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設陰局蔣濟藏刀砒 療毒臂華佗剜骨肉

關燈
第六回設陰局蔣濟藏刀砒療毒臂華佗剜骨肉 馬良見這位先生走不快,急得心如火焚,幾次請他換馬,蔣濟隻是不肯,說道,騎慣此馬,換了也走不快。

    馬良隻好作罷,耐着性子和他一起趕路。

    其實這是蔣濟故意作弄。

    他知道關羽中箭後最多七天,越到後來,大家越急,俗話說,病急亂投醫。

    到那時自己便有機可乘而不被人注意。

    到第五天,一行人這才趕到了樊城外的漢營。

    三軍弟兄聽說馬良把神醫請來了,無不歡欣鼓舞,一齊擁出營帳來看一眼這位神醫的天相。

    誰也不知道馬良請來了一個暗中行事的刺客。

     這幾天,關羽時覺瘡口劇痛,渾身酥軟無力,每日裡疲倦得很,可又睡不安穩,朦朦胧胧,似醒非醒。

    自從馬良去後,營中不論大小,都在引頸觀望,希望能夠請到華佗,極早趕回。

    關平和周倉二人輪番看護在旁,時刻不離左右。

    今天已是第五天了,見榻上的關羽病勢愈加沉重,神色大不如初時,關平好急,不時令廖化外出巡哨,打探馬良的消息,可急又有什麼用呢? 太陽當頂時分,馬良終于來了。

    馬良帶着蔣濟到大帳外,請他稍等,便上了大帳,見内帳門口的十來個關西漢垂頭喪氣,來回踱着步,便知他們等急了,上前輕聲道:&ldquo有煩諸位禀報君侯,華佗已到。

    &rdquo 關西漢見是馬良回來了,立即一掃愁容,往内帳去報信。

    關羽正在安寝,關西漢就悄聲告知關平:&ldquo馬大夫已回,神醫請到。

    &rdquo 關平和周倉聽說華佗已到,喜出望外,周倉更是按捺不往,&ldquo噗哧&rdquo一聲笑了出來。

    笑聲驚動了似睡非睡的關羽,忙問:&ldquo漢壽,有甚笑來?&rdquo 周倉想,請到了華佗,即使驚醒了主人也是好事,本來就應該喚醒他了。

    便走到床榻前喜悅地說:&ldquo主人,天大之喜。

    馬大夫已将神醫請來,主人有救,因此小人高興。

    &rdquo 生病人聽到醫生來總歸是一件愉快的事,尤其是一位名醫,自己的病非他不可救藥。

    關羽想,兵伐樊城二番中箭,今日之箭更是危及性命,能夠請到神醫,看來大漢還能複興。

    因而對關平道:&ldquo既是季常趕回,何不來見吾?&rdquo 外面的馬良聽得關羽的聲音,馬上走了進去,&ldquo君侯,下官請得華先生到此,現在帳外恭候。

    可要請至内帳?&rdquo 關羽道:&ldquo不可。

    神醫遠道而來,理應大帳相見,豈可怠慢。

    &rdquo 關平勸道:&ldquo父親病體沉重,不必拘此常理。

    孩兒以為内帳召見甚妥。

    &rdquo &ldquo神醫至此,某疾即除。

    五日已捱,片時易過。

    不可失禮。

    &rdquo說罷,蠕動了一下下肢,慢慢地支撐了起來。

    身體一動,牽引了傷口,隻見他的臉上沁出了一滴一滴的汗珠。

    周倉忙搶步上前扶住,讓他慢慢地跨下床,又給他整頓了一下袍帽鞋襪,這才攙着一起到了大帳在中間坐定。

    除了周倉在他身後扶着一把以外,帳上似是昔日坐帳的氣象。

    關公一聲吩咐:&ldquo有請華先生。

    &rdquo 帳外的蔣濟聽到請聲,從容而又斯文地跨上大帳,總以為關羽過了這五日必定是面目憔悴,神志不清,不想他能坐出帳來,暗想,關羽坐帳不過是應個景兒,必是歪斜着身子應酬一下而已。

    擡頭一看,關羽居中穩坐,紅臉長須依然不減昔日凜冽威風,更不像一個病入膏肓的人,不由看得蔣濟也呆了。

    到關羽面前,強作鎮定拱手道:&ldquo君侯在上,山人華佗有禮。

    &rdquo 關羽見上大帳的這位身着道裝的人就是華佗,心情又格外安靜了下來。

    見他四方臉,劍眉秀目,鼻正口方,三绺清須,年約四十餘歲。

    關羽雖然沒有見過華佗,卻是久聞其名,印象中他的年紀至少在六十歲以上。

    不過這一點并沒引起關羽對他的疑心,認為這種天下聞名的神醫,精通醫道,深知養身之法,何況又是馬良親自從華莊請來,豈會有差錯?關羽略一側身道:&ldquo先生少禮。

    某身中毒箭,恕不還禮,幸勿見怪。

    &rdquo &ldquo豈敢!&rdquo &ldquo先生請坐!&rdquo 手下設座,蔣濟坐下。

    手下又獻上茶來。

     &ldquo某久聞先生之名,如雷灌耳,恨無緣相見。

    今一觑仙顔,足慰平生也!&rdquo關羽雖然身患大病,然談笑自若,毫無病态流露。

     蔣濟聽了十分得意,便也假情假意道:&ldquo多蒙君侯謬獎,山人實不敢當。

    某常出外行醫,難得安居家鄉。

    天氣轉寒,也是君侯神威所感,回家取衣,正遇馬大夫。

    某知君侯不幸中箭,故而随大夫到此。

    此乃君侯吉人天相,能轉危為安,遇準呈祥。

    &rdquo &ldquo某遇先生,疾可除也。

    &rdquo 蔣濟暗想,事不宜遲,早早下手,倘然被他看出破綻,性命不保。

    遂殷勤道:&ldquo可是中在左臂?&rdquo &ldquo是也。

    &rdquo &ldquo請君侯掀去袍袖,待吾一看。

    &rdquo 一旁關平走過來,正要起手為父親揭衣。

    關羽忙将右手一擺,&ldquo慢來。

    &rdquo 别人等到了醫生,就會立即請他醫治,而關羽卻不是這樣,他非常尊重别人,因為華佗趕了兩天的路,剛剛趕到這兒,路上已經十分辛苦,要是馬上請他看病,一則醫生吃不消,二來對病人也不利。

    何況這許多天也忍耐下來了,難道再等得一時也不行?關羽考慮到為自己治傷,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情,因此說道:&ldquo先生一路辛勞,備感疲倦,不如小憩片刻。

    &rdquo 蔣濟暗暗佩服關羽,毒箭中了五天,一般的人不要說坐帳,連性命都早已送掉,而關雲長不但說話從容不迫,臉上毫無痛楚,真是個神人了。

    故而隻得耐住口氣,免得露出馬腳。

     一個是絕世名将,一個是當代神醫,二人湊到一塊自然要叙談片刻。

    關羽道:&ldquo先生乃名播四海之神醫,怪異之症定是相遇甚多,某思慕已久,願聞先生行醫大略,以開愚聽。

    &rdquo 蔣濟想,我懂什麼醫術,幾時遇到過怪異之症?幸得我事先有所準備,也曾聽到過關于華佗的許多行醫之佳話,不妨裝頭飾腳講幾件事給他聽聽,搪塞了過去再說。

    蔣濟裝出一副飽經風霜,曆盡磨難的樣子,歎了口氣道:&ldquo唉,君侯,某一生行醫,确是遇着幾件怪異之事,既是君侯有興,不嫌唠叨,某便說上幾件,以解君侯愁懷。

    &rdquo說是這麼說,可到底怎麼樣的事稱得上怪異,能夠引起關羽的興趣,蔣濟自己也講不清,可他明白,說出來的事一定要關羽也曾聽說過,這樣就不失真實性,容易接受。

    略想一想,說道:&ldquo昔日徐州有個太守,姓陳,名登,字元龍,身患一疾,腹大如鼓,不知其名,四處求醫,皆無效驗,隻道是風痨固隔,無藥可醫。

    某聞其病,按其脈,隻用一帖湯藥煎熬服下,便使取吐不及。

    君侯可知太守口中吐出何物?原是紅頭小蟲不計其數,足有鬥許。

    此乃嗜食魚蟹,積寒生蟲之故。

    雖然嘔蟲如許,卻無法根治,三年必發。

    三年後,太守舊症複發而死。

    &rdquo 關羽聽了的确很相信,因為陳登與劉備是好友,後來陳登猝然而死,誰也不知他患的是什麼病,今日被蔣濟這麼一講,關公方知陳登是死在這種不治之症上的。

    兩旁文武從未聽說過這種事情,覺得新奇有趣,愈加對眼前這位假神醫推祟備至,紛紛投之以敬佩的目光。

     蔣濟瞥見兩旁文武的神色,個個都聚精會神,關羽也聽得津津樂道,愈覺膽壯了些。

    連編帶講地說起了第二件事來:&ldquo某在汝南又遇得這般病人,每日食鬥米尚饑,面黃肌皮,某即以良藥治之,此人卻嘔出毒蛇一條,病即消除,飲食如常。

    &rdquo 聽者無不感到驚奇。

    當時的人對科學都不懂,因此弄不清楚是否有這種事,人的肚子裡怎麼會生出毒蛇來呢?因為華佗是聞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