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郭奉孝相前獻妙計 關雲長飛馬斬顔良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回郭奉孝相前獻妙計關雲長飛馬斬顔良
曹操正在焦急的時候,大營上有二員大将早已作了準備,這便是曹操的左右護衛,一個是張遼,即:張文遠,一個是許褚,即:許仲康。
所說曹操每逢親自帶兵出戰,沒點他們二将之名以前,張、許二将絕對不離開大營,就是防止有這樣的情況。
今朝黃河的這座大營,幸得張、許二将,營牆上早已亂箭齊發,象雨點一般地向營外射去。
那前排退下來的都是曹兵曹将,見到營上亂箭射來,就曉得連自己人都不可進得大營。
所以向左右分開,避于近郊。
顔良沖到曹營前,當然,他絕不退讓,一心想占領曹操的大營,帶領八名副将,在馬背上舞動各種武器撥開亂箭。
雖然一枝箭都射不到他們身上,但亂箭象傾盆大雨一樣,顔良帶領衆将三軍,三進三退,無法攻進營去。
夕陽已經漸漸西下,顔良心想昨天初次交戰,連斬三将。
今日二次決戰,一仗取勝。
時光不早,可以收兵了,待明天再戰吧!哪裡知道,所謂風頭,你隻有兩次。
讓顔良收兵回營、擺酒慶功,一面向袁紹再次報捷。
曹營上見顔良退兵,收住了亂箭。
曹操一看,感到自己在用兵上,總算是早有提防,暗自慶幸。
因此,帶衆文官回歸大營,升坐大帳。
這時,營外戰将軍士歸營。
曹操表彰了張、許二将的功績,夏侯惇站在側旁暗中擔心,恐怕曹操追究責任。
但是,在這點上曹丞相決不怪罪于戰将,認為顔良确實是骁勇善戰,若要戰勝顔良,定要謀略。
在沒有決策之前,曹操命令在營牆上,高懸免戰牌,暫且牢守大營,閉門不戰。
顔良得報,心中大喜:誰能打得曹操免戰牌高高挂,恐怕隻有我顔良。
一面向冀州報喜,一方面等候曹操除去&ldquo免戰&rdquo。
哪裡知曉,&ldquo免戰&rdquo一連挂了五、六天,還是高懸于營牆。
顔良心癢難抓,帶兵去營前讨戰。
可是曹營之上,仍是亂箭齊發。
一連數天沖不破曹營,顔良隻得回營等待機。
莫說你顔良等得心焦,就是曹營戰将都感到奇怪。
今日在大帳上,有人詢問曹操,說:&ldquo丞相,你的用兵從來沒有連日免戰,這樣不是掃盡了營中大将的面子,連你丞相臉上也無光彩。
即使顔良兇猛,也要設法戰勝于他。
&rdquo 曹操回答:&ldquo若要取勝顔良,老夫看來,定要用計。
&rdquo所說《三國》這部書。
從頭至尾,少不了一個&ldquo計&rdquo字,數十年的戰争,各式各樣的計,反反複複,大體上要用上數十餘次。
有人問曹操:&ldquo請問丞相,可有妙計?&rdquo 曹操:&ldquo老夫在此詳察。
&rdquo 曹操嘴裡說,我在研究詳察,其實他一對眼睛橫掃過來,對文人班中一人觀看。
此人二十餘歲,年紀雖輕,卻是曹操手下一名上大夫,姓郭名嘉,字奉孝。
所說曹操一生有三個智謀高超的能人,可惜一個都沒有好好得到他們的相助。
第一個就是第一回所提到的司馬懿。
因曹操一生疑他,忌他,因此沒有得到他的一臂之力。
第二個是郭嘉,曹操雖然重用于他,可惜奉孝壽命不長,再隔兩年就夭壽身亡。
第三個尚未出山,即是徐庶,雖有大才,但他終生不願助曹。
現在郭嘉見丞相對他一看,就從一旁向曹操走來,跑至虎案前對丞相一躬到底。
郭嘉:&ldquo丞相,下官有計在此!未知丞相容納否?&rdquo 曹操想,郭嘉到底是個聰明能幹的人,我隻要對他一看,不須喚就走了上來,而且口稱有其一計。
心想,奉孝之計,定然全美。
曹操:&ldquo請問奉孝,有何良策?&rdquo 郭嘉:&ldquo照我看來,要顔良非一人不可!&rdquo 曹操:&ldquo老夫未知何人?&rdquo 郭嘉:&ldquo雲長也!&rdquo 孟德想,這一點麼,我心中早已有數,隻是我不能使他立功。
因此回答說:&ldquo老夫早已明白,能戰顔良,唯有雲長。
但你可知道,若然被他軍前立功,今後萬一他走,老夫何能留他?&rdquo 郭嘉:&ldquo丞相放心,對于這點下官早已想到,就因為關羽長期不忘舊主劉備,因此,斬顔良非他不可!&rdquo 曹操:&ldquo老夫不詳奉孝之意!&rdquo 郭嘉:&ldquo丞相,袁紹雖同丞相作對,然數年來一直有虛無實;為何此番卻風聲全無,突然興師?以我看來,袁紹命顔良來犯,其中定有緣故。
&rdquo 曹操想,你說得對!我在接到告急信以後,也有這樣的想法,就是一下研究不出來。
曹操:&ldquo有何緣故?&rdquo 郭嘉:&ldquo我看是被一人扇出來的。
&rdquo 曹操:&ldquo何人?&rdquo 郭嘉:&ldquo劉備也!&rdquo 曹操聽到劉備二字,不覺心中一怔!于是,他脫口而出:&ldquo難道劉備沒有死麼?&rdquo 郭嘉:&ldquo我看劉備沒有死。
隻是一時沒有消息,至今連雲長尚且也沒有聽說過劉備的生死。
但是,劉備善于籠絡人心,借着他所謂皇叔之名,确能到處避難。
袁紹一向又同丞相不和。
因此,我看劉備定然避難于冀州,又見袁紹兵多将廣,劉備必然從中挑撥,借袁紹之力,複自己之仇,否則顔良豈會突然進兵,丞相以為是否?&rdquo 曹操感到郭嘉言之有理,因此連連點頭,命郭嘉将妙計繼續闡明。
郭嘉:&ldquo丞相,我們既知顔良之軍,是出于劉備之意,但雲長至今不知劉備生死,為此顔良非他不可。
要是關将軍到此白馬坡,斬去了顔良,河北兵将敗回冀州,告知袁紹:&lsquo斬顔良者乃是劉備之弟關羽也。
&rsquo袁紹豈不要懷恨于劉備?!傷他上将,惱怒之下,定将劉備殺死。
隻要劉備死訊傳到皇城許昌,關羽聞知,定要同劉備複仇,必服丞相,要你丞相出兵代兄報仇。
要是張飛不死,聞得其事,亦然趕奔到此歸順丞相。
丞相,你看此計然否?&rdquo請看:這個奉孝,可象是個短壽命否?! 曹操聽完放聲大笑。
心想,郭嘉之計,萬一成功,好處不是一件。
第一,斬勇猛将顔良。
第二,解白馬坡之圍。
第三,殺去劉備。
第四,除去枭雄。
第五,劉備是我的内患,從此無憂。
第六,得到關、張二将。
第七,剿滅袁紹。
第八,踏平河北。
第九,得到河北兵馬糧饷。
第十,到那時候,我可稱雄兵百萬,戰将千員。
此計真可謂十全十美也!曹操對郭嘉翹起個大拇指頭:&ldquo奉孝。
此計果是良策。
請退下了!&rdquo 曹操馬上修書,但是信中内容很簡單,隻說我與雲長兄好久未見,實為思念,請你接信後,立即來黃河營中赴宴,切莫推辭,老夫在此專候。
然而軍情之事,特别是同顔良作戰之事,卻一字不提。
寫好信封,信封上:&ldquo皇城關将軍收納&rdquo,左面&ldquo黃河大營操&rdquo。
命一心腹手下,立即趕往許昌送信,丞相慎重地吩咐他:&ldquo在關将軍面前,千萬不要說出同顔良交戰大敗之情。
要是洩漏一點,定然将你問斬。
&rdquo 手下問丞相:&ldquo要是将軍問起此事,如何回答?&rdquo 曹操略一思索,命令手下人:&ldquo要是問起,你隻說勝敗不分。
意思是小的接觸,有勝有敗,将軍必然相信。
&rdquo 他萬萬料不到,我短短幾天會敗到如此地步!手下遵命,拿了書信,渡過黃河,潑馬向皇城飛去。
這裡曹操馬上布置。
第一,命許褚、夏侯惇兩人,待到雲長來此大營同我暢飲之時,我用言語相激,萬一雲長有過
所說曹操每逢親自帶兵出戰,沒點他們二将之名以前,張、許二将絕對不離開大營,就是防止有這樣的情況。
今朝黃河的這座大營,幸得張、許二将,營牆上早已亂箭齊發,象雨點一般地向營外射去。
那前排退下來的都是曹兵曹将,見到營上亂箭射來,就曉得連自己人都不可進得大營。
所以向左右分開,避于近郊。
顔良沖到曹營前,當然,他絕不退讓,一心想占領曹操的大營,帶領八名副将,在馬背上舞動各種武器撥開亂箭。
雖然一枝箭都射不到他們身上,但亂箭象傾盆大雨一樣,顔良帶領衆将三軍,三進三退,無法攻進營去。
夕陽已經漸漸西下,顔良心想昨天初次交戰,連斬三将。
今日二次決戰,一仗取勝。
時光不早,可以收兵了,待明天再戰吧!哪裡知道,所謂風頭,你隻有兩次。
讓顔良收兵回營、擺酒慶功,一面向袁紹再次報捷。
曹營上見顔良退兵,收住了亂箭。
曹操一看,感到自己在用兵上,總算是早有提防,暗自慶幸。
因此,帶衆文官回歸大營,升坐大帳。
這時,營外戰将軍士歸營。
曹操表彰了張、許二将的功績,夏侯惇站在側旁暗中擔心,恐怕曹操追究責任。
但是,在這點上曹丞相決不怪罪于戰将,認為顔良确實是骁勇善戰,若要戰勝顔良,定要謀略。
在沒有決策之前,曹操命令在營牆上,高懸免戰牌,暫且牢守大營,閉門不戰。
顔良得報,心中大喜:誰能打得曹操免戰牌高高挂,恐怕隻有我顔良。
一面向冀州報喜,一方面等候曹操除去&ldquo免戰&rdquo。
哪裡知曉,&ldquo免戰&rdquo一連挂了五、六天,還是高懸于營牆。
顔良心癢難抓,帶兵去營前讨戰。
可是曹營之上,仍是亂箭齊發。
一連數天沖不破曹營,顔良隻得回營等待機。
莫說你顔良等得心焦,就是曹營戰将都感到奇怪。
今日在大帳上,有人詢問曹操,說:&ldquo丞相,你的用兵從來沒有連日免戰,這樣不是掃盡了營中大将的面子,連你丞相臉上也無光彩。
即使顔良兇猛,也要設法戰勝于他。
&rdquo 曹操回答:&ldquo若要取勝顔良,老夫看來,定要用計。
&rdquo所說《三國》這部書。
從頭至尾,少不了一個&ldquo計&rdquo字,數十年的戰争,各式各樣的計,反反複複,大體上要用上數十餘次。
有人問曹操:&ldquo請問丞相,可有妙計?&rdquo 曹操:&ldquo老夫在此詳察。
&rdquo 曹操嘴裡說,我在研究詳察,其實他一對眼睛橫掃過來,對文人班中一人觀看。
此人二十餘歲,年紀雖輕,卻是曹操手下一名上大夫,姓郭名嘉,字奉孝。
所說曹操一生有三個智謀高超的能人,可惜一個都沒有好好得到他們的相助。
第一個就是第一回所提到的司馬懿。
因曹操一生疑他,忌他,因此沒有得到他的一臂之力。
第二個是郭嘉,曹操雖然重用于他,可惜奉孝壽命不長,再隔兩年就夭壽身亡。
第三個尚未出山,即是徐庶,雖有大才,但他終生不願助曹。
現在郭嘉見丞相對他一看,就從一旁向曹操走來,跑至虎案前對丞相一躬到底。
郭嘉:&ldquo丞相,下官有計在此!未知丞相容納否?&rdquo 曹操想,郭嘉到底是個聰明能幹的人,我隻要對他一看,不須喚就走了上來,而且口稱有其一計。
心想,奉孝之計,定然全美。
曹操:&ldquo請問奉孝,有何良策?&rdquo 郭嘉:&ldquo照我看來,要顔良非一人不可!&rdquo 曹操:&ldquo老夫未知何人?&rdquo 郭嘉:&ldquo雲長也!&rdquo 孟德想,這一點麼,我心中早已有數,隻是我不能使他立功。
因此回答說:&ldquo老夫早已明白,能戰顔良,唯有雲長。
但你可知道,若然被他軍前立功,今後萬一他走,老夫何能留他?&rdquo 郭嘉:&ldquo丞相放心,對于這點下官早已想到,就因為關羽長期不忘舊主劉備,因此,斬顔良非他不可!&rdquo 曹操:&ldquo老夫不詳奉孝之意!&rdquo 郭嘉:&ldquo丞相,袁紹雖同丞相作對,然數年來一直有虛無實;為何此番卻風聲全無,突然興師?以我看來,袁紹命顔良來犯,其中定有緣故。
&rdquo 曹操想,你說得對!我在接到告急信以後,也有這樣的想法,就是一下研究不出來。
曹操:&ldquo有何緣故?&rdquo 郭嘉:&ldquo我看是被一人扇出來的。
&rdquo 曹操:&ldquo何人?&rdquo 郭嘉:&ldquo劉備也!&rdquo 曹操聽到劉備二字,不覺心中一怔!于是,他脫口而出:&ldquo難道劉備沒有死麼?&rdquo 郭嘉:&ldquo我看劉備沒有死。
隻是一時沒有消息,至今連雲長尚且也沒有聽說過劉備的生死。
但是,劉備善于籠絡人心,借着他所謂皇叔之名,确能到處避難。
袁紹一向又同丞相不和。
因此,我看劉備定然避難于冀州,又見袁紹兵多将廣,劉備必然從中挑撥,借袁紹之力,複自己之仇,否則顔良豈會突然進兵,丞相以為是否?&rdquo 曹操感到郭嘉言之有理,因此連連點頭,命郭嘉将妙計繼續闡明。
郭嘉:&ldquo丞相,我們既知顔良之軍,是出于劉備之意,但雲長至今不知劉備生死,為此顔良非他不可。
要是關将軍到此白馬坡,斬去了顔良,河北兵将敗回冀州,告知袁紹:&lsquo斬顔良者乃是劉備之弟關羽也。
&rsquo袁紹豈不要懷恨于劉備?!傷他上将,惱怒之下,定将劉備殺死。
隻要劉備死訊傳到皇城許昌,關羽聞知,定要同劉備複仇,必服丞相,要你丞相出兵代兄報仇。
要是張飛不死,聞得其事,亦然趕奔到此歸順丞相。
丞相,你看此計然否?&rdquo請看:這個奉孝,可象是個短壽命否?! 曹操聽完放聲大笑。
心想,郭嘉之計,萬一成功,好處不是一件。
第一,斬勇猛将顔良。
第二,解白馬坡之圍。
第三,殺去劉備。
第四,除去枭雄。
第五,劉備是我的内患,從此無憂。
第六,得到關、張二将。
第七,剿滅袁紹。
第八,踏平河北。
第九,得到河北兵馬糧饷。
第十,到那時候,我可稱雄兵百萬,戰将千員。
此計真可謂十全十美也!曹操對郭嘉翹起個大拇指頭:&ldquo奉孝。
此計果是良策。
請退下了!&rdquo 曹操馬上修書,但是信中内容很簡單,隻說我與雲長兄好久未見,實為思念,請你接信後,立即來黃河營中赴宴,切莫推辭,老夫在此專候。
然而軍情之事,特别是同顔良作戰之事,卻一字不提。
寫好信封,信封上:&ldquo皇城關将軍收納&rdquo,左面&ldquo黃河大營操&rdquo。
命一心腹手下,立即趕往許昌送信,丞相慎重地吩咐他:&ldquo在關将軍面前,千萬不要說出同顔良交戰大敗之情。
要是洩漏一點,定然将你問斬。
&rdquo 手下問丞相:&ldquo要是将軍問起此事,如何回答?&rdquo 曹操略一思索,命令手下人:&ldquo要是問起,你隻說勝敗不分。
意思是小的接觸,有勝有敗,将軍必然相信。
&rdquo 他萬萬料不到,我短短幾天會敗到如此地步!手下遵命,拿了書信,渡過黃河,潑馬向皇城飛去。
這裡曹操馬上布置。
第一,命許褚、夏侯惇兩人,待到雲長來此大營同我暢飲之時,我用言語相激,萬一雲長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