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段秉
關燈
小
中
大
旨下國書,國書之内什麼要務一概不知,如此方好。
不可。
苗賀齡蹙眉道,為臣者豈可欺瞞國母太後? 苗大人萬不可先給自己扣上這麼頂欺君的帽子。
如意道,無論太後主子和皇上是不是心領神會,隻要苗大人推說不知道,朝廷必會向大理索要國書對質,而大理 這是大理出兵的由頭,太子段秉無論如何都不會将國書輕授于人。
正是。
如意道,兩國僵持在此,大理不能進,西王不能戰,想必才是皇上要的結果。
苗賀齡笑道:公公一席話,我茅塞頓開。
如意道:如此苗大人肩上擔子輕些,在朝中行事也更方便些。
苗賀齡知他所指,後背上寒氣冒上來,輕輕哆嗦了一記。
如意接着道:當今的萬歲爺惜土如金,除非萬不得已,絕不會将先帝打下來的疆土拱手讓人。
苗大人是當朝重臣,知道的道理遠比奴婢多,也比奴婢更懂得體恤皇上。
有些事,隻得苗大人在中原多擔待些。
今後有什麼變故,奴婢還要仰仗苗大人多多美言。
苗賀齡怔了怔,公公客氣了,彼此彼此。
如意緩緩收起了皇帝的密旨,湊着白燭點着。
請苗大人回禀萬歲爺知道,奴婢謹遵旨意,為防洩密,已将皇上密旨焚毀,皇上萬請恕罪。
苗賀齡擡起頭來,可以看到如意微微下垂的嘴角。
皇帝身邊最得寵的大太監為了洗脫皇帝猜忌,急着将唯一傍身的證據燒得一幹二淨,苗賀齡又開始思量自己當如何自處。
割地借兵,無論皇帝今後如何掩飾,東窗事發是早晚的,參與此事的人固然惶惶不可終日,那麼想出這條計策的人又會是何等下場苗賀齡和如意都突然陷入沉默,望着那明黃的細小卷軸在如意手中燃到盡頭。
酒。
如意撣拭灰燼,向外招呼,又對苗賀齡笑道,苗大人,奴婢今日出府時,大理太子故意沒有備下車轎,悄悄地遣了幾個人尾随,這等欲蓋彌彰的手段,反倒讓奴婢脫身得更快些。
現在看來,段秉想尋到苗大人的住處,無非是便于他掌控布局。
奴婢雖能确定沒有人跟上來,但苗大人不時換個地方居住,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好。
苗賀齡道,今夜我便吩咐人收拾東西啟程。
如意又道:路上為了甩脫盯梢的人,奴婢無意間闖入一處宅子,離着段秉府不遠。
雖似富貴人家,卻又不象有許多人居住,内牆裡石磚縫裡生着不少雜草,看來主人疏于管束。
奴婢來大理多月,卻未聽說段秉這條街上還住着别的什麼人。
苗賀齡道:那宅子說不定仍是段秉的,太子不住那邊,下人偷懶還是可能的。
哦如意點了點頭,苗大人吩咐這裡的坐探一聲,還是查明那宅中是誰居住為好。
有什麼不妥? 大大的不妥,要說奴婢見過的人也不少,那宅子中的園丁倒是傲慢得出格了。
※※※ 段秉掐滅了紅燭上的火苗,屋裡幽暗了片刻,又讓窗外的晨曦染得透亮起來,他一邊校閱過當天朝上要奏的本子,一邊慢條斯理地喝完了今日的第一杯茶。
差不多是卯初一刻過了些,段秉從桌上拾起宋别謄抄的慶熹皇帝國書揣入懷中,又解開貼身的衣服取出原件看了一遍,才小心翼翼從袖筒裡摸出一串鑰匙開了床頭的大櫃子,将原件鎖入其中一隻小抽屜裡。
這是二十六日的清晨,天青如洗,段秉跨出門外,讓清爽的晨風撞入懷中,仰望能見雲絲般的殘月懸于天際,更覺寰宇氣象開闊,不同尋常。
太子爺,這便宮裡去?總管王桂奔上前來,跪在段秉腳下替他捋平袍角,口中笑道,太子爺今天一早便神清氣爽,英姿勃發奴婢猜着了,定是有喜事。
段秉笑道:還沒說準的,談不上喜事。
他舉步向外走,忽而又轉頭問道:如意呢?回來了麼? 早回來了,門一開就進來了。
知道他去哪裡了? 王桂扁了扁嘴,回太子爺,又沒跟上他。
就這麼難?段秉歎了口氣,可見兵不貴多隻貴精。
王桂慚愧道:太子爺恕罪,這個差事奴婢是辦不了啦,白白耽誤太子爺的大事,反不如交代給别人做。
别人又是誰?段秉道,你要是想着偷懶,直說就是了。
奴婢怎麼敢偷懶?王桂道,奴婢覺得自己就是蠢材,幫不了太子爺。
段秉道:嗯,你倒說說看,治得了如意的又能有誰? 蘇先生啊!王桂跟着段秉一路走出來,太子爺路上想想,奴婢說的是不是有道理。
段秉怔了怔,道:王桂,這話怎麼說? 王桂笑道:太子爺不記得了?前一陣因太子爺授意,蘇先生和如意往來甚密,那兩個月,如意特别安靜,也不肯多出門。
段秉深以為意,此處閑雜人等不少,不便細談,四下掃了一眼,道:再說吧。
現在已無暇關心如意的動向,今日首要的一件就是說服大理王出兵龍門這天早上,大理王叫進來的臣工還不少,靜遠殿上黑壓壓站滿了人,段秉身處大理王寶座下首,神情恭謹,屏息聽完衆臣的奏本,不住點頭。
大理王段希上了些歲數,坐不到一個時辰便覺有些吃力,他喝了口茶,擺手道:行了,寡人要稍作休息。
他緩緩起身,一邊對着寵信的太監嘀咕:早知道便少叫幾個人。
那太監陪笑道:誰能比得上王上日理萬機,這些事交給誰辦也得十年八載的,誰叫王上挑上這付重擔了呢? 這些話隻有離着最近的段秉聽得見,他滿心的不屑也隻敢在鼻子裡嗤笑,見段希就要起身入内,忙跟上兩步,笑道:王上,臣等還有些要務上禀。
段希立即收住腳步,回頭道:既是要務,當然是要聽的。
大理王有點不情不願地坐了回來,這樣的遷就早非父親對兒子的寵溺,自段乘為段秉所殺,大理王段希便對次子心存顧忌,有時當着群臣的面,甚至會流露出些微驚恐。
哪怕是他談吐中不經意的畏縮都會令段秉苦惱不已,衆目睽睽之下,有這麼一位整日惶惶不安的君父,就算段秉竭盡全力,也撐不出忠臣孝子的體面來。
臣彈劾莸柔郡守金開文。
段秉躬身道,本月二十日,莸柔郡城大火,郡守金開文于火勢蔓延之際,竟棄百姓于不顧,擅自攜眷出城避禍,玩忽職守,緻莸柔城城池焚毀近半。
漫不經心坐于寶座的段希突然抽了口冷氣,你說的是金開文麼? 正是。
段秉垂首,将奏本高舉過頂。
太監忙接過本子奉與大理王,段希咬着牙默默翻看,臉色卻禁不住發青。
大臣中已有人不露聲色地微笑起來。
段希還是儲君時便與金開文的叔父金相邁交往甚笃,段希繼位也多虧金相邁周旋謀劃,至段希登基後,金相邁更是位極人臣,其子侄十多人在朝中都先後掌管要職,金氏一門的權勢因而登峰造極,大臣中對其腹诽
不可。
苗賀齡蹙眉道,為臣者豈可欺瞞國母太後? 苗大人萬不可先給自己扣上這麼頂欺君的帽子。
如意道,無論太後主子和皇上是不是心領神會,隻要苗大人推說不知道,朝廷必會向大理索要國書對質,而大理 這是大理出兵的由頭,太子段秉無論如何都不會将國書輕授于人。
正是。
如意道,兩國僵持在此,大理不能進,西王不能戰,想必才是皇上要的結果。
苗賀齡笑道:公公一席話,我茅塞頓開。
如意道:如此苗大人肩上擔子輕些,在朝中行事也更方便些。
苗賀齡知他所指,後背上寒氣冒上來,輕輕哆嗦了一記。
如意接着道:當今的萬歲爺惜土如金,除非萬不得已,絕不會将先帝打下來的疆土拱手讓人。
苗大人是當朝重臣,知道的道理遠比奴婢多,也比奴婢更懂得體恤皇上。
有些事,隻得苗大人在中原多擔待些。
今後有什麼變故,奴婢還要仰仗苗大人多多美言。
苗賀齡怔了怔,公公客氣了,彼此彼此。
如意緩緩收起了皇帝的密旨,湊着白燭點着。
請苗大人回禀萬歲爺知道,奴婢謹遵旨意,為防洩密,已将皇上密旨焚毀,皇上萬請恕罪。
苗賀齡擡起頭來,可以看到如意微微下垂的嘴角。
皇帝身邊最得寵的大太監為了洗脫皇帝猜忌,急着将唯一傍身的證據燒得一幹二淨,苗賀齡又開始思量自己當如何自處。
割地借兵,無論皇帝今後如何掩飾,東窗事發是早晚的,參與此事的人固然惶惶不可終日,那麼想出這條計策的人又會是何等下場苗賀齡和如意都突然陷入沉默,望着那明黃的細小卷軸在如意手中燃到盡頭。
酒。
如意撣拭灰燼,向外招呼,又對苗賀齡笑道,苗大人,奴婢今日出府時,大理太子故意沒有備下車轎,悄悄地遣了幾個人尾随,這等欲蓋彌彰的手段,反倒讓奴婢脫身得更快些。
現在看來,段秉想尋到苗大人的住處,無非是便于他掌控布局。
奴婢雖能确定沒有人跟上來,但苗大人不時換個地方居住,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好。
苗賀齡道,今夜我便吩咐人收拾東西啟程。
如意又道:路上為了甩脫盯梢的人,奴婢無意間闖入一處宅子,離着段秉府不遠。
雖似富貴人家,卻又不象有許多人居住,内牆裡石磚縫裡生着不少雜草,看來主人疏于管束。
奴婢來大理多月,卻未聽說段秉這條街上還住着别的什麼人。
苗賀齡道:那宅子說不定仍是段秉的,太子不住那邊,下人偷懶還是可能的。
哦如意點了點頭,苗大人吩咐這裡的坐探一聲,還是查明那宅中是誰居住為好。
有什麼不妥? 大大的不妥,要說奴婢見過的人也不少,那宅子中的園丁倒是傲慢得出格了。
※※※ 段秉掐滅了紅燭上的火苗,屋裡幽暗了片刻,又讓窗外的晨曦染得透亮起來,他一邊校閱過當天朝上要奏的本子,一邊慢條斯理地喝完了今日的第一杯茶。
差不多是卯初一刻過了些,段秉從桌上拾起宋别謄抄的慶熹皇帝國書揣入懷中,又解開貼身的衣服取出原件看了一遍,才小心翼翼從袖筒裡摸出一串鑰匙開了床頭的大櫃子,将原件鎖入其中一隻小抽屜裡。
這是二十六日的清晨,天青如洗,段秉跨出門外,讓清爽的晨風撞入懷中,仰望能見雲絲般的殘月懸于天際,更覺寰宇氣象開闊,不同尋常。
太子爺,這便宮裡去?總管王桂奔上前來,跪在段秉腳下替他捋平袍角,口中笑道,太子爺今天一早便神清氣爽,英姿勃發奴婢猜着了,定是有喜事。
段秉笑道:還沒說準的,談不上喜事。
他舉步向外走,忽而又轉頭問道:如意呢?回來了麼? 早回來了,門一開就進來了。
知道他去哪裡了? 王桂扁了扁嘴,回太子爺,又沒跟上他。
就這麼難?段秉歎了口氣,可見兵不貴多隻貴精。
王桂慚愧道:太子爺恕罪,這個差事奴婢是辦不了啦,白白耽誤太子爺的大事,反不如交代給别人做。
别人又是誰?段秉道,你要是想着偷懶,直說就是了。
奴婢怎麼敢偷懶?王桂道,奴婢覺得自己就是蠢材,幫不了太子爺。
段秉道:嗯,你倒說說看,治得了如意的又能有誰? 蘇先生啊!王桂跟着段秉一路走出來,太子爺路上想想,奴婢說的是不是有道理。
段秉怔了怔,道:王桂,這話怎麼說? 王桂笑道:太子爺不記得了?前一陣因太子爺授意,蘇先生和如意往來甚密,那兩個月,如意特别安靜,也不肯多出門。
段秉深以為意,此處閑雜人等不少,不便細談,四下掃了一眼,道:再說吧。
現在已無暇關心如意的動向,今日首要的一件就是說服大理王出兵龍門這天早上,大理王叫進來的臣工還不少,靜遠殿上黑壓壓站滿了人,段秉身處大理王寶座下首,神情恭謹,屏息聽完衆臣的奏本,不住點頭。
大理王段希上了些歲數,坐不到一個時辰便覺有些吃力,他喝了口茶,擺手道:行了,寡人要稍作休息。
他緩緩起身,一邊對着寵信的太監嘀咕:早知道便少叫幾個人。
那太監陪笑道:誰能比得上王上日理萬機,這些事交給誰辦也得十年八載的,誰叫王上挑上這付重擔了呢? 這些話隻有離着最近的段秉聽得見,他滿心的不屑也隻敢在鼻子裡嗤笑,見段希就要起身入内,忙跟上兩步,笑道:王上,臣等還有些要務上禀。
段希立即收住腳步,回頭道:既是要務,當然是要聽的。
大理王有點不情不願地坐了回來,這樣的遷就早非父親對兒子的寵溺,自段乘為段秉所殺,大理王段希便對次子心存顧忌,有時當着群臣的面,甚至會流露出些微驚恐。
哪怕是他談吐中不經意的畏縮都會令段秉苦惱不已,衆目睽睽之下,有這麼一位整日惶惶不安的君父,就算段秉竭盡全力,也撐不出忠臣孝子的體面來。
臣彈劾莸柔郡守金開文。
段秉躬身道,本月二十日,莸柔郡城大火,郡守金開文于火勢蔓延之際,竟棄百姓于不顧,擅自攜眷出城避禍,玩忽職守,緻莸柔城城池焚毀近半。
漫不經心坐于寶座的段希突然抽了口冷氣,你說的是金開文麼? 正是。
段秉垂首,将奏本高舉過頂。
太監忙接過本子奉與大理王,段希咬着牙默默翻看,臉色卻禁不住發青。
大臣中已有人不露聲色地微笑起來。
段希還是儲君時便與金開文的叔父金相邁交往甚笃,段希繼位也多虧金相邁周旋謀劃,至段希登基後,金相邁更是位極人臣,其子侄十多人在朝中都先後掌管要職,金氏一門的權勢因而登峰造極,大臣中對其腹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