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抗王旨罪将受酷刑 急兄仇桓王遭暗害
關燈
小
中
大
後天的下午要交出二十萬套,但是一天多下來,隻做好了三分之一。
二人越算越緊張,越算心越急,萬一行刺不成,罪責是逃不過的。
事實上,他們隻要巴巴結結地造,哪怕三天下來隻做完了一半,别人也會體諒的,總不會見死不救。
但他們是小人之輩,想法與衆不同,便想趁目前形勢動蕩,渾水摸魚。
因此,一不作,二不休,打算明天再動手。
第三天,雨過天晴。
忽有桓王府中家人奉了夫人之命來喪帳請張飛回府。
自從雲長死後,張飛就經常在喪帳中過夜,很少回府與家人團聚。
心想,再過幾天,我就要出征為二哥報仇了,什麼時候回來尚不能得知,今日理應回府去告知一聲夫人,順便作别。
張飛便允了夫人之請。
&ldquo三将軍,毛仁催糧回來。
&rdquo &ldquo三将軍,苟璋繳令。
&rdquo 張飛與毛、苟二人真是前世修下的緣份,一見面就感到心裡痛快了些。
問道:&ldquo二位糧草可曾齊全?&rdquo &ldquo奉大王之命,糧草盡行齊全,聚集校場東首,請三将軍驗看。
&rdquo 張飛搖了一下手,&ldquo不必驗看。
爾等聽了,适才夫人命人來請,老張欲回府探視一番,城外諸事皆托付汝二人,吾明日即回。
&rdquo 毛仁、苟璋早就這樣想,自雲長公死後,稱隻管在這裡伴靈。
弟兄之情固然要緊,然而年紀到底不小了,終日這樣操心,夫人豈不要擔心你的身體?此刻聽說張飛要回府,心裡特别高興,就像親兄弟一樣關照張飛道:&ldquo三将軍多日不回城中,夫人必定牽挂。
如此,可與家人團聚一宵,以叙天倫之樂,我等亦放心了。
回府再不可飲過量之酒,切不可過于悲傷。
&rdquo二人一句接一句地叮囑張飛,好比相送孩子出門遠行一樣。
張飛道:&ldquo老張盡知曉了,汝等不須操心。
&rdquo 毛仁還是不放心,問道:&ldquo三将軍,可要我等陪伴千歲共回城中?&rdquo 今日張飛要是答應了毛仁的請求,可以避免一場滅頂之災。
但是,張飛他也在想,張苞在這兒操兵,也夠辛苦的了,應該留下你們二人,處理别的一切雜務。
再說,我就進城一越,也隻一天的工夫,伺候的人府中有的是,你二人就不必東奔西走了。
因此回答道:&ldquo爾等不必同往,老張去則便回。
&rdquo 張飛不從毛仁之言,出喪帳,立即回府。
手下帶上馬匹。
張飛看到這匹戰馬,忽兒觸景生情,一撩自己的胡須,見根根銀白,再看抱月登雲豹身上的毛片也不像以前那樣烏黑。
張飛一生之中未曾換過戰馬,數十年來人馬之間結下了極其深厚的感情。
張飛撫摸了一下馬頸,又輕輕地拍了幾下,不無感歎道:&ldquo登雲豹啊登雲豹,汝身負老張數十載,沖鋒陷陣,殺敵斬将,立下無數功勞。
如令老張須發染霜,汝亦毛片雜銀。
待等此番伐吳回來,報了二哥之仇,與汝同歸燕山故裡,共享暮年清福。
&rdquo 戰馬眨着跟睛,豎着耳朵在聽主人講話,好像完全領會了意思,長頸一昂,長嘶一聲。
張飛點金镫,上馬背,正要起步,忽又想着一樣東西,便對毛仁道:&ldquo毛兄,老張一走,我家二哥清寂。
速将二哥請來,我等并馬而行。
&rdquo 毛仁立即将關羽的牌位捧了來。
張飛就這樣一手懷着靈牌,一手驅策着戰馬,帶着心腹衛士數十人離了校場。
不多時,進了南鄭,到桓王府前下馬。
府中家人聞說主人回來了,紛紛出來迎接。
到銀銮殿上,張飛第一件事就是将靈位供奉在中間,這才整一整龍冠龍袍,進了内宮。
桓王府中共有兩位夫人,一位是建安十九年娶下的老臣黃權之妹。
婚後生下一個女兒,今年已是六歲。
張飛的臉生得又黑又醜,可他的女兒卻是又白又美,全不似張飛的模樣,張飛對此女愛若掌珍,此番進城,大半是想看看自己的女兒。
這位小姐福份不淺,十三歲時嫁與後主劉禅,是漢室的正宮娘娘。
還有一位就是崔氏,崔氏今年六十多歲,自從樊山父子相會以後,張飛一直對崔氏感激不盡,為了報答義仆的恩德,号令所有知情者都不許與張苞講穿,并讓她享受家眷中最優厚的侍遇&mdash&mdash與黃氏夫人并稱。
此時聽說桓王往内宮來,二位夫人急忙迎了上去。
&ldquo妾身迎接夫君。
&rdquo &ldquo老身迎接主人。
&rdquo &ldquo二位夫人罷了。
&rdquo 三人分序坐定,小姐上前見禮:&ldquo小女拜見父王千歲。
&rdquo 看到這樣姣麗的女兒,張飛昔時的憂愁立刻煙消雲散,笑眯着一對環眼,摸着女兒的頭,隻覺得看不夠,少頂,對着小姐說:&ldquo兒啊,為父為汝伯父報仇,克日便要興兵,汝在家中好生陪伴二位娘親。
待父親回,再聚父女之樂,若為父戰死沙場,與汝來世相見了。
&rdquo 六歲的孩子也懂了張飛的話,她撲在父親的懷中撤嬌道:&ldquo孩兒不願聽,孩兒不願聽!&rdquo 張飛内心間實在舍不得抛下這美滿的家庭,打仗畢竟要死人,誰也不能擔保自己常勝不死。
何況如今年歲一大,心力不足,不能同過去相比了。
所以張飛把這話說在前面,其實他心裡是很酸楚的,眼中溢出了幾滴淚珠。
黃氏忙勸道:&ldquo夫君一向戰無不勝,今日何出不利之言?&rdquo 崔氏亦道:&ldquo主人定能報君侯之仇,老身在此耳聽捷報!&rdquo 張飛又歎道:&ldquo二位夫人,老張年邁,力不從心,恐難與當年相比。
&rdquo 黃氏又道:&ldquo夫君此言差矣。
嚴顔八十,尚不覺老,黃忠七旬,猶自逞強;立于朝廷,為國效力。
夫君隻得五十有餘,正當身強藝精,何言老哉。
&rdquo 崔氏也說道:&ldquo主人出征,尚有虎子張苞在旁,此兒藝高膽大,如同主人當年之勇。
主人有此健兒,何愁年老?何愁不能剪除吳兒!&rdquo &ldquo嗯&mdash&mdash&rdquo張飛想,崔氏這幾句話不錯,我雖然年老藝衰,但張苞這個兒子力大無窮,正當旺年。
就是有些呆頭呆腦。
我年輕時也是這個樣子,一味莽撞,闖了不少禍,但一上了年紀,尤其是拜了先生以後,就逐漸聰明起
二人越算越緊張,越算心越急,萬一行刺不成,罪責是逃不過的。
事實上,他們隻要巴巴結結地造,哪怕三天下來隻做完了一半,别人也會體諒的,總不會見死不救。
但他們是小人之輩,想法與衆不同,便想趁目前形勢動蕩,渾水摸魚。
因此,一不作,二不休,打算明天再動手。
第三天,雨過天晴。
忽有桓王府中家人奉了夫人之命來喪帳請張飛回府。
自從雲長死後,張飛就經常在喪帳中過夜,很少回府與家人團聚。
心想,再過幾天,我就要出征為二哥報仇了,什麼時候回來尚不能得知,今日理應回府去告知一聲夫人,順便作别。
張飛便允了夫人之請。
&ldquo三将軍,毛仁催糧回來。
&rdquo &ldquo三将軍,苟璋繳令。
&rdquo 張飛與毛、苟二人真是前世修下的緣份,一見面就感到心裡痛快了些。
問道:&ldquo二位糧草可曾齊全?&rdquo &ldquo奉大王之命,糧草盡行齊全,聚集校場東首,請三将軍驗看。
&rdquo 張飛搖了一下手,&ldquo不必驗看。
爾等聽了,适才夫人命人來請,老張欲回府探視一番,城外諸事皆托付汝二人,吾明日即回。
&rdquo 毛仁、苟璋早就這樣想,自雲長公死後,稱隻管在這裡伴靈。
弟兄之情固然要緊,然而年紀到底不小了,終日這樣操心,夫人豈不要擔心你的身體?此刻聽說張飛要回府,心裡特别高興,就像親兄弟一樣關照張飛道:&ldquo三将軍多日不回城中,夫人必定牽挂。
如此,可與家人團聚一宵,以叙天倫之樂,我等亦放心了。
回府再不可飲過量之酒,切不可過于悲傷。
&rdquo二人一句接一句地叮囑張飛,好比相送孩子出門遠行一樣。
張飛道:&ldquo老張盡知曉了,汝等不須操心。
&rdquo 毛仁還是不放心,問道:&ldquo三将軍,可要我等陪伴千歲共回城中?&rdquo 今日張飛要是答應了毛仁的請求,可以避免一場滅頂之災。
但是,張飛他也在想,張苞在這兒操兵,也夠辛苦的了,應該留下你們二人,處理别的一切雜務。
再說,我就進城一越,也隻一天的工夫,伺候的人府中有的是,你二人就不必東奔西走了。
因此回答道:&ldquo爾等不必同往,老張去則便回。
&rdquo 張飛不從毛仁之言,出喪帳,立即回府。
手下帶上馬匹。
張飛看到這匹戰馬,忽兒觸景生情,一撩自己的胡須,見根根銀白,再看抱月登雲豹身上的毛片也不像以前那樣烏黑。
張飛一生之中未曾換過戰馬,數十年來人馬之間結下了極其深厚的感情。
張飛撫摸了一下馬頸,又輕輕地拍了幾下,不無感歎道:&ldquo登雲豹啊登雲豹,汝身負老張數十載,沖鋒陷陣,殺敵斬将,立下無數功勞。
如令老張須發染霜,汝亦毛片雜銀。
待等此番伐吳回來,報了二哥之仇,與汝同歸燕山故裡,共享暮年清福。
&rdquo 戰馬眨着跟睛,豎着耳朵在聽主人講話,好像完全領會了意思,長頸一昂,長嘶一聲。
張飛點金镫,上馬背,正要起步,忽又想着一樣東西,便對毛仁道:&ldquo毛兄,老張一走,我家二哥清寂。
速将二哥請來,我等并馬而行。
&rdquo 毛仁立即将關羽的牌位捧了來。
張飛就這樣一手懷着靈牌,一手驅策着戰馬,帶着心腹衛士數十人離了校場。
不多時,進了南鄭,到桓王府前下馬。
府中家人聞說主人回來了,紛紛出來迎接。
到銀銮殿上,張飛第一件事就是将靈位供奉在中間,這才整一整龍冠龍袍,進了内宮。
桓王府中共有兩位夫人,一位是建安十九年娶下的老臣黃權之妹。
婚後生下一個女兒,今年已是六歲。
張飛的臉生得又黑又醜,可他的女兒卻是又白又美,全不似張飛的模樣,張飛對此女愛若掌珍,此番進城,大半是想看看自己的女兒。
這位小姐福份不淺,十三歲時嫁與後主劉禅,是漢室的正宮娘娘。
還有一位就是崔氏,崔氏今年六十多歲,自從樊山父子相會以後,張飛一直對崔氏感激不盡,為了報答義仆的恩德,号令所有知情者都不許與張苞講穿,并讓她享受家眷中最優厚的侍遇&mdash&mdash與黃氏夫人并稱。
此時聽說桓王往内宮來,二位夫人急忙迎了上去。
&ldquo妾身迎接夫君。
&rdquo &ldquo老身迎接主人。
&rdquo &ldquo二位夫人罷了。
&rdquo 三人分序坐定,小姐上前見禮:&ldquo小女拜見父王千歲。
&rdquo 看到這樣姣麗的女兒,張飛昔時的憂愁立刻煙消雲散,笑眯着一對環眼,摸着女兒的頭,隻覺得看不夠,少頂,對着小姐說:&ldquo兒啊,為父為汝伯父報仇,克日便要興兵,汝在家中好生陪伴二位娘親。
待父親回,再聚父女之樂,若為父戰死沙場,與汝來世相見了。
&rdquo 六歲的孩子也懂了張飛的話,她撲在父親的懷中撤嬌道:&ldquo孩兒不願聽,孩兒不願聽!&rdquo 張飛内心間實在舍不得抛下這美滿的家庭,打仗畢竟要死人,誰也不能擔保自己常勝不死。
何況如今年歲一大,心力不足,不能同過去相比了。
所以張飛把這話說在前面,其實他心裡是很酸楚的,眼中溢出了幾滴淚珠。
黃氏忙勸道:&ldquo夫君一向戰無不勝,今日何出不利之言?&rdquo 崔氏亦道:&ldquo主人定能報君侯之仇,老身在此耳聽捷報!&rdquo 張飛又歎道:&ldquo二位夫人,老張年邁,力不從心,恐難與當年相比。
&rdquo 黃氏又道:&ldquo夫君此言差矣。
嚴顔八十,尚不覺老,黃忠七旬,猶自逞強;立于朝廷,為國效力。
夫君隻得五十有餘,正當身強藝精,何言老哉。
&rdquo 崔氏也說道:&ldquo主人出征,尚有虎子張苞在旁,此兒藝高膽大,如同主人當年之勇。
主人有此健兒,何愁年老?何愁不能剪除吳兒!&rdquo &ldquo嗯&mdash&mdash&rdquo張飛想,崔氏這幾句話不錯,我雖然年老藝衰,但張苞這個兒子力大無窮,正當旺年。
就是有些呆頭呆腦。
我年輕時也是這個樣子,一味莽撞,闖了不少禍,但一上了年紀,尤其是拜了先生以後,就逐漸聰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