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劉太守巧阻雲長 關雲長險劈秦琪

關燈
第十一回劉太守巧阻雲長關雲長險劈秦琪 雲長過了荥陽關,帶着胡班走不到多遠,胡班突然向雲長告退。

     胡班:&ldquo小人多蒙君侯寬恩,收留了我。

    但我雖無家眷,君侯亦明白,我尚有二老在堂。

    此番投順君侯,我乃遵照老父之言棄暗投明。

    但在荥陽關,君侯斬了王植,這事情必然被曹操知道,那我父母就住在許都附近的郊外,對二老有着性命的危險。

    為此,并不是小人三心二意,請君侯先走一步,由小人混過四關,去到家鄉,請老父遷居别處,逃免其災,然後小人定來冀州拜見君侯,馬前效力,望請君侯應允,小人感激!&rdquo 關羽:&ldquo爾知孝道,某豈能不允。

    但你回進四關,路上須要謹慎。

    某在冀州等候爾的到來!&rdquo 胡班:&ldquo謝君侯!&rdquo 雲長就命華吉在箱籠中拿出一些銀兩,交給胡班以作盤費。

    胡班辭謝君侯,然後轉身就跑。

    所說他路徑熟悉,終于回到了家鄉,進莊見了父母。

    老父胡華見子回家,問他:&ldquo可曾遇到君侯?&rdquo胡班向老父&mdash一告禀。

    老父大怒道:&ldquo爾能見到君侯,亦非容易之事,既已收留了你,何必再思回家!&rdquo胡班說明:&ldquo為了二老的安全。

    &rdquo胡華對兒子說:&ldquo你亦非曹操的要人,更不是朝廷的大官,曹操決不會來尋找我們。

    即使避難,我自有主張。

    你要明白,下次再要見到君侯,恐怕不是那麼容易的了。

    你與我當天回去追趕君侯。

    &rdquo胡班的老母聽了,就命自己的兒子,&ldquo既已到來,就在家中耽擱一宵,多帶一些銀兩在身,以防萬一,明日再行動身。

    &rdquo胡班到了明天,聽父母之言,複返追趕君侯。

     事實上不出他父胡華所料,在前半部《三國》中,劉關張确實東蕩西殺,少有安身之地,加上在這時代,交通甚是不便,通信更其困難,因此胡班要到張飛下川的時候再行出場。

    胡員外待兒子一走之後,他就從胡家莊遷居到襄陽郊外,也在後書再提。

     再說,關将軍在一路之上可稱很少休息,到今天離開滑州關并不太遠了。

    君侯在馬上心中暗暗盤算,四關将被我所殺,滑州關上守将秦琪聽說是當今刀祖宗蔡陽的外甥,蔡老與我向來不睦。

    雲長想,我應該避免與秦琪的接觸,萬一傷了他,豈不是又多了一個不必要的冤家嗎?尤其滑州關與荥陽關相同,可以在關外繞過城去,這條大道便叫延津道。

    因為黃河兩岸渡口很多,前番在黃河對岸延津道上救過曹操。

    但是在黃河之内同樣也稱為延津道。

    在延津渡口,聽說有一位滑州關的太守,是個文人,名叫劉延,我前番除去文醜,同樣保全了他渡口的安全。

    今日請他辦些船隻,想必他定能相助。

    隻要擺渡過黃河,可以說已經脫離了五關,過了曹操的地界。

    關将軍打定主意,命家将把車輛走向延津大道而去。

     但是,探馬已經往延津渡口大營,向太守劉延禀報。

    劉太守聽說雲長不别而行,四關斬了五将,現在不走滑州關,向我大營而來。

    心想,姓關的果真聰敏,他知道滑州關的秦琪本領高強,恐怕不能取勝,所以來欺侮我這個文人。

    哪怕現在去通知秦将軍也來不及了,我根本無法阻擋他。

    前守關的太守都為丞相而死,我要是放他過去,豈不要被丞相治罪嗎?劉延急得在大營中手足無措。

    畢竟是個文人,常言道:&ldquo文能克武,柔能克剛。

    &rdquo被他想到了一個笑裡藏刀的方法。

    立即命手下準備一席酒菜挑在後面,自己上馬執鞭,帶了一席酒,前來迎接關将軍。

    沒有走到三裡之遙,隻見前邊車輪滾滾,家将左右擁護,關将軍在馬上緩緩行來。

    太守劉延立即飛馬趕奔上前,對将軍滿面笑容地說:&ldquo啊!來者關君侯,下官尚未遠接,馬上有禮了!&rdquo 關将軍見到劉延趕來迎接,心想,對一個文人更要客氣。

    所以将龍刀架好,馬上回禮。

     關羽:&ldquo關某何德,有勞太守遠迎?萬萬不敢,關某回禮了!&rdquo說罷,将軍的龍馬已經繞到了車輛之前。

     劉延心中一切明白。

    但是他裝作不懂的樣子,問雲長:&ldquo下官請問君侯,車輛上是哪一個?&rdquo 關羽:&ldquo二位皇嫂!&rdquo 劉延:&ldquo君侯與皇嫂,莫非從許都而來?&rdquo 關羽:&ldquo冀州尋兄,保二嫂已過四關。

    如今來到太守的大營,欲請太守準備一、二條船隻,關某渡得黃河,下回補報!&rdquo 關将軍因為一路上費了許多口舌,都是弄得不歡而散。

    如今到此延津渡,他并不是來欺侮你一個文人,一是想必你已得報,所以對路憑之事,這種已成為廢話,不必多此一舉。

    二則前番我解了你之圍,你亦理該為我效勞一些。

     劉延聽完雲長的話,心中明白:果真紅臉要渡過黃河。

    而且聽他說話,并不十分客氣,因為料我這文人也無可奈何于他。

    好得我早已準備對付你的說話,一面裝得恭維的樣子對雲長說:&ldquo下官方知君侯為了尋兄到來,真是可敬可佩。

    所說辦二條船隻,此乃小事,下官理當從命。

    請君侯隻管過去!但時光尚早,君侯請看,下官早準備酒肴一席,請君侯到渡口大營,下官為君侯送行,待等酒罷之後,請君侯渡得黃河,不知意下如何?&rdquo 雲長想,到底是文人,禮貌到家。

    我倒并不是想要吃你什麼酒,主要過了你大營之後,我就可以結束這五關。

    的确可以小休一下。

    所以,将軍向劉延道謝:&ldquo太守想得周到。

    關某定然領情,太守請了!&rdquo 雲長與他并馬而行。

    車輛在後跟随。

    挑酒的弟兄匆匆走在前頭。

    其實劉延想,要是被你過了我的地界,我還能活命麼!事到如今,快把我想好的說話對雲長談。

    因此,他在馬上對将軍把手一拱,笑道:&ldquo君侯真是五常俱全,下官欽佩!&rdquo 關将軍聽到突如其來的贊揚,倒是意料不到,所說一個人一生要做到一個字已很不凡,你卻說我五常俱全,倒要請教一下。

    因為關将軍生平不喜歡言過其實,開口就問太守:&ldquo請教何謂五常?&rdquo 劉延:&ldquo乃仁義禮智信也!如今君侯是仁義禮智明!&rdquo 将軍一聽,感到奇怪,誰個不知五常乃是仁義禮智信,你為何把最後一個信字改為明字?倒要問個明白:&ldquo某仁在哪裡?&rdquo 劉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