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抵荊州王甫數诘賊 走麥城關羽大敗兵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君侯舉兵北伐,旗開得勝,屢戰屢捷,威震華夏。
下官數谏吾主兵出徐州,攻曹操之後,助君侯一臂之力。
呂蒙執掌兵權,陰設詐降之計,白衣渡江,暗取荊州,使君侯北伐大計毀于一旦,實是可惜!下官未能阻止吳侯,罪孽非小,特向君侯請罪。
&rdquo &ldquo某失荊州,乃輕敵之過,子瑜何罪?今大夫到此,究屬何意?&rdquo 被關羽這樣連續追問,諸葛瑾隻得将來意和盤托出&ldquo君侯,數十萬北伐之師盡丢,九郡之地皆失,如今遭困麥城,孤立無援,且糧草有限,危在旦夕。
下官特來與君侯進一言,不如暫留吳營,以圖後效。
君侯意&hellip&hellip&rdquo 聽到這兒,關羽卧蠶眉豎,丹鳳眼彈,長髯飄動,面色嚴峻,義正詞嚴道:&ldquo戰死疆場乃為将之本願,所謂死得其所。
某受漢中王重恩,以心相許,雖死不辭,視死如歸,豈存貳心!&rdquo 諸葛瑾想,這種人才稱得上是英雄。
不過你一死,江東就不可能安定,劉備必定舉兵相向,兩家内讧,使曹操坐山觀虎鬥,收漁人之利。
&ldquo君侯且息雷霆,下官鬥膽相問:昔日失守徐州,君侯栖身曹營數十餘天,今日荊襄盡失,君侯何妨寄足江東,吾主必以上賓之禮相待。
君侯三思。
&rdquo &ldquo子瑜差矣。
某昔日土山受困,因二皇嫂萬金之重,故與操約法三章。
今荊襄乃漢室之地,況呂蒙陰計取我城池,其罪難赦,某豈肯降此小人?如今看來,子明之詐,勝曹操數倍,仲謀之奸世人莫及,某至今方才識破吳兒本相。
子瑜請不必多言,速速退出城關,關某性躁,挫動了大夫之首級,傷我家軍師之心。
&rdquo 諸葛瑾早有思想準備,面不改色,暗忖道:君侯啊,你千萬不可再固執下去了,這對你和漢軍都是非常不利的。
遂起身拱手道:&ldquo君侯,實不相滿,呂蒙欲起不良之心,君侯宜保重萬金之體!&rdquo這句話暗谕關羽将大禍臨頭了。
關羽豈不知其意?鞘中抽出半口寶劍,憤怒道:&ldquo&lsquo竹可焚,難毀其節;玉可碎,難去其潔。
&rsquo關某一生光明磊落,願使玉碎,不教瓦全。
孫權、呂蒙從奸之賊,形同豬犬,某豈與豬犬同伍乎!&rdquo 孫權被關羽今天罵了這一聲,被劉備要罵三年。
大報仇時,漢軍有這樣一句口号:&ldquo踏平江東,殺盡吳犬。
&rdquo這&ldquo吳犬&rdquo二字就是從關公的這句話引伸出去的,廣義是指吳軍,狹義指的就是孫權。
一旁關平亮出腰懸寶劍,厲聲道:&ldquo諸葛大夫,再敢胡言,劍上無情!&rdquo 諸葛瑾見他們父子雙雙都抽出了佩劍,既怕又急,倒退了數步,&ldquo君侯,下官死不得的。
&rdquo我一死,城毀人亡,還有誰肯在吳侯面前讨個情? 關羽隻道他膽怯了,便将手一攔:&ldquo兒啊,休要冒犯于他,軍師面上須得留情!&rdquo說罷,先将寶劍推入鞘内。
然後,将袍袖一抖,說道:&ldquo子瑜,與吾回複呂蒙這賊,某在城在某與麥城同存共亡。
縱然戰死,必要勾取此賊魂魄,去九泉之下質對評理!&rdquo說完,将手一揮,示意送客。
揮手之間,隻見兩根長須飄落了下來。
這兩根須髯長可過腹,關公一向珍惜萬分,今日卻是視而不見。
關平搶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撿了起來,&ldquo父親,緣何抛卻長髯?&rdquo &ldquo荊襄已失,須髯何惜?&rdquo 正因為這些須髯長得既美又威武,所以大家都知道關公十分愛護,時時要梳理。
偶爾脫落幾根,往往要歎惜數聲,然後用布包好,再珍藏起來,數十年來已經成了習慣,他身旁的人早已不足為奇了。
可今天卻是一反常态,連看都不看一眼,一旁的關平感到驚詫:一般說春秋二季最易落發,可如今已交冬令,怎會脫落?可再一細想,昔日伍子晉過昭關,一夜之内急白胡須,這倒是有的,莫非父親因為失荊州,困麥城而過于焦躁和心煩所造成的緣故?關平蹲下身體,十分小心地撿了起來,包好後代父收藏。
當大家醒悟過來的時候,發現諸葛瑾已經不在了。
少頃,關西漢來報說諸葛瑾已出關廂。
送走了諸葛瑾,衆将又踴躍讨令。
關羽沉思良久,方才打定主意,&ldquo元儉,小心謹慎,速去速回。
&rdquo 廖化道:&ldquo主人,某與小千歲素不相識,恐其不信。
主人可修書一封,方無疑難。
&rdquo 關羽想,差一點疏忽了,你廖化到荊州時,劉封已入川多時了,因此你們不會相識,即使你到了上庸,劉封也不會發兵。
理當修一書信。
&ldquo待某寫來。
&rdquo 周倉在一旁說道:&ldquo主人,麥城十萬火急,盼救兵刻不容緩。
惟恐小千歲年輕不谙世事,稍有延誤,請主人修一血書,以表緊急之情。
&rdquo說罷,也不論關羽是贊成還是反對,綽起袖口,在自己的手臂上狠狠地劃了一刀,頓時殷紅的鮮血湧了出來。
周倉是關羽真正的心腹,他與關羽懷有同樣焦急的心情,所以提出來要寫血書。
寫血書有幾種寫法,有的在信箋或信封上顯而易見的地方滴上幾滴鮮血,也有的在信上寫一個&ldquo急&rdquo,&ldquo危&rdquo等字樣。
寫到血書必定是萬分的危急,内容簡明扼要,不可能長篇大論都用血來寫。
再說時間一長,血也就凝結起來了。
關羽見狀,也來不及多想,迅速從綠袍裡面撕下一片夾裡,從筆架上取下一支筆,就蘸着周倉手臂上的血,在綢布上寫下這兒個字:&ldquo荊州失守,兵困麥城。
上庸求救,火速出兵。
&rdquo待血迹稍幹,關羽折起來交給了廖化。
廖化看得清楚,忙提醒道:&ldquo主人,書中尚未烙印,恐小千歲生疑。
&rdquo 關羽覺得有理,急收回展平,正欲傳喚取印,一想三顆大印都被自己抛進了襄江。
這可怎麼辦?單憑這封血書,劉封定要懷疑這是東吳人的奸計,企圖調動他的軍隊,賺取他的城關。
最後想到了自己頭上的這塊青巾上鑲嵌有一方白玉印,便将青巾卸了下來,交給了廖化。
廖化将青巾和血書裹在一起,在貼身處藏好。
此時關西漢己将他的馬匹喂好料,為他備好了路上的幹糧和水。
廖化飽餐一頓,整盔理甲,細細地檢點了一番,然後雙膝脆倒塵埃:&ldquo主人,多多保重虎軀,小人多則三日,定将上庸救兵引來,請主人牢等在此。
小人告辭了。
&rdquo 這樣的分别最有可能成為永訣,因此關羽也倍覺痛楚地叮囑道:&ldquo于路謹慎,某在此等候消息。
&rdquo 廖化含着淚水對關平和衆将拱手道:&ldquo諸位将軍,廖化奉命上庸求救,暫離數日,諸位盡心保護主人,休救出戰,某去則便回。
&rdquo 關羽站起身來,帶着關平、趙累、王甫以及王連,一起相送廖化出衙門。
廖化返身又撲地叩了四個頭,請關羽留步。
關羽急忙将他雙手扶起。
關平為他帶馬,周倉為他扛刀,廖化上馬執刀,縱缰離去。
關羽與周倉在衙前目送廖化遠去,方才回進大堂。
關平與衆将及太守王連一起随廖化來到南門下馬,先上城牆看一看,吳軍哪一處圍困最薄弱,就從哪一處突圍。
四下一望,處處營寨紮得密密層層,尤其是南門外孫權、呂蒙的大纂旗高高飄揚,崗哨如林,巡軍如蚊,料定這就是東吳的大本營,一旦從這裡出去,四處昊軍會蜂擁而至。
衆将一合計,認為從西門突圍較好,且方向也正。
關平道:&ldquo廖将軍,待吾從此殺出,将吳軍誘至南門,廖将軍方可出西關而去。
&rdquo 廖化點頭稱是,下了城牆。
趙累與王甫護送他往西門而去,一路上再三叮囑:将軍須避重就輕,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回,隻要沖過敵營,大事便成。
來到西門,隻聽得南門城外一片殺聲,吳軍紛紛騷亂起來,廖化知道時機已到,喝令軍士開關平吊橋,一馬沖了出去。
正是: 莫道敗軍無勇将,可知失策有能人。
欲知關平厮殺得如何,廖化可曾殺透重圍讨得救兵,且看下回分解。
下官數谏吾主兵出徐州,攻曹操之後,助君侯一臂之力。
呂蒙執掌兵權,陰設詐降之計,白衣渡江,暗取荊州,使君侯北伐大計毀于一旦,實是可惜!下官未能阻止吳侯,罪孽非小,特向君侯請罪。
&rdquo &ldquo某失荊州,乃輕敵之過,子瑜何罪?今大夫到此,究屬何意?&rdquo 被關羽這樣連續追問,諸葛瑾隻得将來意和盤托出&ldquo君侯,數十萬北伐之師盡丢,九郡之地皆失,如今遭困麥城,孤立無援,且糧草有限,危在旦夕。
下官特來與君侯進一言,不如暫留吳營,以圖後效。
君侯意&hellip&hellip&rdquo 聽到這兒,關羽卧蠶眉豎,丹鳳眼彈,長髯飄動,面色嚴峻,義正詞嚴道:&ldquo戰死疆場乃為将之本願,所謂死得其所。
某受漢中王重恩,以心相許,雖死不辭,視死如歸,豈存貳心!&rdquo 諸葛瑾想,這種人才稱得上是英雄。
不過你一死,江東就不可能安定,劉備必定舉兵相向,兩家内讧,使曹操坐山觀虎鬥,收漁人之利。
&ldquo君侯且息雷霆,下官鬥膽相問:昔日失守徐州,君侯栖身曹營數十餘天,今日荊襄盡失,君侯何妨寄足江東,吾主必以上賓之禮相待。
君侯三思。
&rdquo &ldquo子瑜差矣。
某昔日土山受困,因二皇嫂萬金之重,故與操約法三章。
今荊襄乃漢室之地,況呂蒙陰計取我城池,其罪難赦,某豈肯降此小人?如今看來,子明之詐,勝曹操數倍,仲謀之奸世人莫及,某至今方才識破吳兒本相。
子瑜請不必多言,速速退出城關,關某性躁,挫動了大夫之首級,傷我家軍師之心。
&rdquo 諸葛瑾早有思想準備,面不改色,暗忖道:君侯啊,你千萬不可再固執下去了,這對你和漢軍都是非常不利的。
遂起身拱手道:&ldquo君侯,實不相滿,呂蒙欲起不良之心,君侯宜保重萬金之體!&rdquo這句話暗谕關羽将大禍臨頭了。
關羽豈不知其意?鞘中抽出半口寶劍,憤怒道:&ldquo&lsquo竹可焚,難毀其節;玉可碎,難去其潔。
&rsquo關某一生光明磊落,願使玉碎,不教瓦全。
孫權、呂蒙從奸之賊,形同豬犬,某豈與豬犬同伍乎!&rdquo 孫權被關羽今天罵了這一聲,被劉備要罵三年。
大報仇時,漢軍有這樣一句口号:&ldquo踏平江東,殺盡吳犬。
&rdquo這&ldquo吳犬&rdquo二字就是從關公的這句話引伸出去的,廣義是指吳軍,狹義指的就是孫權。
一旁關平亮出腰懸寶劍,厲聲道:&ldquo諸葛大夫,再敢胡言,劍上無情!&rdquo 諸葛瑾見他們父子雙雙都抽出了佩劍,既怕又急,倒退了數步,&ldquo君侯,下官死不得的。
&rdquo我一死,城毀人亡,還有誰肯在吳侯面前讨個情? 關羽隻道他膽怯了,便将手一攔:&ldquo兒啊,休要冒犯于他,軍師面上須得留情!&rdquo說罷,先将寶劍推入鞘内。
然後,将袍袖一抖,說道:&ldquo子瑜,與吾回複呂蒙這賊,某在城在某與麥城同存共亡。
縱然戰死,必要勾取此賊魂魄,去九泉之下質對評理!&rdquo說完,将手一揮,示意送客。
揮手之間,隻見兩根長須飄落了下來。
這兩根須髯長可過腹,關公一向珍惜萬分,今日卻是視而不見。
關平搶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撿了起來,&ldquo父親,緣何抛卻長髯?&rdquo &ldquo荊襄已失,須髯何惜?&rdquo 正因為這些須髯長得既美又威武,所以大家都知道關公十分愛護,時時要梳理。
偶爾脫落幾根,往往要歎惜數聲,然後用布包好,再珍藏起來,數十年來已經成了習慣,他身旁的人早已不足為奇了。
可今天卻是一反常态,連看都不看一眼,一旁的關平感到驚詫:一般說春秋二季最易落發,可如今已交冬令,怎會脫落?可再一細想,昔日伍子晉過昭關,一夜之内急白胡須,這倒是有的,莫非父親因為失荊州,困麥城而過于焦躁和心煩所造成的緣故?關平蹲下身體,十分小心地撿了起來,包好後代父收藏。
當大家醒悟過來的時候,發現諸葛瑾已經不在了。
少頃,關西漢來報說諸葛瑾已出關廂。
送走了諸葛瑾,衆将又踴躍讨令。
關羽沉思良久,方才打定主意,&ldquo元儉,小心謹慎,速去速回。
&rdquo 廖化道:&ldquo主人,某與小千歲素不相識,恐其不信。
主人可修書一封,方無疑難。
&rdquo 關羽想,差一點疏忽了,你廖化到荊州時,劉封已入川多時了,因此你們不會相識,即使你到了上庸,劉封也不會發兵。
理當修一書信。
&ldquo待某寫來。
&rdquo 周倉在一旁說道:&ldquo主人,麥城十萬火急,盼救兵刻不容緩。
惟恐小千歲年輕不谙世事,稍有延誤,請主人修一血書,以表緊急之情。
&rdquo說罷,也不論關羽是贊成還是反對,綽起袖口,在自己的手臂上狠狠地劃了一刀,頓時殷紅的鮮血湧了出來。
周倉是關羽真正的心腹,他與關羽懷有同樣焦急的心情,所以提出來要寫血書。
寫血書有幾種寫法,有的在信箋或信封上顯而易見的地方滴上幾滴鮮血,也有的在信上寫一個&ldquo急&rdquo,&ldquo危&rdquo等字樣。
寫到血書必定是萬分的危急,内容簡明扼要,不可能長篇大論都用血來寫。
再說時間一長,血也就凝結起來了。
關羽見狀,也來不及多想,迅速從綠袍裡面撕下一片夾裡,從筆架上取下一支筆,就蘸着周倉手臂上的血,在綢布上寫下這兒個字:&ldquo荊州失守,兵困麥城。
上庸求救,火速出兵。
&rdquo待血迹稍幹,關羽折起來交給了廖化。
廖化看得清楚,忙提醒道:&ldquo主人,書中尚未烙印,恐小千歲生疑。
&rdquo 關羽覺得有理,急收回展平,正欲傳喚取印,一想三顆大印都被自己抛進了襄江。
這可怎麼辦?單憑這封血書,劉封定要懷疑這是東吳人的奸計,企圖調動他的軍隊,賺取他的城關。
最後想到了自己頭上的這塊青巾上鑲嵌有一方白玉印,便将青巾卸了下來,交給了廖化。
廖化将青巾和血書裹在一起,在貼身處藏好。
此時關西漢己将他的馬匹喂好料,為他備好了路上的幹糧和水。
廖化飽餐一頓,整盔理甲,細細地檢點了一番,然後雙膝脆倒塵埃:&ldquo主人,多多保重虎軀,小人多則三日,定将上庸救兵引來,請主人牢等在此。
小人告辭了。
&rdquo 這樣的分别最有可能成為永訣,因此關羽也倍覺痛楚地叮囑道:&ldquo于路謹慎,某在此等候消息。
&rdquo 廖化含着淚水對關平和衆将拱手道:&ldquo諸位将軍,廖化奉命上庸求救,暫離數日,諸位盡心保護主人,休救出戰,某去則便回。
&rdquo 關羽站起身來,帶着關平、趙累、王甫以及王連,一起相送廖化出衙門。
廖化返身又撲地叩了四個頭,請關羽留步。
關羽急忙将他雙手扶起。
關平為他帶馬,周倉為他扛刀,廖化上馬執刀,縱缰離去。
關羽與周倉在衙前目送廖化遠去,方才回進大堂。
關平與衆将及太守王連一起随廖化來到南門下馬,先上城牆看一看,吳軍哪一處圍困最薄弱,就從哪一處突圍。
四下一望,處處營寨紮得密密層層,尤其是南門外孫權、呂蒙的大纂旗高高飄揚,崗哨如林,巡軍如蚊,料定這就是東吳的大本營,一旦從這裡出去,四處昊軍會蜂擁而至。
衆将一合計,認為從西門突圍較好,且方向也正。
關平道:&ldquo廖将軍,待吾從此殺出,将吳軍誘至南門,廖将軍方可出西關而去。
&rdquo 廖化點頭稱是,下了城牆。
趙累與王甫護送他往西門而去,一路上再三叮囑:将軍須避重就輕,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回,隻要沖過敵營,大事便成。
來到西門,隻聽得南門城外一片殺聲,吳軍紛紛騷亂起來,廖化知道時機已到,喝令軍士開關平吊橋,一馬沖了出去。
正是: 莫道敗軍無勇将,可知失策有能人。
欲知關平厮殺得如何,廖化可曾殺透重圍讨得救兵,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