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段秉(2)

關燈
裡還有資格兒向皇上上書?更何況,不怕太子爺笑話,奴婢識的字不多,看個賬本什麼的還行,寫字麼他作難咂嘴,太子爺還不如讓奴婢天天的給太子爺牽馬擡轎子,再不然就讓奴婢去夥房洗菜擦地,倒也能圖個解饞的便宜。

     段秉大笑道:如意啊,不是我笑話你,你哪回進我的書房不是緊往書架上瞧?隻怕我查下來,定有幾本難得的好書早已神不知鬼不覺地跑你屋裡去了。

     太子爺,奴婢是個粗人不錯,可太子爺也不能攔着人上進啊。

     好好,你是個有志氣的。

    唉段秉斂去笑容,歎了口氣。

     如意忙道:太子爺歎息什麼?是奴婢言語裡冒犯了? 沒有。

    段秉苦笑道,我不過在想,連你也是個有志向的人,怎麼我上面那位,眼見苗匪屢屢入境騷擾,更在京師與盛京作亂,而面前有能與中原合兵平苗的大好機會,卻隻知道作樂尋歡,貪圖一時之愉? 宋别道:所謂孤掌難鳴,太子爺不必自責過甚。

     段秉道:蘇先生是小王的良師益友,自來的主張小王都是欽佩的。

    隻有這一句,小王不以為然。

     哦?宋别微笑。

     段秉正色道:小王身居王儲之位,身心所系都是大理的興亡,無論有多少阻擾,都不應當退縮。

    再者,中原皇帝陛下将公主下嫁,對大理對小王都是寄予厚望。

    中原阻擊匈奴,受惠的一樣還有大理,能為中原皇帝陛下分憂平苗,本是大理分内的事。

    可惜 如意見他的目光轉來,忙道:怎麼?皇上讓苗大人下國書,說的是合兵平苗的大事? 正是。

    段秉道。

     宋别笑道:如意公公想必還不知,王上不由分說,當場嚴拒了。

     這可沒轍了。

    如意道,大理的事還不是王上說了算。

    原來太子爺要奴婢上禀的,是這麼回事。

    聽太子爺的口氣,倒象是贊成皇上主張的? 那是自然。

    段秉道,大理雖及不上中原兵多将廣,但勝在對苗疆地理戰法所知頗詳。

    苗人近幾年來屢屢破關入城,騷擾地方,漸漸的也成了大理心腹大患。

    如能合中原兵力一舉擊潰,當真是造福兩國百姓,何樂而不為? 宋别道:中原苦戰匈奴,若苗人在後院舉火,後果可想而知。

    一旦中原為匈奴攻破,大理絕無幸免之理。

     段秉道:小王就是苦于做不得大理的主。

    隻要王上嚴辭拒絕,朝堂之上,做兒子的怎能不随聲附和?可那日從宮裡出來,越思索,越覺王上昏庸懦弱 太子爺!宋别忙将段秉的話打斷。

     段秉苦笑道:小王是覺得隻要王上在位一日,這出兵平苗的事就無半分希望,心中苦悶,蘇先生莫怪。

     如意笑道:太子爺,話雖如此,人人卻都有無能為力之處。

    聽天由命反倒有自在的樂趣。

     順水推舟的話說到這裡便斷了頭緒段秉看着如意的笑容,苦惱着為何眼前年輕的太監就這麼難纏。

     宋别卻緩緩道:公公的話不無道理,說到天命,中原皇帝陛下既然受命于天,為萬邦之主,神佛庇佑,你我明白事理的人自然欣然歸順,無不願為皇帝陛下驅策;然有庸人,罔顧天意,擅權弄兵,這等人物在中原卻也不少罷。

     哎,如意歎了口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哪朝哪代沒有讓人放不下心的權臣? 是啊。

    宋别點頭道,你我于天下來說,不過一介小民,然而人人都如公公這般自在,任跳梁小醜興風作浪,隻怕就剩中原皇帝陛下獨自煩惱了。

     不錯。

    段秉道,如意,無論如何中原皇帝陛下于你還是有提拔重用之恩,若你也袖手旁觀苗人在中原邊境作亂,那麼,大理人無動于衷更是在所難免的了。

    兩國危難當頭,你可要有力出力啊。

     如意笑道:太子爺把奴婢瞧得太高了,奴婢一不識字,二不學武,隻會逗主子開心,讨個賞賜。

    話說回來,奴婢現今是太子爺的人了,隻要太子爺一道旨意,就是摘星星月亮,奴婢也盡管撒腿去了。

     段秉皺了皺眉,宋别淡定如常,悠然道:公公,太子爺剛才已說了,沒什麼要公公做的,隻不過請公公上書中原皇帝陛下,大理王在位,兩國合兵剿苗一事絕無可行之機。

     如意笑道:是。

     宋别喝了口茶,道:公公切勿拖延,二十七日得到消息,西王白東樓已挾兵北上,協同東王夾擊倭寇,中原别水一帶戰亂已起,公公的信若遲了,恐怕亂軍中難以送到皇帝陛下手上。

    大理苗人雖亂,鎮壓也不過一兩天便能平定局面,太子爺等得起,公公可等不起啊。

     是。

    如意站起身來,道,蘇先生說得是,奴婢這便回去好好的想一想,這個折子怎麼個寫法才好。

     他施禮告退,段秉點了點頭,看他走遠,方對宋别道:蘇先生,難道要這麼快便和他挑明白麼? 宋别道:如意一旦出手,中原朝廷便卷入王上被刺一事,于中原将來在大理的利益有百害而無一利。

    如意聰明,自這兩天時局審度,料到太子爺出兵川遒勢在必行,自然不答應太子爺向王上行刺? 先生最後一番話,可會令他回心轉意麼?段秉問道。

     中原内憂外患,此次隻能勝在戰機之上,若為東王搶先占據寒江險要,便可謂滿盤皆輸。

    倭寇在此時登岸,輕易破城拔關,決非巧合,為的還是拖延東王步伐。

    西王兵出龍門支援東王,無疑使得杜家能分身北顧寒州,大理若再不出兵牽制西王,他們東西兩家合兵,中原朝廷便束手待斃了。

    勝負就是一兩日,大理拖得起,中原卻拖不起,如意豈不知其中利害? 因此,段秉道,先生當面揭破中原朝廷的緻命傷,逼如意早下決心。

     宋别道:太子爺畢竟精明。

     段秉道:此番交手便知如意并非等閑人物,将弑君風險轉嫁中原之計如若因他執意不行,而緻流産,真是枉費了蘇先生的苦心。

     凡事都有第二個解決的法子。

    宋别道。

     适才聽先生的見解,小王突然想到一件事。

    段秉擺弄着手上的扇子,道,大理何以不袖手任東西兩王在中原作亂,再趁機發兵奪得中原疆土? 宋别垂下目光,歎了口氣。

     先生覺得不可行麼? 蘇還不妨說句實話,大理現今的國力實在委屈了太子爺的抱負,今後十年之内,大理絕無進軍中土的可能。

    太子爺要得嘗所望,便不能再用蘇還這等陰謀之士,須物色磊落強幹的佐臣,苦心經營,蓄養國力。

    我多病體衰,能助太子登基,已屬蒼天眷顧,原本無需再理會大理今後的前程宋别起身步于窗前,望着滿院青蔥,黯然微笑,無奈,放眼所顧,皆是故土鄉民,年少時縱馬城池内外,山嶺碣石,原野滄海,何處不有我放歌縱情,又何堪鐵蹄踐土,戰火焚城?想來再多說一句話,又有何妨?太子謹記:一朝冒進,必引緻滿盤皆輸,大理淪陷隻在太子,也就是未來大理王一念之間。

     先生段秉輕輕抽了口氣,一點點品味這消瘦落寞背影中浸透的兇兆。

     然而城中突如其來的喧嘩,卻不容他深思下去,京師戍軍的蹄聲從街道上層層翻滾了進來,不知是誰的呼号哭泣,遠遠的卻不絕于耳,大理城沸騰般甕然鼓噪,太子府院中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