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關羽用計賺樊城 徐庶走馬薦諸葛
關燈
小
中
大
,甯可回家去種田,這種說法徐庶完全相信,象自己娘親的想法。
她不是叫我不要幫劉備,目的是娘親已被曹操囚在許昌,逼得沒有辦法所以寫出此信。
徐庶是個孝子,知道娘親在曹操處受苦,已經淚如雨下,他這樣的才能,為了孝順娘親。
甚至連一封冒名信也沒有察覺出來。
他首先命送信的人先回去覆命,說我随後即來。
徐元直拿了這封書信,立即出公館,趕去衙門。
劉備正在裡面,手下人報進來說:&ldquo報禀皇叔,外面有單軍師悲傷痛哭,前來見你。
&rdquo 皇叔聽到奇怪,心想,軍師又不是個小孩,為什麼哭上門來,其中定有原因。
他站起身來匆匆跑了出去,到衙門口、果真見到這位軍師在那裡傷心流淚。
劉備要緊搶步上前問道:&ldquo單軍師,何事悲傷?&rdquo 徐庶:&ldquo皇叔,在下不是單福,我的真名叫徐庶,名元直。
&rdquo 劉備想,怎麼單福變了徐庶,纏到現在我還沒有纏清,所以要緊問道:&ldquo請問先生,究竟怎樣一回事?&rdquo 徐庶:&ldquo皇叔聽了,我乃是穎州穎長村人氏。
早年喪父,老母在堂,舍弟徐康終年在外經商,我自幼從司馬徽為師,長達二十年。
昔日去荊州欲助劉表,誰知他寵幸蔡氏,我看他難成大事。
那一天深夜,我趕到水鏡莊,欲問老師誰是明君?我師言道:明君就在眼前。
正巧皇叔那天也在莊上,分明叫我助你皇叔。
為此趕來新野,在你面前彈劍作歌。
皇叔不以我是個無名之輩,請至衙門拜為軍師。
我怎敢不竭力報效?誰知曹操這老賊,把我老母拿去許昌;欲要加害,如今娘親書信到此.命我立即趕去許昌以念孝道。
請皇叔不要見怪!我為了老母之命,隻能離此新野,今天特來告辭,書信在此,請皇叔看來。
&rdquo 劉備接信在手;仔細一看,看得皇叔也險些掉下淚來。
劉備的傷心;主要為的是自己,想我數十年來;剛才得到這樣一個能人,認為漢室可興,誰知曹操用了奸計,将他老母來迫使徐庶離開我劉備。
此時失去徐庶,我何日再能成其大業?是皇叔為此而傷心。
但是,他看到元直這種表情,說明他決心要離開新野。
劉備把書信還給了徐元直,開口對他說:&ldquo先生:備想你老母在許昌,身受其罪。
等候你前往,那先生隻管前去!&rdquo 元直原想;肯定劉備不會輕易放我。
目前卻出乎意料,他一口應允我走。
但徐庶感到劉備同意得如此之快,說明他的心裡比我徐庶還要難過十倍。
然而知道皇叔為了我母子能重新相見,所以他一口應允的。
這種仁義之心,徐庶是終身難忘。
因此,他對劉備說:&ldquo皇叔之仁義,徐庶沒齒難忘,後會有期了,再見了!&rdquo 劉備看徐庶的樣子,好象馬上就要跑,便立即對徐庶說:&ldquo先生慢走!劉備多留先生一夜,來朝十裡長亭送行,先生你看可好?&rdquo 元直一聽,這樣的明君是世間少有的。
這一夜再不應允,太覺狠心了!因此回答劉備說:&ldquo多謝皇叔一片誠心,來朝再見!&rdquo 徐庶回轉公館;準備行李之物,命一個年輕的手下,明日代我挑着行李,先去十裡長亭等候。
徐庶要離開皇叔的消息,頃刻之間文武皆知。
大家趕來衙門,問明其情況。
孫乾便向劉備獻計說:&ldquo主公;元直有如此之才,相助主公還能值曹操。
曹孟德兵多将廣,再有徐庶相助,好似猛虎添翼,殺來新野,我軍何能抵擋?照下官看來,便将他徐元直三天、五天留住于他。
光陰如箭;隻要一、兩個月,曹操不見徐庶趕去許昌,他在惱怒之下;定将徐母殺死。
徐先生是個盡孝之人,聽到老母被殺,他必然要你皇叔為他老母報仇。
這樣徐元直是永遠也不會離開你皇叔了。
主公看來如何?&rdquo大家聽了孫乾之計,認為可以一試。
哪知皇叔搖搖頭說:&ldquo緻殺其母而用其子,此乃是不仁;使他們母子今世不能相見,此乃是不義;不仁不義之事,想我劉備終身不為!&rdquo 公侯一聽,分明我是一條良策,主公為了&ldquo仁義&rdquo二字,就放棄了這樣一條好計。
孫乾想,仁義是要的,但目前處于敵強我弱的時期;說笑話萬一曹操大軍殺來,你寫了兩個仁義的大字,難道曹兵就會被你吓退麼?當然,我是這樣想。
主公劉備與我想法不同。
既然皇叔同意他走了,我等也沒有辦法。
劉備也知道大家的心理,他硬着頭皮對衆文武說:&ldquo備已決定,你們不必多言,來朝一起與我長亭相送徐元直。
&rdquo 文武默默無言。
一宵已過到來朝,文武先趕去長亭等候。
劉備一人來到元直公館,徐庶早在大門口等待着。
兩人見面之後;沒有什麼話說,彼此上馬,并馬而行。
出了新野,來到十裡長亭。
三裡一亭稱謂涼亭,這是古時候行善的人所築的;能使長途趕路的人逢到炎暑熱天,可以在亭中乘涼一歇。
逢到寒冬歲月,可以使人略避風雪。
現在是稱謂長亭,十裡謂之一亭。
過去就有人管轄十裡之路;此職謂之&ldquo亭長&rdquo。
西漢的高祖便是亭長出身。
長亭不等于涼亭,它有着兩間屋子,三面長窗,足可擺酒赴宴。
這時文武早在等候,現在要緊上前迎接,劉備與元直一起下馬,皇叔與徐庶挽手同行,進了十裡長亭之内,大家入席。
劉備先敬元直一杯;開口說道:&ldquo先生,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見?劉備相敬你一杯!&rdquo 皇叔說罷,雙手将酒杯呈上、徐元直聞聽此言,知道劉備與我心中一樣的傷心,但是為了寬慰皇叔之心,一面接杯在手,一飲而盡,一面回敬皇叔一杯;開口說道:&ldquo皇叔放心!常言道。
天各一方,人生何處不相逢。
想必下會有期,回敬皇叔一杯。
請幹了!&rdquo 劉備同樣飲幹了這杯酒。
這時候,文武都搶着為元直敬酒。
徐庶要緊對兩旁文武拱手謝道:&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想我徐庶一向不善飲酒,尤其要長途趕路,多飲了路上不便。
想你們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徐庶一走之後,希望大家要忠心皇叔到底,助他共成大業!&rdquo 這時的劉備,心中真是一言難盡!再聽到元直的這一番說話,他更其傷心,認為你走了以後,我是成不了大事,所以他一時英雄志短,說道:&ldquo劉備待等先生一走之後,我便将這九百五十軍兵遣散,命文武各奔他鄉,然後劉備與我家二弟雲長、三弟翼德深山隐居,削發為僧,永不為将!&rdquo 徐庶聽完劉備這番說話,心如刀絞一般!他想,我不來助你劉備倒也罷了,助了你皇叔一個短期;倒反而使你灰心喪氣。
這樣即使我走後,心中實是不安。
所以對劉備說:&ldquo皇叔,想我徐庶,乃是碌碌無為之輩,天下能人勝我十倍者為數多也!&rdquo 元直這時還沒有想到此人,一定要離開之後,複返回來,這才稱謂&ldquo走馬舉薦&rdquo。
劉備認為徐庶太謙虛了,莫說勝過你十倍;即使同你一樣也是少有的了!誰人能夠用五百軍兵而一仗殺敗敵人三萬三千?這是你徐庶在安我劉備的心罷了。
皇叔一面聽着徐庶說話,一面對元直上下不停地打量着,最後皇叔開口對他說:&ldquo先生,你此去許昌相助曹操新主人,帶兵殺來新野,重建你的大功!&rdquo 元直聽完皇叔這幾句話,頓時冷汗直冒。
俗語說;你這話太不&ldquo漂亮&rdquo了;帶有些諷刺于我。
但再一想,站在他的處境着想;必然有這種想法,本身他兵微将寡;萬一我真的相助曹操;他還能抵擋麼?常言道:人心難測!皇叔的擔心,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想你劉備還沒有知道我徐庶的心;因為我是春來秋去,隻與他有一夏之緣。
這也莫怪他有這種想法。
元直為了一表自己之心,便對皇叔嚴肅地回答說:&ldquo皇叔,我徐庶為了老母而被迫離去。
日後能再回歸新野,與皇叔見面重聚,這是萬幸也!若不能再來新野,喏!蒼天在上,後土在下,徐庶若在曹操軍前,終身不獻一謀!&rdquo 劉備一聽,見徐庶對天立誓,就是說即使不到我劉備這裡來,他吃了曹操的飯,絕不有一句說話來相助曹操。
後來的事實也是如此;不但沒有一句說話助曹,甚至一有機會,元直便使曹操上當中計。
因而有句笑話;稱徐庶是曹操的&ldquo外國忠臣&rdquo。
談到這時,元直的心早在老母身上。
心想,早晚總要分别。
因此,他站起身來對皇叔說:&ldquo皇叔,今日多蒙長亭送别,日後多多保重;時光不早;我要告辭了!&rdquo 劉備也懂得徐庶的心,已經不在此地了。
所以并不去勉強留他了,同樣站起身來對徐庶說:&ldquo既然這樣,待劉備相送一程!&rdquo 皇叔與徐庶挽手同行,文武跟随。
出得十裡長亭,手下将馬匹一齊帶上,大家一齊上了馬。
皇叔與元直在前,雲長等文武在後,與元直挑行李的手下人,他早已匆匆地趕到前面去了。
大概相送了三裡多路;徐庶謝着皇叔說:&ldquo請皇叔不必相送了!&rdquo 劉備:&ldquo劉備再要相送一程!&rdquo 又趕了三裡多
她不是叫我不要幫劉備,目的是娘親已被曹操囚在許昌,逼得沒有辦法所以寫出此信。
徐庶是個孝子,知道娘親在曹操處受苦,已經淚如雨下,他這樣的才能,為了孝順娘親。
甚至連一封冒名信也沒有察覺出來。
他首先命送信的人先回去覆命,說我随後即來。
徐元直拿了這封書信,立即出公館,趕去衙門。
劉備正在裡面,手下人報進來說:&ldquo報禀皇叔,外面有單軍師悲傷痛哭,前來見你。
&rdquo 皇叔聽到奇怪,心想,軍師又不是個小孩,為什麼哭上門來,其中定有原因。
他站起身來匆匆跑了出去,到衙門口、果真見到這位軍師在那裡傷心流淚。
劉備要緊搶步上前問道:&ldquo單軍師,何事悲傷?&rdquo 徐庶:&ldquo皇叔,在下不是單福,我的真名叫徐庶,名元直。
&rdquo 劉備想,怎麼單福變了徐庶,纏到現在我還沒有纏清,所以要緊問道:&ldquo請問先生,究竟怎樣一回事?&rdquo 徐庶:&ldquo皇叔聽了,我乃是穎州穎長村人氏。
早年喪父,老母在堂,舍弟徐康終年在外經商,我自幼從司馬徽為師,長達二十年。
昔日去荊州欲助劉表,誰知他寵幸蔡氏,我看他難成大事。
那一天深夜,我趕到水鏡莊,欲問老師誰是明君?我師言道:明君就在眼前。
正巧皇叔那天也在莊上,分明叫我助你皇叔。
為此趕來新野,在你面前彈劍作歌。
皇叔不以我是個無名之輩,請至衙門拜為軍師。
我怎敢不竭力報效?誰知曹操這老賊,把我老母拿去許昌;欲要加害,如今娘親書信到此.命我立即趕去許昌以念孝道。
請皇叔不要見怪!我為了老母之命,隻能離此新野,今天特來告辭,書信在此,請皇叔看來。
&rdquo 劉備接信在手;仔細一看,看得皇叔也險些掉下淚來。
劉備的傷心;主要為的是自己,想我數十年來;剛才得到這樣一個能人,認為漢室可興,誰知曹操用了奸計,将他老母來迫使徐庶離開我劉備。
此時失去徐庶,我何日再能成其大業?是皇叔為此而傷心。
但是,他看到元直這種表情,說明他決心要離開新野。
劉備把書信還給了徐元直,開口對他說:&ldquo先生:備想你老母在許昌,身受其罪。
等候你前往,那先生隻管前去!&rdquo 元直原想;肯定劉備不會輕易放我。
目前卻出乎意料,他一口應允我走。
但徐庶感到劉備同意得如此之快,說明他的心裡比我徐庶還要難過十倍。
然而知道皇叔為了我母子能重新相見,所以他一口應允的。
這種仁義之心,徐庶是終身難忘。
因此,他對劉備說:&ldquo皇叔之仁義,徐庶沒齒難忘,後會有期了,再見了!&rdquo 劉備看徐庶的樣子,好象馬上就要跑,便立即對徐庶說:&ldquo先生慢走!劉備多留先生一夜,來朝十裡長亭送行,先生你看可好?&rdquo 元直一聽,這樣的明君是世間少有的。
這一夜再不應允,太覺狠心了!因此回答劉備說:&ldquo多謝皇叔一片誠心,來朝再見!&rdquo 徐庶回轉公館;準備行李之物,命一個年輕的手下,明日代我挑着行李,先去十裡長亭等候。
徐庶要離開皇叔的消息,頃刻之間文武皆知。
大家趕來衙門,問明其情況。
孫乾便向劉備獻計說:&ldquo主公;元直有如此之才,相助主公還能值曹操。
曹孟德兵多将廣,再有徐庶相助,好似猛虎添翼,殺來新野,我軍何能抵擋?照下官看來,便将他徐元直三天、五天留住于他。
光陰如箭;隻要一、兩個月,曹操不見徐庶趕去許昌,他在惱怒之下;定将徐母殺死。
徐先生是個盡孝之人,聽到老母被殺,他必然要你皇叔為他老母報仇。
這樣徐元直是永遠也不會離開你皇叔了。
主公看來如何?&rdquo大家聽了孫乾之計,認為可以一試。
哪知皇叔搖搖頭說:&ldquo緻殺其母而用其子,此乃是不仁;使他們母子今世不能相見,此乃是不義;不仁不義之事,想我劉備終身不為!&rdquo 公侯一聽,分明我是一條良策,主公為了&ldquo仁義&rdquo二字,就放棄了這樣一條好計。
孫乾想,仁義是要的,但目前處于敵強我弱的時期;說笑話萬一曹操大軍殺來,你寫了兩個仁義的大字,難道曹兵就會被你吓退麼?當然,我是這樣想。
主公劉備與我想法不同。
既然皇叔同意他走了,我等也沒有辦法。
劉備也知道大家的心理,他硬着頭皮對衆文武說:&ldquo備已決定,你們不必多言,來朝一起與我長亭相送徐元直。
&rdquo 文武默默無言。
一宵已過到來朝,文武先趕去長亭等候。
劉備一人來到元直公館,徐庶早在大門口等待着。
兩人見面之後;沒有什麼話說,彼此上馬,并馬而行。
出了新野,來到十裡長亭。
三裡一亭稱謂涼亭,這是古時候行善的人所築的;能使長途趕路的人逢到炎暑熱天,可以在亭中乘涼一歇。
逢到寒冬歲月,可以使人略避風雪。
現在是稱謂長亭,十裡謂之一亭。
過去就有人管轄十裡之路;此職謂之&ldquo亭長&rdquo。
西漢的高祖便是亭長出身。
長亭不等于涼亭,它有着兩間屋子,三面長窗,足可擺酒赴宴。
這時文武早在等候,現在要緊上前迎接,劉備與元直一起下馬,皇叔與徐庶挽手同行,進了十裡長亭之内,大家入席。
劉備先敬元直一杯;開口說道:&ldquo先生,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見?劉備相敬你一杯!&rdquo 皇叔說罷,雙手将酒杯呈上、徐元直聞聽此言,知道劉備與我心中一樣的傷心,但是為了寬慰皇叔之心,一面接杯在手,一飲而盡,一面回敬皇叔一杯;開口說道:&ldquo皇叔放心!常言道。
天各一方,人生何處不相逢。
想必下會有期,回敬皇叔一杯。
請幹了!&rdquo 劉備同樣飲幹了這杯酒。
這時候,文武都搶着為元直敬酒。
徐庶要緊對兩旁文武拱手謝道:&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想我徐庶一向不善飲酒,尤其要長途趕路,多飲了路上不便。
想你們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徐庶一走之後,希望大家要忠心皇叔到底,助他共成大業!&rdquo 這時的劉備,心中真是一言難盡!再聽到元直的這一番說話,他更其傷心,認為你走了以後,我是成不了大事,所以他一時英雄志短,說道:&ldquo劉備待等先生一走之後,我便将這九百五十軍兵遣散,命文武各奔他鄉,然後劉備與我家二弟雲長、三弟翼德深山隐居,削發為僧,永不為将!&rdquo 徐庶聽完劉備這番說話,心如刀絞一般!他想,我不來助你劉備倒也罷了,助了你皇叔一個短期;倒反而使你灰心喪氣。
這樣即使我走後,心中實是不安。
所以對劉備說:&ldquo皇叔,想我徐庶,乃是碌碌無為之輩,天下能人勝我十倍者為數多也!&rdquo 元直這時還沒有想到此人,一定要離開之後,複返回來,這才稱謂&ldquo走馬舉薦&rdquo。
劉備認為徐庶太謙虛了,莫說勝過你十倍;即使同你一樣也是少有的了!誰人能夠用五百軍兵而一仗殺敗敵人三萬三千?這是你徐庶在安我劉備的心罷了。
皇叔一面聽着徐庶說話,一面對元直上下不停地打量着,最後皇叔開口對他說:&ldquo先生,你此去許昌相助曹操新主人,帶兵殺來新野,重建你的大功!&rdquo 元直聽完皇叔這幾句話,頓時冷汗直冒。
俗語說;你這話太不&ldquo漂亮&rdquo了;帶有些諷刺于我。
但再一想,站在他的處境着想;必然有這種想法,本身他兵微将寡;萬一我真的相助曹操;他還能抵擋麼?常言道:人心難測!皇叔的擔心,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想你劉備還沒有知道我徐庶的心;因為我是春來秋去,隻與他有一夏之緣。
這也莫怪他有這種想法。
元直為了一表自己之心,便對皇叔嚴肅地回答說:&ldquo皇叔,我徐庶為了老母而被迫離去。
日後能再回歸新野,與皇叔見面重聚,這是萬幸也!若不能再來新野,喏!蒼天在上,後土在下,徐庶若在曹操軍前,終身不獻一謀!&rdquo 劉備一聽,見徐庶對天立誓,就是說即使不到我劉備這裡來,他吃了曹操的飯,絕不有一句說話來相助曹操。
後來的事實也是如此;不但沒有一句說話助曹,甚至一有機會,元直便使曹操上當中計。
因而有句笑話;稱徐庶是曹操的&ldquo外國忠臣&rdquo。
談到這時,元直的心早在老母身上。
心想,早晚總要分别。
因此,他站起身來對皇叔說:&ldquo皇叔,今日多蒙長亭送别,日後多多保重;時光不早;我要告辭了!&rdquo 劉備也懂得徐庶的心,已經不在此地了。
所以并不去勉強留他了,同樣站起身來對徐庶說:&ldquo既然這樣,待劉備相送一程!&rdquo 皇叔與徐庶挽手同行,文武跟随。
出得十裡長亭,手下将馬匹一齊帶上,大家一齊上了馬。
皇叔與元直在前,雲長等文武在後,與元直挑行李的手下人,他早已匆匆地趕到前面去了。
大概相送了三裡多路;徐庶謝着皇叔說:&ldquo請皇叔不必相送了!&rdquo 劉備:&ldquo劉備再要相送一程!&rdquo 又趕了三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