軍覆沒,二十七人逼走華容道,低聲下氣地從關羽的青龍刀之下鑽過。

    建安十五年二次下江南,欲趁周瑜剛死,報赤壁之仇。

    不料西涼馬超出兵打他的長安潼關,曹操隻得收兵,被馬超殺得割須棄袍,幾乎喪命。

    此番建安二十四年三次下江南,明年頭痛病發作而死。

    因此,曹操三次下江南一點好處也沒有撈到,反而損兵折将,每次都大敗而歸。

    正是: 蜀軍北上震華夏,魏将南來動根底。

     欲知徐晃此番出兵勝負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