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卷首

關燈
邊穿闆刷做工,邊在夜間說書。

    自知&ldquo奶水&rdquo不足,還須補課,加上先天條件又差,不能完全照搬先生的表演藝術,必須另辟蹊徑。

    于是,他博采廣納,兼收并蓄,苦心琢磨,發憤圖強。

    例如,他在蘇州臨頓路金谷書場聽吳壽良的《三國》數月,得益匪淺。

    吳壽良與黃兆麟是師弟兄,他倆各成一派,吳&ldquo滑口&rdquo,善風趣笑谑,常以引人一噱來挑松書情,而黃卻是善手面、腳色,講究氣派、台風。

    我父親就吸取兩家之長,融會貫通,化為己有。

    又如,當時浒墅關有個周榮剛,會說幾回後《三國》,雖則隻是片斷,放在正書之前作為&ldquo大書開篇&rdquo似的送講的,但我父親也認真去聽。

    還有上海城隍廟的郭少梅,也是說《三國》的,我父親自己沒有機會去聽,就從郭的聽衆中了解其書藝。

     除了聽書之外,我父親還博覽群籍,看了許多有關《三國》的書,《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當然不必說了,另外還讀了《草廬記》、《劉玄德三顧茅廬》、《赤壁記》、《赤壁賦》、《征蠻記》、《諸葛出師》等等,還廣泛搜集有關三國的民間傳說。

    《三國》之外的書籍,他也參閱了不少,其中如《東周列國志》、兩漢演義、《水浒》等。

    他看得很熟,汲取其中有用的東西,借鑒溶化到《三國》中來。

     在積累了豐富的材料和知識後,我父親便開始了他邊說書,邊攻書,邊編書的藝術生涯。

    他考慮到,蘇州評話的《三國》隻說&ldquo三蓬火&rdquo實在可惜,大有發展餘地。

    于是,他以《三國演義》中原有的西川書為骨架,參考了諸葛出師表與《聖迹圖》等材料,經過反複研究之後,把書中有關的人物統統安排在西川的各個口子上,有的在陸路,有的在水路,然後進行大膽的發揮創造,使書中的大關節及人物、時間、地點等都有據可查,而在具體情節、細節方面作了大量的虛構和創造。

    他邊創作,邊實踐,邊修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蘇州評話中所特有的一百回西川書。

    接着,又創作了東川書、荊州書、彜陵之戰、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後《三國》書。

     由于我父親是藝人編書,特别注重作品在書台上的演出效果,在關子的組織,說表、角色與開打的安排,說書人的評點、襯托等,都運用得當。

    在書情方面盡量避免雷同,力求富于變化。

    例如,七擒孟獲就有七種不同的處理:初擒是魏延在橋梁上擒的;二擒是孟獲部下同室操戈,将他綁送來的;三擒是馬岱扮了漁夫在船上擒拿的;四擒是趙雲空手而擒;五擒是鄰邦楊峰助孔明擒着的;六擒是王平扮了蠻兵将他捉來的:七擒是他自願受縛。

    七縱也各不相同:或放于帳上;或釋于河邊;有不與之相見即放;有笑容相待而放;有怒目橫眉而放&hellip&hellip在人物性格的刻劃方面,也注意到其發展、變化。

    例如,後《三國》的趙雲已是武老生,孔明也是京劇中戴黪三的人物了,由于年齡、閱曆、身份的變化,書中給予他們的語言、行為、思想等,都要與前《三國》時有所不同。

     我父親在苦心創作後《三國》的同時,對前《三國》的修改、整理也從未放松過。

    相反,後《三國》的創作,啟發和推動了對前《三國》豐富、發展。

    譬如,寫到彜陵之戰的&ldquo守江口書生拜大将&rdquo,就覺察到陸遜這個風雲人物遲至此時出場,實在有點&ldquo埋沒人才&rdquo,又想到陸遜的拜将乃是阚澤以全家性命擔保的,而阚澤大夫曾在赤壁之戰中獻過詐降書,那末,何不讓陸伯言也在赤壁之戰中露露頭角呢?&ldquo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rdquo嘛!應當讓能夠出場的名士,都在這場規模空前的大戰中顯顯身手。

    于是,就構思創作了一回&ldquo計遣陸遜&rdquo的書,安插在&ldquo孔明看病&rdquo與&ldquo借東風&rdquo之間,既豐富了書情,增加了跌宕,為借東風這一關子作了鋪墊、烘托,而且為十三年後陸遜拜将以及孔明八陣圖放陸遜都作了伏筆。

    這種創作方法,可說是我父親編書的一大特點,即善于調動一切有用因素,使之&ldquo人盡其才,物盡其用&rdquo。

    如:《千裡走單騎》中,有一回&ldquo郭子盜馬&rdquo,他就在後《三國》中創作了一回&ldquo大鬧郭家莊”前《三國》有個&ldquo小霸王一箭定姑蘇&rdquo的情節,而這段書我們是不說的,于是,我父親就把它移花接木搬到後《三國》來,演化成&ldquo黃漢升一箭定葭萌&rdquo。

    所以,當時許多評彈界的同行特别喜歡聽我父親的書,如已故著名彈詞演員周玉泉,曾特地請了代書,抽出身來聽我父親演出。

    彈詞名家姚蔭梅先生,也經常聽我父親的《三國》。

    這大約是因為我父親書中許多東西是在别人的《三國》裡所聽不到的,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