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揣父書關平報平安 懷賊恨廖化傳噩耗
關燈
小
中
大
rdquo
要麼一個多月内消息一點也沒有,要麼接二連三地都是兇信,劉備擔心廖化帶來的消息會更慘,所以立即吩咐大殿召見。
廖化從上庸飽餐一頓以後,直奔川中而來,可他從未進過西川,道路不熟,幸得他所走的川口第一關是夔關,太守龐柔聽到了這樣的消息,立即命最可靠的人穿山越嶺,處處走近道,日夜兼程,馬不停蹄,領着廖化到了成都。
廖化進了城,飛馬趕奔漢中王府而來。
&ldquo可恨劉封孟子慶,忘恩負義不發兵。
廖化星夜入川去,面見漢王報軍情。
&rdquo到府前,丢鞭下馬,向侍衛講明來意。
侍衛見他急急忙忙的樣子,哪裡還敢含糊,轉身就報上了大殿。
片刻便來傳漢中王旨意。
廖化心急火燎地趕上大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跪了下去,也來不及見禮,就大聲叫了出來:&ldquo大王,不好了!&rdquo 劉備急于知道雲長的下落,擺手道:&ldquo不必多禮,二弟雲長吉兇如何,從速報來!&rdquo 廖化氣急交加,哭拜于地:&ldquo千歲,吾主四十萬軍馬盡皆遇難,隻剩五百校刀手、二十關西漢,兵退麥城,彼處城小兵微,糧草不濟。
小将奉主之命殺透三層重圍,趕奔上庸求救。
誰知劉封這小&hellip&hellip&rdquo廖化要想罵一聲&ldquo小畜生&rdquo,突然想到這有欺君之罪,擡頭看了劉備一眼,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口稱:&ldquo臣該死!&rdquo 劉備根本沒意識到廖化要罵人,忽見廖化連連叩頭,方才注意到他剛才說的話,心裡早已明白:大殿上不論是哪一個,隻要他不發兵救雲長,他就是我劉備誓不兩立的仇敵,你廖化隻管痛快罵來。
你不敢罵,我先罵給你聽。
&ldquo廖化,劉封這小畜生便敢怎樣?&rdquo &ldquo千歲,劉封枉受漢中王多年恩德,竟聽信孟達這奸賊之言,百般刁難,不肯發兵。
廖化叩頭千回,頭破血流,求救讨情,劉封隻是不加理睬,置君侯生死于不顧。
末将知主人陷于城中,糧草不滿數餐,有何顔回去?隻得投奔蜀中而來,求大王火速發兵!&rdquo 劉備大驚道:&ldquo若如此,吾弟休矣!&rdquo 大殿上的人盡管大多已知曉了荊州的情況,但一聽廖化的禀報,仍然覺得大吃一驚,一個個張嘴咋舌。
猛然間,劉備拍案大怒道:&ldquo劉封這小奴才,孟達這小奸賊,孤與汝等不共戴天。
若吾弟有難,唯汝等是問!&rdquo 孔明亦然恨道:&ldquo劉封、孟達如此無禮,罪不容誅!王上寬心,亮親提一旅之師,去救荊襄之急。
&rdquo 劉備悲泣道:&ldquo雲長有失,孤斷不獨生!孤來日自提一軍去救雲長!&rdquo 無多時,各路探子盡到成都,到軍師府報信,卻聞廖化已到,漢中王臨殿,大小官員都在漢王府。
知事情已經大明,便都趕上大殿,将探到的軍情毫無隐瞞地報了出來。
&ldquo大王,關君侯失守荊襄,兵困麥城。
十一月初七,與公子關平取道北門夾石小道,欲投上庸,誤中呂蒙奸計,雪地被繩索絆側,雙雙遭擒,義不屈節,父子歸神。
周倉自刎,王甫墜城,趙累戰死,将士無一幸免。
&rdquo一連數報。
劉備聽罷,大叫一聲,昏絕于地。
&ldquo大王醒來!大王醒來!&hellip&hellip&rdquo大殿上一片呼叫之聲。
須臾,劉備醒過神來,一睜眼又叫了起來:&ldquo二弟啊,死何慘耶!&rdquo 大殿上的文武見劉備這等哀傷,無不垂淚。
尤其與雲長交厚的人更是泣不成聲。
關興聽到父親身亡的噩耗,抱頭痛哭,心想,自幼離開父親,三十多年後隻匆匆見了一面,從此永訣,世道是何等不公平啊!遂嚎陶叫道:&ldquo伯父千歲,速速起兵伐吳,與小侄作主,為吾父報仇!&rdquo 孔明并不像大家這樣悲痛,他暗地裡已不知流了多少淚,此時他最鎮定,最平靜。
不是他不傷心,而是已有思想準備,早已在心理上承擔了這部分痛苦。
為了要使劉備不至于悲傷得失去理智,孔明隻能想盡辦法來勸慰他。
&ldquo主公,江東無義,陷害君侯,亮願以火燒博望、新野之智,攻伐江東!&rdquo 一旁趙雲亦閃出道:&ldquo大王,趙雲願振昔日血戰長坂之威,掃蕩江東吳兒!&rdquo 馬超大叫道:&ldquo千歲休惱,某當奮當年戰渡關之勇,殺盡吳犬,為君侯報仇雪恨!&rdquo 大殿上文官出謀劃策,武将揎臂握拳,躍躍欲試,一片呼聲。
劉備看到兩旁這等情景,稍微寬心,遂穩定了情緒,略微平靜道:&ldquo軍師,孤托事三樁。
&rdquo 孔明忙道:&ldquo千歲之旨,亮當從命。
&rdquo &ldquo第一樁,成都西門外大設喪帳,為吾弟安魂立座;第二樁,速去阆中向翼德報喪,命人各地告唁,第三樁,将小畜生劉封、孟達召來成都問罪!&rdquo 孔明想,前兩件事容易辦到,第三樁也不難,隻要一支将令送去,還怕他們不來?可事情并不這麼簡單,從情理上來說,劉封不發兵,這種做法不妥,的确沒有良心,有負劉備對他的多年栽培和思寵。
可從道理上來講,劉封并沒有非殺不可的罪孽。
因為關羽敗局已定,四十萬人馬尚且敗得不剩一兵一卒,上庸既無重兵,又無良将,能夠自己守住已經不簡單了,即使派出四五萬人馬又怎能救得了關羽脫險?殺人要有足夠的證據,像劉封這點罪名還不足以殺頭問斬。
關鍵在于劉封非但不救,還将廖化大罵一頓,這是最不能讓人容忍的。
反過來說,隻要劉封發兵去,哪怕是救不了關羽,又丢了上庸,盡了叔侄之情,非但無罪,反而有功。
因此孔明感到這樁事情很棘手,劉備此刻怒氣填膺,劉封和孟達到了成都必死無疑。
一殺劉封,還有誰敢勸說劉備不伐東吳?為此,一向足智多謀的大漢軍師亦大傷腦筋。
等到漢中王退殿,孔明回到府中,打發軍士往各處要隘去報喪。
自己坐定下來,一邊構思,一邊揮筆繪出西門設立喪帳的一幅示意圖樣,命人按圖搭設。
接着換了一身淨素衣巾,依然是沽白的綸巾,素色的鶴氅,羽扇柄上紮上了白布,與往常一樣合身。
這身孝服剛做好沒幾天,當荊州探-子回報關羽盡撤重兵北伐時,孔明便預料到了關羽的危急處境,将會有這種事情發生,所以暗暗盼咐府中的家仆裁布做衣,早早地預備下了。
不多時,漢中王又傳下旨意:來日阖城子民百姓都要為君侯披麻戴孝。
因此滿城都在趕制白衣,頓時忙碌起來,第二天,漢中王臨殿,文武從漢中王府前走到大殿口,兩房挂滿了白布黃綢,大殿上的龍案上也是一片黃色,椅子上全是白布。
文武全身素裹,大多是當夜心急慌忙趕出來的手工活,長短不一,都不怎麼稱身。
劉備頭戴雪白龍冠,身穿雪白龍袍,下擺拖到了地上。
還有四個小輩,都是粗麻重孝:孝子關興,侄兒劉禅、劉永、劉理。
劉永、劉理是劉備所娶第四位夫人吳氏生的兒子,大的隻三歲,小的僅兩歲,立于殿前。
這一日滿城哭聲,滿城白色,滿城死氣沉沉,加上天氣陰霾霾,寒森森,更覺得空氣凝固,令人窒息。
正是: 隻因地暗天昏事,翻作心灰意懶人。
欲知劉備祭了雲長,可曾發兵伐吳,且看下回分解。
廖化從上庸飽餐一頓以後,直奔川中而來,可他從未進過西川,道路不熟,幸得他所走的川口第一關是夔關,太守龐柔聽到了這樣的消息,立即命最可靠的人穿山越嶺,處處走近道,日夜兼程,馬不停蹄,領着廖化到了成都。
廖化進了城,飛馬趕奔漢中王府而來。
&ldquo可恨劉封孟子慶,忘恩負義不發兵。
廖化星夜入川去,面見漢王報軍情。
&rdquo到府前,丢鞭下馬,向侍衛講明來意。
侍衛見他急急忙忙的樣子,哪裡還敢含糊,轉身就報上了大殿。
片刻便來傳漢中王旨意。
廖化心急火燎地趕上大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跪了下去,也來不及見禮,就大聲叫了出來:&ldquo大王,不好了!&rdquo 劉備急于知道雲長的下落,擺手道:&ldquo不必多禮,二弟雲長吉兇如何,從速報來!&rdquo 廖化氣急交加,哭拜于地:&ldquo千歲,吾主四十萬軍馬盡皆遇難,隻剩五百校刀手、二十關西漢,兵退麥城,彼處城小兵微,糧草不濟。
小将奉主之命殺透三層重圍,趕奔上庸求救。
誰知劉封這小&hellip&hellip&rdquo廖化要想罵一聲&ldquo小畜生&rdquo,突然想到這有欺君之罪,擡頭看了劉備一眼,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口稱:&ldquo臣該死!&rdquo 劉備根本沒意識到廖化要罵人,忽見廖化連連叩頭,方才注意到他剛才說的話,心裡早已明白:大殿上不論是哪一個,隻要他不發兵救雲長,他就是我劉備誓不兩立的仇敵,你廖化隻管痛快罵來。
你不敢罵,我先罵給你聽。
&ldquo廖化,劉封這小畜生便敢怎樣?&rdquo &ldquo千歲,劉封枉受漢中王多年恩德,竟聽信孟達這奸賊之言,百般刁難,不肯發兵。
廖化叩頭千回,頭破血流,求救讨情,劉封隻是不加理睬,置君侯生死于不顧。
末将知主人陷于城中,糧草不滿數餐,有何顔回去?隻得投奔蜀中而來,求大王火速發兵!&rdquo 劉備大驚道:&ldquo若如此,吾弟休矣!&rdquo 大殿上的人盡管大多已知曉了荊州的情況,但一聽廖化的禀報,仍然覺得大吃一驚,一個個張嘴咋舌。
猛然間,劉備拍案大怒道:&ldquo劉封這小奴才,孟達這小奸賊,孤與汝等不共戴天。
若吾弟有難,唯汝等是問!&rdquo 孔明亦然恨道:&ldquo劉封、孟達如此無禮,罪不容誅!王上寬心,亮親提一旅之師,去救荊襄之急。
&rdquo 劉備悲泣道:&ldquo雲長有失,孤斷不獨生!孤來日自提一軍去救雲長!&rdquo 無多時,各路探子盡到成都,到軍師府報信,卻聞廖化已到,漢中王臨殿,大小官員都在漢王府。
知事情已經大明,便都趕上大殿,将探到的軍情毫無隐瞞地報了出來。
&ldquo大王,關君侯失守荊襄,兵困麥城。
十一月初七,與公子關平取道北門夾石小道,欲投上庸,誤中呂蒙奸計,雪地被繩索絆側,雙雙遭擒,義不屈節,父子歸神。
周倉自刎,王甫墜城,趙累戰死,将士無一幸免。
&rdquo一連數報。
劉備聽罷,大叫一聲,昏絕于地。
&ldquo大王醒來!大王醒來!&hellip&hellip&rdquo大殿上一片呼叫之聲。
須臾,劉備醒過神來,一睜眼又叫了起來:&ldquo二弟啊,死何慘耶!&rdquo 大殿上的文武見劉備這等哀傷,無不垂淚。
尤其與雲長交厚的人更是泣不成聲。
關興聽到父親身亡的噩耗,抱頭痛哭,心想,自幼離開父親,三十多年後隻匆匆見了一面,從此永訣,世道是何等不公平啊!遂嚎陶叫道:&ldquo伯父千歲,速速起兵伐吳,與小侄作主,為吾父報仇!&rdquo 孔明并不像大家這樣悲痛,他暗地裡已不知流了多少淚,此時他最鎮定,最平靜。
不是他不傷心,而是已有思想準備,早已在心理上承擔了這部分痛苦。
為了要使劉備不至于悲傷得失去理智,孔明隻能想盡辦法來勸慰他。
&ldquo主公,江東無義,陷害君侯,亮願以火燒博望、新野之智,攻伐江東!&rdquo 一旁趙雲亦閃出道:&ldquo大王,趙雲願振昔日血戰長坂之威,掃蕩江東吳兒!&rdquo 馬超大叫道:&ldquo千歲休惱,某當奮當年戰渡關之勇,殺盡吳犬,為君侯報仇雪恨!&rdquo 大殿上文官出謀劃策,武将揎臂握拳,躍躍欲試,一片呼聲。
劉備看到兩旁這等情景,稍微寬心,遂穩定了情緒,略微平靜道:&ldquo軍師,孤托事三樁。
&rdquo 孔明忙道:&ldquo千歲之旨,亮當從命。
&rdquo &ldquo第一樁,成都西門外大設喪帳,為吾弟安魂立座;第二樁,速去阆中向翼德報喪,命人各地告唁,第三樁,将小畜生劉封、孟達召來成都問罪!&rdquo 孔明想,前兩件事容易辦到,第三樁也不難,隻要一支将令送去,還怕他們不來?可事情并不這麼簡單,從情理上來說,劉封不發兵,這種做法不妥,的确沒有良心,有負劉備對他的多年栽培和思寵。
可從道理上來講,劉封并沒有非殺不可的罪孽。
因為關羽敗局已定,四十萬人馬尚且敗得不剩一兵一卒,上庸既無重兵,又無良将,能夠自己守住已經不簡單了,即使派出四五萬人馬又怎能救得了關羽脫險?殺人要有足夠的證據,像劉封這點罪名還不足以殺頭問斬。
關鍵在于劉封非但不救,還将廖化大罵一頓,這是最不能讓人容忍的。
反過來說,隻要劉封發兵去,哪怕是救不了關羽,又丢了上庸,盡了叔侄之情,非但無罪,反而有功。
因此孔明感到這樁事情很棘手,劉備此刻怒氣填膺,劉封和孟達到了成都必死無疑。
一殺劉封,還有誰敢勸說劉備不伐東吳?為此,一向足智多謀的大漢軍師亦大傷腦筋。
等到漢中王退殿,孔明回到府中,打發軍士往各處要隘去報喪。
自己坐定下來,一邊構思,一邊揮筆繪出西門設立喪帳的一幅示意圖樣,命人按圖搭設。
接着換了一身淨素衣巾,依然是沽白的綸巾,素色的鶴氅,羽扇柄上紮上了白布,與往常一樣合身。
這身孝服剛做好沒幾天,當荊州探-子回報關羽盡撤重兵北伐時,孔明便預料到了關羽的危急處境,将會有這種事情發生,所以暗暗盼咐府中的家仆裁布做衣,早早地預備下了。
不多時,漢中王又傳下旨意:來日阖城子民百姓都要為君侯披麻戴孝。
因此滿城都在趕制白衣,頓時忙碌起來,第二天,漢中王臨殿,文武從漢中王府前走到大殿口,兩房挂滿了白布黃綢,大殿上的龍案上也是一片黃色,椅子上全是白布。
文武全身素裹,大多是當夜心急慌忙趕出來的手工活,長短不一,都不怎麼稱身。
劉備頭戴雪白龍冠,身穿雪白龍袍,下擺拖到了地上。
還有四個小輩,都是粗麻重孝:孝子關興,侄兒劉禅、劉永、劉理。
劉永、劉理是劉備所娶第四位夫人吳氏生的兒子,大的隻三歲,小的僅兩歲,立于殿前。
這一日滿城哭聲,滿城白色,滿城死氣沉沉,加上天氣陰霾霾,寒森森,更覺得空氣凝固,令人窒息。
正是: 隻因地暗天昏事,翻作心灰意懶人。
欲知劉備祭了雲長,可曾發兵伐吳,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