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關羽用計賺樊城 徐庶走馬薦諸葛
關燈
小
中
大
路。
見劉備還沒有住馬,徐庶一再謝辭說:&ldquo皇叔,常言道:送君千裡,總有一别。
請皇叔住馬吧!&rdquo 劉備:&ldquo劉備還要相送!&rdquo 這時的文武都在想:可以不送了。
這倒并不是看輕徐先生。
你即使再要送,也不能送到許昌城去。
總是要分手的。
那也就算了!所以雲長也對劉備說:&ldquo請大哥住馬了!&rdquo 張飛也開口說道:&ldquo大哥,算了吧!&rdquo 這種短短的說話,更顯示他們對徐元直的戀戀不舍之情。
到這時,劉備方始扣馬,文武同樣也住馬。
皇叔對元直說:&ldquo那末請先生路途上自己保重了,劉備不送了!&rdquo 徐元直将馬頭向劉備方向側過來,他對着皇叔恭敬地供着手說:&ldquo皇叔,照理我應該下馬一禮,如今歸心似箭;隻能馬上有禮了!&rdquo 劉備要緊在馬上回禮說:&ldquo先生何必客套!你我下會有期,劉備在此不遠送了!&rdquo徐庶聽完皇叔說話後,圈轉馬頭向着北面的方向将馬一拎,揚起一鞭。
這匹馬潑開四蹄趕了前去。
這時的劉備坐在拎,揚起一鞭。
這匹馬潑開四蹄趕了前去。
這時的劉備坐在馬上,一眼不眨地望着遠去的徐元直。
頓時間越去越遠。
恰巧前邊有着一片小小的樹林,徐元直連人帶馬竄進了樹林,很快地就消失在樹林之中。
大家認為既然看不見徐庶,那可以回去了。
就在這時,劉備在馬上連聲歎氣地說:&ldquo好恨啊!好恨!惜乎啊!懊悔也&rdquo。
旁邊孫乾一聽這幾旬說話,他以為劉備在說恨,一定是恨曹操将徐庶的老母捉去許昌;惜乎者,徐庶有如此的本領,可是隻能放他而去;懊悔者,他沒有用我孫乾之計将徐庶留下來,大概是這樣的意思。
但是,他還是要問一聲皇叔說:&ldquo主公,恨什麼?惜乎者是誰?懊悔的又怎樣?&rdquo 劉備:&ldquo劉備恨隻恨前面樹木層層!&rdquo 大家一聽奇怪,恨樹木為點啥? 孫乾:&ldquo請問主公恨它何來?&rdquo 劉備:&ldquo你們看前邊這些樹木;将無直遮得人馬不見,劉備豈不恨它?!惜乎、懊悔的是,劉備預先未曾傳令将樹木砍倒,要是早把這些樹木砍倒之後,如今還能夠看得到元直躍馬北去!&rdquo 這幾句話真正表明了劉皇叔對徐元直的戀戀不舍、念念不忘之心。
皇叔說完這幾句話,帶有失望之心便圈馬而歸。
文武同樣跟他掉轉了馬頭,都是灰心喪氣地點馬而行。
沒有走多少路,劉備隻聽得孫乾在同他說話:&ldquo主公,元直回來了!元直回來了!&rdquo 劉備一聽,以為孫乾還在與他說笑話,知道我留戀徐庶,他有意和我打趣。
這時的劉備,恨不得責備他幾句。
可是,雲長也開口了:&ldquo大哥;徐元直确是回來了!&rdquo 劉備聽到二弟的說話,方始相信。
因為雲長很少說笑話。
劉備還沒有掉過馬來,在心中想道,我劉備愛徐庶,元直必然明白,想必他也不願離去。
或許他在半路上想到了自己可以不去許昌的妙計,但又能保全老母之命,因此他複返回來相助于我。
事實上;本領再大也想不出這種妙計。
劉備一面想着,一面與文武一起将馬匹掉轉頭去。
果真見元直飛馬返回。
是叔還沒有等到元直跑近先開口高聲問道:&ldquo先生,去而複返,莫非不去了?&rdquo 劉備就隻希望徐庶回答從今以後不再離去。
但這時的徐庶沒有回話,直到劉備馬前,先扣住了馬匹,因為去得急;回來也緊張,他在馬上氣喘噓噓,平了一口氣之後,再對皇叔笑着說:&ldquo皇叔,不要為徐庶去而灰心。
我因心亂如麻;忘卻了一句說話告禀。
&rdquo 劉備大失所望。
俗語說,笸籮大的水花,隻拿到一隻糠蝦。
結果為了忘卻一句說話而回來。
這句話再好,那及你徐元直的人好!哪知道這句話并非一般說話,真是事關重大,你的三分天下,就在這一句話上。
這時候,皇叔并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很随便地問了一句:&ldquo不知先生忘卻的是哪一句話?&rdquo 徐庶:&ldquo皇叔,附近有個能人,皇叔何不去相請他呢?&rdquo 早已說過,現在劉備的眼裡,認為除了你徐庶,再也沒有比你好的能人了。
因此,用輕描淡寫的口氣來回答徐庶的說話:&ldquo既然這樣;費心先生,代我劉備請這位能人來此新野吧!&rdquo 徐庶聽到劉備這樣說,險些笑了出來。
心想,你皇叔将這個能人看得與我徐庶一樣的便當。
我好有一比;被你在街坊上拾回去的東西一樣。
老實講,此人就不同于我!恐怕你劉備親自趕去相請,未必能一下子會成功。
我是為了免得喪失了你的信心;所以雖然離去。
我在路途之上,多方面考慮下,想到了此人。
徐庶再一想,因為目前的劉備信心不足。
因此他回答得這樣平淡,我一定要把他英雄之心重喚起來,所以,徐庶這時候非常鄭重地說道:&ldquo我看此人一定要皇叔親自前去相請,若能請到此人。
好似文王遇子牙,高祖得子房,漢事之興,易如反掌!&rdquo 劉備:&ldquo此人比先生如何?&rdquo 徐庶:&ldquo此人勝我十倍!&rdquo 劉備對徐庶看看,你的說話實在是太誇張了!世界上哪有勝過你十倍的能人?因此開口便問:&ldquo此人有多大本領?&rdquo 徐庶:&ldquo皇叔聽了,提起此人,他擡頭能知天文,低頭能察地理,見面能識人和,六韬三略的兵書無有不知,無有不曉,辨風雲,觀氣象。
善知興衰之事,腹内藏治亂之計,有經濟之略,天下之才,勝管、樂,不亞于孫、吳。
他自比管仲、樂毅。
請此人滅曹賊不費吹灰之力,定天下易如反掌、穩若泰山。
漢室之興,非他不可!&rdquo 劉備聽元直把此人講得古今少有,天下無二。
說他是假的吧,在這個處境之下,諒元直絕不會與我打趣,說他的話全是真的吧,我從來也沒有聽到過有這樣大的本領的人。
到這時,不管皇叔還在将信将疑之中,總之在元直的一番舉薦之下,他已吊起了英雄之心,因此好奇地問着元直:&ldquo請問先生,此人姓甚名誰?&rdquo 徐庶:&ldquo此人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
&rdquo 劉備無意中說了一聲:&ldquo諸葛亮?&rdquo 皇叔想,此人名字我從未聽到過,我隻知道在你先生水鏡莊上,司馬徽與我說過當今的能人唯有&ldquo龍鳳&rdquo。
現在你介紹的諸葛亮不知比龍鳳如何。
所以繼續問道:&ldquo先生,昔日夜住水鏡莊,聽得尊師言道:一龍一鳳,得一而定天下。
劉備不知諸葛亮與龍鳳相比誰強?誰弱?&rdquo 徐庶一聽就明自,劉備至今還沒有知道龍鳳的真實姓名,因此笑着回答說:&ldquo看來皇叔不知道龍鳳的姓名是嗎?&rdquo 皇叔想,老實說,照理應該老早曉得,都是你的這位老師賣的關子;日裡不講,夜裡不講,所以直到今朝在我頭腦之中隻知龍鳳的号,而不知他們的真實姓名。
想必你徐庶一定明白,所以要緊問他說:&ldquo先生,備早知龍鳳之号,至今卻不知其名,先生知道嗎?&rdquo 徐庶:&ldquo皇叔聽了,鳳者,便是襄陽人氏龐德公之侄,名叫龐統,字士元;龍者是諸葛亮,即孔明也!&rdquo 劉備聽到龍即是諸葛亮,他會驚得問出了一句可笑的話:&ldquo請問先生,哪個諸葛亮?&rdquo 徐庶想,諸葛亮哪裡來幾個?所以回答說:&ldquo就是我現在介紹的這個諸葛亮!&rdquo 劉備:&ldquo他便是龍嗎?&rdquo 徐庶:&ldquo然也!他本是山東琅琊陽都人。
其父名珪,字子貢,為泰山郡丞。
父早亡,亮有其叔父,過去與劉表極為知交,因此遷居到襄陽西門外離城二十裡南陽卧龍崗。
他又稱卧龍,亦稱伏龍。
諸葛亮便是龍也!&rdquo 徐庶舉薦到這裡,劉備已經精神抖擻。
心想,諸葛亮三字雖然今天我第一次聽到,可是伏龍二字,我慕名已久,不是你徐庶一人稱贊,司馬徽老先生早已說過的了。
因此,知道元直所推薦之賢不是假話。
所以,劉備笑着對徐庶說道:&ldquo多蒙先生推薦賢能,劉備感激肺腑。
恐怕你家老母要挂念,先生可要速速趕路吧?&rdquo 一般人要誤解劉備有了得新棄舊的念頭。
可是徐庶并不見怪,相反感到高興,說明劉備在我走了之後,他決心要去卧龍崗相請孔明。
元直臨走之時,還是再三叮囑劉備說:&ldquo請皇叔此去隆中相請孔明。
一定要用着文王請子牙的精神,耐心地拜望于他。
時光不早,徐某告辭了!&rdquo說罷,圈馬便走。
劉備明白元直最後說話的意思,就是他要我相請諸葛亮一次不成二次,二次不成三次,總之要把他請出卧龍崗。
但劉備也明白;請孔明絕不會象請徐庶那麼便當了。
不知皇叔如何請到孔明,請看下回分解。
見劉備還沒有住馬,徐庶一再謝辭說:&ldquo皇叔,常言道:送君千裡,總有一别。
請皇叔住馬吧!&rdquo 劉備:&ldquo劉備還要相送!&rdquo 這時的文武都在想:可以不送了。
這倒并不是看輕徐先生。
你即使再要送,也不能送到許昌城去。
總是要分手的。
那也就算了!所以雲長也對劉備說:&ldquo請大哥住馬了!&rdquo 張飛也開口說道:&ldquo大哥,算了吧!&rdquo 這種短短的說話,更顯示他們對徐元直的戀戀不舍之情。
到這時,劉備方始扣馬,文武同樣也住馬。
皇叔對元直說:&ldquo那末請先生路途上自己保重了,劉備不送了!&rdquo 徐元直将馬頭向劉備方向側過來,他對着皇叔恭敬地供着手說:&ldquo皇叔,照理我應該下馬一禮,如今歸心似箭;隻能馬上有禮了!&rdquo 劉備要緊在馬上回禮說:&ldquo先生何必客套!你我下會有期,劉備在此不遠送了!&rdquo徐庶聽完皇叔說話後,圈轉馬頭向着北面的方向将馬一拎,揚起一鞭。
這匹馬潑開四蹄趕了前去。
這時的劉備坐在拎,揚起一鞭。
這匹馬潑開四蹄趕了前去。
這時的劉備坐在馬上,一眼不眨地望着遠去的徐元直。
頓時間越去越遠。
恰巧前邊有着一片小小的樹林,徐元直連人帶馬竄進了樹林,很快地就消失在樹林之中。
大家認為既然看不見徐庶,那可以回去了。
就在這時,劉備在馬上連聲歎氣地說:&ldquo好恨啊!好恨!惜乎啊!懊悔也&rdquo。
旁邊孫乾一聽這幾旬說話,他以為劉備在說恨,一定是恨曹操将徐庶的老母捉去許昌;惜乎者,徐庶有如此的本領,可是隻能放他而去;懊悔者,他沒有用我孫乾之計将徐庶留下來,大概是這樣的意思。
但是,他還是要問一聲皇叔說:&ldquo主公,恨什麼?惜乎者是誰?懊悔的又怎樣?&rdquo 劉備:&ldquo劉備恨隻恨前面樹木層層!&rdquo 大家一聽奇怪,恨樹木為點啥? 孫乾:&ldquo請問主公恨它何來?&rdquo 劉備:&ldquo你們看前邊這些樹木;将無直遮得人馬不見,劉備豈不恨它?!惜乎、懊悔的是,劉備預先未曾傳令将樹木砍倒,要是早把這些樹木砍倒之後,如今還能夠看得到元直躍馬北去!&rdquo 這幾句話真正表明了劉皇叔對徐元直的戀戀不舍、念念不忘之心。
皇叔說完這幾句話,帶有失望之心便圈馬而歸。
文武同樣跟他掉轉了馬頭,都是灰心喪氣地點馬而行。
沒有走多少路,劉備隻聽得孫乾在同他說話:&ldquo主公,元直回來了!元直回來了!&rdquo 劉備一聽,以為孫乾還在與他說笑話,知道我留戀徐庶,他有意和我打趣。
這時的劉備,恨不得責備他幾句。
可是,雲長也開口了:&ldquo大哥;徐元直确是回來了!&rdquo 劉備聽到二弟的說話,方始相信。
因為雲長很少說笑話。
劉備還沒有掉過馬來,在心中想道,我劉備愛徐庶,元直必然明白,想必他也不願離去。
或許他在半路上想到了自己可以不去許昌的妙計,但又能保全老母之命,因此他複返回來相助于我。
事實上;本領再大也想不出這種妙計。
劉備一面想着,一面與文武一起将馬匹掉轉頭去。
果真見元直飛馬返回。
是叔還沒有等到元直跑近先開口高聲問道:&ldquo先生,去而複返,莫非不去了?&rdquo 劉備就隻希望徐庶回答從今以後不再離去。
但這時的徐庶沒有回話,直到劉備馬前,先扣住了馬匹,因為去得急;回來也緊張,他在馬上氣喘噓噓,平了一口氣之後,再對皇叔笑着說:&ldquo皇叔,不要為徐庶去而灰心。
我因心亂如麻;忘卻了一句說話告禀。
&rdquo 劉備大失所望。
俗語說,笸籮大的水花,隻拿到一隻糠蝦。
結果為了忘卻一句說話而回來。
這句話再好,那及你徐元直的人好!哪知道這句話并非一般說話,真是事關重大,你的三分天下,就在這一句話上。
這時候,皇叔并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很随便地問了一句:&ldquo不知先生忘卻的是哪一句話?&rdquo 徐庶:&ldquo皇叔,附近有個能人,皇叔何不去相請他呢?&rdquo 早已說過,現在劉備的眼裡,認為除了你徐庶,再也沒有比你好的能人了。
因此,用輕描淡寫的口氣來回答徐庶的說話:&ldquo既然這樣;費心先生,代我劉備請這位能人來此新野吧!&rdquo 徐庶聽到劉備這樣說,險些笑了出來。
心想,你皇叔将這個能人看得與我徐庶一樣的便當。
我好有一比;被你在街坊上拾回去的東西一樣。
老實講,此人就不同于我!恐怕你劉備親自趕去相請,未必能一下子會成功。
我是為了免得喪失了你的信心;所以雖然離去。
我在路途之上,多方面考慮下,想到了此人。
徐庶再一想,因為目前的劉備信心不足。
因此他回答得這樣平淡,我一定要把他英雄之心重喚起來,所以,徐庶這時候非常鄭重地說道:&ldquo我看此人一定要皇叔親自前去相請,若能請到此人。
好似文王遇子牙,高祖得子房,漢事之興,易如反掌!&rdquo 劉備:&ldquo此人比先生如何?&rdquo 徐庶:&ldquo此人勝我十倍!&rdquo 劉備對徐庶看看,你的說話實在是太誇張了!世界上哪有勝過你十倍的能人?因此開口便問:&ldquo此人有多大本領?&rdquo 徐庶:&ldquo皇叔聽了,提起此人,他擡頭能知天文,低頭能察地理,見面能識人和,六韬三略的兵書無有不知,無有不曉,辨風雲,觀氣象。
善知興衰之事,腹内藏治亂之計,有經濟之略,天下之才,勝管、樂,不亞于孫、吳。
他自比管仲、樂毅。
請此人滅曹賊不費吹灰之力,定天下易如反掌、穩若泰山。
漢室之興,非他不可!&rdquo 劉備聽元直把此人講得古今少有,天下無二。
說他是假的吧,在這個處境之下,諒元直絕不會與我打趣,說他的話全是真的吧,我從來也沒有聽到過有這樣大的本領的人。
到這時,不管皇叔還在将信将疑之中,總之在元直的一番舉薦之下,他已吊起了英雄之心,因此好奇地問着元直:&ldquo請問先生,此人姓甚名誰?&rdquo 徐庶:&ldquo此人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
&rdquo 劉備無意中說了一聲:&ldquo諸葛亮?&rdquo 皇叔想,此人名字我從未聽到過,我隻知道在你先生水鏡莊上,司馬徽與我說過當今的能人唯有&ldquo龍鳳&rdquo。
現在你介紹的諸葛亮不知比龍鳳如何。
所以繼續問道:&ldquo先生,昔日夜住水鏡莊,聽得尊師言道:一龍一鳳,得一而定天下。
劉備不知諸葛亮與龍鳳相比誰強?誰弱?&rdquo 徐庶一聽就明自,劉備至今還沒有知道龍鳳的真實姓名,因此笑着回答說:&ldquo看來皇叔不知道龍鳳的姓名是嗎?&rdquo 皇叔想,老實說,照理應該老早曉得,都是你的這位老師賣的關子;日裡不講,夜裡不講,所以直到今朝在我頭腦之中隻知龍鳳的号,而不知他們的真實姓名。
想必你徐庶一定明白,所以要緊問他說:&ldquo先生,備早知龍鳳之号,至今卻不知其名,先生知道嗎?&rdquo 徐庶:&ldquo皇叔聽了,鳳者,便是襄陽人氏龐德公之侄,名叫龐統,字士元;龍者是諸葛亮,即孔明也!&rdquo 劉備聽到龍即是諸葛亮,他會驚得問出了一句可笑的話:&ldquo請問先生,哪個諸葛亮?&rdquo 徐庶想,諸葛亮哪裡來幾個?所以回答說:&ldquo就是我現在介紹的這個諸葛亮!&rdquo 劉備:&ldquo他便是龍嗎?&rdquo 徐庶:&ldquo然也!他本是山東琅琊陽都人。
其父名珪,字子貢,為泰山郡丞。
父早亡,亮有其叔父,過去與劉表極為知交,因此遷居到襄陽西門外離城二十裡南陽卧龍崗。
他又稱卧龍,亦稱伏龍。
諸葛亮便是龍也!&rdquo 徐庶舉薦到這裡,劉備已經精神抖擻。
心想,諸葛亮三字雖然今天我第一次聽到,可是伏龍二字,我慕名已久,不是你徐庶一人稱贊,司馬徽老先生早已說過的了。
因此,知道元直所推薦之賢不是假話。
所以,劉備笑着對徐庶說道:&ldquo多蒙先生推薦賢能,劉備感激肺腑。
恐怕你家老母要挂念,先生可要速速趕路吧?&rdquo 一般人要誤解劉備有了得新棄舊的念頭。
可是徐庶并不見怪,相反感到高興,說明劉備在我走了之後,他決心要去卧龍崗相請孔明。
元直臨走之時,還是再三叮囑劉備說:&ldquo請皇叔此去隆中相請孔明。
一定要用着文王請子牙的精神,耐心地拜望于他。
時光不早,徐某告辭了!&rdquo說罷,圈馬便走。
劉備明白元直最後說話的意思,就是他要我相請諸葛亮一次不成二次,二次不成三次,總之要把他請出卧龍崗。
但劉備也明白;請孔明絕不會象請徐庶那麼便當了。
不知皇叔如何請到孔明,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