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身陷囹圄慈母全貞節 心系日月明君訪英才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回身陷囹圄慈母全貞節 心系日月明君訪英才
徐庶相薦孔明之後,飛馬趕上前去,把挑行李的手下人叫住,略休息片刻。
元直想,皇叔定然去卧龍崗,相請諸葛亮。
但是,孔明還未知道我已将他薦于劉備,要是皇叔趕去請他,萬一不願出山,豈不要傷了劉備之心?為此,徐庶帶了挑行李的手下,先去隆中會見孔明。
他到了卧龍崗,來拜望諸葛亮,正巧孔明在家。
兩人見面後,相互行禮畢,對面坐定。
孔明問元直說:&ldquo亮耳聞元直兄,在新野縣相助劉備,屢建大功。
今日來此何事?&rdquo 徐庶:&ldquo小弟一心欲助劉皇叔。
在新野一試小才,殺曹兵三萬餘,不料老母被曹賊拿去許都,命在旦夕。
娘親書信送來新野,叫我立即趕去許昌以念孝道。
小弟不能不去。
&rdquo 孔明聽到這裡,已經明白元直中了曹操之計。
心裡想,你不去老母不死,你一去老母即死。
這時的孔明沒有多說,隻是對着徐庶冷笑了一聲。
元直還不知其意,因為諸葛亮一向談笑自若,直要到今後見到徐母,老太夫人一死,他方始回憶到現在孔明對他的一笑的含義。
這倒并不是孔明有意要造成他們母子之間的悲劇,因為知道元直是個孝子,要是與他說明了這一點,徐庶變成進退兩難,即使他回歸劉皇叔的新野,今後為了他的娘親必然心神不甯,指揮有失,影響了劉備的大事.萬一徐母被曹操所殺,元直要怨恨我諸葛亮。
自古遇到此類之事,往往是無法挽回。
孔明絕非本災樂禍,道理就在于此。
孔明就避開不談,問徐庶說:&ldquo那末元直你為老母而去,再來到卧龍崗何事?&rdquo徐庶:&ldquo孔明兄,你也明自,劉皇叔乃是漢室宗親,仁義待人,漢室為重。
可是,他為我出走灰心喪氣。
因此,我在臨行之時,将你孔明兄薦給了劉皇叔。
看來,皇叔日後定然親自趕來相請,望孔明兄以漢事室為重,不負皇叔一片仁義之心!&rdquo 有的說來,孔明聞聽元直将他舉薦給皇叔一言不發,便向裡面一走。
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他結果為漢室忠心到底,豈有這種表示。
他隻是回答元直說:&ldquo時期尚早!&rdquo 徐庶聽到他沒有回絕,已經心定了一半。
所以,再次叮囑孔明說:&ldquo孔明兄之才,高我數倍。
何論什麼時期,皇叔一到此地,望請你看在小弟份上,就出山扶助!&rdquo 諸葛亮:&ldquo多蒙舉薦,但要請問元直兄,劉皇叔目前有多少人馬?&rdquo 徐庶一聽,孔明問我劉備有多少人馬?要是我與他說,隻有九百五十人,恐怕要吓你一跳。
為了使劉備早日請到孔明, 元直就說了一句謊話。
因此回答孔明說:&ldquo孔明兄,傳來之言不可信,人道劉備兵微将募,稱他為孤窮,事實上現在皇叔尚有人馬十萬!&rdquo 元直正是大撒其謊。
孔明一聽,信以為真。
說笑話,孔明出山之後,人家一直中他之計。
誰人料想出山之前先上了徐庶不大不小的當。
孔明想,我的用兵不要說以一當十,即使一有三用,十萬人馬就有三十萬之用,這樣還能抵擋曹操。
不料等到出山之後問劉備可有多少人馬,皇叔回答,過去隻有五百,現在有了九百五十。
到那時候,諸葛亮方始明白上了徐庶的當。
但是他已經到了新野,木已成舟,事已成矣,豈可反悔?這事以後再提。
元直見到孔明願意出山,他站起身來向他告辭。
等徐庶一走,孔明就離開卧龍崗,去往汝南嶺山,拜望老師名叫封公玖。
這位老師是傳授孔明天文的。
司馬徽是傳授孔明兵書戰策的。
龐德公是傳授孔明地理的。
自己嶽父黃承彥是傳授孔明各種陣圖的。
這四位老師都是後漢三國年間中傑出的人才。
加上孔明天生好學,因此造成了他一身的奇才。
如今往封公玖處,将徐庶舉薦他給劉備一事,詳告于老師,請先生指教一下。
封公玖對孔明說,今天下大亂,劉備确是明君。
然你助他隻有三分天下。
同時,再對孔明細談了一下當時的形勢。
因此,皇叔來請孔明兩次未見。
再說,元直離開卧龍崗,取道許昌。
他一到許昌後,打聽到老母在程昱府第,有人将他領來程昱公館。
他匆匆跑了進去,沒有見到程昱,到内室廳堂,隻見娘親坐在那裡。
這時,徐庶趕上前去,雙膝跪下說:&ldquo娘親在上,孩兒拜見!&rdquo 自己兒子的聲音哪怕分别已久,還是一聽便知。
徐母開口問道:&ldquo莫非我兒福官?&rdquo 徐庶:&ldquo原是孩兒!&rdquo 徐母:&ldquo你從哪裡而來?到此何事?&rdquo 到這時再不察覺,還象什麼《三國》中的徐庶。
他感到事情的不妙。
認為是你娘親來信喚我到此,怎樣還要這樣動問我。
他立即回答說:&ldquo是你娘親命人送信到新野,因此孩兒趕來。
難道信是假的不成?&rdquo 所說徐母也是個聰明人,知道那天留下了
元直想,皇叔定然去卧龍崗,相請諸葛亮。
但是,孔明還未知道我已将他薦于劉備,要是皇叔趕去請他,萬一不願出山,豈不要傷了劉備之心?為此,徐庶帶了挑行李的手下,先去隆中會見孔明。
他到了卧龍崗,來拜望諸葛亮,正巧孔明在家。
兩人見面後,相互行禮畢,對面坐定。
孔明問元直說:&ldquo亮耳聞元直兄,在新野縣相助劉備,屢建大功。
今日來此何事?&rdquo 徐庶:&ldquo小弟一心欲助劉皇叔。
在新野一試小才,殺曹兵三萬餘,不料老母被曹賊拿去許都,命在旦夕。
娘親書信送來新野,叫我立即趕去許昌以念孝道。
小弟不能不去。
&rdquo 孔明聽到這裡,已經明白元直中了曹操之計。
心裡想,你不去老母不死,你一去老母即死。
這時的孔明沒有多說,隻是對着徐庶冷笑了一聲。
元直還不知其意,因為諸葛亮一向談笑自若,直要到今後見到徐母,老太夫人一死,他方始回憶到現在孔明對他的一笑的含義。
這倒并不是孔明有意要造成他們母子之間的悲劇,因為知道元直是個孝子,要是與他說明了這一點,徐庶變成進退兩難,即使他回歸劉皇叔的新野,今後為了他的娘親必然心神不甯,指揮有失,影響了劉備的大事.萬一徐母被曹操所殺,元直要怨恨我諸葛亮。
自古遇到此類之事,往往是無法挽回。
孔明絕非本災樂禍,道理就在于此。
孔明就避開不談,問徐庶說:&ldquo那末元直你為老母而去,再來到卧龍崗何事?&rdquo徐庶:&ldquo孔明兄,你也明自,劉皇叔乃是漢室宗親,仁義待人,漢室為重。
可是,他為我出走灰心喪氣。
因此,我在臨行之時,将你孔明兄薦給了劉皇叔。
看來,皇叔日後定然親自趕來相請,望孔明兄以漢事室為重,不負皇叔一片仁義之心!&rdquo 有的說來,孔明聞聽元直将他舉薦給皇叔一言不發,便向裡面一走。
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他結果為漢室忠心到底,豈有這種表示。
他隻是回答元直說:&ldquo時期尚早!&rdquo 徐庶聽到他沒有回絕,已經心定了一半。
所以,再次叮囑孔明說:&ldquo孔明兄之才,高我數倍。
何論什麼時期,皇叔一到此地,望請你看在小弟份上,就出山扶助!&rdquo 諸葛亮:&ldquo多蒙舉薦,但要請問元直兄,劉皇叔目前有多少人馬?&rdquo 徐庶一聽,孔明問我劉備有多少人馬?要是我與他說,隻有九百五十人,恐怕要吓你一跳。
為了使劉備早日請到孔明, 元直就說了一句謊話。
因此回答孔明說:&ldquo孔明兄,傳來之言不可信,人道劉備兵微将募,稱他為孤窮,事實上現在皇叔尚有人馬十萬!&rdquo 元直正是大撒其謊。
孔明一聽,信以為真。
說笑話,孔明出山之後,人家一直中他之計。
誰人料想出山之前先上了徐庶不大不小的當。
孔明想,我的用兵不要說以一當十,即使一有三用,十萬人馬就有三十萬之用,這樣還能抵擋曹操。
不料等到出山之後問劉備可有多少人馬,皇叔回答,過去隻有五百,現在有了九百五十。
到那時候,諸葛亮方始明白上了徐庶的當。
但是他已經到了新野,木已成舟,事已成矣,豈可反悔?這事以後再提。
元直見到孔明願意出山,他站起身來向他告辭。
等徐庶一走,孔明就離開卧龍崗,去往汝南嶺山,拜望老師名叫封公玖。
這位老師是傳授孔明天文的。
司馬徽是傳授孔明兵書戰策的。
龐德公是傳授孔明地理的。
自己嶽父黃承彥是傳授孔明各種陣圖的。
這四位老師都是後漢三國年間中傑出的人才。
加上孔明天生好學,因此造成了他一身的奇才。
如今往封公玖處,将徐庶舉薦他給劉備一事,詳告于老師,請先生指教一下。
封公玖對孔明說,今天下大亂,劉備确是明君。
然你助他隻有三分天下。
同時,再對孔明細談了一下當時的形勢。
因此,皇叔來請孔明兩次未見。
再說,元直離開卧龍崗,取道許昌。
他一到許昌後,打聽到老母在程昱府第,有人将他領來程昱公館。
他匆匆跑了進去,沒有見到程昱,到内室廳堂,隻見娘親坐在那裡。
這時,徐庶趕上前去,雙膝跪下說:&ldquo娘親在上,孩兒拜見!&rdquo 自己兒子的聲音哪怕分别已久,還是一聽便知。
徐母開口問道:&ldquo莫非我兒福官?&rdquo 徐庶:&ldquo原是孩兒!&rdquo 徐母:&ldquo你從哪裡而來?到此何事?&rdquo 到這時再不察覺,還象什麼《三國》中的徐庶。
他感到事情的不妙。
認為是你娘親來信喚我到此,怎樣還要這樣動問我。
他立即回答說:&ldquo是你娘親命人送信到新野,因此孩兒趕來。
難道信是假的不成?&rdquo 所說徐母也是個聰明人,知道那天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