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諸葛亮初次用兵 張翼德甘願立狀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回諸葛亮初次用兵 張翼德甘願立狀
莽張飛迷途知返,被劉備、關羽追回以後,立在将台腳下,心裡有些慚愧。
他對上面諸葛亮看看,但又不育上台叩頭賠罪&hellip&hellip正在這時,一名探兵匆匆下馬進來。
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探兵禀報,張飛也閃在一旁,讓探兵上前。
這名探兵,到将台腳下,單腿一跪,朝上面一聲&ldquo報禀軍師&rdquo,剛想從頭至尾把探來的情況向孔明詳細報告,正要開口,突然諸葛亮對他用羽扇一點,說道:&ldquo與我住口!&rdquo 探兵好不容易吐出了一口長氣,停住了口。
因為按探兵來講,有專門的規矩,管打探來的情況多麼複雜,一定要一口氣從頭至尾報完,中間非但不能報錯,而且不可中斷。
所以,他吸足了一口氣剛準備開口,力萬料不到被孔明嘩啦一聲喊住。
他因此呆頓頓地感到驚奇。
張飛本來瞧不起孔明,所以處處地方看不入眼。
現在從旁一看,&ldquo哈哈!&rdquo他想,這位軍師确實是個外行,連這一點都不懂!可要我來做給你看看──逢到探子來報就應該問他&ldquo何事報來&rdquo,你現在怎樣去喝住他呢!所以張飛在将台下毫不客氣地說道:&ldquo這個軍師是要吃耳光的!&rdquo 不要說三将軍不懂,連劉備等文武都不明白,想孔明為什麼要叫住他?正在此時,諸葛先生便十分慎重地對探子說:&ldquo你且聽了,莫非夏侯惇為行軍大都督,韓浩為頭隊正先鋒,李典、樂進為副将,十萬曹兵離此三十裡,可對否?&rdquo 等諸葛亮說完,探子對他看看。
心裡想,這是我報給你聽,還是你報給我聽?弄了半天,好象他在向我禀報,這真是笑活。
那末,孔明講得對不對呢?探子一聽,不要說完全正确,甚至比我的情況還要詳細,真是&ldquo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rdquo。
你軍師不出營也能知天下事,如果都跟你諸葛軍師這樣料事如神,那末今後探子就不需要了。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如此,當然是有着收取人心之用意,決不是為了要取消探馬。
現在,大家眼看着這名探子連連&ldquo是是是&rdquo的退了出去。
這時候看到的人都很佩服,坐在先生旁邊的劉備,對下面張飛看看:三弟啊!你快些服他吧!可曾見得,孔明人雖然坐在這裡,對外面的事情卻了如指掌一般。
可是,張飛認為這是為了要收服我,你們當了我的面串一出把戲給我看,肯定孔明同這個探子早已對好口徑。
這樣要我信以為真,乃是騙人的一套。
所以他又在說道:&ldquo這是完全假的!&rdquo 此刻,軍情已很吃緊,不管你莽張飛相信不相信,孔明沒有時間和你來啰蘇了,等到殺退了夏侯惇的人馬再同你算賬。
因此孔明一聲吩咐:&ldquo請衆位暫等片刻!&rdquo先生說罷,便站起身來轉向将台後面去了。
張飛一看,他想在這緊要關頭這個妖道身為主帥,不想辦法,反而往後裡去幹什麼呢?三将軍一想,明白了,孔明實在沒有辦法,大概到後面上吊自殺了。
哪知道無多片刻,諸葛亮從後面回了出來,在中間坐定以後,一隻左手伸到右手袖口中,取出了一疊東西放在虎案之上。
這就是軍師早已寫好的所有錦囊。
孔明一切籌齊,對兩旁一看,說道:&ldquo兩旁衆位,敵人接近新野,不必驚慌。
本軍師布置将令,大家靜聽了。
&rdquo 張飛一聽方始明白,原來諸葛亮要下令了。
他想起了剛才大哥劉備的說話來,大哥他說孔明要我接頭令,打頭陣,立頭功。
老實說與夏侯惇交戰,隻有我張飛才能接這條頭令,因此他擡起了頭,拉長了耳朵準備孔明發令與他。
皇叔對張飛看看:三弟啊!我是騙騙你的。
但是對先生看看,意思是請軍師就看我劉備的子,給張飛一條頭令吧。
事實上孔明先生看都不看張飛,他想,你不要自以為本領高強,我的用兵沒有你張飛也照樣可以把夏侯惇十萬曹兵殺光的。
他将羽扇放 在虎案上,一手拔令,一手拿封錦囊,嘴裡開口喊道:&ldquo公侯聽令!&rdquo 将台上聽到這一聲叫喚,大家都驚駭不已。
為什麼呢?一般說來,打仗的時候多數武将領先的,拿武将來說在這裡最适宜的是紅、黑、白三隻面孔,就是關羽、張飛、趙雲最具資格接這條頭令,現在非但不是這三個人,而且還根本不是大将,卻是一個文人,打仗用文人接頭令,是從來沒有聽到過的。
公侯便是孫乾,字公侯,按照規矩發令時叫到誰,誰就應該答應。
現在公侯一聲不應,這是為什麼呢?他想孔明軍師不要看見點卯簿上的孫公侯,以為是武将。
所說在這種地方也是不服孔明的原因所在,他以為孔明先生可能把文武弄錯了,因此他不敢出來。
叫到名字不出來接會是有罪的。
孔明第一次用兵還能原諒你一次,因此他回過頭來,一對黑白分明的眼睛直往孫乾身上看過來,然後提高一點嗓音第二次喊道:&ldquo孫乾、孫公侯聽令!&rdquo 先生把他連名帶姓一起叫了出來,孫公侯方始明白确實是在叫他,這時吓得他渾身發抖,戰戰兢兢地走到虎案前對孔明一禮:&ldquo軍師在上,下官在此。
&rdquo 他說罷,擡起頭來,一對定央央的眼睛盯着諸葛亮看,意思我自稱下官──這便是文人的稱呼,一般文人總是自稱下官的。
要是大将的話,就自稱小将或者末将了。
意思是你不要弄錯,我是文人,便把&ldquo下官&rdquo兩字說得較響一點。
諸葛先生真是笑在心裡。
他想,我到這個時候連文官武将都弄不清,那還好當什麼軍師、還能退什麼敵兵呢!因此他轉念一想,隻有此番把夏侯惇的人馬殺他一個全軍覆沒。
否則不要說張飛,包括其他文武大多數人都對我不會信服。
孔明對孫乾看看,心想,我早已知道你是下官,我今天就是要用你這個下官。
孔明隻管發令與他:&ldquo本軍師付你将令一支,錦囊一封。
帶兵五十。
&rdquo 孫乾一聽,他想,自古以來沒有頭令隻帶五十個小兵。
公侯大夫隻是搖着頭,連連苦笑。
孔明繼續說下去:&ldquo爾立即出發,按錦囊上辦事,等到夏侯惇到來,公侯上前去攻打頭陣。
&rdquo 孫乾聽到這番話,不禁毛骨驚然,哪裡敢去接令。
心裡想即使去,連我本人在内要帶了五十一口棺材一起去的。
孔明看他不接令,嚴厲地說道。
&ldquo速速前往,違令立斬!錦囊自有妙計!&rdquo 孫乾心裡想,看了這條妙計再講。
他便接令,拿了錦囊下将台,他從張飛身旁走過。
三将軍也聽得清楚,他笑着對孫乾說:&ldquo老孫啊。
你要老掉哉!&rdquo 孫乾想,這倒确實要死了。
他到外面冷靜的地方把錦囊拆開來,從頭至尾仔細看完,看得孫乾放聲大笑,贊不絕口。
按照錦囊上的妙計,五十個小兵已經足夠了。
心裡從此佩服諸葛軍師,不愧是當今一條伏龍!他把錦囊上所有的計劃都全部牢記在心,然後把它燒去,方始吩咐軍政官,點馬軍五十名。
其中兩個隊長來見孫先生,問他:&ldquo帶兵五十,哪裡去?&rdquo孫乾回答:&ldquo去同夏侯惇打頭陣。
&rdquo 兩個隊長問:&ldquo哪位将軍帶兵呢?&rdquo孫乾回答說:&ldquo是我。
&rdquo兩個隊長聽了一吓,便笑着問道:&lsquo孫先生真的嗎?&rdquo公侯說:&ldquo一點也不假。
&rdquo隊長說:&ldquo怎麼行呢?&rdquo孫乾很有把握地說:&ldquo軍師錦囊自有妙計。
&rdquo聽見&ldquo妙計&rdquo當然心定。
不過孫乾說:&ldquo你們五十馬軍要改為步兵。
&rdquo隊長問:&ldquo既然要步兵的話,那末何必馬軍改步兵呢?不可以直接點步兵嗎?&rdquo孫乾說:&ldquo一定要馬兵的,目的是要你們步行得去,然後騎馬回來。
&rdquo隊
他對上面諸葛亮看看,但又不育上台叩頭賠罪&hellip&hellip正在這時,一名探兵匆匆下馬進來。
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探兵禀報,張飛也閃在一旁,讓探兵上前。
這名探兵,到将台腳下,單腿一跪,朝上面一聲&ldquo報禀軍師&rdquo,剛想從頭至尾把探來的情況向孔明詳細報告,正要開口,突然諸葛亮對他用羽扇一點,說道:&ldquo與我住口!&rdquo 探兵好不容易吐出了一口長氣,停住了口。
因為按探兵來講,有專門的規矩,管打探來的情況多麼複雜,一定要一口氣從頭至尾報完,中間非但不能報錯,而且不可中斷。
所以,他吸足了一口氣剛準備開口,力萬料不到被孔明嘩啦一聲喊住。
他因此呆頓頓地感到驚奇。
張飛本來瞧不起孔明,所以處處地方看不入眼。
現在從旁一看,&ldquo哈哈!&rdquo他想,這位軍師确實是個外行,連這一點都不懂!可要我來做給你看看──逢到探子來報就應該問他&ldquo何事報來&rdquo,你現在怎樣去喝住他呢!所以張飛在将台下毫不客氣地說道:&ldquo這個軍師是要吃耳光的!&rdquo 不要說三将軍不懂,連劉備等文武都不明白,想孔明為什麼要叫住他?正在此時,諸葛先生便十分慎重地對探子說:&ldquo你且聽了,莫非夏侯惇為行軍大都督,韓浩為頭隊正先鋒,李典、樂進為副将,十萬曹兵離此三十裡,可對否?&rdquo 等諸葛亮說完,探子對他看看。
心裡想,這是我報給你聽,還是你報給我聽?弄了半天,好象他在向我禀報,這真是笑活。
那末,孔明講得對不對呢?探子一聽,不要說完全正确,甚至比我的情況還要詳細,真是&ldquo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rdquo。
你軍師不出營也能知天下事,如果都跟你諸葛軍師這樣料事如神,那末今後探子就不需要了。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如此,當然是有着收取人心之用意,決不是為了要取消探馬。
現在,大家眼看着這名探子連連&ldquo是是是&rdquo的退了出去。
這時候看到的人都很佩服,坐在先生旁邊的劉備,對下面張飛看看:三弟啊!你快些服他吧!可曾見得,孔明人雖然坐在這裡,對外面的事情卻了如指掌一般。
可是,張飛認為這是為了要收服我,你們當了我的面串一出把戲給我看,肯定孔明同這個探子早已對好口徑。
這樣要我信以為真,乃是騙人的一套。
所以他又在說道:&ldquo這是完全假的!&rdquo 此刻,軍情已很吃緊,不管你莽張飛相信不相信,孔明沒有時間和你來啰蘇了,等到殺退了夏侯惇的人馬再同你算賬。
因此孔明一聲吩咐:&ldquo請衆位暫等片刻!&rdquo先生說罷,便站起身來轉向将台後面去了。
張飛一看,他想在這緊要關頭這個妖道身為主帥,不想辦法,反而往後裡去幹什麼呢?三将軍一想,明白了,孔明實在沒有辦法,大概到後面上吊自殺了。
哪知道無多片刻,諸葛亮從後面回了出來,在中間坐定以後,一隻左手伸到右手袖口中,取出了一疊東西放在虎案之上。
這就是軍師早已寫好的所有錦囊。
孔明一切籌齊,對兩旁一看,說道:&ldquo兩旁衆位,敵人接近新野,不必驚慌。
本軍師布置将令,大家靜聽了。
&rdquo 張飛一聽方始明白,原來諸葛亮要下令了。
他想起了剛才大哥劉備的說話來,大哥他說孔明要我接頭令,打頭陣,立頭功。
老實說與夏侯惇交戰,隻有我張飛才能接這條頭令,因此他擡起了頭,拉長了耳朵準備孔明發令與他。
皇叔對張飛看看:三弟啊!我是騙騙你的。
但是對先生看看,意思是請軍師就看我劉備的子,給張飛一條頭令吧。
事實上孔明先生看都不看張飛,他想,你不要自以為本領高強,我的用兵沒有你張飛也照樣可以把夏侯惇十萬曹兵殺光的。
他将羽扇放 在虎案上,一手拔令,一手拿封錦囊,嘴裡開口喊道:&ldquo公侯聽令!&rdquo 将台上聽到這一聲叫喚,大家都驚駭不已。
為什麼呢?一般說來,打仗的時候多數武将領先的,拿武将來說在這裡最适宜的是紅、黑、白三隻面孔,就是關羽、張飛、趙雲最具資格接這條頭令,現在非但不是這三個人,而且還根本不是大将,卻是一個文人,打仗用文人接頭令,是從來沒有聽到過的。
公侯便是孫乾,字公侯,按照規矩發令時叫到誰,誰就應該答應。
現在公侯一聲不應,這是為什麼呢?他想孔明軍師不要看見點卯簿上的孫公侯,以為是武将。
所說在這種地方也是不服孔明的原因所在,他以為孔明先生可能把文武弄錯了,因此他不敢出來。
叫到名字不出來接會是有罪的。
孔明第一次用兵還能原諒你一次,因此他回過頭來,一對黑白分明的眼睛直往孫乾身上看過來,然後提高一點嗓音第二次喊道:&ldquo孫乾、孫公侯聽令!&rdquo 先生把他連名帶姓一起叫了出來,孫公侯方始明白确實是在叫他,這時吓得他渾身發抖,戰戰兢兢地走到虎案前對孔明一禮:&ldquo軍師在上,下官在此。
&rdquo 他說罷,擡起頭來,一對定央央的眼睛盯着諸葛亮看,意思我自稱下官──這便是文人的稱呼,一般文人總是自稱下官的。
要是大将的話,就自稱小将或者末将了。
意思是你不要弄錯,我是文人,便把&ldquo下官&rdquo兩字說得較響一點。
諸葛先生真是笑在心裡。
他想,我到這個時候連文官武将都弄不清,那還好當什麼軍師、還能退什麼敵兵呢!因此他轉念一想,隻有此番把夏侯惇的人馬殺他一個全軍覆沒。
否則不要說張飛,包括其他文武大多數人都對我不會信服。
孔明對孫乾看看,心想,我早已知道你是下官,我今天就是要用你這個下官。
孔明隻管發令與他:&ldquo本軍師付你将令一支,錦囊一封。
帶兵五十。
&rdquo 孫乾一聽,他想,自古以來沒有頭令隻帶五十個小兵。
公侯大夫隻是搖着頭,連連苦笑。
孔明繼續說下去:&ldquo爾立即出發,按錦囊上辦事,等到夏侯惇到來,公侯上前去攻打頭陣。
&rdquo 孫乾聽到這番話,不禁毛骨驚然,哪裡敢去接令。
心裡想即使去,連我本人在内要帶了五十一口棺材一起去的。
孔明看他不接令,嚴厲地說道。
&ldquo速速前往,違令立斬!錦囊自有妙計!&rdquo 孫乾心裡想,看了這條妙計再講。
他便接令,拿了錦囊下将台,他從張飛身旁走過。
三将軍也聽得清楚,他笑着對孫乾說:&ldquo老孫啊。
你要老掉哉!&rdquo 孫乾想,這倒确實要死了。
他到外面冷靜的地方把錦囊拆開來,從頭至尾仔細看完,看得孫乾放聲大笑,贊不絕口。
按照錦囊上的妙計,五十個小兵已經足夠了。
心裡從此佩服諸葛軍師,不愧是當今一條伏龍!他把錦囊上所有的計劃都全部牢記在心,然後把它燒去,方始吩咐軍政官,點馬軍五十名。
其中兩個隊長來見孫先生,問他:&ldquo帶兵五十,哪裡去?&rdquo孫乾回答:&ldquo去同夏侯惇打頭陣。
&rdquo 兩個隊長問:&ldquo哪位将軍帶兵呢?&rdquo孫乾回答說:&ldquo是我。
&rdquo兩個隊長聽了一吓,便笑着問道:&lsquo孫先生真的嗎?&rdquo公侯說:&ldquo一點也不假。
&rdquo隊長說:&ldquo怎麼行呢?&rdquo孫乾很有把握地說:&ldquo軍師錦囊自有妙計。
&rdquo聽見&ldquo妙計&rdquo當然心定。
不過孫乾說:&ldquo你們五十馬軍要改為步兵。
&rdquo隊長問:&ldquo既然要步兵的話,那末何必馬軍改步兵呢?不可以直接點步兵嗎?&rdquo孫乾說:&ldquo一定要馬兵的,目的是要你們步行得去,然後騎馬回來。
&rdquo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