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于文則受命統精銳 龐令明扛榇設誓言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回于文則受命統精銳龐令明扛榇設誓言
翟元聽得炮聲,往那兒一看,這一看險些把他吓死。
來者非是旁人,乃是威震四海的關雲長。
原來關羽放了翟元之後,便将渡江的将令分撥了下去,自領五百校刀手、二十關西漢分乘幾艘小船于昨夜暗渡襄江,人不知,鬼不覺地潛伏在江邊的樹林深處。
今天天一黑,料着曹仁定要命人到江邊阻截,便早已守候在這兒。
等到魏軍看到了大批船隻過江時,關羽在此已等候許久了。
翟元看清了赤兔馬背上的就是關羽,吓得手足無措,分辨不清眼前的情景是真還是假,竟然呆立着像個木偶一般。
俄頃,方始醒悟自己不是他的對手,要想轉身逃走,意識到這是臨陣退縮,軍令難違,要是命軍士放箭,距離太近,自己反而無法脫身。
尤其是火光、月光下的關羽,更顯得神威凜然,不可侵犯。
此刻,關羽的戰馬已掃到他的面前,翟元在心慌意亂之際貿然舉槍向關羽刺了過去:&ldquo君侯看槍!&rdquo 關羽一眼就看清了他的面貌,心想:從奸已久,賊心難改,昨日放了他的性命,今日又來抵抗。
既不肯回心轉意,便送他回去。
便起青龍刀略一招架,手上隻用五成之力,&ldquo賊将且慢!&rdquo &ldquo當&rdquo的一聲,翟元隻覺得兩臂似有電流通過,酸麻不已,手中的槍再也握不住,丢了槍便想逃跑。
這怎麼可以,關羽的青龍刀已經橫到了他的腰際,就隻差二三寸距離。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關羽忽兒收住青龍刀,卧蠶眉豎,丹鳳眼彈,大斥一聲,&ldquo無名之将,放你逃生。
去罷!&rdquo心裡卻在想,這種微末之将根本沒有資格死在我的刀上。
翟元被他橫着的青龍刀吓昏了頭,聽到關羽的喝聲,以為沒有劈着自己,暗忖:反正活不成,不如死在紅臉的青龍刀上也留些名聲&mdash&mdash死要面子&mdash&mdash便将馬退後數步,彎弓搭箭,&ldquo嗖&rdquo一下放了一箭。
面對面怎麼射得中,關羽起手中刀頭隻輕輕地一撥,便将箭打落在地。
心裡恨道:這賊将實是作死,命他逃生,還敢用箭射我,可惡之極!這種小人非斬不可,免得今後遺禍于人。
關羽高舉青龍刀大吼道:&ldquo賊将休走,刀下受死!&rdquo邊說邊追了上去。
翟元見一箭沒射中,拍馬就逃。
走不多遠,聽得身後馬蹄得得,已知赤兔追了上來,不顧三七二十一,舉起手中的硬弓朝後面沒頭沒腦地抽打,也不管是否打得着。
關羽見他這般行為,越發覺得可恨可悲,簡直像個無賴。
将青龍刀一格,挑去了硬弓,欲将他當頂劈死。
可巧前面都是野樹橫在面前,翟元光顧着抽打後面,一個勁地催馬快跑,一棵二三丈圍抱的大樹擋住了去路。
關羽手腕一轉,用刀背打在翟元的馬臀上。
戰馬受擊一驚,拼着性命向前闖去,連人帶馬撞到了這棵大樹上,頃刻間撞得腦漿崩裂,血濺滿地,死人死馬直挺挺地摔在地上。
關羽扣馬收刀,手撩長須,朝着死屍冷冷地說道:&ldquo撞死倒好,免污了某家的青龍刀。
&rdquo關羽領了五百校刀手和二十名關西漢回到江邊,恰恰船艦已抵江岸,遂吩咐大隊去樊城南門外安營,東方發白的時候,二十萬人馬全部到了江邊。
除去胡領了五萬水軍看守船隻外,其餘十五萬人馬都上岸結寨。
大軍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關羽親自領着一萬精兵到城外讨戰。
曹仁失了翟元,又被關羽圍住了樊城,自然不敢出戰,急令城中準備亂箭、灰瓶之類,嚴加防守,不許出兵。
今天見雲長親來挑戰,便上城堞與夏侯惇等人一起觀看,隻令軍士射亂箭,抛灰瓶,卻不開關。
關羽數次沖鋒都被城上的亂箭等物打回,從早晨打到太陽當頂,空折了許多力氣,并無分毫進展。
隻得收兵回營。
關平問道:&ldquo父親,攻關如何?&rdquo 關羽歎息道:&ldquo城關堅固,急切難以攻破。
來日吾兒多備弓箭,命元儉冒矢而進,攻進關廂。
&rdquo 次日,關平領兵一萬,手執硬弓,身後大量竹箭;廖化帶五千精壯勇士,一手握擋箭牌,一手執鋼刀,望南門席卷而去。
城關上自昨日被關羽攻了半日以後,曹仁越加謹慎,多點軍士,多設箭牌,多添箭矢,預備漢軍再來攻城。
關平到樊城外,一聲令下,萬箭齊發,象飛蝗一般向城上射去,弓弦之聲不絕于耳。
就在這時,廖化帶着五千軍士向樊城河邊沖去,從腰間取出弓箭打算射斷高高懸起的吊橋上的索子,可是定睛一看,昨日的繩索已經換上了一根粗粗的鐵鍊,箭射上去全部彈了下來。
正想下令軍士泅水過河,來不及了,曹仁早已洞察了漢軍的意圖,立即吩咐亂箭射住河邊的漢軍,居高臨下,箭如雨下,&ldquo刷&mdash&mdash&rdquo向五千漢軍的身上瀉了下來。
攻城的漢軍立刻用擋箭牌護住自己的身子,等到一陣箭雨稍微稀疏了一些以後,又向城邊蠕動。
如此數番,總被亂箭射回,過不了城河,也近不了城邊,關平從一早射到太陽偏西,所帶箭矢射盡,仍未過得樊河半步。
關羽在自己的大營上打着瞟遠鏡觀看,樊城外足足飄舞了半天多的箭矢,未能奏效,不免有點煩躁,傳令軍士鳴金收兵。
關平和廖化聞得金鑼之聲,這才拖着疲憊的身子回進大營來見關羽。
兩天打下來,居然無所建樹,關羽不免暗自傷神:世事真是難以預料,當初徐庶助我大哥時,也是奉命取這座樊城,隻帶一百兵,真個是弓不上弦,刀不出鞘,如翻掌之易,穩穩取了下來。
如今也是這座小小的樊城,我親率水陸二十萬雄師,竟然奈何不了它,真叫人不可思議。
故而關羽歎息連連,一時無計可施。
其實每做一件事都有它的特定環境和條件,當時樊城太守是劉泌老将軍,早已有心要歸順劉備,因此徐庶以智賺得關廂。
而今天樊城的守将是曹操手下的親信,智勇兼備,再則樊城幾經拉鋸,成了戰略要地,重兵鎮守,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守關器械一應俱全,守關将能攻善守。
所以憑你關羽有多大威望,要取關廂卻是談何容易!關羽既然引兵渡江到此,為什麼不将樊城團團圍住,使城内斷糧絕草,不攻自破呢?誠然,十五萬人馬足以将樊城圍得象鐵桶一般,但關羽自有他不圍的道理。
首先,最要提防的是江東出兵,因為孫權、呂蒙等人一直窺視荊襄諸地,要是他們暗襲荊州,圍住樊城的将士就來不及聚集起來,也就來不及回防,這樣既攻不下樊城,又保不住荊州。
其次,可以讓曹仁往許都告急,曹操必定會再遣人馬來,樊城兵力一強,就會出戰,這樣就可以逐步吃掉魏軍兵力。
倘然曹操親自趕來,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正好在樊城芟除巨魁元兇。
憑着這幾點,關羽不肯圍城。
自打了兩天以後,關羽并不天天出兵,或三天攻一次,或一旬打一次,一邊攻打樊城,一邊派出探子往許昌去打探曹操的動靜。
話分兩頭。
魏軍奉了曹仁之命,赍了告急書信出樊城、渡黃河,飛馬向許昌而去,一路并無耽擱,這一日抵達皇城,穿街走巷來到魏王府下馬。
叩門問訊:府上有人麼?&rdquo 門公見來人風塵仆仆,知有要事,問道:&ldquo來者何人?到此何事?&rdquo &ldquo小卒乃樊城軍士,奉曹仁将軍之命,到此投遞告急文書,費心阍公通禀魏王千歲,小卒求見。
&rdquo &ldquo稍待片刻。
&rdquo門公急往府内禀告。
曹操今年六十五歲,自從東川失了以後,深感自己許多地方已不能面面俱到,做事、想法往往有疏漏之處,景況大不如以前,暗自歎喟:衰之何速,晚景堪悲。
前番與江東孫權約兵,共取荊襄諸地,已命曹仁、夏侯惇取了襄陽,可至今還沒聽到江東的消息。
今日正與文武百官相聚大殿,商議這些事情。
雖說大殿上文臣武将人才濟濟,羅列森嚴,但是能夠為他出謀劃策、排憂解難的人卻并不多,一個個不是搖頭咋舌,就是沉默不語。
就在此時,門公上殿,&ldquo禀報魏王千歲,樊城來使告急!&rdquo 不久前夏侯惇奪襄陽初戰告捷,怎麼沒幾天工夫樊城倒告起急來了呢?曹操心頭不由得為之一震,忙說:&ldquo即刻傳使者來見!&rdquo 無多時,樊城使者上殿參拜,急将曹仁的書信拆開展視,上面寫得明白,關雲長親統水陸大軍二十萬北上伐魏,其勢浩蕩,銳不可當;折了夏侯存,又失了襄陽,目前已兵抵樊城,攻關甚急,望許都火速發兵救援,以解燃眉之急。
曹操閱畢,令使者先回,救兵随後可到。
待使者退出後,對兩旁道:&ldquo列公,關雲長攻拔襄陽,麾師北上,樊城困于水深火熱之中;此城一失,危及中原。
可有良謀退關某之兵?&rdquo &ldquo千歲!&rdquo一旁走出文臣滿寵,魏吳約期起兵是他去江東聯絡的,夏侯惇得了襄陽,孫權理當伺隙發兵,為什麼關雲長渡過了襄江,他們仍是按兵不動?東吳不發兵,勢必引起魏蜀大交兵,曹仁怎能與關雲長争鋒?因此滿籠要說說自己的見解。
&ldquo前番仲謀親口許約與魏王共取荊襄,今日又不來跋約,緻使雲長大打出手,無後顧之憂。
依臣之意,不必等待東吳消息,速命上将前往增援。
待解了樊城之危,再與江東論理。
臣願去樊城相助子孝守城,不識千歲鈞意如何?&rdquo 曹操想,孫權會不會背約呢?這好像不大可能。
正如司馬懿說的,他為了索回荊州等地,心存芥蒂,與劉備結下了不解之仇。
這回他不會袖手旁觀,不出兵必定有他的原因。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不能再依靠江東來解樊城之危了。
再說與劉備打了幾十年,難道就怕他姓關的不成?曹操對滿寵的話深以為是,因而說道:&ldquo伯甯言之極善,哪位将軍領兵往樊城解救子孝?&rdquo 一将從班部中閃出:&ldquo某願往!&rdquo 衆人一看,原是曹操手下數十年的戰将于禁。
曹操點頭
來者非是旁人,乃是威震四海的關雲長。
原來關羽放了翟元之後,便将渡江的将令分撥了下去,自領五百校刀手、二十關西漢分乘幾艘小船于昨夜暗渡襄江,人不知,鬼不覺地潛伏在江邊的樹林深處。
今天天一黑,料着曹仁定要命人到江邊阻截,便早已守候在這兒。
等到魏軍看到了大批船隻過江時,關羽在此已等候許久了。
翟元看清了赤兔馬背上的就是關羽,吓得手足無措,分辨不清眼前的情景是真還是假,竟然呆立着像個木偶一般。
俄頃,方始醒悟自己不是他的對手,要想轉身逃走,意識到這是臨陣退縮,軍令難違,要是命軍士放箭,距離太近,自己反而無法脫身。
尤其是火光、月光下的關羽,更顯得神威凜然,不可侵犯。
此刻,關羽的戰馬已掃到他的面前,翟元在心慌意亂之際貿然舉槍向關羽刺了過去:&ldquo君侯看槍!&rdquo 關羽一眼就看清了他的面貌,心想:從奸已久,賊心難改,昨日放了他的性命,今日又來抵抗。
既不肯回心轉意,便送他回去。
便起青龍刀略一招架,手上隻用五成之力,&ldquo賊将且慢!&rdquo &ldquo當&rdquo的一聲,翟元隻覺得兩臂似有電流通過,酸麻不已,手中的槍再也握不住,丢了槍便想逃跑。
這怎麼可以,關羽的青龍刀已經橫到了他的腰際,就隻差二三寸距離。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關羽忽兒收住青龍刀,卧蠶眉豎,丹鳳眼彈,大斥一聲,&ldquo無名之将,放你逃生。
去罷!&rdquo心裡卻在想,這種微末之将根本沒有資格死在我的刀上。
翟元被他橫着的青龍刀吓昏了頭,聽到關羽的喝聲,以為沒有劈着自己,暗忖:反正活不成,不如死在紅臉的青龍刀上也留些名聲&mdash&mdash死要面子&mdash&mdash便将馬退後數步,彎弓搭箭,&ldquo嗖&rdquo一下放了一箭。
面對面怎麼射得中,關羽起手中刀頭隻輕輕地一撥,便将箭打落在地。
心裡恨道:這賊将實是作死,命他逃生,還敢用箭射我,可惡之極!這種小人非斬不可,免得今後遺禍于人。
關羽高舉青龍刀大吼道:&ldquo賊将休走,刀下受死!&rdquo邊說邊追了上去。
翟元見一箭沒射中,拍馬就逃。
走不多遠,聽得身後馬蹄得得,已知赤兔追了上來,不顧三七二十一,舉起手中的硬弓朝後面沒頭沒腦地抽打,也不管是否打得着。
關羽見他這般行為,越發覺得可恨可悲,簡直像個無賴。
将青龍刀一格,挑去了硬弓,欲将他當頂劈死。
可巧前面都是野樹橫在面前,翟元光顧着抽打後面,一個勁地催馬快跑,一棵二三丈圍抱的大樹擋住了去路。
關羽手腕一轉,用刀背打在翟元的馬臀上。
戰馬受擊一驚,拼着性命向前闖去,連人帶馬撞到了這棵大樹上,頃刻間撞得腦漿崩裂,血濺滿地,死人死馬直挺挺地摔在地上。
關羽扣馬收刀,手撩長須,朝着死屍冷冷地說道:&ldquo撞死倒好,免污了某家的青龍刀。
&rdquo關羽領了五百校刀手和二十名關西漢回到江邊,恰恰船艦已抵江岸,遂吩咐大隊去樊城南門外安營,東方發白的時候,二十萬人馬全部到了江邊。
除去胡領了五萬水軍看守船隻外,其餘十五萬人馬都上岸結寨。
大軍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關羽親自領着一萬精兵到城外讨戰。
曹仁失了翟元,又被關羽圍住了樊城,自然不敢出戰,急令城中準備亂箭、灰瓶之類,嚴加防守,不許出兵。
今天見雲長親來挑戰,便上城堞與夏侯惇等人一起觀看,隻令軍士射亂箭,抛灰瓶,卻不開關。
關羽數次沖鋒都被城上的亂箭等物打回,從早晨打到太陽當頂,空折了許多力氣,并無分毫進展。
隻得收兵回營。
關平問道:&ldquo父親,攻關如何?&rdquo 關羽歎息道:&ldquo城關堅固,急切難以攻破。
來日吾兒多備弓箭,命元儉冒矢而進,攻進關廂。
&rdquo 次日,關平領兵一萬,手執硬弓,身後大量竹箭;廖化帶五千精壯勇士,一手握擋箭牌,一手執鋼刀,望南門席卷而去。
城關上自昨日被關羽攻了半日以後,曹仁越加謹慎,多點軍士,多設箭牌,多添箭矢,預備漢軍再來攻城。
關平到樊城外,一聲令下,萬箭齊發,象飛蝗一般向城上射去,弓弦之聲不絕于耳。
就在這時,廖化帶着五千軍士向樊城河邊沖去,從腰間取出弓箭打算射斷高高懸起的吊橋上的索子,可是定睛一看,昨日的繩索已經換上了一根粗粗的鐵鍊,箭射上去全部彈了下來。
正想下令軍士泅水過河,來不及了,曹仁早已洞察了漢軍的意圖,立即吩咐亂箭射住河邊的漢軍,居高臨下,箭如雨下,&ldquo刷&mdash&mdash&rdquo向五千漢軍的身上瀉了下來。
攻城的漢軍立刻用擋箭牌護住自己的身子,等到一陣箭雨稍微稀疏了一些以後,又向城邊蠕動。
如此數番,總被亂箭射回,過不了城河,也近不了城邊,關平從一早射到太陽偏西,所帶箭矢射盡,仍未過得樊河半步。
關羽在自己的大營上打着瞟遠鏡觀看,樊城外足足飄舞了半天多的箭矢,未能奏效,不免有點煩躁,傳令軍士鳴金收兵。
關平和廖化聞得金鑼之聲,這才拖着疲憊的身子回進大營來見關羽。
兩天打下來,居然無所建樹,關羽不免暗自傷神:世事真是難以預料,當初徐庶助我大哥時,也是奉命取這座樊城,隻帶一百兵,真個是弓不上弦,刀不出鞘,如翻掌之易,穩穩取了下來。
如今也是這座小小的樊城,我親率水陸二十萬雄師,竟然奈何不了它,真叫人不可思議。
故而關羽歎息連連,一時無計可施。
其實每做一件事都有它的特定環境和條件,當時樊城太守是劉泌老将軍,早已有心要歸順劉備,因此徐庶以智賺得關廂。
而今天樊城的守将是曹操手下的親信,智勇兼備,再則樊城幾經拉鋸,成了戰略要地,重兵鎮守,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守關器械一應俱全,守關将能攻善守。
所以憑你關羽有多大威望,要取關廂卻是談何容易!關羽既然引兵渡江到此,為什麼不将樊城團團圍住,使城内斷糧絕草,不攻自破呢?誠然,十五萬人馬足以将樊城圍得象鐵桶一般,但關羽自有他不圍的道理。
首先,最要提防的是江東出兵,因為孫權、呂蒙等人一直窺視荊襄諸地,要是他們暗襲荊州,圍住樊城的将士就來不及聚集起來,也就來不及回防,這樣既攻不下樊城,又保不住荊州。
其次,可以讓曹仁往許都告急,曹操必定會再遣人馬來,樊城兵力一強,就會出戰,這樣就可以逐步吃掉魏軍兵力。
倘然曹操親自趕來,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正好在樊城芟除巨魁元兇。
憑着這幾點,關羽不肯圍城。
自打了兩天以後,關羽并不天天出兵,或三天攻一次,或一旬打一次,一邊攻打樊城,一邊派出探子往許昌去打探曹操的動靜。
話分兩頭。
魏軍奉了曹仁之命,赍了告急書信出樊城、渡黃河,飛馬向許昌而去,一路并無耽擱,這一日抵達皇城,穿街走巷來到魏王府下馬。
叩門問訊:府上有人麼?&rdquo 門公見來人風塵仆仆,知有要事,問道:&ldquo來者何人?到此何事?&rdquo &ldquo小卒乃樊城軍士,奉曹仁将軍之命,到此投遞告急文書,費心阍公通禀魏王千歲,小卒求見。
&rdquo &ldquo稍待片刻。
&rdquo門公急往府内禀告。
曹操今年六十五歲,自從東川失了以後,深感自己許多地方已不能面面俱到,做事、想法往往有疏漏之處,景況大不如以前,暗自歎喟:衰之何速,晚景堪悲。
前番與江東孫權約兵,共取荊襄諸地,已命曹仁、夏侯惇取了襄陽,可至今還沒聽到江東的消息。
今日正與文武百官相聚大殿,商議這些事情。
雖說大殿上文臣武将人才濟濟,羅列森嚴,但是能夠為他出謀劃策、排憂解難的人卻并不多,一個個不是搖頭咋舌,就是沉默不語。
就在此時,門公上殿,&ldquo禀報魏王千歲,樊城來使告急!&rdquo 不久前夏侯惇奪襄陽初戰告捷,怎麼沒幾天工夫樊城倒告起急來了呢?曹操心頭不由得為之一震,忙說:&ldquo即刻傳使者來見!&rdquo 無多時,樊城使者上殿參拜,急将曹仁的書信拆開展視,上面寫得明白,關雲長親統水陸大軍二十萬北上伐魏,其勢浩蕩,銳不可當;折了夏侯存,又失了襄陽,目前已兵抵樊城,攻關甚急,望許都火速發兵救援,以解燃眉之急。
曹操閱畢,令使者先回,救兵随後可到。
待使者退出後,對兩旁道:&ldquo列公,關雲長攻拔襄陽,麾師北上,樊城困于水深火熱之中;此城一失,危及中原。
可有良謀退關某之兵?&rdquo &ldquo千歲!&rdquo一旁走出文臣滿寵,魏吳約期起兵是他去江東聯絡的,夏侯惇得了襄陽,孫權理當伺隙發兵,為什麼關雲長渡過了襄江,他們仍是按兵不動?東吳不發兵,勢必引起魏蜀大交兵,曹仁怎能與關雲長争鋒?因此滿籠要說說自己的見解。
&ldquo前番仲謀親口許約與魏王共取荊襄,今日又不來跋約,緻使雲長大打出手,無後顧之憂。
依臣之意,不必等待東吳消息,速命上将前往增援。
待解了樊城之危,再與江東論理。
臣願去樊城相助子孝守城,不識千歲鈞意如何?&rdquo 曹操想,孫權會不會背約呢?這好像不大可能。
正如司馬懿說的,他為了索回荊州等地,心存芥蒂,與劉備結下了不解之仇。
這回他不會袖手旁觀,不出兵必定有他的原因。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不能再依靠江東來解樊城之危了。
再說與劉備打了幾十年,難道就怕他姓關的不成?曹操對滿寵的話深以為是,因而說道:&ldquo伯甯言之極善,哪位将軍領兵往樊城解救子孝?&rdquo 一将從班部中閃出:&ldquo某願往!&rdquo 衆人一看,原是曹操手下數十年的戰将于禁。
曹操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