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諸葛亮初次用兵 張翼德甘願立狀

關燈
孔明一連貶低自己的說話,心裡想,我到此時完全清楚了,總的說來莫怪孔明要看我不起,歸根到底他以為我張飛是個無用之輩,那好極了,俗語說:人争一口氣,佛争一柱香。

    既然你料到夏侯惇定要敗走小道安嶺,那末讓我先去那裡守着,等到捉住了夏侯惇再與你孔明講話。

    想想我過去在虎牢關前同呂布都要決戰,說笑話我張飛兩隻大眼睛要是捉不住夏侯惇這一隻眼,我還象什麼虎将呢!但是,去安嶺道至少要帶一些兵來協助于我,否則捉牢了夏侯惇連捆綁的人都沒有一個,難道把他象一隻火腿那樣提他回來嗎?想到兵是有的,可是我調不動他們,是要用令箭去調的。

    令箭呢?在諸葛亮的虎案令架之上。

    那末,讓我去向他讨一條令。

    想到讨令吧,那一定要叫一聲軍師了,這倒有些不好意思。

    再一想,為了自己要争口氣,讓我暫時老老面皮。

    大丈夫能屈能伸,好得現在大家都知道我昨夜吃醉了老酒。

    我可裝得昨天的事情都忘懷了,尤其目前将台上的人不多。

    三将軍想到這裡,他強裝着笑臉,提起甲攔裙跨上了将台,來到孔明面前一躬到底,叫一聲:&ldquo軍師在上,老張有禮了!&rdquo 這時候。

    孔明的目的是要張飛受服,他懂得張飛的來意,因此亦然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問道:&ldquo将軍怎樣?&rdquo 隻要孔明稱他一聲将軍,莽張飛就有了上場勢。

    他開口問道:&ldquo這個&hellip&hellip軍師啊!你料到賊将夏侯惇要敗走安嶺道嗎?&rdquo 諸葛亮:&ldquo正是!&rdquo 張飛:&ldquo現在沒得大将去鎮守?&rdquo 諸葛亮:&ldquo是也!&rdquo 張飛:&ldquo那末老張願往。

    &rdquo 諸葛亮:&ldquo将軍願去嗎?&rdquo 張飛:&ldquo着啊!&rdquo 諸葛亮:&ldquo亮看來,将軍前去莫說夏侯惇,連一人一騎都毋拿到。

    &rdquo 張飛:&ldquo拿不到啊?&rdquo 諸葛亮:&ldquo是也!&rdquo 張飛:&ldquo嘿!拿不到夏侯惇,老張願當軍令,立斬無怨!&rdquo 諸葛亮:&ldquo你口說無憑,可願立下軍令狀?&rdquo 張飛:&ldquo老張願立!&rdquo 諸葛亮:&ldquo你與我立上來。

    &rdquo 張飛:&ldquo好!&rdquo 張飛想,捉不住夏侯惇那我還象人嗎?這張筆據一定要立的,他便走上兩步,就在孔明的虎案旁磨墨提筆,拿過一張紙來。

    上面首先寫上&ldquo軍令狀&rdquo三字,因為軍令狀不可能預先寫好,這是逢到碰僵的事情而寫下狀子作為憑據的,諸如其他契據一樣,或田契房契,或借據收據等,都是臨時寫上的。

    三将軍在準備寫下去的時候,他倒想着了一個問題,他想:我捉不牢夏侯惇,自己腦袋要拿下來,要是捉牢便怎樣呢?這是預先要講明白的。

    因此,他留住了筆,開口便問:&ldquo慢來慢來!軍師啊,老張要是拿到夏侯惇你便怎樣?&rdquo 孔明想,誰人要是說張飛是戆大末,誰就是戆大。

    他比任何人都想得周到,象做買賣一樣,要領先講好價钿。

    諸葛先生想,我來讓你便宜一點,但是看你是不是有這樣的本領來達到目的。

    因此,軍師笑着回答他說:&ldquo将軍若能拿到夏侯惇,本軍師趕來十裡之外跪接,馬前敬酒三杯。

    &rdquo 三将軍一聽,心裡想,好極了!等到你來接我的時候,我張飛便可放足架子,把夏侯惇押在馬後,長矛一架,虎須一撩,在吃你三杯酒的當口,乘機把你孔明狠狠地訓斥一番,要你永遠在我面前不敢逞強。

    他剛要落筆寫下去,又想到孔明大欺人了,他說我兵馬拿不到一人一匹,這點也要講講明白。

    &ldquo那末老張拿到一個小兵呢?你便怎樣?&rdquo 諸葛亮:&ldquo本軍師同樣十裡外跪接,敬酒三杯。

    &rdquo 張飛:&ldquo那末帶到一匹馬呢?&rdquo 諸葛亮:&ldquo也是如此。

    &rdquo孔明想:我放寬到如此地步,看你辦得到否。

     莽張飛一聽,真料到我連兵馬都抓不到嗎?其中定有道理。

    他倒要仔細考慮了,最後他笑笑,問孔明先生:&ldquo軍師啊!要是夏侯惇他不走安嶺道,那末你便怎樣呢?&rdquo 諸葛亮一聽,感到張飛哪裡是什麼戆大,你看他想得何等周到,而且處處都有他的道理。

    他認為不是沒有本領捉住夏侯惇,而是恐怕聽了我諸葛亮的話,白白地守在安嶺道上,反而把責任全部推卸于我。

    孔明想,他真是想得面面俱到。

    為了使張飛這員粗中有細的猛将受服,諸葛亮胸有成竹地放他一隻&ldquo棋&rdquo。

    因此用斷定的語氣回答他:&ldquo将軍聽了,要是夏侯惇不走安嶺道,此乃是本軍師的失算,非你無能,那末我照樣十裡外跪接,敬酒三杯。

    &rdquo張飛聽到這裡,他開口道:&ldquo待老張來算他一算。

    &rdquo 他想,拿到夏侯惇,孔明十裡外跪接,敬酒三杯;拿到一個小兵,也是如此;帶到一匹馬,也是如此;夏侯惇不定安嶺道,也是如此。

    要是我赢,就隻赢你三杯酒;要是我輸,就要輸會一個頭。

    張飛頓然一笑,想想我這個頭難道隻值三杯酒?不合算的!但是反複一想,諸葛亮總是要輸脫的,因為我各方面都占到便宜。

    夏侯惇來,我捉;夏侯惇不來我亦赢。

    實在捉不到夏侯惇,我隻要拿到一個兵,或者帶到一匹馬,也是我赢了。

    難道我張飛連馬都帶不到一匹嗎?自己都不會相信。

    實際上就是如此!他想到這裡,便落筆滔滔寫好了這張軍令狀。

     孔明要他找個保人,三将軍便請大哥劉備作保。

    皇叔欣然同意,但是他也難斷定自己三弟是否能拿到夏侯惇。

    孔明把張飛立下的筆據接到手中一看,倒在孔明意料之外。

    隻見上面所寫的字,個個方棱出廓,可稱鐵劃銀鈎,萬萬想不到張飛有這樣一手好字。

    回想他再有這一身過人的本領,因此孔明對他刮目相視,已存愛慕。

    所以,火燒博望坡之後,孔明願意收他為徒。

    正是玉不琢不成器。

    今後成了《三國》中一員文武雙全的名将,這是事實!張飛不僅有一手好字,善寫蠅頭小楷,而且他還有一手好畫,三将軍善畫仕女,是我國古代的一員儒将。

    孔明放好這張軍令狀,方始拔令在手,開口道:&ldquo三将軍聽令!&rdquo 張飛:&ldquo老張在!&rdquo 諸葛亮:&ldquo亮付你将分一支。

    &rdquo 張飛:&ldquo錦囊沒得。

    &rdquo 張飛一看錦囊沒有。

    孔明想,你不需要什麼錦囊的。

     張飛問:&ldquo帶多少兵?&rdquo 諸葛亮:&ldquo九百五十内多下來的,你全部帶走吧!&rdquo 張飛想,我倒要算一算,還剩下多少兵馬?回憶剛才四個文官三條令,共差去一百五十人,子龍五十,變成二百,毛、苟、劉、龔四百,變成六百,二哥雲長帶走一百,六百加一百變成七百,九百五十去掉七百還剩二百五,巧真巧,正好是&ldquo二百五&rdquo,二百個是步兵,五十是馬軍。

    張飛接令,在他臨走時,孔明對他說:&ldquo三将軍,你千萬不可擅離信地。

    &rdquo &ldquo擅離信地&rdquo的意思就是不可以離開鎮守的地方,才能捉住勝夏侯惇。

    張飛服孔明就在這一句話上。

    諸葛亮叫他不要離開,哪知曉莽張飛自說自話上山去看火燒博望,結果被夏侯惇脫逃。

    現在讓他帶兵去安嶺道,暫時不提。

     再看孔明,仍舊在說&ldquo惜乎&rdquo。

    劉皇叔想,你的惜乎倒多得很,要緊問道:&ldquo軍師又惜乎什麼?&rdquo 諸葛亮:&ldquo惜乎缺少上将一員。

    &rdquo 皇叔想,又少一将。

    剛才有我三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