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受督印大興北伐師 複襄陽小戰中原将

關燈
命夏侯存扣馬,自己策馬上前,對四面一觀察,并沒發現有異樣動靜,也不象有埋伏,再對關平一看,仍然是印象中的公子爺:白盔白甲,白馬銀刀。

    便放下心來,并不怎麼疑惑,暗忖:想必是被我追急了,故作姿态,虛張聲勢,勉強來抵擋一陣,再往回逃,不過是吓唬一下。

    其實并不一樣,如今關平手中這口銀闆大刀已不是昔日的那口二三十斤重的,而是真價實貨,重六十斤的大刀,份量翻了一倍,自然武藝非昔日可比,這一點是夏侯惇始料未及的。

    夏侯惇這麼一想,便覺毫無顧忌,一馬掃至關平馬前,大喝道:&ldquo小子關平,膽敢阻擋大軍!早早下馬受降,免汝一死!&rdquo 關平也不怕他,大聲叫道:&ldquo賦将休要猖狂,隻管馬前領死!&rdquo 夏侯惇起黑纓點鋼槍,劈面刺去:&ldquo小子看槍!&rdquo 關平掄起了銀闆大刀的鑽子往他的留情結上點去:&ldquo賊将慢來!&rdquo 夏侯惇欺他武藝平常,不堪一擊,故而見關平招架上來也不甚在意,手中隻用七分力,以為大刀定然脫手。

    誰知&ldquo當&rdquo的一聲,虎口震得又痛又麻,手中的這杆長槍險些蕩了出去,真是三日不見,刮目相看。

    夏侯惇的腦子馬上閃過了一個念頭:逃!要說逃命,别人是望塵莫及的。

    不等關平還手,夏侯惇已經圈轉了馬頭。

     恰在此時,背後又是一聲炮響。

    夏侯惇舉目向前一看,離此半裡地一面大纛旗高高飄揚,為首一将紅臉長髯正是關雲長,身後是五百校刀手和二十關西漢,從丘陵後面殺了過來。

    夏侯惇情知不妙,便與夏侯存道:&ldquo兒啊,來将乃是關雲長,骁勇無比,萬夫莫當,快走!&rdquo 往哪兒走呢?前有關雲長,後有關平和廖化,腹背受敵,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往哪裡才可以走脫。

    夏侯存久聞關羽的大名,一直想會會他,沒有這種機會,今天總算碰上了,見父親竟然幾次三番地這樣怕關羽,心裡很是惱恨,暗罵父親枉為一世名将,臨陣膽怯到這般田地,深為父親羞赧。

    對前面注目一看,赤兔馬背上一将頭戴青巾,身穿綠袍,紅臉長髯,手提青龍刀,威風凜凜,儀表非凡。

    退路已斷,當然回不了襄陽,理應先敵關羽。

    夏侯存自以為本領高強,足以同關羽較量,哪裡肯聽父親的話,匹馬向關公面前飛馳而去,不由分說,起手中三尖兩刃刀就向關羽刺了過去:&ldquo姓關的看刀!&rdquo 關羽與夏侯惇是數十年的老對手了,隻要一聽聲音就知是誰了,可眼前這個魏将既沒見過面,又不通個名,舉刀便刺,真有點莫名其妙。

    關羽打仗一向喜歡講明了再動手,這種不明不白的亂打一通最無意思。

    他不像張飛那樣有說有笑,偶爾也會來個冷不防,打人家一個措手不及。

    此時見刀刺來,關羽隻得用龍刀鑽子招架了上去,&ldquo賊将休得無禮!&rdquo龍刀上隻用了八成力。

     夏侯存不知高低,哪裡抵得住關羽的神力,三尖兩刃刀碰到了青龍刀,似有彈簧一樣反彈了出去,身體直向後面倒去,卻又拼命掙紮着要穩住重心,不使掉下馬去。

     關羽招架開了三尖兩刃刀,見他搖晃着身軀還在愚蠢地控制重心,不覺好笑,就在他将要坐穩的時候,大刀回轉,掄起青龍刀,朝夏侯存的腰間劈去,&ldquo賊将去罷!&rdquo &ldquo咔嚓&rdquo青龍大刀就在夏侯存的腰際一劈為二,血流如注,連人帶刀一起滾落馬鞍,遛缰馬驚慌而逃。

    風雲難測,轉眼間兒子喪身刀下,夏侯惇無限悲哀,一淚似斷了線的珠子滾滾而下&mdash&mdash因為他隻有一隻眼。

     雲長一世隻殺過十九個人,劍上刺去兩個,刀上劈去十七個,如今夏侯存是第十六個,馬弁走卒從不傷害,這是關羽為人值得敬重的美德。

    關羽斬了夏侯存,這才想起還沒來得及問清死者的姓名。

    收回龍刀,見刀刃上鮮血仍在流淌,暗歎道:無名鼠輩,污了我的龍刀! 關羽起手便斬了夏侯存,群情振奮,關平與廖化帶着軍士向夏侯惇沖了上去。

    前有關羽擋路,回不了襄陽,當然也不敢為兒子報仇,去與關羽拼命。

    後有關平、廖化追來,人多勢衆,無法脫圍。

    夏侯惇無心戀戰,隻得帶着殘兵敗将向襄江邊逃去,也不知何處是歸途,隻顧亡命而逃。

     關平和廖化正想急起直追,被雲長公一陣金鑼召了回來。

    二将不解道:&ldquo賊将似喪家之犬,理應戮力追殺,何故鳴金?&rdquo 關羽深謀遠慮,胸有成竹他說道:&ldquo夏侯惇乃關某刀下屢敗之将,不足為慮。

    常言道:&ldquo窮寇莫追&rdquo,故而放其逃生。

    某起兵北伐,以奪關據城為先,複取襄陽,渡江兵困樊城!殺入中原,剿除操賊,方稱吾心!&rdquo 廖化深感為是,&ldquo君侯高見。

    &rdquo &ldquo适才某所斬之将乃何許人物?&rdquo關羽這才問。

     &ldquo賊将原是夏侯惇之子夏侯存,頗有功力。

    君侯神威,照面便将其刀劈,武藝不減當年,興漢必也。

    &rdquo廖化又不理解地問:&ldquo主人緣何卻在魏軍之後?&rdquo 關羽便将如何命關平詐敗,自己兜到夏候惇身後的話概略他說了一遍。

    廖化暗暗稱贊關羽妙計。

    一旁關平見父親白白地放走了夏侯惇,很是不甘心,自忖道:&ldquo要是與父親分兵兩路,他去複取襄陽,我去殺魏将,豈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便啟口道:&ldquo父親,夏侯惇走脫總是禍害,不如父親先取襄陽,孩兒追趕賊将,可好?&rdquo 關羽想,這倒是個辦法。

    襄陽中已無守将,不攻自破,兵分兩路無妨大事。

    囑咐兒子不要輕故,教他領本部人馬去追夏侯惇,自與廖化帶着大隊趕奔襄陽而去。

    兵抵城關,但見城門開,吊橋平,無數軍士列隊迎接。

    關公不費一兵一卒,走馬得襄陽。

    其中有個道理,荊襄本是劉家地盤,從劉表的手裡又到劉備的手中,關公守了八年,八年太平無事,軍心穩定,軍士無個感激。

    前番被糜芳、傅士仁酒醉誤事,被魏軍奪去了城關,衆軍投順魏軍也是出于無奈。

    如今得知關羽殺了夏侯存,夏侯惇又棄城遠遁,料他再難回來,故而衆軍嘩變,重又回到了關羽的手下。

    齊聲呼道:&ldquo迎接關君侯!迎接關将軍啊!&hellip&hellip&rdquo 關羽将手一招,帶領大隊進了襄陽。

    城裡百姓擁塞街巷,夾道迎候。

    關羽張榜告示,賞軍撫民。

    人衙門、登大堂,盤點府庫錢财,改換城中旗号。

    一切就緒,廖化閃出告道:&ldquo主人,襄陽已然複取,城中安定。

    公子追趕夏侯惇未知勝敗如河,待小人前往接應可好?&rdquo 關羽也在擔心,雖然夏侯惇落荒而逃,畢竟是員身經百戰的老将,又有計謀,公子年輕,恐他中計。

    因此點頭道:&ldquo元儉小心前往。

    &rdquo 廖化上馬執刀,隻帶一千弟兄,出了城關便向襄江邊接應關平而去。

    卻說關平帶着五千兵馬跟定夏侯惇緊追不舍,來到江邊但見白茫茫一片波濤。

    夏侯惇舉目四眺,竟無生路可投,前有滾滾不息的江水,後有蜂擁而至的追兵,要想過江逃命,簡直是異想天開,不是天絕處,已到地盡頭。

    眼見得關平越來越近,急得夏侯惇一隻眼差些要掉下來,在江邊邊逃邊找生路。

     就在此時,從樊城方向駛來了一号大戰船,船上扯滿了魏家旗号,為首一将就是樊城原來守将翟元。

    關羽起二十萬大軍分水陸兩路攻拔襄陽的消息傳到樊城,守将曹仁十分驚恐,襄陽一失,勢必要打樊城,因此就遣翟元帶領五百軍士駕一隻大船來按應襄陽。

    翟元駛過江心,打起膘遠鏡一看,襄陽江畔刀槍紛紛,旗幡密布,襄陽城上皆換上了漢家旗子,知道城關已失,正待掉船回去報訊,忽見一大群軍士跟着一員魏将亡命逃到江邊,慌慌張張。

    翟元仔細一打量,原來是夏侯惇,急令水手迅速向江邊駛去,并扯開喉嚨向岸上大叫:&ldquo夏侯将軍,小将翟元接應來也!&rdquo 其時,夏侯惇和數千魏軍己被關平困住在江邊。

    此刻有船到來接應,無異于來了救星。

    他想:要是再沒有人來搭救,我隻有跳江而死了,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待船攏岸,夏侯惇立即下馬。

     待船停穩,翟元先自提槍躍馬上岸,指揮着夏侯惇等人登船,打算先逼退了漢軍再開船,見夏侯惇已連人帶馬上了船,這才立馬橫槍來迎戰追敵。

     關平飛馬趕到江邊,見那裡停着一隻大船,夏侯惇逃下了船,卻見岸上站着一員陌生的魏将,正不知是何許人物,大喝道:&ldquo來者何人,竟敢放賊将下船!關平在此!&rdquo 翟元聽說來者便是關平,便覺得有些看他不起。

    暗思道:我把守樊城多年,隻知關雲長坐鎮荊州治軍整肅,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