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開祖廟祭弟除逆子 繼宗祀撫民稱仁君
關燈
小
中
大
,遂說道:&ldquo軍師,慢慢地說話。
&rdquo &ldquo亮憂心如焚,積勞成疾,年雖不滿四十,命不久矣!&rdquo 劉備急道:&ldquo軍師怎出此言?可速命良醫診視。
&rdquo &ldquo亮之疾,恐華佗再生,亦無回天之為。
&rdquo &ldquo軍師一向安康,甚一病至此?&rdquo 孔明微弱地搖了一下頭,&ldquo亮自出山,為興漢室,勞力費心,精疲神乏,況心中憂急,故昨日回府便覺不适;飲食不進,竟咯出血來。
亮本質虛乏,故而病重如山,難以自制。
&rdquo 劉備想,這倒是實話,孔明的身體一向不是怎麼強健的,再加上國事繁雜,的确也夠他受的了。
然而,不知他近來憂些什麼,到底有什麼心事,倒要聽他講一講。
便道:&ldquo軍師所憂何事?&rdquo 孔明答道:&ldquo君侯遇害,皆亮之過也。
&rdquo 劉備笑慰道:&ldquo吾弟遭難,乃吳兒詭計,與軍師何幹?&rdquo &ldquo當年取川,亮實不該将荊州托付君侯,過後北伐,亮當竭力勸止,可免今日之禍。
亮料荊州難保,未能及時救援,豈非亮之罪耶?&rdquo 劉備想,這不是你的責任,當時我在涪關遭困,特命關平到荊州向你告急,在當時這種情況下,也隻有囑托雲長鎮守最恰當,其實這不是我的主張。
再說此番雲長北伐,你事先己說過時機未到,曾勸我不要出兵。
但我考慮到雲長的性格,哪怕沒有将令,他也會出兵的,所以我特制一顆大都督印送到荊州。
這對你孔明來說,沒有半點過錯。
因此,劉備笑道:&ldquo軍師何必過謙,此皆備用心不到之過。
&rdquo說到這兒,劉備欠身湊近了一點,輕聲問道:&ldquo軍師,何故憂急?不妨直言。
&rdquo 孔明渭然歎道:&ldquo臣自出茅廬,得遇大王,相随至今,言聽計從,今幸大王有兩川之地,不負臣夙昔之言。
目今曹王篡位,漢祀将斬,文武官僚,鹹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興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衆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
若文武皆散,吳、魏來攻,兩川難保。
臣安得無憂乎?&rsquo 劉備一聽此言,竊喜在心:原來軍師此疾與我稱帝之事有關,并無什麼大病。
轉而一想,的确,打了幾十年的天下,到了今天這般地步,誰都想封侯拜将,榮宗耀祖一番,我若長期這樣不肯稱帝,大家心裡就會失掉這股打天下的勁。
一旦外敵來犯,還有誰肯全力以赴?想到這兒,劉備也将口氣緩和了下來,&ldquo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
&rdquo 孔明道:&ldquo聖人雲:&lsquo名不正,則言不順。
&rsquo今大王名正言順,有何可議?豈不聞&lsquo天與弗取,反受其咎&rsquo?&rdquo 劉備問:&ldquo孤若稱帝便怎樣?&rdquo &ldquo千歲稱帝,将士努力,以一擋百。
&rdquo &ldquo孤不稱帝呢?&rdquo 孔明頓然神色慘淡道:&ldquo将士渙散,百無一用。
大王無稱帝之心,亮病魔纏身,必是不久人世。
弱妻幼子,身後蕭條,萬望大王照拂。
&rdquo語時,還接連不斷地喘氣、咳嗽、吐痰,又變得奄奄一息,好像馬上就要死去一般。
劉備見他病勢又厲害成這個樣子,心裡又急又悲。
暗想,軍師年隻四十,正是建業之時,豈可一旦撇下我等?要是我稱帝能使你的病勢立消,那我也不顧一切,就依了你。
不過這是不可能的,照你這種病症,沒有一段時間的精心療養,是無論如何不會好的。
便含糊道:&ldquo能使軍師病愈,孤便稱帝。
&rdquo 孔明眼睛一亮,問道:&ldquo大王此言當真?&rdquo 劉備見他的精神又好了起來,自思:怪不着病勢來得這麼快,原來生的&lsquo皇帝病&rsquo,剛才還是氣息奄奄的樣子,一聽到我肯稱帝就立即來了精神。
便答道:&ldquo待軍師病可,行之未遲。
&rdquo 本來這是一句搪塞的話,為的是讓孔明安心養病,早日康複。
心裡轉念道:孔明病愈後,局勢到底什麼樣子還不知道,到那時再作商議。
不料孔明等的就是這句話,當場就要拍闆成交的。
從榻上躍然而起,深深行了一禮:&ldquo大王許諾,決無戲言,亮便痊愈也。
&rdquo說罷,起手将屏風一擊,外面文武衆官,包括跟着劉備來的這些官員都擁了過來,拜伏于地道:&ldquo大王既允,便請擇日以行大禮。
&rdquo 劉備視之,乃是趙雲、馬超、黃忠、孫乾、糜竺等大臣。
驚道:&ldquo陷孤于不義,皆卿等也!&rdquo心裡想道:孔明真是老謀深算,将我騙到這兒,逼我假戲真做,這種裝病的本領倒是不小,竟可瞞過我,看來是賴不掉的了。
孔明微笑道:&ldquo王上既允所請,便可築台擇吉,恭行大禮。
&rdquo 劉備無可奈何道:&ldquo悉聽尊便。
&rdquo 孔明一生詐病二次,這二次不是為了取勝敵人而采用的計謀,都是為了大漢事業用的智慧。
第一次是出山以後不久,文武衆官見他年輕,面有不服之色,孔明為了在三軍中占有領導的地位,托病不出,劉備遂築台拜将。
今日是第二次裝病,為的是要劉備登基稱帝。
劉備一稱帝,就不能親自領兵打仗了。
隻要劉備不能帶兵,孔明就有辦法緩解劉、吳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可以保全蜀中的大批生力。
這一次裝病要比前一次的意義深遠得多。
當時,孔明送漢中王進宮,一面令谏議郎掌禮,築壇于成都之南。
衆官從今日開始,丢下别的事情,全都投入到漢中王登基的籌備工作中來。
先将漢中王府前的轅門改為午朝門,銀銮殿改成金銮殿,龍鳳門改為紫禁門,祖廟改成太廟,軍師府改成相府,成都也就成了皇城,命滿城子民百姓挂燈懸彩,紮牌樓,築高壇,到處都是披紅挂綠,五彩缤紛。
劉備稱帝,各官也都有升賞,都要準備官服,全依照獻帝時的模樣。
阿哥稱帝,兄弟稱王,三千歲張飛、四千歲趙雲都是王爺,要為他們趕制龍冠龍袍。
阿鬥立為太子,立吳夫人為正宮,封蔣琬為太子師傅,以及其餘文武的升遷之事,都由孔明斟酌拟定。
國事浩繁,政務冗雜,自然不是一朝一日可以完備,所以忙得不亦樂乎。
正是: 皇兄尊貴一國定,禦弟顯達四境安。
欲知劉備何時登基,又生出什麼驚心動魄的事來,且看下回分解。
&rdquo &ldquo亮憂心如焚,積勞成疾,年雖不滿四十,命不久矣!&rdquo 劉備急道:&ldquo軍師怎出此言?可速命良醫診視。
&rdquo &ldquo亮之疾,恐華佗再生,亦無回天之為。
&rdquo &ldquo軍師一向安康,甚一病至此?&rdquo 孔明微弱地搖了一下頭,&ldquo亮自出山,為興漢室,勞力費心,精疲神乏,況心中憂急,故昨日回府便覺不适;飲食不進,竟咯出血來。
亮本質虛乏,故而病重如山,難以自制。
&rdquo 劉備想,這倒是實話,孔明的身體一向不是怎麼強健的,再加上國事繁雜,的确也夠他受的了。
然而,不知他近來憂些什麼,到底有什麼心事,倒要聽他講一講。
便道:&ldquo軍師所憂何事?&rdquo 孔明答道:&ldquo君侯遇害,皆亮之過也。
&rdquo 劉備笑慰道:&ldquo吾弟遭難,乃吳兒詭計,與軍師何幹?&rdquo &ldquo當年取川,亮實不該将荊州托付君侯,過後北伐,亮當竭力勸止,可免今日之禍。
亮料荊州難保,未能及時救援,豈非亮之罪耶?&rdquo 劉備想,這不是你的責任,當時我在涪關遭困,特命關平到荊州向你告急,在當時這種情況下,也隻有囑托雲長鎮守最恰當,其實這不是我的主張。
再說此番雲長北伐,你事先己說過時機未到,曾勸我不要出兵。
但我考慮到雲長的性格,哪怕沒有将令,他也會出兵的,所以我特制一顆大都督印送到荊州。
這對你孔明來說,沒有半點過錯。
因此,劉備笑道:&ldquo軍師何必過謙,此皆備用心不到之過。
&rdquo說到這兒,劉備欠身湊近了一點,輕聲問道:&ldquo軍師,何故憂急?不妨直言。
&rdquo 孔明渭然歎道:&ldquo臣自出茅廬,得遇大王,相随至今,言聽計從,今幸大王有兩川之地,不負臣夙昔之言。
目今曹王篡位,漢祀将斬,文武官僚,鹹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興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衆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
若文武皆散,吳、魏來攻,兩川難保。
臣安得無憂乎?&rsquo 劉備一聽此言,竊喜在心:原來軍師此疾與我稱帝之事有關,并無什麼大病。
轉而一想,的确,打了幾十年的天下,到了今天這般地步,誰都想封侯拜将,榮宗耀祖一番,我若長期這樣不肯稱帝,大家心裡就會失掉這股打天下的勁。
一旦外敵來犯,還有誰肯全力以赴?想到這兒,劉備也将口氣緩和了下來,&ldquo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
&rdquo 孔明道:&ldquo聖人雲:&lsquo名不正,則言不順。
&rsquo今大王名正言順,有何可議?豈不聞&lsquo天與弗取,反受其咎&rsquo?&rdquo 劉備問:&ldquo孤若稱帝便怎樣?&rdquo &ldquo千歲稱帝,将士努力,以一擋百。
&rdquo &ldquo孤不稱帝呢?&rdquo 孔明頓然神色慘淡道:&ldquo将士渙散,百無一用。
大王無稱帝之心,亮病魔纏身,必是不久人世。
弱妻幼子,身後蕭條,萬望大王照拂。
&rdquo語時,還接連不斷地喘氣、咳嗽、吐痰,又變得奄奄一息,好像馬上就要死去一般。
劉備見他病勢又厲害成這個樣子,心裡又急又悲。
暗想,軍師年隻四十,正是建業之時,豈可一旦撇下我等?要是我稱帝能使你的病勢立消,那我也不顧一切,就依了你。
不過這是不可能的,照你這種病症,沒有一段時間的精心療養,是無論如何不會好的。
便含糊道:&ldquo能使軍師病愈,孤便稱帝。
&rdquo 孔明眼睛一亮,問道:&ldquo大王此言當真?&rdquo 劉備見他的精神又好了起來,自思:怪不着病勢來得這麼快,原來生的&lsquo皇帝病&rsquo,剛才還是氣息奄奄的樣子,一聽到我肯稱帝就立即來了精神。
便答道:&ldquo待軍師病可,行之未遲。
&rdquo 本來這是一句搪塞的話,為的是讓孔明安心養病,早日康複。
心裡轉念道:孔明病愈後,局勢到底什麼樣子還不知道,到那時再作商議。
不料孔明等的就是這句話,當場就要拍闆成交的。
從榻上躍然而起,深深行了一禮:&ldquo大王許諾,決無戲言,亮便痊愈也。
&rdquo說罷,起手将屏風一擊,外面文武衆官,包括跟着劉備來的這些官員都擁了過來,拜伏于地道:&ldquo大王既允,便請擇日以行大禮。
&rdquo 劉備視之,乃是趙雲、馬超、黃忠、孫乾、糜竺等大臣。
驚道:&ldquo陷孤于不義,皆卿等也!&rdquo心裡想道:孔明真是老謀深算,将我騙到這兒,逼我假戲真做,這種裝病的本領倒是不小,竟可瞞過我,看來是賴不掉的了。
孔明微笑道:&ldquo王上既允所請,便可築台擇吉,恭行大禮。
&rdquo 劉備無可奈何道:&ldquo悉聽尊便。
&rdquo 孔明一生詐病二次,這二次不是為了取勝敵人而采用的計謀,都是為了大漢事業用的智慧。
第一次是出山以後不久,文武衆官見他年輕,面有不服之色,孔明為了在三軍中占有領導的地位,托病不出,劉備遂築台拜将。
今日是第二次裝病,為的是要劉備登基稱帝。
劉備一稱帝,就不能親自領兵打仗了。
隻要劉備不能帶兵,孔明就有辦法緩解劉、吳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可以保全蜀中的大批生力。
這一次裝病要比前一次的意義深遠得多。
當時,孔明送漢中王進宮,一面令谏議郎掌禮,築壇于成都之南。
衆官從今日開始,丢下别的事情,全都投入到漢中王登基的籌備工作中來。
先将漢中王府前的轅門改為午朝門,銀銮殿改成金銮殿,龍鳳門改為紫禁門,祖廟改成太廟,軍師府改成相府,成都也就成了皇城,命滿城子民百姓挂燈懸彩,紮牌樓,築高壇,到處都是披紅挂綠,五彩缤紛。
劉備稱帝,各官也都有升賞,都要準備官服,全依照獻帝時的模樣。
阿哥稱帝,兄弟稱王,三千歲張飛、四千歲趙雲都是王爺,要為他們趕制龍冠龍袍。
阿鬥立為太子,立吳夫人為正宮,封蔣琬為太子師傅,以及其餘文武的升遷之事,都由孔明斟酌拟定。
國事浩繁,政務冗雜,自然不是一朝一日可以完備,所以忙得不亦樂乎。
正是: 皇兄尊貴一國定,禦弟顯達四境安。
欲知劉備何時登基,又生出什麼驚心動魄的事來,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