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關雲長喜得兄信 辭曹操封金挂印

關燈
勉強招架開雲長的龍刀。

    這樣一來一往,就稱為一個回合。

    兩下兜轉馬來,繼續交戰。

    無多片刻,已經打滿了三個回合。

    可是龔都還不圈馬而逃,繼續打下去。

     三合、六合一連打了三十個回合。

    關将軍感到奇怪,昨日孫乾早已說明,隻戰三個回合,為什麼今天的龔都纏住不放?明白了,他分明知道不會喪命,因此打個不停。

     确實如此,龔都以為今天的便宜,真是機會難得,不戰他一百個回合,我決不罷休!因為在關将軍面前能戰一百回合,從此天下要稱我龔都為第二名刀。

    這個家夥異想天開,俗語說:真是關公面前舞大刀!就是指龔都。

    他一心派一個&ldquo蹿頭&rdquo。

     關将軍哪裡有時間來與你糾纏!心裡明白,不給他一點威脅看看,他是不會走的了。

    因此,隻等龔都一刀劈來,雲長招架開他的金刀,很迅速地将龍刀向他腰間斬去。

     這時的龔都,還來不及收轉金刀,他心裡想,關将軍難道你打昏了麼?這不是要我的命嗎!?隻見關将軍龍刀離他腰間不滿三寸,突然将龍刀收住,對龔都兩眉倒豎,鳳眼一彈,紅臉一闆!這意思是你再不跑,我真的要殺你了! 龔都這一吓非同小可,明白關将軍他已經被我纏得心火了,因此警告我,要我圈馬而逃。

    這時,龔都方始罷休,要緊圈轉馬頭,裝得很象。

     龔都:&ldquo紅臉好厲害,本大王去了!&rdquo說罷,圈馬而逃,帶來的小喽啰,也一起跟随馬後,直向城内逃去。

     雲長舉龍刀,縱馬追趕,後面曹兵也殺了上來,追進了汝南。

    龔都帶部下,竄城而去。

    雲長到得城内,方始停止了追趕。

    到衙門下馬撩刀,帶馬夫家将上堂,料理事務,盤查錢糧,出告示安民。

    臨走之時,隻命五百軍兵,表面上守住汝南,其實讓劉、龔二人再來複取。

    确實如此,等關将軍今天收兵,明天劉、龔二人很快收複了汝南。

    一切聽從孫乾的安排,牢牢守住關廂。

    關将軍收兵回來,回進黃河,過得五關,到今天安抵許都。

    将人馬駐紮校場。

    帶了華吉關西漢回轉将軍府。

    下馬進得府第,華吉将馬飲水喂料,扛過了龍刀。

    關将軍匆匆來到中門,見二位皇嫂。

    一開口就是&ldquo賀喜二嫂!恭喜二嫂!&rdquo 二嫂:&ldquo二叔,喜從何來?&rdquo 關羽:&ldquo某此去汝南,已得皇兄消息,大哥現已在河北冀州袁紹處。

    &rdquo 二位是夫人聽将軍說完,真是喜上眉梢,到今日總算劉備無恙。

    問君侯何日動身。

     關羽:&ldquo某恨不能插翅飛往冀州,何奈要等待孫公侯回來,因他先去皇兄處接頭,所以請二位皇嫂再等待幾天,先将行裝檢點。

    公侯一到,關某即保二位皇嫂千裡尋兄,不知二嫂意下如何?&rdquo 二位夫人聽完,感到二叔想得周到。

    甘氏、糜氏遵照關将軍的說話辦事,作好一切準備。

    現在請二叔退出。

     關将軍回到廳上,一看天色不早了,心想大丈夫來得清,去得明,讓我明日面見曹操,向他告辭,料他也奈何我不得。

    因此,坐在廳上命華吉傳上《春秋》,略作消遣。

     正在那時,門公報了進來,說将軍,外面有個客商求見。

    雲長傳話相請,不一會來人相見。

    雲長看到一個并不相識的來客,見他相貌堂堂,上前彬彬一禮。

     陳震:&ldquo在下見君侯!&rdquo 關羽:&ldquo足下哪裡而來,姓甚名誰?&rdquo 陳震:&ldquo在下名叫陳震,從河北冀州而來。

    &rdquo 雲長聽到冀州來的人,又見他不象一個客商,知道其中定有緣故。

    所以,立起身來,輕輕地對陳震說了一句:&ldquo先生,裡邊請!&rdquo說罷,領了陳震進得書房,兩人坐定。

     關羽:&ldquo請問足下,到此有何貴幹?&rdquo 陳震:&ldquo在下奉令兄皇叔之命,有書信在此!因為五關上搜查很緊,逢關躲避,因此到今天才見到君侯,望将軍恕罪!&rdquo 陳震說罷,将藏着的書信拿了出來,雙手呈給關将軍。

    雲長想,喜上加喜,戰汝南,得到兄訊,回來見到大哥的親筆,如見皇兄的全面,不是喜上加喜嗎?回答一聲:&ldquo先生辛苦了!&rdquo 将書信接到手中,見到信封上的字迹,果真是大哥所寫。

    要緊拆開信封,展開信箋一看,誰知信箋已經濕了,是不是陳震藏在身上被汗水濕透的?不是的!是雲長的眼淚挂上了信箋,一是弟兄之情,二是見到信上是兄的字句,在責備于我,将軍受了冤屈,因而淚如雨下。

    信上寫些什麼呢?但見: &ldquo備與足下,自桃園締盟,誓以共死。

    今何中道而相違。

    割恩斷義。

    君必欲取功名,圖富貴,願獻備之首級,以成全功。

    書不盡言,死待回音。

    &rdquo 你想,皇兄果真誤會了。

    當我投順了曹操,有意斬顔、文二将,欲思害他,所以大哥信上寫道:願意把他的腦袋來給我,送與曹操。

    意思是讓我關雲長,成全了對曹操的大功。

    你大哥哪裡知道,我是為了二位嫂嫂。

    但也不能怪他,畢竟大哥為我斬将之後,險些喪命,他豈不要懷恨于我。

    我隻有保了皇嫂,趕去千裡之外,尋見皇兄,才能表我雲長之心。

    這時的關将軍,恨不得立即動身,也等不及孫乾的回來。

    但是對曹操,一定要辭别于他,最多在此再等一天,因此回複陳震:&ldquo先生之勞苦,關某感激。

    請你先回冀州複命皇兄,關某随即就來!&rdquo 陳震:&ldquo這些小事。

    君侯何必客套,今後來日方長,不過請君侯能不能給我一個回信,以便回複皇叔。

    &rdquo 關将軍想,應該如此。

    因為過去沒有郵政,必須由送信的人帶回複信,才是證據。

    雲長感到不但應該如此,而且大哥錯怪了我,我可借此複信的機會,向大哥聊表寸心。

    就在書桌上磨墨提筆,向劉備複信。

    寫道: &ldquo竊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

    羽自幼讀書,粗知禮義。

    觀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嘗不三歎而流涕也。

    前徐州失守,内無積粟糧草,外無救兵接應;欲即效死,因有二嫂之重,未敢斷首捐軀,緻負所托;故爾暫且羁身,冀圖後會。

    近至汝南,方知兄信。

    即當面辭曹公,奉二嫂歸。

    羽,若有異心,神人共戮&hellip&hellip&rdquo 關将軍非常敬重大哥,所以舉了戰國時羊角哀、左伯桃兩個好友講義氣,左伯桃在大雪之中,将衣糧并給羊角哀,甯願自己凍餓而死的故事,信上寫得十分動情而又謙虛。

    但意義很深,說明我關雲長,哪怕知識淺薄,但是對禮義二字,還是懂得,而且一定做到。

    你大哥在當時徐州一敗,東逃西奔,哪知曉,這時候我關羽留在城中。

    徐州城小糧缺,敵人數面進攻。

    結果我被曹操圍困在上山之上,不是當時為了保全二位嫂嫂的話,我早就劍下自刎。

    在曹操這裡,雖然已數十天,也是為了你皇兄的二位夫人,料想大哥接到此信,對我兄弟可以諒解。

    雲長開好信封,然後将書信給了陳震。

     關羽:&ldquo又要勞駕了!過日再見,路上小心!&rdquo 陳震:&ldquo将軍客套,下官定然辦到。

    冀州再見!&rdquo 讓陳震回去複命袁紹。

    關将軍拿了劉備的書信,向中門而來,見二位皇嫂:&ldquo大哥書信到!&rdquo說罷,便将書信呈給皇嫂。

     皇夫人見到劉備的親筆信,當然說不出的高興。

    但是,見到書信上的内容,明白關将軍是受了冤屈,所以就對雲長說:&ldquo皇叔錯怪了你。

    有愚嫂在此,今後為你講明便了!&rdquo 雲長謝過二位皇嫂,就說。

    &ldquo我不等孫乾到此,明日辭别曹操,一準保二位皇嫂去冀州會見大哥。

    &rdquo 二位皇夫人明白此時二叔的心理,說:&ldquo愚嫂等早就作了準備,一切聽從二叔的吩咐。

    &rdquo 關将軍退了出來。

    直到來朝,雲長手抱将令,出了将軍府,單身獨騎去往曹操相府。

    一面準備銷差交令,一面要辭别曹操,很快來到丞相府第,感到十分奇怪!本來丞相府前,轎馬紛紛,人頭濟濟。

    但今日相府前行人稀少,冷冷清清,而且中間挂着一塊回避牌,這就是一切不見的意思。

    雲長想不知出了什麼事。

     其實很簡單,自從與你一起去汝南的三軍,其中一名長官,早來回複曹操,說明雲長已經得到了劉備的消息。

    曹操問你怎麼樣知道的?這名長官回答說:在汝南城外聽到黃巾的大王所說。

    講劉備在河北冀州袁紹那裡。

    曹操聞聽,心中十分懊悔!悔的是不該命雲長去汝南作戰。

    我當時隻想使雲長一個不防,被黃巾餘黨暗算了結,誰知反而給他得到了劉備的信息。

    不問可知,他就要離開我曹操,去往河北,心中真有說不出的滋味,一時更拿不出留住雲長的辦法。

    曹操立即暗中聚集文武,商量如何能把雲長留在許昌。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但感到都不是良策。

     曹操問張遼:&ldquo文遠,你是雲長在土山上約三事的證人,又是老夫的心腹。

    你應該設法留住他。

    &rdquo 張遼聽說關将軍已得兄訊,作為他的老友為他高興。

    但也明白曹操确是愛才,總希望關将軍與他共圖大事。

    張遼作為曹操多年的心腹之人,他最後總是為曹操考慮。

    他想了一想,對丞相說:&ldquo小将雖有一計,不知丞相能聽從否?&rdquo 曹操:&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