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趙子龍槍挑韓浩 諸葛亮火燒博望

關燈
第三回趙子龍槍挑韓浩 諸葛亮火燒博望 趙雲看你進來,心中暗暗高興。

    是不是馬上把你結果呢?時間還不到,一定要孤山上軍師傳令後才能動手。

    但是,子龍看到周圍的形勢,他心中明白,我隻能把韓浩一槍挑去,要是耽擱一些時間,埋伏四起,恐怕我連躲避的時間也沒有了。

    想到軍師臨在發令的時候,命令我隻能一槍挑去韓浩,才有大功;兩槍便是功過相抵;要是三槍的話,就有罪了。

    當時我認為軍師命令太嚴,到現在看來,原來軍師為了我趙雲的安全,故而囑咐我隻能一槍。

    雖然趙雲還沒有看到諸葛亮火攻的厲害,所說他是個智勇雙全的名将,亦是富有經驗的巧将,聯想到此番孔明先生一系列的布置,說明我的手腳越快越好,否則水火無情,連我都要燒死。

    想到一槍挑韓浩,那究竟怎樣一槍呢?用回馬槍吧,不行了!雖然各種各樣的回馬槍我都會使用,由于說話在前,敵将韓浩定有提防。

    再說此地都是些荒墳丘墓狹谷山套,回馬不便。

    同時再要把韓浩拖延一定的時間,因此他最後決定用殺手槍。

    趙雲的殺手,衆所周知,乃是蛇盤七探槍,實際上這類殺手,在趙雲人生中隻用了一次半。

    何謂一次?便是七探槍全都顯出來。

    這事要到長坂坡,遇到北地槍王張繡才用。

    還有半次在後段《三國》,子龍連營救駕,以&ldquo一條蛇&rdquo用于戰場,槍挑了番将沙漠王,這稱為半次。

    那末,今天他的什麼殺手呢?所說名将,絕不會隻有一種殺手。

    趙雲是個德将,因此不到絕路之時,決不輕易拿出他的蛇盤七探槍。

    常用殺手的人,不稱為名将,更談不到德将。

    因此,趙雲在家鄉年輕的時候,就苦練基本功,日以繼夜地練槍法。

    有一次他一人在荒郊跑馬播槍時,發現一棵大樹上躲着一隻猴,樹頂上躲着一隻老鷹,猴子在下面要想吃上面這隻鷹,它竄上樹頂,撲了一個空,隻抓到鷹身上的一把毛,卻被鷹飛逃而去。

    鷹雖然是鳥,它受到了欺淩,也懂得要報仇,它便飛向沙灘,降落下來,然後撲開翅膀在沙灘上亂滾了一番,在羽毛中滾滿了細沙,然後飛向原來的這棵大樹,伺機報複。

    見到下面這隻猴子仍舊躲在那裡,這隻鷹象人一樣故意在上面叫着,引誘下面的猴子,待等猴子擡頭向上看的時候,這隻鷹象隻公雞一樣,把渾身的羽毛放松一抖,夾在它羽毛中的所有沙子,似雨點一般紛紛落了下來。

    不需要多,隻要有一粒沙子落到猴子的眼睛裡,這隻猴子就閉上了眼睛用前爪亂抓着。

    其實,不要說猴子,即使人的一對眼睛,也最吃不起苦。

    正當猴子在抓拭眼睛之時,這隻鷹撲了下來,用它鋒利的嘴尖拚命地在猴子頭頂腦門囟上連啄數口──猴子和人一樣,這個地方最碰不起。

    頃刻間腦漿直流,結果了它的性命。

    這隻鷹,象戰勝了敵人一樣,翺翔而去。

    子龍遠遠望去,看到此情此景,若有所思、這放在一般人的眼裡,隻當作對奇特的大自然的一種欣賞,認為在荒郊所在是常見之事,不足為奇。

    所說有志者事竟成。

    子龍是《三國》的名将,他在處處地方都要改進他的槍法。

    就從老鷹戰勝猴子這點上,他受到了啟迪。

    子龍認為,不要說大将在戰場上戰勝敵人要費心血,你看一隻飛鳥為了報一把毛之仇,也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來。

    我倒可以将它作為一種槍法的起源,手中長槍可作為是隻鷹,敵将是隻猴子。

    從此,趙雲研究成功一種殺手,取名謂&ldquo鷹猴槍&rdquo。

    在今天的環境之中,适宜用這槍法,為了便于自己作準備,不使韓浩大刀開四門的便利,所以子龍帶領長槍手,總是同他迂回于狹隘的山套之中,迫使韓浩象猴子撐傘一樣,高舉着大刀,而自己拖着銀槍,槍鑽在前,槍頭将要落地而不曾落地。

    一路飛馬而跑,但是雙手用力播動長槍,槍風四起,把槍尖後面留情結下的紅纓,象鷹身上的毛一樣松了開來,把地上的沙子全都吸進了槍纓。

    這樣等到槍刺出去的時候,紅纓中的沙子迎面撲去,便能使後面的韓浩雙眼難睜,這樣便可一槍擊中。

    既不違反了軍師的将令,又能争取時間登山避火。

    韓浩哪裡懂得趙雲這種絕妙的槍法,他隻以為這小将把槍尖在地上象刀一樣磨擦,打算磨快了槍尖準備刺我。

    所說這就是匹夫的想法,哪有在沙場上磨槍的道理。

    炊事員在廚房,為了菜刀不快,在水缸邊上磨上幾磨,這是常見的事。

    他萬萬料不到就是這個小小的動作,結果了他的性命。

     這裡,由趙雲騙着韓浩在博望坡山套之中迂回着。

     話分兩頭。

    曹兵報至夏侯惇馬前:&ldquo報禀夏侯都督!&rdquo 夏侯惇:&ldquo何事報來?&rdquo 曹兵:&ldquo先行将戰勝孤窮小将,前邊就是博望坡,先行将為了追趕白袍将,進了山套,請都督定奪!&rdquo 夏侯一聽,博望坡已到。

    剛才這班百姓為什麼對我說要有六十裡路?喔,明白了!說得路遠,才能騙我的馬匹。

    真是一班厲害的刁民。

    劉備是不是在裡面,将我前去,親自一看。

    因此,他傳令大隊前進。

    無多片刻,來到兩山環抱之處,他和李典二人扣住絲缰,對博望坡裡面四周一看。

    他想,韓浩你在這種地形之下為什麼不問情由沖了進去?我是大隊的主将,應該探個明白,再下結論。

    他一聲令下:&ldquo來!與我裡面打探!&rdquo 兩個步兵探子跨進了兩山環抱的山套,一路向前行,隻見在他們周圍都是些茅草。

    其實就在茅草之中,有的在土山背後,埋伏着四百漢兵。

    毛、苟、劉、龔四将,他們見到曹兵探子前來刺探,絲毫沒有動靜,根本不來阻擋你們。

    否則夏侯惇絕不會進來中計。

    兩個探子大約定了兩裡多路,隻見前邊一座孤山,他們站定身子,一個探子開口說:&ldquo我的哥,你看對面一座小山頭,好象山上有人,我們快打瞟遠鏡觀看。

    &rdquo兩人取出瞟遠鏡,對山上望望。

     甲兵:&ldquo我的哥,你看見了沒有,山頂上有篷帳一座,還有酒肴一席,在上首坐着的人他身穿龍冠龍服,看來是劉備。

    &rdquo 乙兵:&ldquo不錯!是劉備。

    可是你看,中間坐的一個全身是道家打扮,他是哪一個?&rdquo 甲兵:&ldquo恐怕就是諸葛亮。

    &rdquo 乙兵:&ldquo我們大軍十萬殺到。

    他們君臣二人還在那兒喝酒,膽子倒真不小!&rdquo 十萬兵殺到,還定心吃酒,難道當曹操的兵将都是紙頭做的嗎? 甲兵:&ldquo快回去禀報!&rdquo 兩個官兵把瞟遠鏡在腰中挂好,很快從原路上回出來,到夏侯惇馬前說:&ldquo報大都督!小卒們到裡面打探,離此不遠,孤山上有劉備、諸葛亮,在那兒喝酒。

    請都督定奪!&rdquo 夏侯惇:&ldquo此話當真?&rdquo 甲兵:&ldquo小卒們看得明白,不敢胡說!&rdquo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