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奏凱歌呂蒙釋戰俘 聞兇信關羽撤精兵

關燈
第十一回奏凱歌呂蒙釋戰俘聞兇信關羽撤精兵 說起趙雲,這位從八十多萬曹軍中殺出來的白袍将,别說曹軍聽到了要發抖,就是吳将聞其大名也要心寒,連死神都戰勝不了他的人物,誰還敢和他争鋒?前面道上來的可是趙雲否?趙雲随了劉備這麼多年,遠在西川,縱然是生了翅膀也來不及飛到這兒。

    倘若這兒真有趙雲在,隻怕吳軍就不敢白衣渡江,這樣肆無忌憚了。

     來者不是趙雲,乃是桂陽太守趙範,也是河北常山人,與當代英雄趙雲同鄉,同姓,而且是同宗。

    過去的常山小得很,隻有一個數百家人的小鎮,因為出了個趙子龍,人們才銘記住了這個民族英雄的故鄉。

    因此,&ldquo常山&rdquo就與趙雲劃起了等号。

    趙範僅是個太守,别無官職,故而大旗上所寫的隻有這幾個字,卻與血戰長坂坡時趙雲的旗号完全雷同,而如今趙雲官高爵顯,要是他的大纂旗扯出來,必定少不了&ldquo順平侯,三虎将&rdquo等字樣。

    因而是有很大的區别的。

     趙範至此還不知呂蒙過江奪了荊州,也沒必到過吳軍收降了南郡的消息,隻覺得自從關羽三勝徐晃以後,此地與前方的音信就中斷了。

    為什麼會中斷,趙範不明其中道理何在。

    得不到前方的消息,不知君侯北伐的情況,趙範深感不安。

    因而,他今天親自押解了一批大糧往南郡去,一則是去解糧,二來從那兒打聽一下樊城的軍情。

    然而出城并不遠,就碰上了吳軍。

    頭隊返身報道:&ldquo禀太守,吳軍親到。

    &rdquo 奇迹般的軍情,使趙範莫名其妙,一下子哪裡弄得清這是怎麼回事。

    舉目向前望去,果然見吳軍席卷而來。

    心想,怎麼一點風聲也沒有,吳軍已殺到了這兒?難道南郡也失了?趙範自料一個文官,難與吳軍抵敵,隻得傳令圈馬而回。

    漢軍掉轉糧車,争先恐後向城中逃去。

     趙範假如不逃,吳軍不敢貿然上前,糧車可以徐徐退入城中。

    他這一逃,潘璋就拚着性命追了上來,糧車怎能和戰馬比快?等到糧車剛逃進城,潘璋也已經趕到,一齊跟了進去。

    吳軍大隊就象潮水一般湧進了桂陽城,到衙門口,便将趙範生擒。

     呂蒙升堂,一旁押上趙範。

    趙範雖是一個文墨之輩,卻是鐵骨铮铮,背對呂蒙,立而不跪。

    大義凜然,一副英雄氣概。

     呂蒙和顔悅色道:&ldquo趙太守,本督一夜取荊州,如今兵略三郡,隻有長沙未取,早晚也在掌握之中。

    荊襄九郡盡歸東吳,關羽不日便要大敗。

    望太守棄漢投吳,共圖大業。

    &rdquo 趙範這才知道整個荊襄就隻剩下長沙未失了,見糜芳和傅士仁都降了呂蒙,确實大勢已去,難以挽回。

    心想,我是這兒多年的太守,又與子龍是同宗弟兄。

    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到了這種地步還能有什麼辦法可想呢,既不能趕走吳軍,又無能将緊急軍情送到君侯軍前,不過成了一個廢物而已,隻有眼睜睜地看着大片漢上之地遭到東吳的吞噬。

    國亡家何在?受了君侯這許多年的恩德,别無可報,唯有以身相許了。

    趙範望着烏雲翻騰的茫茫天色,頓時深為大漢感到惋惜而落下了兩行熱淚。

    然後趁人不備,一頭撞在堂中的大柱上,頓時腦漿進濺,死于血泊之中。

     呂蒙命人收拾屍體,買棺成殓,換下旗号,安撫降軍。

    忽聞内堂有嬰兒啼哭之聲,呂蒙急令傳見。

    少頃,一乳母抱一三歲的孩童到呂蒙面前跪下,告說此兒乃是太守之子,并将趙夫人今春新喪的情況講了一遍。

    呂蒙間,可有近親?乳母搖頭說,别無親友,隻有同宗趙雲在西川。

    呂蒙聽說太守與趙雲是同宗弟兄,立即寫下了一張文字,用蠟丸封口,挂在小孩的頭頸裡,派一隊心腹手下,共二十五個弟兄,多帶銀兩,備一輛大車,護送太守之子和這乳母一同進川,送與趙雲。

    呂蒙此舉,并不是看在趙範忠良的份上,也非可憐這孩童,而是心裡懼怕趙雲,想在這一點上與趙雲結下一個人情。

    日後萬一見面,還有說話的餘地。

     吳軍奉了呂蒙之命,護着車輛往西川去。

    蜀道難行,路徑又不熟,一隊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東拐西彎,白走了多少冤枉路也無法計算。

    趕到白帝城時,劉備已經出兵,為雲長大報仇了。

    再由劉備命人将小孩送到成都,交到了趙雲的手中。

    趙雲拆開蠟丸中的書信一看,方知呂蒙在兵略四郡時,趙範觸柱而死,所遺一子,無人看養,送進了西川。

    趙雲像親生兒子一樣收養了這個小孩,并讓他與自己的兒子一起用功勤讀,不許習武。

    長子趙熊,便是趙範之子,等到趙雲去世後,趙熊就練成了一身武藝,文武雙全,随姜維九伐中原時,一馬一槍,威名遠揚。

    戰陽平時,相遇江東大将呂匡,便是呂蒙的小兒子,趙熊将他活捉後,念在呂蒙與己曾有這般恩義,就放走了呂匡。

    此乃後話。

     呂蒙又留下五千人馬守住桂陽,帶着潘璋、董襲、蔣欽、陳武、馬忠、朱然、糜芳、傅士仁等将,離了桂陽,欲往長沙等地。

    豈料打到了這個時候,長沙等地的守将聞風而降,真正是兵敗如山倒。

    前後隻費了半個月的時間,荊襄九郡除了襄陽以外,盡歸東吳所有。

    這襄陽為何不取?呂蒙考慮到吳魏聯兵,将此地留給曹操,也讓他得些好處,再者,襄陽一取,必定驚動關羽,所以暫且不取。

    呂蒙安置了各郡的守将以後,領兵回師荊州,孫權帶領文武出城迎接。

    從出兵到現在,荊襄之地先後已集中了三十萬人馬,呂蒙再從這些人馬中,調動十萬兵力分撥到各處加強防守,以備關羽一退下來争城奪地。

    一面從大牢中放出魏将于禁。

    一切就緒,呂蒙大起十五萬得勝之師,與孫權一起,圍剿關雲長,徹底消滅關羽手下的四十萬軍隊。

     卻說前方的關雲長,自從九月上半月呂蒙詐死,下半月呂範犒賞三軍以後,十月初就将荊州的二十萬人馬抽調到了襄樊之地。

    四十萬大軍集中在一處,人多嘴不少,耗去的糧草就像每天在搬山一樣。

    因此遣使到南郡去解糧二十萬石,打算籌足了糧草即刻進兵宛洛道。

    然而,局勢的變化大大出乎意料,關羽做夢也不會想到一座銅牆鐵壁似的荊州城,竟然失守得連個透氣聲都沒有,從十月初八到二十三日,僅僅半個月,堅固了八年的荊襄九郡喪失得幾乎寸土不剩。

    最可悲的是,各路探子有去無回,至今仍蒙在鼓裡。

     曹操在這場戰争中,充當了旁觀者的角色。

    他聽到呂蒙無病猝死的消息,便猜疑到了江東的用意,又見關羽毫無顧忌地抽調荊州重兵,更覺得關羽已經中了東吳之計。

    心裡暗暗高興,因為樊城解圍的日子為期不遠了,關羽再也不能北伐了。

    遂下令大隊向樊城推進,意在與關羽當面交談,傳遞荊州失守的消息給關羽,讓他可以早一些退兵,也免得他殺到宛洛道再收回去,徒勞往返。

    從大局來看,曹操與劉備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必欲剿滅漢劉而後快,但從個人感情來看,他一生中最敬重的卻是關雲長。

    因而,盡管關羽怎樣高叫&ldquo興漢滅曹&rdquo,又舉兵北伐,曹操總是避免同他當面接觸,幾番約東吳起兵就是這個道理。

    隻要關羽退兵,并不造成對中原的威脅,曹操就不會命人攻打他。

    故而他的心情一直是很矛盾的:荊州要取的,但關雲長是不能害的。

    十月中旬,大隊已抵樊城,離漢營相距三裡紮下營寨,深溝高壘,與關羽對峙。

    可是一紮下營,就令軍士挂出免戰牌,隻是閉營不戰。

     關羽等了許多天,不見糧草運到,心裡焦急。

    又見對面曹操親自提兵到來,倒又喜悅了起來:我本當待大糧到了再移師宛洛道,不想這老賊活得不耐煩,自來送死。

    那就不必多等了,邊戰邊等,兩相不誤。

    關羽求勝心切,令衆将領五萬人馬去魏營前設立旗門。

    他親自上馬執刀,獨立沙場。

     漢軍即刻向對面營頭上高喊:&ldquo魏軍聽了,我家關君侯在此,請魏王會話。

    &rdquo 魏軍立滿營牆,都是長弓強弩,對漢軍的叫喊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