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諸葛亮初次用兵 張翼德甘願立狀
關燈
小
中
大
長問:&ldquo叫我們走得去騎回來,那末馬在哪裡呢?&rdquo孫韓想,不能對你們都講的,老實說馬在夏侯惇那裡,你們聽了要吓一跳的,到時再講。
所以對他們講:&ldquo我自有道理。
&rdquo兩個隊長立即去點兵兩隊,每隊二十五名,兩隊當然五十名,由孫乾帶兵前去。
孔明軍師再拔令在手,一封錦囊,這時張飛認為剛才這條令箭好象是演戲,是從&lsquo跑龍套&rdquo開場的,還不算真戲。
現在這條令是真正頭令了,看來要叫我張飛了,因此地等待着接令。
隻聽孔明喊道:&ldquo顯和聽令!&rdquo 顯和使是簡雍,字顯和。
又是一個文人!大家想,大概諸葛亮善用文官。
張飛想,諸葛亮啊,你怎麼完全用文人,一個大将都不用,如果這樣能打敗十萬曹兵,那末我張飛倒亦甘拜下風。
簡雍聽到軍師點到自己,隻好踏出來,也同孫乾一樣心驚肉跳,到孔明面前拱手說道:&ldquo下官在此!&rdquo 諸葛亮:&ldquo本軍師付你将令一支,錦囊一封,帶兵五十。
&rdquo 又是五十小兵。
象出售東西一樣,這是起碼價格。
因為這裡隻有九百五十人,譬如金錢一樣,多少要由自己來掌握好。
再說用兵好的主将,兵多能安排不亂,兵少也能奮勇殺敵,但是象劉備這樣窮,不可能大手大腳,隻有孔明能妥善用兵,使之優劣得所,這是曆史上罕見的!顯和想,不知叫我幹些什麼? 諸葛亮:&ldquo爾立即帶兵去新野城内,四城關大小街頭巷尾去敲鑼傳令。
講明夏侯惇的人馬雖然殺來,但是有本軍師抵抗,叫子民們不必驚慌,照常做生意買賣,千方不要遷居和亂造謠言,誰要是違抗,則帶至衙門嚴辦。
&rdquo 因為在亂世年間,民心最容易混亂,善用兵者先要安内,才能治外,隻有安了民心,才可以避免洩漏内情和一切不必要的麻煩。
簡雍大夫感到雖強敵在前,可是軍師他有條有理,心中佩服,因此接令,一切照辦。
諸葛再拔令在手,一聲吩咐:&ldquo二位糜大夫聽令!&rdquo 便是劉皇叔的兩位舅兄糜竺、糜芳。
二人從旁閃出,上前見過軍師。
孔明便付令和一封錦囊給他們說:&ldquo二位糜大夫帶兵五十。
&rdquo 兩位文人隻帶五十人是否太少了?事實上足夠了,孔明感到你們的事情不必多帶軍隊的。
究竟怎麼回事呢? 諸葛亮:&ldquo你們去衙門中保護二位主母,一位小主,請他們安心在城内便了。
&rdquo 這是穩住民心最好的辦法。
人家聽說不要逃難,首先要打聽皇叔的家眷,要是皇夫人離開新野,我就無法安定民心。
現在大家聽到劉備家眷都在城内,這樣他們便相信我的說話而照常辦事。
後方一穩住,我在前方就可全力以赴了。
讓二位糜大夫接令而去,一切照錦囊辦事。
我在這裡說明一下具體幹了些什麼,事實上孔明在發令的時候并沒有這樣詳細,三條令箭把四位文人全部差完,軍師重新拔令在乎。
三将軍心還不死,認為剛才文人不好算是頭令的,現在要差武将,大概我是頭令了。
隻聽軍師一聲吩咐:&ldquo子龍聽令!&rdquo 趙雲聽到諸葛先生呼喚他,子龍想,我自從跟了皇叔以來,不是頭令便是二令,最多三令。
可是,今天軍師到現在才想着我。
再一想,還是我有面子。
你看,堂堂關君侯還沒有輪到他,坐在旁邊聲音都沒有。
尤其三将軍張飛,立在将台之下隻是唉聲歎氣。
這時候,張飛才算明白,剛才大哥是欺騙我的。
因此,他歎着氣說道:&ldquo看來不要說頭令,老張末令也要沒得哉!&rdquo 子龍上前見過軍師:&ldquo末将在!&rdquo 諸葛亮:&ldquo本軍師付你将令一支,錦囊一封,帶長槍手馬隊五十人,連子龍共五十一人,五十一匹馬,離博望坡五裡,敵人頭隊正先鋒韓浩殺到,子龍帶長槍手殺出,同韓浩交戰一個回合,勝則有罪,敗則有功,名謂詐敗。
然後進了兩山環抱的地方,子龍用回馬槍一槍挑去韓浩,大功一次;兩槍挑韓浩功過擡平;三槍挑韓浩不但無功,反而有罪。
其他一切按錦囊辦事,不得有誤!&rdquo 趙雲聽完孔明這番說話,他想,這條令是難接的,其中條條框框多得很,就是條件苛刻得很。
首先,他關照在博望被外五裡交戰,博望坡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怎樣去交戰?所說《三國》有很多無名的小地方,甚至連當地的人都不完全曉得的地方。
由于在這裡發生了大的戰鬥,因此這地名就傳向四方,随着曆史一直流傳到今。
博望波根本是新野縣外面一個山套而已。
因為被後漢軍政家諸葛亮初次用兵,把十萬官兵消滅在這塊土地上,所以博望坡的遺迹被後人傳為佳話。
當時子龍想,軍師在錦囊上一定寫明在哪裡。
這不去多講。
奇怪的是要我隻能敗而不能勝。
再一想他有他的道理,此乃是假的敗,兇險的是要我一槍挑去韓浩是有功;二槍挑去功過抵消,便是白當差使了;可怕的是三槍,即使挑去了韓浩,我還是有罪的。
子龍知道,韓浩是河北道上一員名将,本領高超,就算我能取勝他也要費一番心血,可能要打幾十個照面。
照現在孔明的規定,三槍就要殺頭了,那還有什麼可能打幾十個照面?因此,這條令我是很難勝任的。
子龍再一想,覺得自己太戆了!你孔明軍師亦不跟在我的背後,到那時我把韓浩十槍八槍挑死,你軍師如何能得知,隻要在回來交令的當口,我不說多,也不說少,就說兩槍,這樣既沒有罪,我也不要功,馬馬虎虎就算了。
事實上并不是孔明苛刻,而是關心你趙雲。
你還沒有知道他的用兵是首尾銜接、環環扣緊的,不要說敵人無法抵擋,就是連自己人的一切行動也要萬分謹慎,稍一疏忽也有危險。
因此你隻能一槍挑去韓浩,立即離開這個地方,否則略一遲疑連你自己也要葬身火海。
現在,趙雲認為可以不聽孔明說話的;等到那時候,他就明白隻能一槍,切不可兩槍。
所以,子龍想出了一槍挑去韓浩的辦法,此活下面再講。
目前他接令便走,諸葛先生還拔令在手,一聲吩咐:&ldquo毛、苟、劉、龔四将聽令!&rdquo 這四位将軍感到臉上飛金,大有面子。
我們四個人本領最差,但是軍師重用我等。
關将軍和三将軍都沒有令,我們在他們之前。
因此,四将滿面笑容地上來見了軍師。
所說用兵好的主帥,優劣得所,就是本領大的幹大事,本領小的幹小事,甚至包括老人、小孩和病人都能合理安排。
尤其這四将,本領雖差,卻都是忠心耿耿。
諸葛亮一向重用他們。
現在,軍師見四人到了門前,便吩咐道:&ldquo亮付爾等将令一支,帶兵四百。
&rdquo 旁邊皇叔一聽,感到孔明起初都是五十,象用錢一樣十分節約。
現在一條令便差脫四百,近乎差去我半家人家。
事實上需要這些兵,因為夏侯惇十萬兵馬,碰到的具體埋伏就是這四百兵。
諸葛亮:&ldquo照錦囊行事,立即去博望坡内埋伏,到傍晚前完工,不得有誤。
&rdquo 四将接令便走,一切照計劃辦事,先到城内軍師府去搬取大車十輛,每輛車上裝着一個大木箱。
在三請諸葛亮的時候講過,自從孔明出山,共帶來四十隻木箱,其中二十隻用于前《三國》這段時間裡;十隻今天燒博望坡;另十隻下次火燒新野縣。
箱内都是些地雷、火炮。
因為在一千七百多年之前,是個刀槍時代,很少用這東西。
盡管當時的地雷、火炮,遠遠不及現代。
可是,比刀槍的殺傷率要厲害得多。
尤其孔明所布置的埋伏,往往出乎敵人的意料。
毛、苟、劉、龔四将帶着四百兵,推了十輛大車來到西門外二十裡路的博望坡,四周山套重重,此山名叫餘山。
博望坡是其中的一個山套,周圍十裡方圓,上山重疊,樹木興旺,很多千年老樹,盤根錯節。
在農曆四月裡的天氣,茅草叢生,荊棘遍地。
孔明早在前階段親自來察看過,因此照他的意圖來布置一無差錯。
地雷當然是埋在地下的,火炮安置在山坳或土山背後不容易發覺的地方
所以對他們講:&ldquo我自有道理。
&rdquo兩個隊長立即去點兵兩隊,每隊二十五名,兩隊當然五十名,由孫乾帶兵前去。
孔明軍師再拔令在手,一封錦囊,這時張飛認為剛才這條令箭好象是演戲,是從&lsquo跑龍套&rdquo開場的,還不算真戲。
現在這條令是真正頭令了,看來要叫我張飛了,因此地等待着接令。
隻聽孔明喊道:&ldquo顯和聽令!&rdquo 顯和使是簡雍,字顯和。
又是一個文人!大家想,大概諸葛亮善用文官。
張飛想,諸葛亮啊,你怎麼完全用文人,一個大将都不用,如果這樣能打敗十萬曹兵,那末我張飛倒亦甘拜下風。
簡雍聽到軍師點到自己,隻好踏出來,也同孫乾一樣心驚肉跳,到孔明面前拱手說道:&ldquo下官在此!&rdquo 諸葛亮:&ldquo本軍師付你将令一支,錦囊一封,帶兵五十。
&rdquo 又是五十小兵。
象出售東西一樣,這是起碼價格。
因為這裡隻有九百五十人,譬如金錢一樣,多少要由自己來掌握好。
再說用兵好的主将,兵多能安排不亂,兵少也能奮勇殺敵,但是象劉備這樣窮,不可能大手大腳,隻有孔明能妥善用兵,使之優劣得所,這是曆史上罕見的!顯和想,不知叫我幹些什麼? 諸葛亮:&ldquo爾立即帶兵去新野城内,四城關大小街頭巷尾去敲鑼傳令。
講明夏侯惇的人馬雖然殺來,但是有本軍師抵抗,叫子民們不必驚慌,照常做生意買賣,千方不要遷居和亂造謠言,誰要是違抗,則帶至衙門嚴辦。
&rdquo 因為在亂世年間,民心最容易混亂,善用兵者先要安内,才能治外,隻有安了民心,才可以避免洩漏内情和一切不必要的麻煩。
簡雍大夫感到雖強敵在前,可是軍師他有條有理,心中佩服,因此接令,一切照辦。
諸葛再拔令在手,一聲吩咐:&ldquo二位糜大夫聽令!&rdquo 便是劉皇叔的兩位舅兄糜竺、糜芳。
二人從旁閃出,上前見過軍師。
孔明便付令和一封錦囊給他們說:&ldquo二位糜大夫帶兵五十。
&rdquo 兩位文人隻帶五十人是否太少了?事實上足夠了,孔明感到你們的事情不必多帶軍隊的。
究竟怎麼回事呢? 諸葛亮:&ldquo你們去衙門中保護二位主母,一位小主,請他們安心在城内便了。
&rdquo 這是穩住民心最好的辦法。
人家聽說不要逃難,首先要打聽皇叔的家眷,要是皇夫人離開新野,我就無法安定民心。
現在大家聽到劉備家眷都在城内,這樣他們便相信我的說話而照常辦事。
後方一穩住,我在前方就可全力以赴了。
讓二位糜大夫接令而去,一切照錦囊辦事。
我在這裡說明一下具體幹了些什麼,事實上孔明在發令的時候并沒有這樣詳細,三條令箭把四位文人全部差完,軍師重新拔令在乎。
三将軍心還不死,認為剛才文人不好算是頭令的,現在要差武将,大概我是頭令了。
隻聽軍師一聲吩咐:&ldquo子龍聽令!&rdquo 趙雲聽到諸葛先生呼喚他,子龍想,我自從跟了皇叔以來,不是頭令便是二令,最多三令。
可是,今天軍師到現在才想着我。
再一想,還是我有面子。
你看,堂堂關君侯還沒有輪到他,坐在旁邊聲音都沒有。
尤其三将軍張飛,立在将台之下隻是唉聲歎氣。
這時候,張飛才算明白,剛才大哥是欺騙我的。
因此,他歎着氣說道:&ldquo看來不要說頭令,老張末令也要沒得哉!&rdquo 子龍上前見過軍師:&ldquo末将在!&rdquo 諸葛亮:&ldquo本軍師付你将令一支,錦囊一封,帶長槍手馬隊五十人,連子龍共五十一人,五十一匹馬,離博望坡五裡,敵人頭隊正先鋒韓浩殺到,子龍帶長槍手殺出,同韓浩交戰一個回合,勝則有罪,敗則有功,名謂詐敗。
然後進了兩山環抱的地方,子龍用回馬槍一槍挑去韓浩,大功一次;兩槍挑韓浩功過擡平;三槍挑韓浩不但無功,反而有罪。
其他一切按錦囊辦事,不得有誤!&rdquo 趙雲聽完孔明這番說話,他想,這條令是難接的,其中條條框框多得很,就是條件苛刻得很。
首先,他關照在博望被外五裡交戰,博望坡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怎樣去交戰?所說《三國》有很多無名的小地方,甚至連當地的人都不完全曉得的地方。
由于在這裡發生了大的戰鬥,因此這地名就傳向四方,随着曆史一直流傳到今。
博望波根本是新野縣外面一個山套而已。
因為被後漢軍政家諸葛亮初次用兵,把十萬官兵消滅在這塊土地上,所以博望坡的遺迹被後人傳為佳話。
當時子龍想,軍師在錦囊上一定寫明在哪裡。
這不去多講。
奇怪的是要我隻能敗而不能勝。
再一想他有他的道理,此乃是假的敗,兇險的是要我一槍挑去韓浩是有功;二槍挑去功過抵消,便是白當差使了;可怕的是三槍,即使挑去了韓浩,我還是有罪的。
子龍知道,韓浩是河北道上一員名将,本領高超,就算我能取勝他也要費一番心血,可能要打幾十個照面。
照現在孔明的規定,三槍就要殺頭了,那還有什麼可能打幾十個照面?因此,這條令我是很難勝任的。
子龍再一想,覺得自己太戆了!你孔明軍師亦不跟在我的背後,到那時我把韓浩十槍八槍挑死,你軍師如何能得知,隻要在回來交令的當口,我不說多,也不說少,就說兩槍,這樣既沒有罪,我也不要功,馬馬虎虎就算了。
事實上并不是孔明苛刻,而是關心你趙雲。
你還沒有知道他的用兵是首尾銜接、環環扣緊的,不要說敵人無法抵擋,就是連自己人的一切行動也要萬分謹慎,稍一疏忽也有危險。
因此你隻能一槍挑去韓浩,立即離開這個地方,否則略一遲疑連你自己也要葬身火海。
現在,趙雲認為可以不聽孔明說話的;等到那時候,他就明白隻能一槍,切不可兩槍。
所以,子龍想出了一槍挑去韓浩的辦法,此活下面再講。
目前他接令便走,諸葛先生還拔令在手,一聲吩咐:&ldquo毛、苟、劉、龔四将聽令!&rdquo 這四位将軍感到臉上飛金,大有面子。
我們四個人本領最差,但是軍師重用我等。
關将軍和三将軍都沒有令,我們在他們之前。
因此,四将滿面笑容地上來見了軍師。
所說用兵好的主帥,優劣得所,就是本領大的幹大事,本領小的幹小事,甚至包括老人、小孩和病人都能合理安排。
尤其這四将,本領雖差,卻都是忠心耿耿。
諸葛亮一向重用他們。
現在,軍師見四人到了門前,便吩咐道:&ldquo亮付爾等将令一支,帶兵四百。
&rdquo 旁邊皇叔一聽,感到孔明起初都是五十,象用錢一樣十分節約。
現在一條令便差脫四百,近乎差去我半家人家。
事實上需要這些兵,因為夏侯惇十萬兵馬,碰到的具體埋伏就是這四百兵。
諸葛亮:&ldquo照錦囊行事,立即去博望坡内埋伏,到傍晚前完工,不得有誤。
&rdquo 四将接令便走,一切照計劃辦事,先到城内軍師府去搬取大車十輛,每輛車上裝着一個大木箱。
在三請諸葛亮的時候講過,自從孔明出山,共帶來四十隻木箱,其中二十隻用于前《三國》這段時間裡;十隻今天燒博望坡;另十隻下次火燒新野縣。
箱内都是些地雷、火炮。
因為在一千七百多年之前,是個刀槍時代,很少用這東西。
盡管當時的地雷、火炮,遠遠不及現代。
可是,比刀槍的殺傷率要厲害得多。
尤其孔明所布置的埋伏,往往出乎敵人的意料。
毛、苟、劉、龔四将帶着四百兵,推了十輛大車來到西門外二十裡路的博望坡,四周山套重重,此山名叫餘山。
博望坡是其中的一個山套,周圍十裡方圓,上山重疊,樹木興旺,很多千年老樹,盤根錯節。
在農曆四月裡的天氣,茅草叢生,荊棘遍地。
孔明早在前階段親自來察看過,因此照他的意圖來布置一無差錯。
地雷當然是埋在地下的,火炮安置在山坳或土山背後不容易發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