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送荊襄劉表明義 效重耳公子避難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七回送荊襄劉表明義 效重耳公子避難
劉皇叔在新野城内,早為孔明先生準備好了公館。
諸葛亮一到新野縣便問劉備:&ldquo請問皇叔,手下現有多少人馬?&rdquo 劉備并沒有知道徐庶在孔明面前已經撒了謊,因此聽到孔明試問,便以實情相告,而且還帶着三分自豪開口言道:&ldquo先生聽了,備現有人馬九百五十人,過去隻有五百人也!&rdquo 諸葛亮聽劉備說隻有九百五十人,心裡想着徐庶上次來卧龍崗,親口對我說劉皇叔有着十萬人馬。
九百五十與十萬之數的差距太大了!這種大謊,隻有徐庶撒得出來。
所說上了自己人的當,就象敲落牙齒往肚皮裡咽,半句話都沒有。
但是孔明想,我的用兵就算比人高強一點吧,作它一有三用,九百五十人也隻不過三千人的兵力,能幹出什麼大事來?今後怎麼辦?為此,諸葛先生便請劉備買牛,兩天買一隻,三天買兩隻。
起初,劉備以為孔明喜歡吃牛肉。
他心裡想,我劉備雖窮,畢竟是一家皇叔,新野縣的主人,買些牛的能力還是有的。
事實上用兵好的人,什麼都能起作用。
并不是孔明要吃這許多的牛肉。
當時,劉備還沒有知道諸葛先生的用意。
另一方面,孔明請劉備繼續招兵,不料招了很多日子的兵,一個都沒有招到。
九百五十人要想湊滿它一千都沒有能達到。
真是可發一笑! 當時,劉備就對孔明說;&ldquo先生,我劉備确是孤窮,過去徐元直到此,沒有舉什麼大禮就拜了他為軍師,今日先生也就這樣作為我的軍師吧!&rdquo 劉備得到了一次便宜,他以為都可以這樣的。
不料,孔明劈口就回答劉備說:&ldquo皇叔聽了,這是個大事,豈能憑一句話就好算是軍師呢?再說,我雖然出山到此新野,今後是否久留在此,還沒有一定。
&rdquo 劉備見諸葛亮這樣地回答,他感到孔明和元直性格不同。
但是,有一點劉備可以相信,就是諸葛亮既然被我請來了新野,他是肯定會相助于我的,要不然他也不會出山了。
就是他沒有象徐庶那樣地馬虎!這點是看出來了。
不管孔明答應不答應拜為軍師,劉備自從他出山來到新野以後,一直對待諸葛亮是敬如上賓,同桌而食,早晚相伴,終日不離他的身。
孔明感到當時劉備的力量太弱了,自己年紀亦輕,看到有些将士們不太服他,想到我是要相助劉備到底,不是一年半載之事,所以要慎重,不可草率從事。
這倒并非要在劉備面前擺架子。
他雖然沒有答應拜為軍師,但是每天幫助劉備操練人馬,把這九百五十個人訓練得個個精壯。
空閑時間,諸葛亮便同劉備出新野縣,到四郊遠近翻山穿林。
不明白的人,認為孔明吃飽了飯到處遊山玩景。
事實上孔明在察看地形,有所準備。
諸葛亮做事他一生謹慎、沉着、冷靜、嚴密。
他的打算,往往連劉備都不知道。
那何況目前剛出山不久,莫怪有些文武要造成錯覺。
其中特别是張飛,本來在三請諸葛亮的時候,他對孔明就有看法,現在又見他吃了不幹事,張飛更是惱怒在胸。
所說他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别人不服都放在心裡,唯獨張飛都放在嘴上。
雖然沒有當了孔明的面,但是在孔明走過之後,或者以半真半假的口氣咕着銳:&ldquo吃飯擺架子,是個懶夫、牛鼻子,沒得用的&hellip&hellip&rdquo 這幾句說話,成了張飛對孔明的口頭語。
但是,被劉備聽到了,總是要喝住于他。
不過,諸葛先生聽到了當作耳邊之風,滿不在乎。
就在諸葛亮出山沒有多少日子,荊州老大王劉表因舊病複發,命人來到新野,請劉備去荊州議事。
劉皇叔就同孔明兩個人共去荊州。
到了荊州,劉表将劉備、孔明二人接到了内室,擺酒赴宴。
劉表初次見到孔明,就問劉備:&ldquo賢弟,這位是誰?&rdquo 劉備:&ldquo禀兄王,他便是當今号稱伏龍、諸葛亮先生的便是。
&rdquo 孔明再次見過了劉表。
老大王聽說&ldquo伏龍&rdquo二字,放聲大笑,便向孔明還了禮。
等到酒過三巡之後,劉表便與劉備說:&ldquo賢弟!&rdquo 劉備:&ldquo兄王,怎樣?&rdquo 劉表:&ldquo賢弟,愚兄與你雖非同胞,然而乃是同宗弟兄。
&rdquo 意思都是漢高祖劉邦的子孫,同一個祖宗,因此稱謂同宗弟兄。
這時的劉備已經看出劉表有着重要的事情要和自己相談,因此便從說話中應了上去。
劉備:&ldquo兄王,你我雖非同胞,然兄王對小弟一向親如手足,勝過了同胞。
不知兄王此番命小弟來到荊州有何吩咐?&rdquo 劉表:&ldquo賢弟說得太好了!愚兄想,漢室近四百年今被曹操占其大半,天下不安。
愚兄身患疾病,無能為力。
這裡荊襄九郡位于犄角之地,非英雄而不可鎮守也!如今吾弟文有伏龍先生,乃有定國安邦之才,武有關、張、趙之勇将,武藝超群。
我雖有二子,但看來皆非治世之才。
今特訪請賢弟到此荊州,愚兄準備把荊襄九郡之地讓與賢弟。
這樣,不單能保全漢室之地,更重要的是,賢弟能将九郡之兵馬同老賊曹操決戰。
若能滅此老賊,也盡了你我弟兄之力,不負祖先于九泉。
諸葛亮一到新野縣便問劉備:&ldquo請問皇叔,手下現有多少人馬?&rdquo 劉備并沒有知道徐庶在孔明面前已經撒了謊,因此聽到孔明試問,便以實情相告,而且還帶着三分自豪開口言道:&ldquo先生聽了,備現有人馬九百五十人,過去隻有五百人也!&rdquo 諸葛亮聽劉備說隻有九百五十人,心裡想着徐庶上次來卧龍崗,親口對我說劉皇叔有着十萬人馬。
九百五十與十萬之數的差距太大了!這種大謊,隻有徐庶撒得出來。
所說上了自己人的當,就象敲落牙齒往肚皮裡咽,半句話都沒有。
但是孔明想,我的用兵就算比人高強一點吧,作它一有三用,九百五十人也隻不過三千人的兵力,能幹出什麼大事來?今後怎麼辦?為此,諸葛先生便請劉備買牛,兩天買一隻,三天買兩隻。
起初,劉備以為孔明喜歡吃牛肉。
他心裡想,我劉備雖窮,畢竟是一家皇叔,新野縣的主人,買些牛的能力還是有的。
事實上用兵好的人,什麼都能起作用。
并不是孔明要吃這許多的牛肉。
當時,劉備還沒有知道諸葛先生的用意。
另一方面,孔明請劉備繼續招兵,不料招了很多日子的兵,一個都沒有招到。
九百五十人要想湊滿它一千都沒有能達到。
真是可發一笑! 當時,劉備就對孔明說;&ldquo先生,我劉備确是孤窮,過去徐元直到此,沒有舉什麼大禮就拜了他為軍師,今日先生也就這樣作為我的軍師吧!&rdquo 劉備得到了一次便宜,他以為都可以這樣的。
不料,孔明劈口就回答劉備說:&ldquo皇叔聽了,這是個大事,豈能憑一句話就好算是軍師呢?再說,我雖然出山到此新野,今後是否久留在此,還沒有一定。
&rdquo 劉備見諸葛亮這樣地回答,他感到孔明和元直性格不同。
但是,有一點劉備可以相信,就是諸葛亮既然被我請來了新野,他是肯定會相助于我的,要不然他也不會出山了。
就是他沒有象徐庶那樣地馬虎!這點是看出來了。
不管孔明答應不答應拜為軍師,劉備自從他出山來到新野以後,一直對待諸葛亮是敬如上賓,同桌而食,早晚相伴,終日不離他的身。
孔明感到當時劉備的力量太弱了,自己年紀亦輕,看到有些将士們不太服他,想到我是要相助劉備到底,不是一年半載之事,所以要慎重,不可草率從事。
這倒并非要在劉備面前擺架子。
他雖然沒有答應拜為軍師,但是每天幫助劉備操練人馬,把這九百五十個人訓練得個個精壯。
空閑時間,諸葛亮便同劉備出新野縣,到四郊遠近翻山穿林。
不明白的人,認為孔明吃飽了飯到處遊山玩景。
事實上孔明在察看地形,有所準備。
諸葛亮做事他一生謹慎、沉着、冷靜、嚴密。
他的打算,往往連劉備都不知道。
那何況目前剛出山不久,莫怪有些文武要造成錯覺。
其中特别是張飛,本來在三請諸葛亮的時候,他對孔明就有看法,現在又見他吃了不幹事,張飛更是惱怒在胸。
所說他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别人不服都放在心裡,唯獨張飛都放在嘴上。
雖然沒有當了孔明的面,但是在孔明走過之後,或者以半真半假的口氣咕着銳:&ldquo吃飯擺架子,是個懶夫、牛鼻子,沒得用的&hellip&hellip&rdquo 這幾句說話,成了張飛對孔明的口頭語。
但是,被劉備聽到了,總是要喝住于他。
不過,諸葛先生聽到了當作耳邊之風,滿不在乎。
就在諸葛亮出山沒有多少日子,荊州老大王劉表因舊病複發,命人來到新野,請劉備去荊州議事。
劉皇叔就同孔明兩個人共去荊州。
到了荊州,劉表将劉備、孔明二人接到了内室,擺酒赴宴。
劉表初次見到孔明,就問劉備:&ldquo賢弟,這位是誰?&rdquo 劉備:&ldquo禀兄王,他便是當今号稱伏龍、諸葛亮先生的便是。
&rdquo 孔明再次見過了劉表。
老大王聽說&ldquo伏龍&rdquo二字,放聲大笑,便向孔明還了禮。
等到酒過三巡之後,劉表便與劉備說:&ldquo賢弟!&rdquo 劉備:&ldquo兄王,怎樣?&rdquo 劉表:&ldquo賢弟,愚兄與你雖非同胞,然而乃是同宗弟兄。
&rdquo 意思都是漢高祖劉邦的子孫,同一個祖宗,因此稱謂同宗弟兄。
這時的劉備已經看出劉表有着重要的事情要和自己相談,因此便從說話中應了上去。
劉備:&ldquo兄王,你我雖非同胞,然兄王對小弟一向親如手足,勝過了同胞。
不知兄王此番命小弟來到荊州有何吩咐?&rdquo 劉表:&ldquo賢弟說得太好了!愚兄想,漢室近四百年今被曹操占其大半,天下不安。
愚兄身患疾病,無能為力。
這裡荊襄九郡位于犄角之地,非英雄而不可鎮守也!如今吾弟文有伏龍先生,乃有定國安邦之才,武有關、張、趙之勇将,武藝超群。
我雖有二子,但看來皆非治世之才。
今特訪請賢弟到此荊州,愚兄準備把荊襄九郡之地讓與賢弟。
這樣,不單能保全漢室之地,更重要的是,賢弟能将九郡之兵馬同老賊曹操決戰。
若能滅此老賊,也盡了你我弟兄之力,不負祖先于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