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抵荊州王甫數诘賊 走麥城關羽大敗兵

關燈
第十二回抵荊州王甫數诘賊走麥城關羽大敗兵 卻說王甫将軍入了城,吳軍立即報入了大帳,&ldquo禀呂大都督,關羽麾下王甫衙前求見。

    &rdquo &ldquo傳話本督有請。

    &rdquo 王甫上得大堂,昂首傲視了一下四周,見中央坐的是頂貫帥盔,身披帥甲的呂蒙,旁側坐的人頭戴龍冠,身穿龍袍,碧眼紫髯,不問便知,此人是吳侯孫權。

    王甫目光落到了他的身上,便不移開,因為今日到此的目的就是要找這個毀了君侯北伐大計的罪魁禍首。

     孫權感到了咄咄逼人的目光,忙起身道:&ldquo來者莫非是王将軍?權有禮在此。

    &mdash來,設座獻茶。

    &rdquo待座位放定,&ldquo王将軍請坐。

    &rdquo 王甫禮都沒還一個,從從容容地坐了下去。

    根本不像是吃了敗仗的面孔,隻怕打勝仗也沒有這樣的氣概。

    王甫的目光又落到武将班中傅士仁的臉上,見他還在厚顔無恥朝自己笑笑表示打招呼。

    便厲聲叫道:&ldquo傅士仁!&rdquo 傅士仁毫不在乎地走了出來,仍是嬉皮笑臉地間道:&ldquo王将軍,久違!喚某何事?&rdquo &ldquo負心之賊,緣何背叛君侯?&rdquo &ldquo王将軍有所不知,呂大都督夜取荊州,圍困公安甚急,城内糧草不濟,四下孤立無援,何能持久?&rdquo 王甫責問道:&ldquo何不堅守待援?&rdquo 傅士仁冷笑道:&ldquo城破之日,某唯一死而己。

    常言道:識世務者乃俊傑,況呂大帥仁義待人,所過州郡秋毫無犯,君侯大勢已去,将軍何不從某共事吳侯,前途無量!&rdquo 王甫義正辭嚴道:&ldquo貪生怕死,反複無常之小人,膽敢在本将軍之前出此污言穢語,天理不容!&rdquo 傅士仁邊退下邊說道:&ldquo不聽良言,後悔莫及。

    &rdquo 王甫又看到一旁的糜芳,亦然呼道:&ldquo糜芳。

    &rdquo 糜芳見傅士仁遭到了一頓搶白,總覺有點心虛,又知道王甫是關羽的心腹大将,早已有愧于心,不敢得罪,拱手應道:&ldquo王将軍有何吩咐?&rdquo 王甫譏諷道:&ldquo君侯令某傳言,問将軍可好?&rdquo 這一聲&ldquo好&rdquo比&ldquo不好&rdquo還要不好,猶如芒刺在背,又似萬針鑽心,令糜芳渾身顫抖流汗。

    糜芳忙解釋道:&ldquo王将軍,大軍圍城之際,正是君侯遣使催糧之時。

    傅将軍斬使毀書,某不得不歸降。

    &rdquo 王甫氣得臉色發青,豎着兩個手指對糜芳道:&ldquo想汝乃漢王之姻親,漢中王待汝不薄,糜夫人昔日當陽赴井身亡,大賢大德,母儀天下。

    令兄事主兢兢業業,忠心漢室。

    汝竟聽信奸賊之言,将漢中王、君侯昔日待汝之恩抛之九霄,天良何在?!汝在生之時可對得住漢中王,死後有何面目見糜夫人?!&rdquo一番話說得他低頭無語,少一個地洞鑽鑽。

     孫權覺得這樣場景,有失大堂之威。

    便道:&ldquo王将軍,君侯命汝到此,有何要事?&rdquo 王甫想,荊州已經失了,再同這兩個罪人說這許多道理,又有什麼用呢?關鍵是同孫權來評一評理。

    因此,開門見山說道:&ldquo王甫此來,隻為荊州。

    &rdquo 用不着多說,堂上的人早就揣知了他這個來意,孫權知道王甫必有一番說辭,因此先發制人道:&ldquo王将軍,荊州原是東吳之地,昔日皇叔遭魏王追剿,無立足之地,問孤借得荊州諸郡,如今彼已占有兩川之地,卻曆年不還荊州。

    孤無奈,過江索地取城。

    物歸故主,自古常理也。

    &rdquo 王甫憤恨道:&ldquo既是索城,隻管明槍交戰,何用奸謀?&rdquo 呂蒙聽了,不禁失笑道:&ldquo王将軍此言差矣。

    &lsquo兵不厭詐&rsquo,乃用兵之常理,諒君侯熟讀《春秋》,亦知其中道理。

    &rdquo 王甫被他這一說,一時無語可答。

    孫權忙說:&ldquo孤取荊州,不犯民間草木,随征将士之家無人冒犯,相安無事。

    将軍若要将君侯室眷接出荊州,權當相送。

    &rdquo 王甫亦笑道:&ldquo我家主人向以國家為重,豈恤私情,王甫并非為此而來,料吳侯不敢絲毫有犯。

    君侯在此駐守多年,人心皆固,豈容汝等胡作非為!&rdquo 孫權道:&ldquo将軍言之有理。

    &rdquo 王甫又道:&ldquo我家主人坐鎮荊州八載,荷護大江南犯,令操賊不敢東顧。

    吳侯緣何暗中取事,毀壞兩國多年邦交?&rdquo &ldquo王将軍知其一,不知其二,權早命子瑜大夫過江拜望君侯,欲結秦晉之好。

    君侯好無道理,不允也就罷了,反将大夫逐出轅門,大叫&lsquo虎女不嫁犬子&rsquo,此非君侯自絕于人,豈權之過耶?&rdquo 王甫大笑揚聲:&ldquo吳侯休再自欺欺人!東吳久與操賊勾連同謀,欲思瓜分荊州,不過無機可乘。

    子瑜大夫過江作伐,乃東吳做賊心虛,欲遮人耳目也,君侯豈不知江東之意?吳中皆是從奸之賊,與豬犬同類,君侯久有預料,實非诳言耳!&rdquo 孫權被他罵得一句話都說不出,卻激起了吳中将士的忿怒。

    潘璋怒氣沖沖地閃了出來,指着王甫喝問道:&ldquo汝是何等人物,竟敢在大堂之上出言不遜,辱罵吾主!可知曉今日之大堂非關某之地,豈有汝放肆之處!倘不看在吳侯的面上,教汝豎着來,橫着去,無葬身之地!&rdquo說罷,&ldquo哐&rdquo的一聲,從鞘中抽出半口寶劍,怒目相視,隻要一聲令下,便可血染大堂。

    走上兩步道:&ldquo可要一試潘将軍寶劍之利鋒?&rdquo 王甫唯拚一死,到了這個時候還怕誰來?亦然從座上擡身,凜然道:&ldquo來者不懼死!汝寶劍雖鋒利,能斬斷天下之耳目,可削平世間之公理否?王甫到此,早不存生還之心,便罵爾這豬犬之徒,奸賊之輩!&rdquo 潘璋又遭了一頓臭罵,火冒三丈,真的抽出了寶劍。

    孫權見狀不妙,大聲喝止道:&ldquo何人怠慢來客,速速退下!&rdquo這才對王甫道:&ldquo将軍休怒,請坐。

    &rdquo 孫權想,狗急要跳牆,王甫抱着必死的念頭到此,憑你官大藝高,他也要咬你一口,死了也不過一條爛命。

    我們已經得了荊州,又何必同他們這些窮途末日的人去計較呢!所以,顯得十分寬容。

    潘璋将寶劍歸鞘,忿然退下。

     王甫見大堂上這般樣子,便知無辯理之處,指着孫權咬牙切齒道:&ldquo亡漢乃汝之過也!&rdquo說罷,轉身出了大堂。

     王甫最後這句話一點也不錯。

    孫權不取荊州,劉備就不會有連營之敗,孔明也用不着六出祁山,早就可以起兵滅魏了。

    自從江東奪了荊州後,與劉備兩家互耗實力,使魏軍有了喘息之機。

    所以,等到西川得到了關雲長遭擒受戮的噩耗,劉備為雲長開喪時,趙雲有這麼四句話:&ldquo君侯北伐定中原,豈料江東起反叛。

    人道曹操是奸賊,誰信國賊是孫權。

    &rdquo這一句話說得恰如其份。

     王甫下堂,出衙門,上馬執刀,在吳軍的看押下出了荊州城,一出城關,王甫就放聲大笑起來,繼而又大哭了起來。

    這一笑一哭是什麼意思呢?在荊州大堂上罵得孫權和這些大将啞然無語,感到痛快之極,出了一口怨氣。

    轉而想到進城所見所聞都于君侯不利,複取荊州無所指望,這使王甫心痛得難以忍受。

    因而從一笑一哭中表露了出來。

    王甫回到漢營,天已傍晚。

    雲長仍坐在大帳之上。

    王甫進帳,将荊州的情況詳盡地說了一遍。

     關公聽了,歎息不止,&ldquo皆是關某之罪,某有何顔再見漢中王千歲!&rdquo 就在此時,隻聽得一陣喧嚣之聲,關羽急令手下查明。

    少頃來報:&ldquo荊州失守,軍心渙散,三軍嘩變。

    &rdquo 周倉挺身道:&ldquo主人,待小人前往鎮壓!&rdquo 關羽向他擺了一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