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抵荊州王甫數诘賊 走麥城關羽大敗兵
關燈
小
中
大
能解人語,點了幾下頭,滴下淚來。
忽兒間,昂首長嘶一聲。
這一聲長嘶不比往常,大家聽來,覺得不似平時那樣激揚,卻是充滿了悲壯之感。
周倉伺候了它這許多年,也沒聽到過這樣的嘶鳴,聽來毛骨悚然,隐然在發洩胸中的不平。
便拍着馬頸道:&ldquo寶馬,休要煩惱,待等西川救兵殺到,沙場殺敵,複取荊州,汝尚可重振威風,再立大功!&rdquo周倉這幾句話,字字都在勉勵關羽不要洩氣,要抖擻精神闖過暫時的難關。
關羽跨上赤兔馬,手提青龍刀,帶着衆将離開了關王廟,披荊斬棘,投小城而去。
麥城确是漢家之地,太守名叫王連,全城隻有二百四十個弟兄駐守。
王連得報荊襄各地盡失,料知難以持久,心急如焚,隻盼川中速來增援。
但王連也是忠良之士,抱定主意甯死不降,仍是高插漢旗,吊橋高扯,嚴守關廂。
卻見前面來了一彪人馬,太守隻道是吳軍,急令軍士張弓執箭,等待厮殺。
待來軍走近,見旗上寫着&ldquo大漢漢壽亭侯,一虎上将,荊襄牧,讨逆大都督,關&rdquo等字樣,滿城軍士見是君侯到此,好一陣歡喜。
因為這樣一座小城用不了一個時辰就可以被吳軍攻破,來了個關君侯,不論能不能守住,總算有了依傍。
手舞足蹈地向王連報告道:&ldquo太守,君侯領軍到此。
&rdquo 王連比較有頭腦,他并不像弟兄們那樣樂觀。
看到關羽身後并無大隊,也不過數百來個人,說明處境已經極其艱難,走投無路才到這兒。
他這一來,足以證明九郡之地就剩下了麥城這一區區小城,并且吳軍的矛頭即将會指向這兒,暫時的平靜将會掀起軒然大波。
可關君侯到此,畢竟是可喜的,便大開城門,帶着二百四十個守軍出城列隊迎接關羽。
王連到關羽馬前施禮道:&ldquo下官未知君侯親臨鄙地,有失迎迓,幸勿見責!&rdquo 關羽拱手道:&ldquo某兵敗至此,何勞太守迎接,實是不該。
太守何責之有?&rdquo 王連将關羽迎入城關,令緊閉關廂,嚴密防範。
至大堂,關羽坐定,說道:&ldquo荊襄諸地盡失,太守卻能堅守不降,可敬可佩!&rdquo &ldquo蒙君侯誇贊,下官實不敢當。
某為小縣太守,守漢室之地。
為人當以忠義為本,豈可圖一時之生而毀國家之計乎!&rdquo 關羽聽了王連的話,深感欣慰,一手撩須,一手翹指贊道:&ldquo太守真忠義之士也!&rdquo關羽自荊州失守後,第一次在此露出笑意來。
王連欠身道:&ldquo羞煞下官。
&rdquo 關羽問道:&ldquo連日來,可有吳軍前來侵擾關廂?&rdquo 王連答道:&ldquo某聞荊州有失,日夜提防吳軍來犯。
所喜并無來敵。
&mdash&mdash君侯如何到此?&rdquo 關羽就将呂蒙詐死之後發生的事情概略地說了一遍,&ldquo此皆某輕敵之罪。
&rdquo 王連憤慨道:&ldquo暗箭傷人,非為将之道也!&rdquo &ldquo請問太守,麥城之中有多少糧草?&rdquo &ldquo禀君侯,小縣隻不過十天之糧。
&rdquo 關羽想,縣中最多隻可堅守半月之期,而向西川告急,往返少則一個月,這怎麼守得住呢?何況追兵離此不遠,随時可能趕到圍城。
看來隻可暫留數天,再圖良策。
就在此時,殺聲四起,守城軍士趕上大堂報道:&ldquo禀君侯,吳軍已到,圍住麥城。
&rdquo 關羽猛然間想起了什麼,急問道:&ldquo太守,離此左右有甚城池?&rdquo &ldquo不滿三十裡之遙,左有磨城,右有驢城,皆為吳軍所取。
君侯問此則甚?&rdquo 關羽跌足歎道:&ldquo某中奸計也!&rdquo 王連驚問道:&ldquo君侯緣何長歎?&rdquo &ldquo昔子胥不進麥城,築下磨、驢二城便是為了斷絕城中糧草。
今呂蒙駐兵磨、驢二城,不取麥城,便是誘某至此,必将引軍圍困。
某無路可退也。
&rdquo 果然不出所料,呂蒙見漢軍一進麥城,就引軍将此處重兵圍困,不論是誰,一個也不許進,也不許放走一個,打算把關羽等人困死在這座孤城中。
關平道:&ldquo父親安心在此,孩兒往前關觀看。
&rdquo &ldquo速去速來。
&rdquo 關平來到城關之上,見吳軍一隊隊從四面八方擁聚而來,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洩不通。
關平繞着城關走了一圈,見城外的營頭遍地都是。
每到一處,便吩咐軍士嚴加防備,倘有軍情,立即禀報。
這才回到堂上向關羽察報了城外的一切情況。
關羽憂慮道:&ldquo城中兵少糧乏,能支持得幾日。
某欲出城殺開血路,再圖良謀。
&rdquo 一旁王連獻計道:&ldquo君侯既已到此,且守住小縣。
西蜀雖不及前來救援,城中尚有幾許糧食。
某聞入川道上有一要隘,名曰上庸,守将乃是漢中王之子、小千歲劉封與川将孟達,離此僅二百裡之路。
君侯危急,何不令一将殺透重圍,趕奔上庸求救。
上庸乃川中隘地,必有數萬人馬駐守,若能借得兵來,雖不足以殺退吳軍,卻可解君侯目前之急。
君侯以為如何?&rdquo 關羽想,若是等候西川救兵趕到,那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火燒眉毛的事情,如今真有這個去處,也隻能且顧眼前了,也隻能這樣做了。
遂向衆将問道:&ldquo何人往上庸求救借兵?&rdquo 此時隻要有生路可去,衆将是全力以赴的,即使危及性命,也都置之度外了。
因此大家都搶着要去。
衆将踴躍搶先的目的是一緻的,知道救兵如救火,都以為自己比别人走得快,有膽略。
其次,沖出麥城還有一場血腥惡鬥,有可能在厮殺中喪生,故而大家都願為漢室效忠,為君侯效力。
關羽正在猶豫之際,外而報了進來:&ldquo禀君侯,東吳大夫諸葛瑾在城前求見。
&rdquo 諸葛瑾怎麼會到麥城來的呢?到此究屬何意呢?這得話分兩頭。
當時孫權率軍在後接應,見呂蒙乘勝追擊,四面圍定了麥城,暗忖:旬日之内,關羽非降即死,江東可大獲全勝。
呂蒙将麥城四門看守,兵力部署完畢,升坐大帳。
到了這個時候,&ldquo主和派&rdquo仍然未罷初衷,諸葛瑾看到呂蒙率軍橫沖直撞,奪了荊襄九郡,還想置關公于死地,一點也不考慮後果,隻圖一時痛快,簡直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實在忍耐不住了,從旁閃出,&ldquo瑾見吳侯。
容禀。
&rdquo 孫權見諸葛瑾說話,料定又是老調重彈,便不介事地說道:&ldquo子瑜隻管說來。
&rdquo &ldquo主公荊州已得,十餘年來夙願已償,宿怨已了。
今君侯敗至麥城,全師喪盡,寸土全無,已是山窮水盡。
主公切莫逼人太甚。
&rdquo 孫權不解道:&ldquo何謂逼人太甚?&rdquo &ldquo主公素知瑾弟孔明忠心漢中王,且深曉韬略,用兵如神。
某非為弟兄私情,而勸主公收兵。
主公一統長江南北,進能伐,退能守,當留有餘地,網開一面,令君侯感主公寬容之恩,再不來犯。
&rdquo &ldquo孤若休兵,恐關某不肯作罷,何必再留心腹之患!&rdquo &ldquo主公可知劉、關、張桃園結義,情同手足,恩重如山。
今日之漢中王非昔日之皇叔,擁有兩川之地,年輕上将何以百計,精壯勇士不下百萬,尚有名聞四海之趙雲,西涼猛将馬超,老将黃忠。
主公若不收兵,但恐漢中王、桓侯盡弟兄之義,盡起兩川人馬,為君侯複仇,江東再無公瑾之帥運籌,子敬之士圓情,禍将不遠矣。
&rdquo 孫權不以為然道:&ldquo子瑜休要恐吓于孤。
&rdquo 諸葛瑾接着道:&ldquo孔明智謀過人,昔年助我江東共破百萬曹兵,諸将當記憶猶新。
子敬在世,與雲長締結盟好,八年未有刀兵之災,不謂無謀無略。
此皆孔明助漢之宗旨,亦東吳之宗旨也。
令取荊州,已傷兩好,若再置君侯于死感大錯特錯,必将蜀軍引向江東。
況魏王一向奸
忽兒間,昂首長嘶一聲。
這一聲長嘶不比往常,大家聽來,覺得不似平時那樣激揚,卻是充滿了悲壯之感。
周倉伺候了它這許多年,也沒聽到過這樣的嘶鳴,聽來毛骨悚然,隐然在發洩胸中的不平。
便拍着馬頸道:&ldquo寶馬,休要煩惱,待等西川救兵殺到,沙場殺敵,複取荊州,汝尚可重振威風,再立大功!&rdquo周倉這幾句話,字字都在勉勵關羽不要洩氣,要抖擻精神闖過暫時的難關。
關羽跨上赤兔馬,手提青龍刀,帶着衆将離開了關王廟,披荊斬棘,投小城而去。
麥城确是漢家之地,太守名叫王連,全城隻有二百四十個弟兄駐守。
王連得報荊襄各地盡失,料知難以持久,心急如焚,隻盼川中速來增援。
但王連也是忠良之士,抱定主意甯死不降,仍是高插漢旗,吊橋高扯,嚴守關廂。
卻見前面來了一彪人馬,太守隻道是吳軍,急令軍士張弓執箭,等待厮殺。
待來軍走近,見旗上寫着&ldquo大漢漢壽亭侯,一虎上将,荊襄牧,讨逆大都督,關&rdquo等字樣,滿城軍士見是君侯到此,好一陣歡喜。
因為這樣一座小城用不了一個時辰就可以被吳軍攻破,來了個關君侯,不論能不能守住,總算有了依傍。
手舞足蹈地向王連報告道:&ldquo太守,君侯領軍到此。
&rdquo 王連比較有頭腦,他并不像弟兄們那樣樂觀。
看到關羽身後并無大隊,也不過數百來個人,說明處境已經極其艱難,走投無路才到這兒。
他這一來,足以證明九郡之地就剩下了麥城這一區區小城,并且吳軍的矛頭即将會指向這兒,暫時的平靜将會掀起軒然大波。
可關君侯到此,畢竟是可喜的,便大開城門,帶着二百四十個守軍出城列隊迎接關羽。
王連到關羽馬前施禮道:&ldquo下官未知君侯親臨鄙地,有失迎迓,幸勿見責!&rdquo 關羽拱手道:&ldquo某兵敗至此,何勞太守迎接,實是不該。
太守何責之有?&rdquo 王連将關羽迎入城關,令緊閉關廂,嚴密防範。
至大堂,關羽坐定,說道:&ldquo荊襄諸地盡失,太守卻能堅守不降,可敬可佩!&rdquo &ldquo蒙君侯誇贊,下官實不敢當。
某為小縣太守,守漢室之地。
為人當以忠義為本,豈可圖一時之生而毀國家之計乎!&rdquo 關羽聽了王連的話,深感欣慰,一手撩須,一手翹指贊道:&ldquo太守真忠義之士也!&rdquo關羽自荊州失守後,第一次在此露出笑意來。
王連欠身道:&ldquo羞煞下官。
&rdquo 關羽問道:&ldquo連日來,可有吳軍前來侵擾關廂?&rdquo 王連答道:&ldquo某聞荊州有失,日夜提防吳軍來犯。
所喜并無來敵。
&mdash&mdash君侯如何到此?&rdquo 關羽就将呂蒙詐死之後發生的事情概略地說了一遍,&ldquo此皆某輕敵之罪。
&rdquo 王連憤慨道:&ldquo暗箭傷人,非為将之道也!&rdquo &ldquo請問太守,麥城之中有多少糧草?&rdquo &ldquo禀君侯,小縣隻不過十天之糧。
&rdquo 關羽想,縣中最多隻可堅守半月之期,而向西川告急,往返少則一個月,這怎麼守得住呢?何況追兵離此不遠,随時可能趕到圍城。
看來隻可暫留數天,再圖良策。
就在此時,殺聲四起,守城軍士趕上大堂報道:&ldquo禀君侯,吳軍已到,圍住麥城。
&rdquo 關羽猛然間想起了什麼,急問道:&ldquo太守,離此左右有甚城池?&rdquo &ldquo不滿三十裡之遙,左有磨城,右有驢城,皆為吳軍所取。
君侯問此則甚?&rdquo 關羽跌足歎道:&ldquo某中奸計也!&rdquo 王連驚問道:&ldquo君侯緣何長歎?&rdquo &ldquo昔子胥不進麥城,築下磨、驢二城便是為了斷絕城中糧草。
今呂蒙駐兵磨、驢二城,不取麥城,便是誘某至此,必将引軍圍困。
某無路可退也。
&rdquo 果然不出所料,呂蒙見漢軍一進麥城,就引軍将此處重兵圍困,不論是誰,一個也不許進,也不許放走一個,打算把關羽等人困死在這座孤城中。
關平道:&ldquo父親安心在此,孩兒往前關觀看。
&rdquo &ldquo速去速來。
&rdquo 關平來到城關之上,見吳軍一隊隊從四面八方擁聚而來,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洩不通。
關平繞着城關走了一圈,見城外的營頭遍地都是。
每到一處,便吩咐軍士嚴加防備,倘有軍情,立即禀報。
這才回到堂上向關羽察報了城外的一切情況。
關羽憂慮道:&ldquo城中兵少糧乏,能支持得幾日。
某欲出城殺開血路,再圖良謀。
&rdquo 一旁王連獻計道:&ldquo君侯既已到此,且守住小縣。
西蜀雖不及前來救援,城中尚有幾許糧食。
某聞入川道上有一要隘,名曰上庸,守将乃是漢中王之子、小千歲劉封與川将孟達,離此僅二百裡之路。
君侯危急,何不令一将殺透重圍,趕奔上庸求救。
上庸乃川中隘地,必有數萬人馬駐守,若能借得兵來,雖不足以殺退吳軍,卻可解君侯目前之急。
君侯以為如何?&rdquo 關羽想,若是等候西川救兵趕到,那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火燒眉毛的事情,如今真有這個去處,也隻能且顧眼前了,也隻能這樣做了。
遂向衆将問道:&ldquo何人往上庸求救借兵?&rdquo 此時隻要有生路可去,衆将是全力以赴的,即使危及性命,也都置之度外了。
因此大家都搶着要去。
衆将踴躍搶先的目的是一緻的,知道救兵如救火,都以為自己比别人走得快,有膽略。
其次,沖出麥城還有一場血腥惡鬥,有可能在厮殺中喪生,故而大家都願為漢室效忠,為君侯效力。
關羽正在猶豫之際,外而報了進來:&ldquo禀君侯,東吳大夫諸葛瑾在城前求見。
&rdquo 諸葛瑾怎麼會到麥城來的呢?到此究屬何意呢?這得話分兩頭。
當時孫權率軍在後接應,見呂蒙乘勝追擊,四面圍定了麥城,暗忖:旬日之内,關羽非降即死,江東可大獲全勝。
呂蒙将麥城四門看守,兵力部署完畢,升坐大帳。
到了這個時候,&ldquo主和派&rdquo仍然未罷初衷,諸葛瑾看到呂蒙率軍橫沖直撞,奪了荊襄九郡,還想置關公于死地,一點也不考慮後果,隻圖一時痛快,簡直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實在忍耐不住了,從旁閃出,&ldquo瑾見吳侯。
容禀。
&rdquo 孫權見諸葛瑾說話,料定又是老調重彈,便不介事地說道:&ldquo子瑜隻管說來。
&rdquo &ldquo主公荊州已得,十餘年來夙願已償,宿怨已了。
今君侯敗至麥城,全師喪盡,寸土全無,已是山窮水盡。
主公切莫逼人太甚。
&rdquo 孫權不解道:&ldquo何謂逼人太甚?&rdquo &ldquo主公素知瑾弟孔明忠心漢中王,且深曉韬略,用兵如神。
某非為弟兄私情,而勸主公收兵。
主公一統長江南北,進能伐,退能守,當留有餘地,網開一面,令君侯感主公寬容之恩,再不來犯。
&rdquo &ldquo孤若休兵,恐關某不肯作罷,何必再留心腹之患!&rdquo &ldquo主公可知劉、關、張桃園結義,情同手足,恩重如山。
今日之漢中王非昔日之皇叔,擁有兩川之地,年輕上将何以百計,精壯勇士不下百萬,尚有名聞四海之趙雲,西涼猛将馬超,老将黃忠。
主公若不收兵,但恐漢中王、桓侯盡弟兄之義,盡起兩川人馬,為君侯複仇,江東再無公瑾之帥運籌,子敬之士圓情,禍将不遠矣。
&rdquo 孫權不以為然道:&ldquo子瑜休要恐吓于孤。
&rdquo 諸葛瑾接着道:&ldquo孔明智謀過人,昔年助我江東共破百萬曹兵,諸将當記憶猶新。
子敬在世,與雲長締結盟好,八年未有刀兵之災,不謂無謀無略。
此皆孔明助漢之宗旨,亦東吳之宗旨也。
令取荊州,已傷兩好,若再置君侯于死感大錯特錯,必将蜀軍引向江東。
況魏王一向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