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送荊襄劉表明義 效重耳公子避難
關燈
小
中
大
不可!&rdquo
他一面要緊匆匆地準備逃下閣樓來。
可是走到扶梯口,隻見一隻扶梯沒有了。
原來這隻扶梯是活絡的,可以抽去。
孔明想好極了!膽敢拔我的短梯。
這倒是不容易的!由此可見,任何人不要自以為了不起。
就連諸葛亮這樣聰明的人,在一生之中也會碰到拔短梯的事情!孔明想跳下去吧,不是跌死也要受傷;不走吧,劉琦死了我怎麼辦呢?這一下子弄得他走投無路,隻得叫住劉琦說:&ldquo公子且請慢,亮有一計在此。
&rdquo 這條計完全是被吓出來的。
劉琦住了手,回頭問孔明說:&ldquo先生,有何妙計?&rdquo 諸葛亮:&ldquo請公子放了手,我再說。
&rdquo 劉琦:&ldquo一定要先生說明白了我再放手。
&rdquo 孔明一聽,心裡想,算我倒楣,要我幫他忙,可是還要我聽他的指揮。
沒有辦法,諸葛亮便苦笑地對着公子劉琦說道:&ldquo公子你要明白,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生。
你家母親要與你作對,那你何不效學重耳呢?&rdquo 諸葛亮是用一古典來啟發劉琦。
在戰國春秋時代,有位晉國君王,生着兩子,大兒叫申生,小兒名叫重耳。
後母要殺這兩個孩子,長子申生是個忠厚愚孝之人,認為母要子亡,不可不亡。
因此,他便上吊死去了。
可是,他的弟弟重耳便是一個機智靈活而又有遠見的人。
他認為後母看不慣我,那末我何必留在她眼前讨厭呢?男子漢大丈夫,什麼地方不好去生存呢?因此,他便帶領了一班與他見識相同的文武去往楚國安身,在那裡逗留了十六年,直到自己的父親死去他才帶着文武回國,接自己父親之位。
這便是列國上有名的晉文公。
劉琦公子年紀雖輕,畢竟是老大王劉表之長子。
俗語說來是:&ldquo将門之子&rdquo,對于這一古典還是懂得,而且領會到諸葛亮為什麼要對他舉這樣一個例子,意思就是叫他效學重耳,立即離開蔡氏,到别處去避難。
說實話,現在父親劉表還沒有死,等到今後劉表一死,你可以趕回荊州與兄弟劉琮評理。
到那時,你是長子,人家總會為你講話,包括你家叔父劉備也可以出來說話了。
總的說來,現在你何必留在荊州等死呢?劉琦公子頓開茅塞,恍然大悟,方始把抽出的半口寶劍推入了劍匣,走到諸葛亮面前拱手笑着說:&ldquo真是妙計!多謝先生,先生你受驚了!&rdquo 諸葛亮:&ldquo公子,我也不要你謝,隻希望你下次短梯少拔拔就是了。
&rdquo 兩人對笑了一下。
然後,劉琦一聲吩咐,下面手下過來把一隻短梯裝上了。
劉琦與孔明從閣樓上下來。
這時,諸葛亮已經明白這個點子是劉備出的。
因此,他到現在還不到來。
諸葛亮便向劉琦公子告辭之後回到了官驿。
果然見劉備對他微微好笑。
孔明心想,我認得你們,叔侄二人串通一氣來弄我的頭頸。
皇叔便招呼他坐下,問起剛才之事。
諸葛把公子三次求計和自己叫他效學晉重耳的事對劉備從頭至尾講了一回。
皇叔稱贊是個好辦法,同時代表劉琦再次謝過了孔明。
明天,辭過了劉表,劉備與孔明離荊州,回歸新野縣。
再說,劉琦自從求了孔明之計,一直在等候機會。
正巧,靠近長江的江夏郡也是劉表之地,但是江東的孫權與劉表有着殺父之仇。
因為孫權的父親孫堅,從虎牢關收兵回來,路過荊州,被劉表用亂箭把他射死,為此孫權想到父仇,時常要殺過江來。
前番霸占着江夏郡,可是荊襄九郡要連在一起,你單獨取了一郡江夏也是作用不大,尤其相隔一條長江,運糧等諸多不便。
因此出了一口氣,孫權便下令放棄了江夏,收兵回去。
現在,有人報到荊州,劉表聽說無人鎮守江夏,因此便升殿聚集文武,問兩旁将士:&ldquo殿上衆位,孫權收兵回去,哪位前去江夏鎮守?&rdquo 旁邊大公子劉琦,聽得自己父親在問,他感到這是個機會,我應該聽諸葛亮先生的說話,離開荊州。
所以從旁走了上來,到老大王面前把手一拱,說:&ldquo父王請放心,有孩兒前去鎮守江夏!&rdquo 老大王一看,大兒子願意去江夏。
當然,父托子事總比較放心的。
所以,給他一令,說:&ldquo我兒前往,孤放心了,付你将令一支,帶兵五萬前去江夏,須要當心了!&rdquo 劉琦:&ldquo孩兒遵命!&rdquo 大公子接令在手。
同時,向父親邀請了一位伊籍老大夫,幫他共去江夏。
從此離開了荊州,避免了蔡氏對他的歧視,而且又有了五萬兵馬,今後萬一有人要獨占父親之基業,我可從江夏起兵,問他們之罪。
這一切,都要感激諸葛亮的妙計!事實上,給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
今後,劉備長坂坡兵敗,可稱敗得寸土全無,幸得劉琦的江夏郡,不單皇叔有了安身之處,更主要的是今後借江夏之地發展到三分天下。
這是孔明早在打算,故意留下的後步。
下書再叙。
不料,諸葛亮被劉備請出山的消息,給曹操方面的探子打聽明白。
因此,傳 到湖南許昌。
所說,曹操與劉備這兩個人是天生的對頭,隻要得訊劉備有一點進展,曹操定要起兵攻打。
要知下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可是走到扶梯口,隻見一隻扶梯沒有了。
原來這隻扶梯是活絡的,可以抽去。
孔明想好極了!膽敢拔我的短梯。
這倒是不容易的!由此可見,任何人不要自以為了不起。
就連諸葛亮這樣聰明的人,在一生之中也會碰到拔短梯的事情!孔明想跳下去吧,不是跌死也要受傷;不走吧,劉琦死了我怎麼辦呢?這一下子弄得他走投無路,隻得叫住劉琦說:&ldquo公子且請慢,亮有一計在此。
&rdquo 這條計完全是被吓出來的。
劉琦住了手,回頭問孔明說:&ldquo先生,有何妙計?&rdquo 諸葛亮:&ldquo請公子放了手,我再說。
&rdquo 劉琦:&ldquo一定要先生說明白了我再放手。
&rdquo 孔明一聽,心裡想,算我倒楣,要我幫他忙,可是還要我聽他的指揮。
沒有辦法,諸葛亮便苦笑地對着公子劉琦說道:&ldquo公子你要明白,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生。
你家母親要與你作對,那你何不效學重耳呢?&rdquo 諸葛亮是用一古典來啟發劉琦。
在戰國春秋時代,有位晉國君王,生着兩子,大兒叫申生,小兒名叫重耳。
後母要殺這兩個孩子,長子申生是個忠厚愚孝之人,認為母要子亡,不可不亡。
因此,他便上吊死去了。
可是,他的弟弟重耳便是一個機智靈活而又有遠見的人。
他認為後母看不慣我,那末我何必留在她眼前讨厭呢?男子漢大丈夫,什麼地方不好去生存呢?因此,他便帶領了一班與他見識相同的文武去往楚國安身,在那裡逗留了十六年,直到自己的父親死去他才帶着文武回國,接自己父親之位。
這便是列國上有名的晉文公。
劉琦公子年紀雖輕,畢竟是老大王劉表之長子。
俗語說來是:&ldquo将門之子&rdquo,對于這一古典還是懂得,而且領會到諸葛亮為什麼要對他舉這樣一個例子,意思就是叫他效學重耳,立即離開蔡氏,到别處去避難。
說實話,現在父親劉表還沒有死,等到今後劉表一死,你可以趕回荊州與兄弟劉琮評理。
到那時,你是長子,人家總會為你講話,包括你家叔父劉備也可以出來說話了。
總的說來,現在你何必留在荊州等死呢?劉琦公子頓開茅塞,恍然大悟,方始把抽出的半口寶劍推入了劍匣,走到諸葛亮面前拱手笑着說:&ldquo真是妙計!多謝先生,先生你受驚了!&rdquo 諸葛亮:&ldquo公子,我也不要你謝,隻希望你下次短梯少拔拔就是了。
&rdquo 兩人對笑了一下。
然後,劉琦一聲吩咐,下面手下過來把一隻短梯裝上了。
劉琦與孔明從閣樓上下來。
這時,諸葛亮已經明白這個點子是劉備出的。
因此,他到現在還不到來。
諸葛亮便向劉琦公子告辭之後回到了官驿。
果然見劉備對他微微好笑。
孔明心想,我認得你們,叔侄二人串通一氣來弄我的頭頸。
皇叔便招呼他坐下,問起剛才之事。
諸葛把公子三次求計和自己叫他效學晉重耳的事對劉備從頭至尾講了一回。
皇叔稱贊是個好辦法,同時代表劉琦再次謝過了孔明。
明天,辭過了劉表,劉備與孔明離荊州,回歸新野縣。
再說,劉琦自從求了孔明之計,一直在等候機會。
正巧,靠近長江的江夏郡也是劉表之地,但是江東的孫權與劉表有着殺父之仇。
因為孫權的父親孫堅,從虎牢關收兵回來,路過荊州,被劉表用亂箭把他射死,為此孫權想到父仇,時常要殺過江來。
前番霸占着江夏郡,可是荊襄九郡要連在一起,你單獨取了一郡江夏也是作用不大,尤其相隔一條長江,運糧等諸多不便。
因此出了一口氣,孫權便下令放棄了江夏,收兵回去。
現在,有人報到荊州,劉表聽說無人鎮守江夏,因此便升殿聚集文武,問兩旁将士:&ldquo殿上衆位,孫權收兵回去,哪位前去江夏鎮守?&rdquo 旁邊大公子劉琦,聽得自己父親在問,他感到這是個機會,我應該聽諸葛亮先生的說話,離開荊州。
所以從旁走了上來,到老大王面前把手一拱,說:&ldquo父王請放心,有孩兒前去鎮守江夏!&rdquo 老大王一看,大兒子願意去江夏。
當然,父托子事總比較放心的。
所以,給他一令,說:&ldquo我兒前往,孤放心了,付你将令一支,帶兵五萬前去江夏,須要當心了!&rdquo 劉琦:&ldquo孩兒遵命!&rdquo 大公子接令在手。
同時,向父親邀請了一位伊籍老大夫,幫他共去江夏。
從此離開了荊州,避免了蔡氏對他的歧視,而且又有了五萬兵馬,今後萬一有人要獨占父親之基業,我可從江夏起兵,問他們之罪。
這一切,都要感激諸葛亮的妙計!事實上,給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
今後,劉備長坂坡兵敗,可稱敗得寸土全無,幸得劉琦的江夏郡,不單皇叔有了安身之處,更主要的是今後借江夏之地發展到三分天下。
這是孔明早在打算,故意留下的後步。
下書再叙。
不料,諸葛亮被劉備請出山的消息,給曹操方面的探子打聽明白。
因此,傳 到湖南許昌。
所說,曹操與劉備這兩個人是天生的對頭,隻要得訊劉備有一點進展,曹操定要起兵攻打。
要知下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