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異記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忏悔不息一夏不滿至六月末。
髭○盡生;陰相複現,丈夫相狀,宛然複舊。
具狀奏聞,高祖增信,内宮驚訝。
于是北代之國,華嚴轉盛。
一引作帝大敬重之于是國中普敬華嚴厚尊恒日 珠林八十五又十八感通錄三 高齊初,沙門實公廣記引作寶公者,嵩山高栖士也。
且從林慮向白鹿山,因迷失道。
日将過中,忽聞鐘聲,尋響而進,岩岫重阻,登陟而趨,乃見一寺;獨據深林,山門正南,赫奕輝煥,前至門所看額,雲&ldquo靈芝寺。
&rdquo廣記引作靈隐寺門外五六犬,其大如牛,白毛黑喙,或踴或卧,以眼眄實,實怖将返。
須臾見胡僧外來,實喚不應,亦不迥顧,直入門内,犬亦随入。
良久實見無人,漸入次門,屋宇四周,門房并閉,進至講堂,唯見床榻,高座俨然。
實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聞棟間有聲,仰視見開孔如井大,比丘前後從孔飛下,遂至五六十人。
依位坐訖,自相借問:今日齋時何處食來?或言豫章成都長安隴右薊北嶺南五天竺等,無處不至,動即千萬餘裡。
末後一僧,從空而下,諸人競問:來何太遲?答曰:&ldquo今日相州城東彼岸寺鑒禅師講會,各各?義,有一後生,聰俊難問,詞音鋒起,殊為可觀,不覺遂晚。
實本事鑒為和上,既聞此語,望得參話,希展上流,整衣将起,咨諸僧司:&ldquo鑒是實和上。
&rdquo諸僧直視,忽隐寺所在,獨坐磐石柞木之下。
向之寺宇,一無所見。
廣記引作諸僧直視寶頃之已失靈隐寺所在矣寶但獨坐于柞木之上一無所見唯睹岩谷禽鳥,翔集喧亂。
及出,以問尚統法師,尚曰:&ldquo此寺石趙時佛圖澄法師所造,年歲久遠,賢聖居之,非凡所住,或泛或隐,遷徙無定。
&rdquo今山行者,猶聞鐘聲。
珠林九十一廣記九十九 齊武成世,并州東看山側,有人掘地,見一處土,其色黃白,與傍有異。
尋見一物,狀人續傳作如兩唇,其内有舌,鮮紅赤色。
以事奏聞,問諸道人,無能知者。
沙門大統法師上奏曰:&ldquo此持法華者,令六根不壞,毀誦千遍,定感此征。
&rdquo乃敕中書舍人高珍曰:&ldquo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之,必有靈異。
宜遷置淨所,設齋供養。
&rdquo珍奉敕至彼,集諸持法華沙門,各執香爐,潔齋旋繞而祝曰:&ldquo菩薩涅槃,年代已遠,像法流行,奉無謬者,請現靈感。
&rdquo才始發聲,唇舌一時鼓動,雖無響及,續傳作聲而似讀誦。
諸同見者,莫不毛豎。
珍以狀聞,诏遣藏之石函,遷于山室。
珠林八十五三寶感通錄三亦見續高僧傳三十八次志湛後 元魏天平中,定州募士孫敬德防于北陲造觀音金像,年滿将還,常加禮事。
後為劫賊橫引,禁于京獄,不勝拷掠,遂妄承罪。
并斷死刑。
明旦行決,其夜,禮拜忏悔,淚下如雨。
啟曰:&ldquo今身被枉,當是過去枉他,願償債畢,誓不重作。
&rdquo又發大願雲雲。
續高僧傳三十九作又願一切衆生所有橫禍弟子代受亦本旌異記當據補言已,少時,依稀如夢:見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
經有佛名,令誦千遍,得度苦難。
敬德欻覺,起坐緣之,了無參錯,比至平明,已滿一百遍。
右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遍。
執刀下斫,折為三段,不損皮肉,易刀又折。
凡經三換,刀折如初。
監當官人,莫不驚異,具狀聞奏。
承相高歡表請其事,遂得免死。
敕寫此經傳之,今所謂高王觀世音是也。
敬德放還,設齋報願,出在防像,乃見項上有三刀痕,鄉郭同睹,歎其通感。
三寶感通錄二 範陽五侯寺僧失其名,常誦法華,初死之時,權殡堤下,後遷改葬,骸骨并枯,唯舌不壞。
續高僧傳三十八 續傳載此在志湛與雍州僧之間 元魏北代乘禅師者,受持法華精勤匪懈。
命終,托河東薛氏為第五子,生而能言自陳宿世,不願處俗。
其父任北泗州刺史,随任便住中山七帝寺,尋得本時弟子,語曰:&ldquo汝頗憶從我渡水往狼山不?乘禅師者,我身是也。
房中靈幾,可送除之。
&rdquo父母恐其出家,便與納室。
爾後便忘宿命之事,而常興厭離,端拱靜居。
續高僧傳三十八 續傳次并州東看山不壞舌後
髭○盡生;陰相複現,丈夫相狀,宛然複舊。
具狀奏聞,高祖增信,内宮驚訝。
于是北代之國,華嚴轉盛。
一引作帝大敬重之于是國中普敬華嚴厚尊恒日 珠林八十五又十八感通錄三 高齊初,沙門實公廣記引作寶公者,嵩山高栖士也。
且從林慮向白鹿山,因迷失道。
日将過中,忽聞鐘聲,尋響而進,岩岫重阻,登陟而趨,乃見一寺;獨據深林,山門正南,赫奕輝煥,前至門所看額,雲&ldquo靈芝寺。
&rdquo廣記引作靈隐寺門外五六犬,其大如牛,白毛黑喙,或踴或卧,以眼眄實,實怖将返。
須臾見胡僧外來,實喚不應,亦不迥顧,直入門内,犬亦随入。
良久實見無人,漸入次門,屋宇四周,門房并閉,進至講堂,唯見床榻,高座俨然。
實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聞棟間有聲,仰視見開孔如井大,比丘前後從孔飛下,遂至五六十人。
依位坐訖,自相借問:今日齋時何處食來?或言豫章成都長安隴右薊北嶺南五天竺等,無處不至,動即千萬餘裡。
末後一僧,從空而下,諸人競問:來何太遲?答曰:&ldquo今日相州城東彼岸寺鑒禅師講會,各各?義,有一後生,聰俊難問,詞音鋒起,殊為可觀,不覺遂晚。
實本事鑒為和上,既聞此語,望得參話,希展上流,整衣将起,咨諸僧司:&ldquo鑒是實和上。
&rdquo諸僧直視,忽隐寺所在,獨坐磐石柞木之下。
向之寺宇,一無所見。
廣記引作諸僧直視寶頃之已失靈隐寺所在矣寶但獨坐于柞木之上一無所見唯睹岩谷禽鳥,翔集喧亂。
及出,以問尚統法師,尚曰:&ldquo此寺石趙時佛圖澄法師所造,年歲久遠,賢聖居之,非凡所住,或泛或隐,遷徙無定。
&rdquo今山行者,猶聞鐘聲。
珠林九十一廣記九十九 齊武成世,并州東看山側,有人掘地,見一處土,其色黃白,與傍有異。
尋見一物,狀人續傳作如兩唇,其内有舌,鮮紅赤色。
以事奏聞,問諸道人,無能知者。
沙門大統法師上奏曰:&ldquo此持法華者,令六根不壞,毀誦千遍,定感此征。
&rdquo乃敕中書舍人高珍曰:&ldquo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之,必有靈異。
宜遷置淨所,設齋供養。
&rdquo珍奉敕至彼,集諸持法華沙門,各執香爐,潔齋旋繞而祝曰:&ldquo菩薩涅槃,年代已遠,像法流行,奉無謬者,請現靈感。
&rdquo才始發聲,唇舌一時鼓動,雖無響及,續傳作聲而似讀誦。
諸同見者,莫不毛豎。
珍以狀聞,诏遣藏之石函,遷于山室。
珠林八十五三寶感通錄三亦見續高僧傳三十八次志湛後 元魏天平中,定州募士孫敬德防于北陲造觀音金像,年滿将還,常加禮事。
後為劫賊橫引,禁于京獄,不勝拷掠,遂妄承罪。
并斷死刑。
明旦行決,其夜,禮拜忏悔,淚下如雨。
啟曰:&ldquo今身被枉,當是過去枉他,願償債畢,誓不重作。
&rdquo又發大願雲雲。
續高僧傳三十九作又願一切衆生所有橫禍弟子代受亦本旌異記當據補言已,少時,依稀如夢:見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
經有佛名,令誦千遍,得度苦難。
敬德欻覺,起坐緣之,了無參錯,比至平明,已滿一百遍。
右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遍。
執刀下斫,折為三段,不損皮肉,易刀又折。
凡經三換,刀折如初。
監當官人,莫不驚異,具狀聞奏。
承相高歡表請其事,遂得免死。
敕寫此經傳之,今所謂高王觀世音是也。
敬德放還,設齋報願,出在防像,乃見項上有三刀痕,鄉郭同睹,歎其通感。
三寶感通錄二 範陽五侯寺僧失其名,常誦法華,初死之時,權殡堤下,後遷改葬,骸骨并枯,唯舌不壞。
續高僧傳三十八 續傳載此在志湛與雍州僧之間 元魏北代乘禅師者,受持法華精勤匪懈。
命終,托河東薛氏為第五子,生而能言自陳宿世,不願處俗。
其父任北泗州刺史,随任便住中山七帝寺,尋得本時弟子,語曰:&ldquo汝頗憶從我渡水往狼山不?乘禅師者,我身是也。
房中靈幾,可送除之。
&rdquo父母恐其出家,便與納室。
爾後便忘宿命之事,而常興厭離,端拱靜居。
續高僧傳三十八 續傳次并州東看山不壞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