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贲主旨廖化強突圍 信讒言劉封拒發兵
關燈
小
中
大
殺出了一條血路。
毫無阻擋地來到了四營前,擡頭見此營上高飄着糜芳、傅士仁的旗幟,頓時怒滿胸膛,氣沖霄漢,暗想,若不是這兩個叛賊獻了南郡,還不至于會敗到這麥城來,未讨救兵,先斬奸賊,以消我心頭之恨!潑馬直往營中撞去,可哪裡見糜、傅二人的影子。
原來糜芳聽到前邊的殺聲,便知麥城有人殺出。
見前面三營皆已沖散,大吃一驚,想自己的本領遠不及董襲等人,他們尚且抵擋不住,怎可出戰迎敵?做了虧心事必然膽怯,便與傅士仁道:漢将殺到,定是勇不可當。
我等獻城納降,将遭其難,不如暫避鋒芒,保全性命為上。
傅士仁道:&ldquo若是吳侯問罪,怎樣交代?&rdquo糜芳道:&ldquo我等武藝一般,因此守在最後一營。
雙将突圍而出,并非全是你我之罪。
何必自去送死!&rdquo二人便悄然躲在側營之中,觀察來将。
見飛馬而至的原是廖化,殺得滿頭大汗,卻是銳不可擋,隻得由他沖營。
廖化毫不費力地沖出了四營,直奔上庸方向。
趕出三裡之外,扣住戰馬,回頭見麥城已在隐約之中,似乎還能看到關平等人在觀望自己,便架刀圈馬,遙向麥城拱手,高聲叫道:&ldquo躍馬闖四營,上庸讨救兵。
諸位保重,廖化去也!&rdquo然後提刀掉馬,&ldquo馬兒快走!&rdquo塵埃起處,廖化飛馬而去。
前後四座鐵箍般的營寨,不到半個時辰,皆被廖化沖破。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隻有速戰速決,時間一長,定遭圍困,而且必定戰死。
卻說趙累和王甫送走了廖化,急來南門觀戰。
見關平掉馬,便開城接入,緊閉關廂。
諸将站立城牆之上,遠眺西門外的動靜。
廖化奮戰董襲,諸将還能看清。
一待廖化沖進吳營,便分不清人在何處。
隻要聽得喊殺之聲,便可斷定廖化尚在激戰,諸将之心都懸在嗓門之中。
殺聲漸漸遠去,慢慢地稀落下來,直至完全停止。
舉目遠眺,隻見第四座營寨之外,塵頭滾動處,一個黑點消失在視野之中。
諸将方才将懸着的心放了下來,敬佩之意油然升起。
這意味着麥城有救了。
關平與大家下了關廂,向關羽報集了廖化的情況。
關羽也因此而略松了一口氣。
吳軍被廖化連沖四營,一時轟動,消息傳到呂蒙的大帳之中,衆文武驚駭不已,料是關羽命人去各處求救。
呂蒙想,如果是趕往西川的話,往返在一月以上,量此小小的麥城能屯多少糧草,哪裡等得及西川的救兵到此。
必是就近讨取救兵,以解燃眉之急。
呂蒙即命徐盛、丁奉二将引領一萬人馬,迅速追趕沖出西關的漢将,将他處死在半道之上,要是趕他不上,離麥城十裡下寨,以防救兵趕到。
徐、丁二将接令引軍而去,一追就追了二十餘裡,哪裡有什麼漢将,早已影蹤全無。
便回到離城十裡處按下營頭,等待漢軍的救援趕到厮殺。
呂蒙撥付了徐、丁二人去後,想起諸葛瑾的回報是:關羽甯死不降,願與麥城同存共亡。
便覺得不能再這樣等下去了,而應該極早将他除去。
遂與衆文武商議取城擒關羽之事。
一旁呂範閃出道:&ldquo大都督,下官以為,關羽兵少,必不從大道而走。
麥城北關之外有一峻險小路,名謂夾石道,必從此路而去。
目今風雪交加,道路阻隔,都督可令二将引精兵數千伏于關外二十裡。
彼軍至,不可與迎,隻可随後掩殺,彼軍定無戰心。
卻令數百小卒伏于山僻小路,關某可擒也。
今遣将士各門攻打,隻空北門,待其出走。
&rdquo 呂範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關雲長目前的處境是糧草不足,兵薄将少,要是大軍通近麥城,又故意不圍北門。
盡管關羽一生不喜走小道,但是在這生死關頭,料他不得不挺而走險。
因而在北門外設下伏兵,生擒關羽就猶如在掌握之中了。
呂蒙深覺此話有理,傳令大隊向麥城全面推近,離城關二箭之地紮下營頭。
然後命潘璋和馬忠帶領三千人馬,去北門外夾石小道上暗暗埋伏,設下七道絆馬索,軍士盡皆隐蔽到山坳之中,等候關魏殺出。
分付完畢,呂蒙令軍士去西門外收拾李氏弟兄的屍體,号令三軍不可輕敵,以防城中再有漢将拚死殺出。
卻說廖化沖出了四重吳營以後,又趕了一陣路,見暮霭初升,天色已晚,下馬吃了些幹糧和水,将戰馬喂了飼料,稍事休息,然後趁着天光未盡,繼續趕路。
沿着大道可不知走了多少路,過了多少時間,覺得人困馬乏了,就在道旁的一片樹林之中停下,拴上戰馬,自己靠着樹幹合上了眼。
一覺醒來,東方已露出魚肚白色,又喂好戰馬,自己吃飽了肚子,跨上戰馬躍上大道,直奔上庸而去。
第二天的傍晚時分,趕完了二百多裡路,來到上庸關。
遠遠望去,見城關上漢旗高飄,中間一面大旗寫着&ldquo大漢北林定侯,上庸守将,房陵刺史,副将軍劉&rdquo,一旁還有一面旗上寫着&ldquo上庸副将軍孟&rdquo,無數旗幡,臨風飄展。
廖化想,這兩人就是劉封和孟達了,這是何等的平靜和安全啊!我拚着命趕到這兒,總算不負主命。
隻要進得關廂,即刻可以領兵趕回,主人還有收複荊襄的可能。
上庸早已探到了荊襄失守的消息,劉封也深為關羽目前的困境擔憂。
隻是路遠迢迢,未可輕出。
因此隻令軍士嚴守城關,以防曹操來攻,東吳來犯。
城關的守軍聽到了這個消息倒也日夜提防,不敢懈怠。
這一日,守軍都在議論:&ldquo我的哥,荊州失守了,不知君侯困在麥城之中安危如何,我家小千歲要否發兵前去營救?&rdquo有人應答道:&ldquo關君侯遭困,卻無人來告急,小千歲豈肯擅自發兵?料想關君侯在麥城中不妨事的。
&rdquo又有人反駁道:&ldquo唉!豈可這般猜測,荊襄盡失,東吳必是四面圍住,君侯沖突不出,故而無人到此。
&rdquo正在議論之間,見城外飛馬跑來一員戰将,卻不知來人是誰,城關上個個劍拔弩張,嚴陣以待,大喝道:&ldquo來者何人,速速住馬!&rdquo 廖化馳近關廂,将馬扣住,因為大家都不認識這位廖将軍,故而廖化也很自覺,仰面向上喊道:&ldquo軍士們,不要放箭,某乃君侯麾下廖化是也。
奉命前來上庸求救,請速速開放關庸,待某進見公子劉封,讨取救兵回救君侯。
&rdquo 剛剛還在議論君侯的處境,立即就有人來求救。
但關前此人是不是君侯手卞的廖化,沒一人可以斷定。
因此又不放心地诘問道。
&ldquo從何而來?&rdquo &ldquo廖化殺出重圍,從麥城趕到此關。
各位速速禀知公子,廖化心急如焚,君侯處身于水火之中,刻不容緩!&rdquo 守軍見他急成這個樣子,便道:&ldquo既是廖将軍,等候片刻,待我等禀報。
&rdquo 此時正是晚膳時分,堂上無人,小卒就在堂前擊起鼓來,&ldquo咚,咚,咚&rdquo三聲鼓響,驚動了滿城軍士。
劉封正與孟達在内堂叙話。
他是建安十二年投到劉備膝下的,當時徐庶助劉備奪取了樊城,勸降了太守劉泌,太守的外甥原叫寇封,因劉備收他為螟蛉之子,從此改為劉封。
劉備以前因無子嗣,對他愛如親生,即使有了劉禅以後,對他仍是視同己子。
後平定兩川,晉為漢中王,欲立劉封為世子,被群臣勸住。
因此,嘉封劉封為北林定侯,鎮守上庸、房睦等要塞。
劉封今年三十一歲,隻因
毫無阻擋地來到了四營前,擡頭見此營上高飄着糜芳、傅士仁的旗幟,頓時怒滿胸膛,氣沖霄漢,暗想,若不是這兩個叛賊獻了南郡,還不至于會敗到這麥城來,未讨救兵,先斬奸賊,以消我心頭之恨!潑馬直往營中撞去,可哪裡見糜、傅二人的影子。
原來糜芳聽到前邊的殺聲,便知麥城有人殺出。
見前面三營皆已沖散,大吃一驚,想自己的本領遠不及董襲等人,他們尚且抵擋不住,怎可出戰迎敵?做了虧心事必然膽怯,便與傅士仁道:漢将殺到,定是勇不可當。
我等獻城納降,将遭其難,不如暫避鋒芒,保全性命為上。
傅士仁道:&ldquo若是吳侯問罪,怎樣交代?&rdquo糜芳道:&ldquo我等武藝一般,因此守在最後一營。
雙将突圍而出,并非全是你我之罪。
何必自去送死!&rdquo二人便悄然躲在側營之中,觀察來将。
見飛馬而至的原是廖化,殺得滿頭大汗,卻是銳不可擋,隻得由他沖營。
廖化毫不費力地沖出了四營,直奔上庸方向。
趕出三裡之外,扣住戰馬,回頭見麥城已在隐約之中,似乎還能看到關平等人在觀望自己,便架刀圈馬,遙向麥城拱手,高聲叫道:&ldquo躍馬闖四營,上庸讨救兵。
諸位保重,廖化去也!&rdquo然後提刀掉馬,&ldquo馬兒快走!&rdquo塵埃起處,廖化飛馬而去。
前後四座鐵箍般的營寨,不到半個時辰,皆被廖化沖破。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隻有速戰速決,時間一長,定遭圍困,而且必定戰死。
卻說趙累和王甫送走了廖化,急來南門觀戰。
見關平掉馬,便開城接入,緊閉關廂。
諸将站立城牆之上,遠眺西門外的動靜。
廖化奮戰董襲,諸将還能看清。
一待廖化沖進吳營,便分不清人在何處。
隻要聽得喊殺之聲,便可斷定廖化尚在激戰,諸将之心都懸在嗓門之中。
殺聲漸漸遠去,慢慢地稀落下來,直至完全停止。
舉目遠眺,隻見第四座營寨之外,塵頭滾動處,一個黑點消失在視野之中。
諸将方才将懸着的心放了下來,敬佩之意油然升起。
這意味着麥城有救了。
關平與大家下了關廂,向關羽報集了廖化的情況。
關羽也因此而略松了一口氣。
吳軍被廖化連沖四營,一時轟動,消息傳到呂蒙的大帳之中,衆文武驚駭不已,料是關羽命人去各處求救。
呂蒙想,如果是趕往西川的話,往返在一月以上,量此小小的麥城能屯多少糧草,哪裡等得及西川的救兵到此。
必是就近讨取救兵,以解燃眉之急。
呂蒙即命徐盛、丁奉二将引領一萬人馬,迅速追趕沖出西關的漢将,将他處死在半道之上,要是趕他不上,離麥城十裡下寨,以防救兵趕到。
徐、丁二将接令引軍而去,一追就追了二十餘裡,哪裡有什麼漢将,早已影蹤全無。
便回到離城十裡處按下營頭,等待漢軍的救援趕到厮殺。
呂蒙撥付了徐、丁二人去後,想起諸葛瑾的回報是:關羽甯死不降,願與麥城同存共亡。
便覺得不能再這樣等下去了,而應該極早将他除去。
遂與衆文武商議取城擒關羽之事。
一旁呂範閃出道:&ldquo大都督,下官以為,關羽兵少,必不從大道而走。
麥城北關之外有一峻險小路,名謂夾石道,必從此路而去。
目今風雪交加,道路阻隔,都督可令二将引精兵數千伏于關外二十裡。
彼軍至,不可與迎,隻可随後掩殺,彼軍定無戰心。
卻令數百小卒伏于山僻小路,關某可擒也。
今遣将士各門攻打,隻空北門,待其出走。
&rdquo 呂範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關雲長目前的處境是糧草不足,兵薄将少,要是大軍通近麥城,又故意不圍北門。
盡管關羽一生不喜走小道,但是在這生死關頭,料他不得不挺而走險。
因而在北門外設下伏兵,生擒關羽就猶如在掌握之中了。
呂蒙深覺此話有理,傳令大隊向麥城全面推近,離城關二箭之地紮下營頭。
然後命潘璋和馬忠帶領三千人馬,去北門外夾石小道上暗暗埋伏,設下七道絆馬索,軍士盡皆隐蔽到山坳之中,等候關魏殺出。
分付完畢,呂蒙令軍士去西門外收拾李氏弟兄的屍體,号令三軍不可輕敵,以防城中再有漢将拚死殺出。
卻說廖化沖出了四重吳營以後,又趕了一陣路,見暮霭初升,天色已晚,下馬吃了些幹糧和水,将戰馬喂了飼料,稍事休息,然後趁着天光未盡,繼續趕路。
沿着大道可不知走了多少路,過了多少時間,覺得人困馬乏了,就在道旁的一片樹林之中停下,拴上戰馬,自己靠着樹幹合上了眼。
一覺醒來,東方已露出魚肚白色,又喂好戰馬,自己吃飽了肚子,跨上戰馬躍上大道,直奔上庸而去。
第二天的傍晚時分,趕完了二百多裡路,來到上庸關。
遠遠望去,見城關上漢旗高飄,中間一面大旗寫着&ldquo大漢北林定侯,上庸守将,房陵刺史,副将軍劉&rdquo,一旁還有一面旗上寫着&ldquo上庸副将軍孟&rdquo,無數旗幡,臨風飄展。
廖化想,這兩人就是劉封和孟達了,這是何等的平靜和安全啊!我拚着命趕到這兒,總算不負主命。
隻要進得關廂,即刻可以領兵趕回,主人還有收複荊襄的可能。
上庸早已探到了荊襄失守的消息,劉封也深為關羽目前的困境擔憂。
隻是路遠迢迢,未可輕出。
因此隻令軍士嚴守城關,以防曹操來攻,東吳來犯。
城關的守軍聽到了這個消息倒也日夜提防,不敢懈怠。
這一日,守軍都在議論:&ldquo我的哥,荊州失守了,不知君侯困在麥城之中安危如何,我家小千歲要否發兵前去營救?&rdquo有人應答道:&ldquo關君侯遭困,卻無人來告急,小千歲豈肯擅自發兵?料想關君侯在麥城中不妨事的。
&rdquo又有人反駁道:&ldquo唉!豈可這般猜測,荊襄盡失,東吳必是四面圍住,君侯沖突不出,故而無人到此。
&rdquo正在議論之間,見城外飛馬跑來一員戰将,卻不知來人是誰,城關上個個劍拔弩張,嚴陣以待,大喝道:&ldquo來者何人,速速住馬!&rdquo 廖化馳近關廂,将馬扣住,因為大家都不認識這位廖将軍,故而廖化也很自覺,仰面向上喊道:&ldquo軍士們,不要放箭,某乃君侯麾下廖化是也。
奉命前來上庸求救,請速速開放關庸,待某進見公子劉封,讨取救兵回救君侯。
&rdquo 剛剛還在議論君侯的處境,立即就有人來求救。
但關前此人是不是君侯手卞的廖化,沒一人可以斷定。
因此又不放心地诘問道。
&ldquo從何而來?&rdquo &ldquo廖化殺出重圍,從麥城趕到此關。
各位速速禀知公子,廖化心急如焚,君侯處身于水火之中,刻不容緩!&rdquo 守軍見他急成這個樣子,便道:&ldquo既是廖将軍,等候片刻,待我等禀報。
&rdquo 此時正是晚膳時分,堂上無人,小卒就在堂前擊起鼓來,&ldquo咚,咚,咚&rdquo三聲鼓響,驚動了滿城軍士。
劉封正與孟達在内堂叙話。
他是建安十二年投到劉備膝下的,當時徐庶助劉備奪取了樊城,勸降了太守劉泌,太守的外甥原叫寇封,因劉備收他為螟蛉之子,從此改為劉封。
劉備以前因無子嗣,對他愛如親生,即使有了劉禅以後,對他仍是視同己子。
後平定兩川,晉為漢中王,欲立劉封為世子,被群臣勸住。
因此,嘉封劉封為北林定侯,鎮守上庸、房睦等要塞。
劉封今年三十一歲,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