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趙子龍槍挑韓浩 諸葛亮火燒博望
關燈
小
中
大
侯惇:&ldquo退下!&rdquo
乙兵:&ldquo是!&rdquo
夏侯惇一聽,劉備果真在裡面,看來他無能抵抗,因此離開新野躲避在這裡。
我奉叔父曹操之命,主要就是來捉他們君臣兩個,讓我大隊進山套圍困孤山,料他們君臣插翅也難飛。
夏侯惇不加思考,便果斷地傳他的将令:&rdquo來!傳本督将令,大隊全沖!&rdquo 十萬兵就死在他一個&ldquo沖&rdquo字上。
稱到沖,就是說不論遇到什麼障礙都要往前進。
傳令官立即敲鑼傳令:&ldquo呔!大都督有令,大隊全沖!&rdquo 頃刻間殺聲四起,戰鼓隆隆,炮聲響亮,号聲響徹九霄,刀槍旗幡舉得象森林一般,排山倒海,勢不可當。
夏侯惇正要縱馬進山套,被旁邊的李典順手扣住了他的馬匹。
夏侯惇轉過頭來便問:&ldquo李将軍,緣何把本督的龍馬攔阻?&rdquo 李典:&ldquo都督,你好枉空!&rdquo 夏侯惇:&ldquo枉空在哪裡?&rdquo 李典:&ldquo你忘了丞相兵書上講得清清楚楚:較狹處須防火,低處流水沖,樹木森森謹防火攻。
你看博望坡裡頭樹木興旺,茅草叢叢,難道你不怕中敵人的計嗎?&rdquo 俗語說: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傷邦。
李典确是個聰明人,孔明的火攻險些被他幾句話道破了計謀。
因為曹操是個《三國》中的軍政家,他獨創了一本兵書,今後被西川賢士張松所燒去,日後再提。
但是曹操命令部下都要讀他的兵書,讀熟之後戰場上可以避免很多損失。
因為他是彙集了自己數十年的經驗。
夏侯惇聽到李典背着丞相兵書上的幾句要領,他立即傳令:&ldquo大隊停下!&rdquo 整個隊伍停止了前進。
夏侯惇複返看着裡邊的地形,想着兵書上的幾句要領,再對李典看看,心想,兵書是要讀的,但變化無窮,要是為了裡面樹木茅草興旺,就放棄了捉拿劉備、諸葛亮的良機,單憑這一點理由我豈能在曹操面前繳令?萬一丞相問道,你遠道而去,可曾遇到劉備、諸葛亮?我回答,地勢可怕,恐怕中埋伏,所以回來了。
曹操要問,你可曾發現敵人的埋伏?我回答,沒有。
這樣的答複不僅有罪,而且要殺的。
這便是臨陣退縮,探事不明,不要說我是一個主将,即使一個小卒同樣有罪。
照你李典的這種說法,隻要敵人躲藏在地形可怕的地方,你就可以避而不進,這樣還象一個帶兵的将領嗎?看來你被兵書吓偏了心。
劉備一向孤窮,哪來這點力量來抵擋我十萬大軍?充其量,諸葛亮把劉備放在這可怕的博望坡裡,要想借此險惡的地勢來吓退我夏侯十萬人馬?!你李典的說話,聽來好象謹慎用兵,其實恰巧是中了諸葛亮的疑兵退敵之計。
再說他們的白袍小将也在裡面,即使有火,不是同樣也要被燒死嗎?而且韓浩他先鋒将已是一馬當先,我身為一家都督,反而畏縮不前,豈不被他人所笑?他想到這裡,回答李典說道:&ldquo李将軍,你的膽子太小了。
常言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劉備、諸葛亮躲在裡面。
哪有不進之理?你若膽懼,留在外面,由本督帶兵前往。
&rdquo 這家夥自以為富有經驗,還要訓斥李典。
說什麼&ldquo不入虎穴,焉得虎子&rdquo。
誰知道,&ldquo虎子&rdquo未得着,叫你火裡去兜個圈子。
李典聽夏侯惇說他膽小,要他留在外面。
他想:曹操命令我為副将,就是要我在緊要關頭指點于你。
可是,你不聽,大權在你手中,真是沒有辦法。
因此,火燒博望之後回去繳令,罪名是夏侯惇一人擔當,李典是無罪的。
但是明知中計,也隻好跟随你一起過去,要是留在外面,萬一真的遇到火攻,我逃也有罪。
别的不想,隻希望沒有埋伏。
李典無可奈何地對夏侯惇說道:&ldquo都督定要進山套,那末請吧!&rdquo 夏侯惇認為這是多此一舉!然後,他再次傳令:&ldquo全軍沖鋒。
&rdquo一面催促着李典說:&ldquo既然這樣,李将軍請!&rdquo 就這樣,兩人同時将馬一拎,首先沖進了兩山環抱之中。
後面的曹兵蜂擁而來。
說笑話,不是進的博望坡,好象進的鬼門關,進去容易出來難。
曹兵一進山套就四面分開。
因為兩山環抱的地方雖然開闊,畢竟隻有一個進口的地方。
所以,到了裡面分成四面八方,目标都向孤山進發,因此,茅草叢中聚集了越來越多的曹兵。
不過,距離劉備的地方還有數裡路。
剛才在前面提到劉備在山上,發現曹兵,他不知道怎樣會殺來博望坡的。
其實,事情就是這樣,皇叔如在夢中。
現在一看,曹兵已經進得山套,又見孔明好象在另一個世界裡,還在那裡自斟自酌。
皇叔站起身來驚慌地叫着:&ldquo啊呀!軍師,曹兵大隊已經進山套,我們快走吧!&rdquo 劉備認為,這時候我與你兩人下山後,我上馬你上車,還能夠逃往新野,如等到敵人到了山下,要想走已經來不及了。
但是先生微微一笑,他心裡想,夏侯惇所以要進博望坡,目的就是要捉你劉備,你象是魚鈎上的釣餌,萬萬不能離開此地的。
他隻是用安慰的口氣說道:&ldquo主公。
放心便了!曹兵到來,來得正好,請主公坐下暢飲三杯!&rdquo 劉備想,死在眼前,還吃得下什麼酒!不懂你孔明到底動些什麼腦筋。
因此對他雙手亂搖地說:&lsquo軍師,事到如今,劉備滴酒難咽,我與你二人快走吧!&rdquo說罷,轉身要走。
孔明放下羽扇,起手拖住皇叔的袖口,對劉備說:&ldquo請主公坐下,亮自有道理!&rdquo 孔明想,敵人十萬軍隊,我準備把它分為二八開,就是放進博望坡八萬,還有二萬不要他們進來了,是不是便宜他們了呢?諸葛亮的用兵,從來沒有給敵人便宜占。
主要二萬兵留在外面,有着雲長的五十隻火牛,大抵對付這二萬曹兵也差不多了。
但是,八萬人馬不是能在片刻之間就進來的。
所以,在這關鍵時刻,更不能讓你皇叔離開這裡。
現在,孔明從山上望下去,雖不能完全精确地答出數字來,但他畢竟是一家主帥,大體上可以确定敵人已經過來了二萬左右,距離八萬還有一段時間,我的酒可以停止飲了。
因此,吩咐手下說:&ldquo來!将殘肴收拾了。
&rdquo 片刻間,手下人把殘肴收拾幹淨。
劉備坐在旁邊,聽到孔明吩咐收拾,想隻要你命令車子侍候,我就立即命令帶馬。
可是,聲息全無,皇叔回頭一看,隻見坐在旁邊的孔明一手撩須,一手輕搖羽扇,在閉目養神。
這時劉備真是哭笑不得,認為事到臨頭,你還養什麼神呢?劉皇叔在旁提醒說:&ldquo啊呀先生!你看下面曹兵接近孤山了。
&rdquo 諸葛亮象一般吃酒的人一樣,吃過之後,閉着眼睛。
這種稱為
我奉叔父曹操之命,主要就是來捉他們君臣兩個,讓我大隊進山套圍困孤山,料他們君臣插翅也難飛。
夏侯惇不加思考,便果斷地傳他的将令:&rdquo來!傳本督将令,大隊全沖!&rdquo 十萬兵就死在他一個&ldquo沖&rdquo字上。
稱到沖,就是說不論遇到什麼障礙都要往前進。
傳令官立即敲鑼傳令:&ldquo呔!大都督有令,大隊全沖!&rdquo 頃刻間殺聲四起,戰鼓隆隆,炮聲響亮,号聲響徹九霄,刀槍旗幡舉得象森林一般,排山倒海,勢不可當。
夏侯惇正要縱馬進山套,被旁邊的李典順手扣住了他的馬匹。
夏侯惇轉過頭來便問:&ldquo李将軍,緣何把本督的龍馬攔阻?&rdquo 李典:&ldquo都督,你好枉空!&rdquo 夏侯惇:&ldquo枉空在哪裡?&rdquo 李典:&ldquo你忘了丞相兵書上講得清清楚楚:較狹處須防火,低處流水沖,樹木森森謹防火攻。
你看博望坡裡頭樹木興旺,茅草叢叢,難道你不怕中敵人的計嗎?&rdquo 俗語說: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傷邦。
李典确是個聰明人,孔明的火攻險些被他幾句話道破了計謀。
因為曹操是個《三國》中的軍政家,他獨創了一本兵書,今後被西川賢士張松所燒去,日後再提。
但是曹操命令部下都要讀他的兵書,讀熟之後戰場上可以避免很多損失。
因為他是彙集了自己數十年的經驗。
夏侯惇聽到李典背着丞相兵書上的幾句要領,他立即傳令:&ldquo大隊停下!&rdquo 整個隊伍停止了前進。
夏侯惇複返看着裡邊的地形,想着兵書上的幾句要領,再對李典看看,心想,兵書是要讀的,但變化無窮,要是為了裡面樹木茅草興旺,就放棄了捉拿劉備、諸葛亮的良機,單憑這一點理由我豈能在曹操面前繳令?萬一丞相問道,你遠道而去,可曾遇到劉備、諸葛亮?我回答,地勢可怕,恐怕中埋伏,所以回來了。
曹操要問,你可曾發現敵人的埋伏?我回答,沒有。
這樣的答複不僅有罪,而且要殺的。
這便是臨陣退縮,探事不明,不要說我是一個主将,即使一個小卒同樣有罪。
照你李典的這種說法,隻要敵人躲藏在地形可怕的地方,你就可以避而不進,這樣還象一個帶兵的将領嗎?看來你被兵書吓偏了心。
劉備一向孤窮,哪來這點力量來抵擋我十萬大軍?充其量,諸葛亮把劉備放在這可怕的博望坡裡,要想借此險惡的地勢來吓退我夏侯十萬人馬?!你李典的說話,聽來好象謹慎用兵,其實恰巧是中了諸葛亮的疑兵退敵之計。
再說他們的白袍小将也在裡面,即使有火,不是同樣也要被燒死嗎?而且韓浩他先鋒将已是一馬當先,我身為一家都督,反而畏縮不前,豈不被他人所笑?他想到這裡,回答李典說道:&ldquo李将軍,你的膽子太小了。
常言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劉備、諸葛亮躲在裡面。
哪有不進之理?你若膽懼,留在外面,由本督帶兵前往。
&rdquo 這家夥自以為富有經驗,還要訓斥李典。
說什麼&ldquo不入虎穴,焉得虎子&rdquo。
誰知道,&ldquo虎子&rdquo未得着,叫你火裡去兜個圈子。
李典聽夏侯惇說他膽小,要他留在外面。
他想:曹操命令我為副将,就是要我在緊要關頭指點于你。
可是,你不聽,大權在你手中,真是沒有辦法。
因此,火燒博望之後回去繳令,罪名是夏侯惇一人擔當,李典是無罪的。
但是明知中計,也隻好跟随你一起過去,要是留在外面,萬一真的遇到火攻,我逃也有罪。
别的不想,隻希望沒有埋伏。
李典無可奈何地對夏侯惇說道:&ldquo都督定要進山套,那末請吧!&rdquo 夏侯惇認為這是多此一舉!然後,他再次傳令:&ldquo全軍沖鋒。
&rdquo一面催促着李典說:&ldquo既然這樣,李将軍請!&rdquo 就這樣,兩人同時将馬一拎,首先沖進了兩山環抱之中。
後面的曹兵蜂擁而來。
說笑話,不是進的博望坡,好象進的鬼門關,進去容易出來難。
曹兵一進山套就四面分開。
因為兩山環抱的地方雖然開闊,畢竟隻有一個進口的地方。
所以,到了裡面分成四面八方,目标都向孤山進發,因此,茅草叢中聚集了越來越多的曹兵。
不過,距離劉備的地方還有數裡路。
剛才在前面提到劉備在山上,發現曹兵,他不知道怎樣會殺來博望坡的。
其實,事情就是這樣,皇叔如在夢中。
現在一看,曹兵已經進得山套,又見孔明好象在另一個世界裡,還在那裡自斟自酌。
皇叔站起身來驚慌地叫着:&ldquo啊呀!軍師,曹兵大隊已經進山套,我們快走吧!&rdquo 劉備認為,這時候我與你兩人下山後,我上馬你上車,還能夠逃往新野,如等到敵人到了山下,要想走已經來不及了。
但是先生微微一笑,他心裡想,夏侯惇所以要進博望坡,目的就是要捉你劉備,你象是魚鈎上的釣餌,萬萬不能離開此地的。
他隻是用安慰的口氣說道:&ldquo主公。
放心便了!曹兵到來,來得正好,請主公坐下暢飲三杯!&rdquo 劉備想,死在眼前,還吃得下什麼酒!不懂你孔明到底動些什麼腦筋。
因此對他雙手亂搖地說:&lsquo軍師,事到如今,劉備滴酒難咽,我與你二人快走吧!&rdquo說罷,轉身要走。
孔明放下羽扇,起手拖住皇叔的袖口,對劉備說:&ldquo請主公坐下,亮自有道理!&rdquo 孔明想,敵人十萬軍隊,我準備把它分為二八開,就是放進博望坡八萬,還有二萬不要他們進來了,是不是便宜他們了呢?諸葛亮的用兵,從來沒有給敵人便宜占。
主要二萬兵留在外面,有着雲長的五十隻火牛,大抵對付這二萬曹兵也差不多了。
但是,八萬人馬不是能在片刻之間就進來的。
所以,在這關鍵時刻,更不能讓你皇叔離開這裡。
現在,孔明從山上望下去,雖不能完全精确地答出數字來,但他畢竟是一家主帥,大體上可以确定敵人已經過來了二萬左右,距離八萬還有一段時間,我的酒可以停止飲了。
因此,吩咐手下說:&ldquo來!将殘肴收拾了。
&rdquo 片刻間,手下人把殘肴收拾幹淨。
劉備坐在旁邊,聽到孔明吩咐收拾,想隻要你命令車子侍候,我就立即命令帶馬。
可是,聲息全無,皇叔回頭一看,隻見坐在旁邊的孔明一手撩須,一手輕搖羽扇,在閉目養神。
這時劉備真是哭笑不得,認為事到臨頭,你還養什麼神呢?劉皇叔在旁提醒說:&ldquo啊呀先生!你看下面曹兵接近孤山了。
&rdquo 諸葛亮象一般吃酒的人一樣,吃過之後,閉着眼睛。
這種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