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雜感

關燈
“三劍樓随筆”專欄金庸

    是聖誕夜,聖約翰教堂的鐘聲和風琴聲在寂靜的夜裡遠遠傳來,望着紅紅的燭光,想起了許多十分親切的人,在東北的弟弟,在印尼的朋友……這對蠟燭真美,是在一個花紋刻得非常精緻的模子中燒出來的,一位遠在北方的朋友眼巴巴地托人帶來給我,真是舍不得點,每年聖誕夜點它一寸,就珍重地收起來吧。

    我不是基督教徒,但對這個節日從小就有好感,有糖果蛋糕吃,又能得到禮物,那總是一件美事。在中學讀書時,爸爸曾在聖誕節給了一本迪更斯的《聖誕述異》(AChristmasCarol)給我。這是一本極平常的小書,在任何書店中都能買到,但一直到現在,每當聖誕節到來的時候,我總去翻來讀幾段。我一年比一年更能了解,這是一個偉大溫厚的心靈所寫的一本偉大的書。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倫敦的守财奴史克魯奇,他對任何人都沒有好感,對所用的雇員異常刻薄。一年聖誕節晚上,一個已死合夥人的鬼魂來拜訪他,說将有三個聖誕節的精靈來帶他出去遊曆。到了約定的時間,精靈們果然來了。第一個是“過去的聖誕精靈”,帶着史克魯奇回到他出生的地方,讓他看到他小時是怎樣的孤獨,看到他親愛的妹妹,看到他自己怎樣愛錢勝于愛他的未婚妻而使愛情破裂。第二個是“現在的聖誕精靈”,帶他看到人們怎樣互相親愛、怎樣在貧窮之中開開心心的歡渡聖誕。第三個是“将來的聖誕精靈”,帶他看到在将來的一個聖誕節中,他孤零零地死了,沒有一個朋友一個親人來關心他。這些事情融化了史克魯奇那僵硬的冰冷的心,使他變成為一個親切溫暖的人。

    迪更斯每一段短短的描寫,都強烈地令人激動,使你不自禁的會眼眶中充滿了眼淚。英國人曾根據這小說拍過一部影片,但拍成幹巴巴的沒有什麼感情。其實,這本薄薄的小說中充滿了多少矛盾和戲劇、多少歡笑和淚水呀!兄妹之愛、男女之愛、父子之愛、朋友之愛,在這個佳節中特别深厚地表現出來。

    但奧亨利那個短篇《聖誕禮物》,在美國片《錦繡人生》中卻由花利格蘭加和珍妮奇蓮演得相當動人。丈夫賣了他至愛的表來買一個送給妻子的發钗,妻子賣了她最感到驕傲的秀發來買一個送給丈夫的表鍊。一對貧窮夫妻的愛情,真難寫得更好了。

    我曾譯過美國短篇小說家丹蒙·倫揚的那篇《聖誕老人》。故事是說一個善心的強盜劫了一批珠寶,去放在他愛人老祖母的聖誕襪子裡。這位老太太快要死了,她一生都相信聖誕老人會在她的襪子裡裝進些禮物,在臨終之前,這願望終于達到了。這個強盜由于穿了聖誕老人的服裝,埋伏着要打死他的敵黨竟然沒有認出他來,因而逃得了性命。這是一篇驚險而滑稽的故事,但在人物的内心,蘊藏着善良和溫柔。

    我們生活在這個十分重視金錢和物質的社會裡,友情和善意常常被利害關系及鈔票的數字所破壞。許許多多人一早起床就陪着算盤、計算機、收銀機、紅色綠色的鈔票;許許多多人覺得世界上最重要的是馬票頭獎。新年是很好的節日,但人們總是愛把“恭喜發财”和它聯系在一起,紅封包裡包着的是“利”是,買花來插是圖吉利,是為了蔔占發财的兆頭。發财當然不壞,金錢和物質也決不能輕視,但總得有一個日子,讓每個人多想到一些親誼和友情,少算一些利害和金錢吧!中國人的“中秋節”是這樣一個可愛的節目,這是“團圓”和“月餅”;“清明”和“重陽”也是可愛的節日,大家想看那些已經逝去了的親友,這是“旅行”和“紀念”。外國人的聖誕節也是這樣的節日,大家互相贈送美麗的卡片和禮物,整個社會沉浸在一種溫暖喜悅的氣氛之中。

    聖誕節這天在古羅馬時本是慶祝豐收的節日,後來才由基督教徒加上了宗教的意義,其實它并不是耶稣誕生的日子。如果大家當它是象征和平的日子,我想,即使是伊斯蘭教徒、佛教徒以及無神論者,都可以在這天快快樂樂地過一個佳節。

    清遠附言:本文網上初查,并未發現其他可供參考對照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