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奪新野故友雙絕交 襲荊州君臣共議策
關燈
小
中
大
五關刀劈五将,劍刺卞熙,白馬坡斬顔良、誅文醜,古城劈蔡陽,戰長沙劈楊林,攻拔襄陽刀劈夏侯存,斬徐良是刀下最後一個。
别的大将一世殺多少人恐怕在數以百計以上,根本無法記清了,隻有關雲長,一來從不多殺一個無辜兵卒,二來從不斬殺下馬之将。
因此他殺多少人記得清清楚楚,無一遺漏,連姓名和次序也不會搞錯。
這些死在關羽手下的大将,即使沒有名聲也會變成名流千古了,後人隻要一提到關羽,也會聯想到這些人來。
在關羽刀下喪身的大将,除了文醜是用槍的,其餘都是用刀之将,這些人中欲在刀上稱王揚名的也不乏其人。
因此,關雲長稱得上是刀中之魁,蓋世無雙的了。
徐晃見兒子送命,怒不可遏,從此朋友變仇敵。
舉起大斧飛馬沖了過去。
&ldquo關某好無情義,徐晃來也!&rdquo一柄瑞金巨斧直向關羽頭頂蓋下。
關羽深知徐晃的功底,不敢懈怠,急起青龍大刀招架。
兩個都是紅臉,一個懷着報效天子、複興漢室的赤膽忠心,顯神威,一個顯出天下無敵的英雄氣概,更要為了死得不明不白的兒子出一口冤氣,露峥嵘,在沙場中央打成了一對,斧去刀來,刀劈斧砍,各不相讓。
兩邊旗門鼓聲擂急,呼聲漸高,&ldquo徐大都督厲害啊&hellip&hellip&rdquo &ldquo關君侯厲害啊&hellip&hellip&rdquo 兩個絕世名将足足戰了一百餘合,真個是昏天黑地,鬼驚神怕,打得不可開交。
徐晃終因力不勝任,武藝沒有關羽好,便圈馬抱斧而走。
旗門的張虎曾被關羽放過一次,又在燕城受過周倉的驚吓,深知黃臉關索的手段,因而見徐晃一退,料着抵擋不住,毫無戰心,掉頭就向新野城中逃去。
衆軍見他一走,全都似潮水一般退了下去。
關羽用手向前一招,舉着青龍刀随後縱馬追趕。
旗門下周倉、關平、關索、廖化等将,帶領漢軍沖了上去,跟在關羽之後,發一聲喊,&ldquo殺&mdash&mdash&rdquo向新野沖去。
周倉兩腿生風,早已趕在關羽的馬前跟定徐晃進了新野,揮動雙錘把魏軍打得招架不住。
關羽率領衆将從南門進去,把徐晃和張虎趕出了北門,逼迫他棄了新野逃往宛洛道。
關羽攻克新野城,便傳令住馬不追,守住四城關,又把被張虎遣散出去的滿城百姓招收回城,告示安民,一面打掃戰場,将徐良的屍體埋葬。
至來日,關羽安頓城關,帶領衆将和人馬又回到樊城外襄江老地方駐紮。
卻說徐晃從新野敗逃,所領将士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降的降,潰不成軍,五萬精兵所剩已不過半,逃到宛洛道,方始安下心來,便與張虎來到大營前,令守營軍士報向大帳。
徐晃素稱無敵上将,所領軍士一向行伍嚴肅,不料今日逃回竟是如此狼狽不堪,而且軍士七零八落,大出意料。
因而守營軍士不敢怠慢,知道徐晃一敗塗地遇到了強敵,急上大帳來見魏王:&ldquo禀千歲,徐晃大敗而歸,營前候見。
&rdquo 徐晃是曹操的心腹大将,因為他武藝高強,戰無不勝,視作自己手中的一塊王牌,總以為此番徐晃出兵,可以遏止關羽北上的氣焰,誰知也遭到了與别的大将一樣的後果,這使曹操愈加心神不安。
吩咐立即傳見。
徐晃得令,與張虎一起上帳,&ldquo千歲在上,徐晃拜見!&rdquo&ldquo罪将張虎叩見千歲!&rdquo &ldquo罷了!&rdquo曹操見徐晃隻帶了張虎回來,已覺情況不妙,問道:&ldquo公明,此番令爾樊城抵敵,如何兵敗至此?&rdquo 徐晃答道:&ldquo大軍到新野郊外,屯兵鵲尾山下,命張虎、樂琳分兵駐守新野、燕城,欲思與樊城取得聯系,三處互相接應,成為犄角之勢,擋住關雲長的北上之路。
不料被關平弟兄等人擒張虎,斬樂琳,反失新野、燕城二地。
某又思下調虎離山之計,賺回二城。
卻又被關羽馬前副将周倉智取燕城,關某統領大軍親臨新野,刀劈徐良。
某與關羽奮戰一百餘合,終因力不勝任,走馬失守新野。
某失地喪師實是有罪,請大王裁處!&rdquo說完,已是滿面羞漸,恨不能找個地洞鑽下去。
曹操聽了這一番經過,大驚失色,一則為樂進和徐晃失子感到悲痛,二來懼怕關雲長居然不減當年之勇,連連得勝。
想到此番大敗也是在所難免,因為關雲長正是銳氣旺盛的時候,不論誰去也準擋其鋒。
故而恕免了徐晃和張虎的罪過。
兩人謝過魏王,歸班站立。
心情靜下來以後,曹操自忖道:其實這次敗仗是可以避免的,都是司馬懿獻的計策,如今連東吳的人影都不見,反而弄得自己進退不得。
若是不再發兵,關羽以為我怯弱無能,要是再命人抵檔,恐也無濟于事。
預料關羽打了這幾次勝仗,不日就要向這裡趕來,這叫我如何抵擋呢?遂喚道:&ldquo仲達。
&rdquo 司馬懿從旁踏出,到曹操之前一拱到底,&ldquo千歲在上,某有禮。
&rdquo 曹操不無責備道:&ldquo孤久欲遷都,以避雲長北伐之鋒,皆是汝勸孤發兵抵敵。
如今又損兵數萬,折将數員。
事已至此,妝看如何為好?&rdquo 司馬懿多次觀察到曹操近年來的用兵已遠遠不及過去,畢竟年已六十四歲,精神面貌早不如往昔。
司馬鹉是個有野心的人,他要想到曹操歸了天再出人頭地,一步登天。
所以他所獻的計謀都有雙重用意,一方面要對曹操有利,一方面要對自己更有利。
總的一句話,不能使大魏的疆土受到削弱,為的是給自己今後的篡位打下基礎。
他想,曹操一天不如一天,就等于我的出頭日子近了,保住他的天下,就是為我積蓄實力。
如今要利用東吳的兵力來消滅關羽的精銳。
因此答道:&ldquo大王何必自擾。
前番結好孫權在先,今日又大敗至此,江東仍無消息。
大王正可借此修書一封,遺人送至秣陵,陳說利害,令其發兵。
倘若東吳發兵,關羽定是腹背受敵,某料其必收兵回守荊州。
其時大王從宛洛道進兵,一仗可定矣。
千歲意下如何?&rdquo 曹操對司馬懿看了又看:你的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可一旦做起來又穩吃敗仗,這是什麼原因呢?可你的話的确不錯呀,但孫權為何至今不發一兵一卒呢?曹操感到,數番出兵都遭到挫敗,關鍵在于沒有與東吳同時起兵。
要是有孫權牽制關羽,他就首尾不及相顧了。
曹操遂令司馬懿退下,立即修下一封書信,再一次發住東吳,說明發兵的利弊關系,勸他不要錯過機會。
為了能夠取得孫權的早日發兵,許下了一個大願,就是一且取了荊襄,就讓江東一統長江南北。
寫畢,遂呼道:&ldquo伯甯聽令。
&rdquo 滿寵從旁走出,&ldquo下官在。
&rdquo &ldquo汝從水道而進,徑往秣陵求見仲謀,務使江東早日發兵,以攻關某之後。
不得有誤!&rdquo &ldquo下官遵命。
&rdquo滿寵取了書信,自往江東而去。
曹操複命文人陳群趕往樊城告知曹仁,教他安心鎮守,牽制關羽,一旦有變,大軍從宛洛道趕來接應。
一切就緒,靜侯江東的消息。
且說江東的孫權盤踞在秣陵城中也在密切注視兩家征戰的情況。
秣陵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這座城是周朝年間造的,造這座城時,連下數十天大雨,坡磚不及運到,就以石代磚,砌築而成。
因此又稱為石頭城。
明朝洪武時,因曆年遭兵災,城牆多有損壞之處,為此朱元璋再修南京城。
而孫權從鎮江遷到南京時,也曾整修過城牆,因而稱之為初修南京城。
卻說這
别的大将一世殺多少人恐怕在數以百計以上,根本無法記清了,隻有關雲長,一來從不多殺一個無辜兵卒,二來從不斬殺下馬之将。
因此他殺多少人記得清清楚楚,無一遺漏,連姓名和次序也不會搞錯。
這些死在關羽手下的大将,即使沒有名聲也會變成名流千古了,後人隻要一提到關羽,也會聯想到這些人來。
在關羽刀下喪身的大将,除了文醜是用槍的,其餘都是用刀之将,這些人中欲在刀上稱王揚名的也不乏其人。
因此,關雲長稱得上是刀中之魁,蓋世無雙的了。
徐晃見兒子送命,怒不可遏,從此朋友變仇敵。
舉起大斧飛馬沖了過去。
&ldquo關某好無情義,徐晃來也!&rdquo一柄瑞金巨斧直向關羽頭頂蓋下。
關羽深知徐晃的功底,不敢懈怠,急起青龍大刀招架。
兩個都是紅臉,一個懷着報效天子、複興漢室的赤膽忠心,顯神威,一個顯出天下無敵的英雄氣概,更要為了死得不明不白的兒子出一口冤氣,露峥嵘,在沙場中央打成了一對,斧去刀來,刀劈斧砍,各不相讓。
兩邊旗門鼓聲擂急,呼聲漸高,&ldquo徐大都督厲害啊&hellip&hellip&rdquo &ldquo關君侯厲害啊&hellip&hellip&rdquo 兩個絕世名将足足戰了一百餘合,真個是昏天黑地,鬼驚神怕,打得不可開交。
徐晃終因力不勝任,武藝沒有關羽好,便圈馬抱斧而走。
旗門的張虎曾被關羽放過一次,又在燕城受過周倉的驚吓,深知黃臉關索的手段,因而見徐晃一退,料着抵擋不住,毫無戰心,掉頭就向新野城中逃去。
衆軍見他一走,全都似潮水一般退了下去。
關羽用手向前一招,舉着青龍刀随後縱馬追趕。
旗門下周倉、關平、關索、廖化等将,帶領漢軍沖了上去,跟在關羽之後,發一聲喊,&ldquo殺&mdash&mdash&rdquo向新野沖去。
周倉兩腿生風,早已趕在關羽的馬前跟定徐晃進了新野,揮動雙錘把魏軍打得招架不住。
關羽率領衆将從南門進去,把徐晃和張虎趕出了北門,逼迫他棄了新野逃往宛洛道。
關羽攻克新野城,便傳令住馬不追,守住四城關,又把被張虎遣散出去的滿城百姓招收回城,告示安民,一面打掃戰場,将徐良的屍體埋葬。
至來日,關羽安頓城關,帶領衆将和人馬又回到樊城外襄江老地方駐紮。
卻說徐晃從新野敗逃,所領将士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降的降,潰不成軍,五萬精兵所剩已不過半,逃到宛洛道,方始安下心來,便與張虎來到大營前,令守營軍士報向大帳。
徐晃素稱無敵上将,所領軍士一向行伍嚴肅,不料今日逃回竟是如此狼狽不堪,而且軍士七零八落,大出意料。
因而守營軍士不敢怠慢,知道徐晃一敗塗地遇到了強敵,急上大帳來見魏王:&ldquo禀千歲,徐晃大敗而歸,營前候見。
&rdquo 徐晃是曹操的心腹大将,因為他武藝高強,戰無不勝,視作自己手中的一塊王牌,總以為此番徐晃出兵,可以遏止關羽北上的氣焰,誰知也遭到了與别的大将一樣的後果,這使曹操愈加心神不安。
吩咐立即傳見。
徐晃得令,與張虎一起上帳,&ldquo千歲在上,徐晃拜見!&rdquo&ldquo罪将張虎叩見千歲!&rdquo &ldquo罷了!&rdquo曹操見徐晃隻帶了張虎回來,已覺情況不妙,問道:&ldquo公明,此番令爾樊城抵敵,如何兵敗至此?&rdquo 徐晃答道:&ldquo大軍到新野郊外,屯兵鵲尾山下,命張虎、樂琳分兵駐守新野、燕城,欲思與樊城取得聯系,三處互相接應,成為犄角之勢,擋住關雲長的北上之路。
不料被關平弟兄等人擒張虎,斬樂琳,反失新野、燕城二地。
某又思下調虎離山之計,賺回二城。
卻又被關羽馬前副将周倉智取燕城,關某統領大軍親臨新野,刀劈徐良。
某與關羽奮戰一百餘合,終因力不勝任,走馬失守新野。
某失地喪師實是有罪,請大王裁處!&rdquo說完,已是滿面羞漸,恨不能找個地洞鑽下去。
曹操聽了這一番經過,大驚失色,一則為樂進和徐晃失子感到悲痛,二來懼怕關雲長居然不減當年之勇,連連得勝。
想到此番大敗也是在所難免,因為關雲長正是銳氣旺盛的時候,不論誰去也準擋其鋒。
故而恕免了徐晃和張虎的罪過。
兩人謝過魏王,歸班站立。
心情靜下來以後,曹操自忖道:其實這次敗仗是可以避免的,都是司馬懿獻的計策,如今連東吳的人影都不見,反而弄得自己進退不得。
若是不再發兵,關羽以為我怯弱無能,要是再命人抵檔,恐也無濟于事。
預料關羽打了這幾次勝仗,不日就要向這裡趕來,這叫我如何抵擋呢?遂喚道:&ldquo仲達。
&rdquo 司馬懿從旁踏出,到曹操之前一拱到底,&ldquo千歲在上,某有禮。
&rdquo 曹操不無責備道:&ldquo孤久欲遷都,以避雲長北伐之鋒,皆是汝勸孤發兵抵敵。
如今又損兵數萬,折将數員。
事已至此,妝看如何為好?&rdquo 司馬懿多次觀察到曹操近年來的用兵已遠遠不及過去,畢竟年已六十四歲,精神面貌早不如往昔。
司馬鹉是個有野心的人,他要想到曹操歸了天再出人頭地,一步登天。
所以他所獻的計謀都有雙重用意,一方面要對曹操有利,一方面要對自己更有利。
總的一句話,不能使大魏的疆土受到削弱,為的是給自己今後的篡位打下基礎。
他想,曹操一天不如一天,就等于我的出頭日子近了,保住他的天下,就是為我積蓄實力。
如今要利用東吳的兵力來消滅關羽的精銳。
因此答道:&ldquo大王何必自擾。
前番結好孫權在先,今日又大敗至此,江東仍無消息。
大王正可借此修書一封,遺人送至秣陵,陳說利害,令其發兵。
倘若東吳發兵,關羽定是腹背受敵,某料其必收兵回守荊州。
其時大王從宛洛道進兵,一仗可定矣。
千歲意下如何?&rdquo 曹操對司馬懿看了又看:你的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可一旦做起來又穩吃敗仗,這是什麼原因呢?可你的話的确不錯呀,但孫權為何至今不發一兵一卒呢?曹操感到,數番出兵都遭到挫敗,關鍵在于沒有與東吳同時起兵。
要是有孫權牽制關羽,他就首尾不及相顧了。
曹操遂令司馬懿退下,立即修下一封書信,再一次發住東吳,說明發兵的利弊關系,勸他不要錯過機會。
為了能夠取得孫權的早日發兵,許下了一個大願,就是一且取了荊襄,就讓江東一統長江南北。
寫畢,遂呼道:&ldquo伯甯聽令。
&rdquo 滿寵從旁走出,&ldquo下官在。
&rdquo &ldquo汝從水道而進,徑往秣陵求見仲謀,務使江東早日發兵,以攻關某之後。
不得有誤!&rdquo &ldquo下官遵命。
&rdquo滿寵取了書信,自往江東而去。
曹操複命文人陳群趕往樊城告知曹仁,教他安心鎮守,牽制關羽,一旦有變,大軍從宛洛道趕來接應。
一切就緒,靜侯江東的消息。
且說江東的孫權盤踞在秣陵城中也在密切注視兩家征戰的情況。
秣陵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這座城是周朝年間造的,造這座城時,連下數十天大雨,坡磚不及運到,就以石代磚,砌築而成。
因此又稱為石頭城。
明朝洪武時,因曆年遭兵災,城牆多有損壞之處,為此朱元璋再修南京城。
而孫權從鎮江遷到南京時,也曾整修過城牆,因而稱之為初修南京城。
卻說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