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段秉
關燈
小
中
大
者甚衆。
段秉野心雖大,卻難得處事公正,頗有些明君氣度。
他儲君地位既定,自然要逐步整頓朝綱,洗刷朝廷糜爛風氣,拿金開文開刀,大有殺一儆百之威,彈劾一出,附和的人決不在少數。
段希早知段秉心意,隻是金相邁雖提攜照顧子侄,有失妥當,但說起他本心來卻對段希忠心耿耿,至中原大軍南下掠地,他苦苦支撐殘局,可謂嘔心瀝血,不過四十多歲,便憂勞過度,病死了事。
段希此後對金氏看顧頗多,也是看在故人情分上的原因。
這個段希氣得幾已說不出話來,喘了口氣才接着道,金開文于莸柔地方上,口碑從來頗佳,就是吏部的考績也是不錯的。
說他火勢蔓延之際棄城而出,是否證據确鑿?有否人證物證?是否居心叵測者誣告?汝現已是儲君,行事閱人都當公允慎重,彈劾金開文之前,有否撤查仔細 王上教訓的是,段秉笑道,兒臣得人禀告此事時也大為驚駭,當即着人下去撤查。
結果,非但金開文渎職一事确實,還牽扯出些其他的案子來。
段希沉不住氣,在座位上欠了欠身。
段秉看在眼裡,借機道:王上,容兒臣細禀。
他使了個眼色給段希身邊的太監,那太監頓時會意,在段希耳邊低語。
段希恍然,道:太子留下,其餘人等一概退下。
金相邁的兩個兒子也是朝中重臣,此時就在靜遠殿上,聽段秉彈劾金開文時,尚不慌張,待段秉提到其他的案子,心裡便忍不住七上八下,既然段秉要私下禀告段希,就算有什麼事牽扯到自己頭上,從段希處來說,也會有轉機。
兩人便忙不疊領頭退出靜遠殿,一會兒,殿上便隻剩段希父子。
段希站起身,側殿說罷。
這是段希的寝宮,大理王還是半躺在最舒服的那張榻上。
太監搬了張小凳,請段秉坐在榻邊,正好能将最低的聲音直接送入段希耳裡。
王上既然要照顧金相邁的後人,兒臣有什麼話說?自然以王上馬首是瞻。
段希閉着眼睛,微微抖動了一下嘴唇。
王上? 唉。
段希歎道,就算寡人攔得住你一時,又怎能攔得住你一世? 金相邁從前對大理鞠躬盡瘁,兒臣是記得的。
隻要他的後人不做貪贓枉法傷天害理的事,就算資質稍欠缺一些,兒臣也會一并提攜。
段秉道,就以金開文來說,若隻是追究他擅離職守一件,不過撤職罷官,永不叙用罷了。
兒臣亦不願牽扯更多的人進來,抄家殺頭的,算是什麼功德? 段希睜開雙目,怔怔盯了段秉一眼,功德? 啊,是。
段秉自知失言,忙道,兒臣的意思是如此大動幹戈,有損王上功德。
段希道:你能想到寬容兩個字,也算不錯了。
段秉笑道:都是王上平時的言傳身教。
好了好了。
段希道,就按剛才說的辦吧。
中原不太平,我們境内更當以安靜為上,君臣和睦同舟共濟,才是上上之策。
段希等着段秉稱是,接着就命他跪安,卻不料段秉靜靜的,半晌沒有說話。
怎麼了?段希問道。
段秉不着痕迹地搖了搖頭,王上的說法固然有理,不過兒臣卻另有 不要說了。
段希慌忙喝止段秉,二十多年前中原入侵之後,大理便元氣大傷,如今各地雖太平,也無非苟延殘喘而已。
一旦多生是非便要引火燒身,你那種種大計抱負還是算了吧。
段秉早知父王懦弱,但聽他如此說法,仍然震驚不已。
王上!他不由提高了聲音,叫道。
段希驚了一跳,蓦地在榻上坐直了身體。
父子二人面面相觑,均覺尴尬萬分,無話可說。
外面守候的太監見情形不對,撩起珠簾就要進來,卻讓段秉回頭狠狠瞪了一眼,吓得立即縮了回去。
王上,兒臣不提兒臣自己的意思。
段秉從懷中摸出國書的抄本,賠笑道,這裡是中原慶熹皇帝國書的抄本,請王上過目。
誰送過來的?怎麼不直接拿到大朝上宣讀? 段秉道:王上一看便知,若王上不允,對中原來說倒不如不當衆宣讀為好。
段希躊躇片刻,将書信展開,隻看到一半,便渾身顫抖,最後将書信合起擲在一邊,捂住眼睛搖頭不語。
段秉極耐心地等了一會兒,才輕聲問道:不知王上什麼意思? 段希擡起頭來,茫然環顧,忽而道:不可。
象是脫胎換骨似的,他的聲音異乎尋常的堅定。
段秉怔了怔,道:王上,這正是我國收複失地的大好機會,王上何以覺得不可為? 無論是白東樓還是慶熹皇帝,都絕非善輩。
那川遒、杜門、幽秦本就讓白東樓牢牢把握,而慶熹皇帝圖的是大理兵力,一旦他喘過這口氣來,怎會不掉頭南下?段希歎了口氣道,今日你以為自己收複的是失地,豈料他們早就将川遒六州當作中原囊中物。
這件事不啻于與虎謀皮,就算你一時得手,将來也必遭他們反噬。
段秉道:王上,大理疆土為人所掠,百官民衆無不痛心疾首,其時兒臣不過四歲,行走宮中,無處不聞宮人痛哭,這家國之恥,王上就作罷了嗎? 段希站起身來,仰面長歎,二十多年前,寡人何嘗不似你這般一腔熱血,滿心抱負?然而大理國小勢弱,幾百年來隻因國境山巒疊嶂,少與外通,才得幸免。
既然中原早有奪取大理全境的意圖,白東樓也決不會滿足他龍門一隅,大理亡國還不是朝夕間的事? 王上就眼睜睜看着大理亡國?段秉不可置信地呼道,祖宗傳下來的幾百年基業就束手待别人毀之一旦?做子孫的怎麼有面目下去見先人?他見段希無語,又壓低了聲音,緩緩道,王上,大理的外敵自然不過中原皇帝與西王白東樓兩者,西王現今兵力四萬,我大理卻有十萬兵馬,怎說毫無勝算?況川遒、杜門、幽秦三州都是大理臣民,受白東樓壓榨多年,一旦王師光複,當地百姓必會奔走相告,喜不自勝,至于開城迎王師入城,都是情理中的事呀。
兒臣有十足的把握,能從白東樓手中取回川遒、杜門、幽秦三州。
至于中原皇帝,正忙于北伐匈奴,就算他能大勝還朝,等着他的又是白、杜兩家藩王,最好的情景,中原平靜,也需十年以上。
這十年裡,以川遒三州為根本,安撫苗人,勵精圖治,即便不能趁亂取白東樓藩地,自保卻不成問題,如此總不能說愧對列祖列宗。
王上以為如何? 段希忽然迸出一陣大笑,我兒,那川遒三州是給你的餌,你要得越深,就被那鈎兒紮得越深,隻等中原人一起竿,大理便亡了。
王上取笑兒臣沒什麼,段秉大怒,冷冷道,可這是天大的事,王上若有些魄力,就給個主張出來。
不錯,寡人這些年戰戰兢兢,庸碌無為,确實不再有什麼王者魄力。
段希道,不過經得一場大戰,卻比你多了些自知之明。
此事不做他想,決不可為。
段秉野心雖大,卻難得處事公正,頗有些明君氣度。
他儲君地位既定,自然要逐步整頓朝綱,洗刷朝廷糜爛風氣,拿金開文開刀,大有殺一儆百之威,彈劾一出,附和的人決不在少數。
段希早知段秉心意,隻是金相邁雖提攜照顧子侄,有失妥當,但說起他本心來卻對段希忠心耿耿,至中原大軍南下掠地,他苦苦支撐殘局,可謂嘔心瀝血,不過四十多歲,便憂勞過度,病死了事。
段希此後對金氏看顧頗多,也是看在故人情分上的原因。
這個段希氣得幾已說不出話來,喘了口氣才接着道,金開文于莸柔地方上,口碑從來頗佳,就是吏部的考績也是不錯的。
說他火勢蔓延之際棄城而出,是否證據确鑿?有否人證物證?是否居心叵測者誣告?汝現已是儲君,行事閱人都當公允慎重,彈劾金開文之前,有否撤查仔細 王上教訓的是,段秉笑道,兒臣得人禀告此事時也大為驚駭,當即着人下去撤查。
結果,非但金開文渎職一事确實,還牽扯出些其他的案子來。
段希沉不住氣,在座位上欠了欠身。
段秉看在眼裡,借機道:王上,容兒臣細禀。
他使了個眼色給段希身邊的太監,那太監頓時會意,在段希耳邊低語。
段希恍然,道:太子留下,其餘人等一概退下。
金相邁的兩個兒子也是朝中重臣,此時就在靜遠殿上,聽段秉彈劾金開文時,尚不慌張,待段秉提到其他的案子,心裡便忍不住七上八下,既然段秉要私下禀告段希,就算有什麼事牽扯到自己頭上,從段希處來說,也會有轉機。
兩人便忙不疊領頭退出靜遠殿,一會兒,殿上便隻剩段希父子。
段希站起身,側殿說罷。
這是段希的寝宮,大理王還是半躺在最舒服的那張榻上。
太監搬了張小凳,請段秉坐在榻邊,正好能将最低的聲音直接送入段希耳裡。
王上既然要照顧金相邁的後人,兒臣有什麼話說?自然以王上馬首是瞻。
段希閉着眼睛,微微抖動了一下嘴唇。
王上? 唉。
段希歎道,就算寡人攔得住你一時,又怎能攔得住你一世? 金相邁從前對大理鞠躬盡瘁,兒臣是記得的。
隻要他的後人不做貪贓枉法傷天害理的事,就算資質稍欠缺一些,兒臣也會一并提攜。
段秉道,就以金開文來說,若隻是追究他擅離職守一件,不過撤職罷官,永不叙用罷了。
兒臣亦不願牽扯更多的人進來,抄家殺頭的,算是什麼功德? 段希睜開雙目,怔怔盯了段秉一眼,功德? 啊,是。
段秉自知失言,忙道,兒臣的意思是如此大動幹戈,有損王上功德。
段希道:你能想到寬容兩個字,也算不錯了。
段秉笑道:都是王上平時的言傳身教。
好了好了。
段希道,就按剛才說的辦吧。
中原不太平,我們境内更當以安靜為上,君臣和睦同舟共濟,才是上上之策。
段希等着段秉稱是,接着就命他跪安,卻不料段秉靜靜的,半晌沒有說話。
怎麼了?段希問道。
段秉不着痕迹地搖了搖頭,王上的說法固然有理,不過兒臣卻另有 不要說了。
段希慌忙喝止段秉,二十多年前中原入侵之後,大理便元氣大傷,如今各地雖太平,也無非苟延殘喘而已。
一旦多生是非便要引火燒身,你那種種大計抱負還是算了吧。
段秉早知父王懦弱,但聽他如此說法,仍然震驚不已。
王上!他不由提高了聲音,叫道。
段希驚了一跳,蓦地在榻上坐直了身體。
父子二人面面相觑,均覺尴尬萬分,無話可說。
外面守候的太監見情形不對,撩起珠簾就要進來,卻讓段秉回頭狠狠瞪了一眼,吓得立即縮了回去。
王上,兒臣不提兒臣自己的意思。
段秉從懷中摸出國書的抄本,賠笑道,這裡是中原慶熹皇帝國書的抄本,請王上過目。
誰送過來的?怎麼不直接拿到大朝上宣讀? 段秉道:王上一看便知,若王上不允,對中原來說倒不如不當衆宣讀為好。
段希躊躇片刻,将書信展開,隻看到一半,便渾身顫抖,最後将書信合起擲在一邊,捂住眼睛搖頭不語。
段秉極耐心地等了一會兒,才輕聲問道:不知王上什麼意思? 段希擡起頭來,茫然環顧,忽而道:不可。
象是脫胎換骨似的,他的聲音異乎尋常的堅定。
段秉怔了怔,道:王上,這正是我國收複失地的大好機會,王上何以覺得不可為? 無論是白東樓還是慶熹皇帝,都絕非善輩。
那川遒、杜門、幽秦本就讓白東樓牢牢把握,而慶熹皇帝圖的是大理兵力,一旦他喘過這口氣來,怎會不掉頭南下?段希歎了口氣道,今日你以為自己收複的是失地,豈料他們早就将川遒六州當作中原囊中物。
這件事不啻于與虎謀皮,就算你一時得手,将來也必遭他們反噬。
段秉道:王上,大理疆土為人所掠,百官民衆無不痛心疾首,其時兒臣不過四歲,行走宮中,無處不聞宮人痛哭,這家國之恥,王上就作罷了嗎? 段希站起身來,仰面長歎,二十多年前,寡人何嘗不似你這般一腔熱血,滿心抱負?然而大理國小勢弱,幾百年來隻因國境山巒疊嶂,少與外通,才得幸免。
既然中原早有奪取大理全境的意圖,白東樓也決不會滿足他龍門一隅,大理亡國還不是朝夕間的事? 王上就眼睜睜看着大理亡國?段秉不可置信地呼道,祖宗傳下來的幾百年基業就束手待别人毀之一旦?做子孫的怎麼有面目下去見先人?他見段希無語,又壓低了聲音,緩緩道,王上,大理的外敵自然不過中原皇帝與西王白東樓兩者,西王現今兵力四萬,我大理卻有十萬兵馬,怎說毫無勝算?況川遒、杜門、幽秦三州都是大理臣民,受白東樓壓榨多年,一旦王師光複,當地百姓必會奔走相告,喜不自勝,至于開城迎王師入城,都是情理中的事呀。
兒臣有十足的把握,能從白東樓手中取回川遒、杜門、幽秦三州。
至于中原皇帝,正忙于北伐匈奴,就算他能大勝還朝,等着他的又是白、杜兩家藩王,最好的情景,中原平靜,也需十年以上。
這十年裡,以川遒三州為根本,安撫苗人,勵精圖治,即便不能趁亂取白東樓藩地,自保卻不成問題,如此總不能說愧對列祖列宗。
王上以為如何? 段希忽然迸出一陣大笑,我兒,那川遒三州是給你的餌,你要得越深,就被那鈎兒紮得越深,隻等中原人一起竿,大理便亡了。
王上取笑兒臣沒什麼,段秉大怒,冷冷道,可這是天大的事,王上若有些魄力,就給個主張出來。
不錯,寡人這些年戰戰兢兢,庸碌無為,确實不再有什麼王者魄力。
段希道,不過經得一場大戰,卻比你多了些自知之明。
此事不做他想,決不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