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比敵》有什麼意義?

關燈
“三劍樓随筆”專欄金庸

    在本屆世界運動會裡,蘇聯長跑選手庫茲大出風頭,連得了一萬公尺與五千公尺的兩項冠軍,把和他競争的人全都遠遠的抛在後面。因為影片《無比敵》(MobyDick)正在這時候上映,這裡有些報紙就送了他一個綽号叫做“無比敵”。

    凡是看了這部影片的而願意思索一下的人,一定會想到這個問題,《無比敵》到底是什麼意義?它象征什麼?這影片的主題是什麼?

    影片是根據美國小說家漢門·曼爾維(HermanMelvill)(注:梅爾維,HermanMelville,一八一九年至一八九一年)的同名小說(注:MobyDick)拍攝的,除了一些必要的删節之外,可說是相當的忠于原著。這部小說在世界文學中地位很高,尤其在美國,是數一數二之作。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毛姆(W.SomersetMaugham)(注:一八七四年到一九六五年)在列舉古往今來的十部,他認為最偉大的小說時,把《無比敵》與托爾斯泰的《戰争與和平》、巴爾劄克的《高列奧老爹》、疊更新的《塊肉餘生述》等九大巨作并列,美國入選的小說隻此一部而已。當然,毛姆如此極度推崇未必一定正确,但這部小說是巨作,那是不容懷疑的。

    故事是說一個捕鲸船的船長亞海勃(注:CaptainAhab)找大白鲸無比敵複仇的經過,他曾被這頭白鲸弄得遍體鱗傷,還失去了一條腿。因此他如癡如狂的找尋這頭山一樣的白色鲸魚,他這種瘋狂的複仇欲望傳染給了全船的水手,終于造成了一個大悲劇:捕鲸船被無比敵撞覆,船長與全體水手葬身海底,隻逃出了一個人來描述這驚心動魄的故事。

    這故事說的到底是什麼?一百多年來(小說作于一八五○年),曾有許許多多批評家予以解釋。紐敦·亞爾文(NewtonArvin)認為,船長有條鲸骨做的腿,是象征男性的心胸志大而身體上的無能為力,無比敵則是象征“專制的父母”,船長的憎恨是人類潛意識中對父權的反抗;那是佛洛伊德派的文藝心理學解釋。艾勒裡·賽德維克(EllerySedgwick)說船長亞海教是象征人類——虔誠、熱心的人類,無比敵則是象征宇宙間的大秘密;亞海勃追逐無比敵,那就是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天地之間的奧秘。劉易士·孟福德(LewisMumford)則認為無比敵是罪惡的化身,亞海勃與它的沖突是善惡之争,結果成為“善敗惡勝”的大悲劇。此外還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毛姆反對所有的象征說法。他認為《無比敵》隻是一部動人的小說,作者根本不準備提出什麼主題與教條,一切解釋都是牽強附會。要說到象征,那麼說無比敵象征“惡”固然可以,說它象征“善”未嘗不說得通?無比敵在大海自由自在地遨遊,那個瘋狂殘忍的船長不舍晝夜的去追逐它,船長才代表“罪惡”。所以,看這部小說,隻當它是一件使人賞心悅目的精彩藝術品,不必去探求其中的意義。

    對于我們,這樣形式主義地、唯美主義地看一部文學名作,顯然是不夠。我們一定會想:如果這真是一部傑作,它一定有意義的,決不可能隻是描述一個冒險故事而已。或許,作者的目的隻在動人地說一個故事,但作品仍舊代表着一種不朽的意義。

    《無比敵》這部書很難讀,我以為是毛姆所舉十部小說中最難讀的。作者有意識地用一種十七世紀的英文來寫,把building說成是edifice,他不說near而說inthevicinity,不說show而說evince等等,有時一句句子長達一頁。看這部小說真得硬着點兒頭皮,但它動人誇張,我國的《水浒》、《紅樓夢》至少就比它偉大,然而讀了之後,不自禁的覺得這确是傑作。這部書尚無中文譯本,聽說周煦良先生在翻譯。

    曼爾維(注:小說作者)小時候父親經商破産,他隻得去做小店員,後來在捕鲸船當水手。雖然活到了七十二歲的高齡,但一生郁郁不得志。文學作品總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環境與心理狀态。曼爾維由于接連的失望與挫折,對于社會與周圍的人懷着一種憤激之情。在這部小說中,他不知不覺把一種極度憤怒與拼命以赴的精神生動地描寫了出來。如說在船長亞海勃身上,我們看到了作者的影子(正如在賈寶玉身上看到曹雪芹,而賈寶玉并不等于曹雪芹),那或許比任何“象征的寓言”更接近于真實吧?

    清遠附言:這是金庸三劍樓随筆中第一篇,沒有相近電子版本的同篇文章對照整校的文章,所以必須加入極可能是掉了的字等來使之流暢。就算是有,也隻是聊勝于無,更可能有時還要讓人犯難,到底哪個對呢?因為缺乏最原始的真實資料,所以,隻能都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