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贲主旨廖化強突圍 信讒言劉封拒發兵
關燈
小
中
大
在劉備跟前一向受寵,所以人還很幼稚,凡事不敢作主,到了上庸關,一切都聽從孟達之言。
孟達原是西蜀劉璋的部屬,一向官卑職小,因恨劉璋用事不明,暗與張松、法正議事。
如今劉備得了三分天下,法正封官晉爵,地位顯赫。
當然,法正心懷大志,腳有大謀,而且到了劉備手下屢建功勳,這些孟達也都看在眼裡,可他自己一起同法正共事,一個高官厚祿,留在川中,一個卻隻得個副将之職,遠離成都,顯得劉備太厚此薄彼了。
因此心懷不平,以為劉備忘恩負義,竟将他這個大功臣抛棄在一旁,孟達便自存思量:有朝一日,再作打算。
所以,到了上庸以後,對劉封哄捧備至,把個劉封搞得七颠八倒,竟視他為心腹之交,幾年來與他朝夕相處,無話不說。
前番聽說荊州出事,劉封便欲出兵前往接應,孟達道:&ldquo勝敗乃兵家之常,何必匆匆出兵。
&rdquo劉封道:&ldquo東吳奸計,恐來者不善,一旦荊州失守,九郡之地難保。
&rdquo孟達暗忖劉備對我無義,我也與他無情,今日正可借此機會出一口積郁多年的惡氣。
便竭力阻止道:&ldquo前番襄陽失守,被君侯輕而易舉地奪了回來。
君侯手下上将甚多,荊州一時失守必能複取,何況荊襄并無來使告急,料想無事。
&rdquo被他這番話一說,劉封信以為真,遂罷出兵之議。
此時堂上傳來擊鼓之聲,劉封急問道:&ldquo孟将軍,堂上擊鼓,未知何事?&rdquo 孟達道:&ldquo可命人查來。
&rdquo 無多時,手下來禀:&ldquo城外來一大将,乃君侯麾下廖化,前來求見小千歲,告急求救。
&rdquo 劉封聽說是關羽派來的大将,知道荊襄情況不妙。
便與孟達道。
&ldquo孟将軍,君侯命人求救,必定處境危急,我等速上大堂召見來使。
&rdquo 孟達料定關羽已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暗自高興,否則決不會命人趕這許多路來上庸求救,便思下一條緩兵之計,來俄延關羽的時光,助江東剿滅關羽的人馬。
孟達此心不謂不毒也!因此慢條斯理地說:&ldquo小千歲,如今鼎足三分之時,操賊久觑蜀中而不可得,皆因小千歲威鎮上庸要塞之故。
今雖荊襄有失,不可不防曹操之奸計,江東之陰謀,若來使乃魏國奸細誤傳軍情,豈不誤事?況來将廖化,素不相識,理當謹慎用事。
&rdquo 劉封想,救人如救火的事情,怎容得你去細細打量,慢慢思索?若是有假,相見之下,定能水落石出。
遂說道:&ldquo将軍之言差矣。
荊襄失事已久,君侯定然焦急,命人到此求援,必有告急書信。
大堂一見便可明白。
&rdquo &ldquo何不命人先取了書信來見?&rdquo 劉封無奈,立即命人向關外廖化索求書信,再定放人入關與否。
小卒奔上城關,探出身子向外大呼道:&ldquo廖将軍聽了,既是君侯命爾到此,料想定有告急文書,可取來一看。
&rdquo 廖化想,幸得我想得周到,一切都早己備下。
故而把刀架好,從身邊取出血書和白玉印章,抽一支箭在手,把這些東西拴住在箭杆之上,欲思射上城牆。
不料身邊一摸,方才想起硬弓已擲在二營之上。
向上叫道:&ldquo軍士聽着,本将軍沖出吳營時,硬弓已擲,請諸位借弓一用,待我将書信射上城來。
&rdquo 城關上硬弓長箭有的是,便抛了一張七尺長弓。
廖化下馬取弓到手,就地扣弦,一箭射在城牆的擋闆上。
&ldquo軍士們,事在危急,速速禀知公子。
&rdquo 小卒将纏在箭杆上的書信等物取下,奔下關廂直闖内堂,将這些東西交到了劉封的手中。
劉封急忙打開布包,隻見綢布上驚心動魄十六個血字,一塊青巾裹着一方玉印,見此二物,猶如見了關羽一樣,劉封哪裡敢簡慢,立即對孟達道:&ldquo書信、玉印皆在,君侯定然危急萬分,可速起兵馬,趕往麥城。
&rdquo 孟達在旁暗自好笑:劉、關、張不可一世,也會有今日之大敗。
上庸求救,落到了我的手中,談何容易!劉備不重用我,那我也要叫他吃點苦頭,教他損兵折将,截股斷肱。
隻要關雲長一出大事,劉備必定出川報仇。
常言道:殺人三千,自傷八百,讓他多失些兵将也好!何況上庸乃劉封之地,日後劉備問罪,與我無幹。
再說,若是上庸危險,我索性投奔曹操,孟達打定主意,便道:&ldquo小千歲,上庸、房陵二處人馬隻有五萬,倘去救援,恐自顧不暇。
不如命廖化趕奔川中向漢中王求救為上。
&rdquo 劉封道:&ldquo叔父被困,豈可袖手旁觀,坐視不救?&rdquo 孟達冷笑道:&ldquo東吳兵精将勇,且荊州九郡,俱已屬彼,隻有麥城,乃彈丸之地;又聞曹操親督大軍四、五十萬,久屯樊城。
量我等山城之衆,安能敵得兩家之強兵?不可輕敵。
&rdquo 劉封道:&ldquo将軍之言,吾亦知之。
奈君侯是吾叔父,安忍見其遭難而不救乎?&rdquo 孟達又大笑道:&ldquo小千歲以關羽為叔,恐關羽未必以足下為侄也。
其聞漢中王初嗣小千歲之時,關羽即不悅。
至漢中王登位以後,欲立後嗣,問于孔明,孔明曰:&lsquo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
&rsquo漢中王遂遣人至荊州問關公,關公以足下乃螟蛉之子,不可擅立,勸漢中王遠置足下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後患。
此事人人知之,将軍豈反不知耶?何今日猶沽沾以叔侄之義,而欲冒險輕動乎?&rdquo 一番話勾引出了劉封多年的心思,往事浮上心來,沉渣泛起。
想到跟了劉備以後,輾轉沖突,東征西伐,三年定西川也曾立過功,一年平東川也曾出過力,雖說武藝差一點,也是出生入死。
到如今基業已定議立後朋時,卻分什麼嫡子寄生。
劉禅隻有十四歲,國家大事他懂什麼,竟廢長立幼,隻封我在上庸當個守将。
曾記得十二年前,劉備收我為子時,關羽一臉不高興,我上前行大禮,他竟不加理睬,冷若冰霜,此時想來,關公欺人太甚了。
劉封越想事越多,越想越氣。
如今的劉封地位不小,對一向崇敬的關羽等人,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不提起以往的事情,也就過去了,也不敢往壞處去想。
可一被盂達這樣譏諷,立即刺痛了他的心,覺得臉面無處放,引起了對關羽的極端不滿,尤其是立嗣之事,更是終身之大事,劉封好不忿恨!遂問道:&ldquo君言雖是,但以何詞卻之?&rdquo 孟達道:&ldquo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興兵,恐失所守。
&rdquo 劉封擔心道:&ldquo倘父王問罪,封死無葬身之地也。
&rdquo 孟達安慰他道:&ldquo小千歲何必如此膽怯,漢中王問罪,隻須如此答複便可。
&rdquo &ldquo将軍教我。
&rdquo &ldquo上庸乃西蜀要塞,未奉父命,豈敢擅離。
倘被操賊知之,趁虛而入,非唯難救麥城之危,而且不保上庸無虞。
況城中所聚軍馬僅隻五萬,何能與江東傾國之軍相敵乎!&rdquo 劉封聽了十分贊賞,決意回拒廖化。
便傳出令去:&ldquo請廖化大堂相見。
&rdquo 孟達又道:&ldquo小千歲,孟達在此十分不
孟達原是西蜀劉璋的部屬,一向官卑職小,因恨劉璋用事不明,暗與張松、法正議事。
如今劉備得了三分天下,法正封官晉爵,地位顯赫。
當然,法正心懷大志,腳有大謀,而且到了劉備手下屢建功勳,這些孟達也都看在眼裡,可他自己一起同法正共事,一個高官厚祿,留在川中,一個卻隻得個副将之職,遠離成都,顯得劉備太厚此薄彼了。
因此心懷不平,以為劉備忘恩負義,竟将他這個大功臣抛棄在一旁,孟達便自存思量:有朝一日,再作打算。
所以,到了上庸以後,對劉封哄捧備至,把個劉封搞得七颠八倒,竟視他為心腹之交,幾年來與他朝夕相處,無話不說。
前番聽說荊州出事,劉封便欲出兵前往接應,孟達道:&ldquo勝敗乃兵家之常,何必匆匆出兵。
&rdquo劉封道:&ldquo東吳奸計,恐來者不善,一旦荊州失守,九郡之地難保。
&rdquo孟達暗忖劉備對我無義,我也與他無情,今日正可借此機會出一口積郁多年的惡氣。
便竭力阻止道:&ldquo前番襄陽失守,被君侯輕而易舉地奪了回來。
君侯手下上将甚多,荊州一時失守必能複取,何況荊襄并無來使告急,料想無事。
&rdquo被他這番話一說,劉封信以為真,遂罷出兵之議。
此時堂上傳來擊鼓之聲,劉封急問道:&ldquo孟将軍,堂上擊鼓,未知何事?&rdquo 孟達道:&ldquo可命人查來。
&rdquo 無多時,手下來禀:&ldquo城外來一大将,乃君侯麾下廖化,前來求見小千歲,告急求救。
&rdquo 劉封聽說是關羽派來的大将,知道荊襄情況不妙。
便與孟達道。
&ldquo孟将軍,君侯命人求救,必定處境危急,我等速上大堂召見來使。
&rdquo 孟達料定關羽已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暗自高興,否則決不會命人趕這許多路來上庸求救,便思下一條緩兵之計,來俄延關羽的時光,助江東剿滅關羽的人馬。
孟達此心不謂不毒也!因此慢條斯理地說:&ldquo小千歲,如今鼎足三分之時,操賊久觑蜀中而不可得,皆因小千歲威鎮上庸要塞之故。
今雖荊襄有失,不可不防曹操之奸計,江東之陰謀,若來使乃魏國奸細誤傳軍情,豈不誤事?況來将廖化,素不相識,理當謹慎用事。
&rdquo 劉封想,救人如救火的事情,怎容得你去細細打量,慢慢思索?若是有假,相見之下,定能水落石出。
遂說道:&ldquo将軍之言差矣。
荊襄失事已久,君侯定然焦急,命人到此求援,必有告急書信。
大堂一見便可明白。
&rdquo &ldquo何不命人先取了書信來見?&rdquo 劉封無奈,立即命人向關外廖化索求書信,再定放人入關與否。
小卒奔上城關,探出身子向外大呼道:&ldquo廖将軍聽了,既是君侯命爾到此,料想定有告急文書,可取來一看。
&rdquo 廖化想,幸得我想得周到,一切都早己備下。
故而把刀架好,從身邊取出血書和白玉印章,抽一支箭在手,把這些東西拴住在箭杆之上,欲思射上城牆。
不料身邊一摸,方才想起硬弓已擲在二營之上。
向上叫道:&ldquo軍士聽着,本将軍沖出吳營時,硬弓已擲,請諸位借弓一用,待我将書信射上城來。
&rdquo 城關上硬弓長箭有的是,便抛了一張七尺長弓。
廖化下馬取弓到手,就地扣弦,一箭射在城牆的擋闆上。
&ldquo軍士們,事在危急,速速禀知公子。
&rdquo 小卒将纏在箭杆上的書信等物取下,奔下關廂直闖内堂,将這些東西交到了劉封的手中。
劉封急忙打開布包,隻見綢布上驚心動魄十六個血字,一塊青巾裹着一方玉印,見此二物,猶如見了關羽一樣,劉封哪裡敢簡慢,立即對孟達道:&ldquo書信、玉印皆在,君侯定然危急萬分,可速起兵馬,趕往麥城。
&rdquo 孟達在旁暗自好笑:劉、關、張不可一世,也會有今日之大敗。
上庸求救,落到了我的手中,談何容易!劉備不重用我,那我也要叫他吃點苦頭,教他損兵折将,截股斷肱。
隻要關雲長一出大事,劉備必定出川報仇。
常言道:殺人三千,自傷八百,讓他多失些兵将也好!何況上庸乃劉封之地,日後劉備問罪,與我無幹。
再說,若是上庸危險,我索性投奔曹操,孟達打定主意,便道:&ldquo小千歲,上庸、房陵二處人馬隻有五萬,倘去救援,恐自顧不暇。
不如命廖化趕奔川中向漢中王求救為上。
&rdquo 劉封道:&ldquo叔父被困,豈可袖手旁觀,坐視不救?&rdquo 孟達冷笑道:&ldquo東吳兵精将勇,且荊州九郡,俱已屬彼,隻有麥城,乃彈丸之地;又聞曹操親督大軍四、五十萬,久屯樊城。
量我等山城之衆,安能敵得兩家之強兵?不可輕敵。
&rdquo 劉封道:&ldquo将軍之言,吾亦知之。
奈君侯是吾叔父,安忍見其遭難而不救乎?&rdquo 孟達又大笑道:&ldquo小千歲以關羽為叔,恐關羽未必以足下為侄也。
其聞漢中王初嗣小千歲之時,關羽即不悅。
至漢中王登位以後,欲立後嗣,問于孔明,孔明曰:&lsquo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
&rsquo漢中王遂遣人至荊州問關公,關公以足下乃螟蛉之子,不可擅立,勸漢中王遠置足下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後患。
此事人人知之,将軍豈反不知耶?何今日猶沽沾以叔侄之義,而欲冒險輕動乎?&rdquo 一番話勾引出了劉封多年的心思,往事浮上心來,沉渣泛起。
想到跟了劉備以後,輾轉沖突,東征西伐,三年定西川也曾立過功,一年平東川也曾出過力,雖說武藝差一點,也是出生入死。
到如今基業已定議立後朋時,卻分什麼嫡子寄生。
劉禅隻有十四歲,國家大事他懂什麼,竟廢長立幼,隻封我在上庸當個守将。
曾記得十二年前,劉備收我為子時,關羽一臉不高興,我上前行大禮,他竟不加理睬,冷若冰霜,此時想來,關公欺人太甚了。
劉封越想事越多,越想越氣。
如今的劉封地位不小,對一向崇敬的關羽等人,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不提起以往的事情,也就過去了,也不敢往壞處去想。
可一被盂達這樣譏諷,立即刺痛了他的心,覺得臉面無處放,引起了對關羽的極端不滿,尤其是立嗣之事,更是終身之大事,劉封好不忿恨!遂問道:&ldquo君言雖是,但以何詞卻之?&rdquo 孟達道:&ldquo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興兵,恐失所守。
&rdquo 劉封擔心道:&ldquo倘父王問罪,封死無葬身之地也。
&rdquo 孟達安慰他道:&ldquo小千歲何必如此膽怯,漢中王問罪,隻須如此答複便可。
&rdquo &ldquo将軍教我。
&rdquo &ldquo上庸乃西蜀要塞,未奉父命,豈敢擅離。
倘被操賊知之,趁虛而入,非唯難救麥城之危,而且不保上庸無虞。
況城中所聚軍馬僅隻五萬,何能與江東傾國之軍相敵乎!&rdquo 劉封聽了十分贊賞,決意回拒廖化。
便傳出令去:&ldquo請廖化大堂相見。
&rdquo 孟達又道:&ldquo小千歲,孟達在此十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