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祝純

關燈
英明,正是臣的意思。

     成親王笑道:老王爺真有這番誠意,出寒江不難。

     當真?馬林喜道。

     隻是小王不明白。

    成親王蹙起眉尖,老王爺又是兵馬,又是戰船,人力财力扔了無數,就為了助小王固守中原? 這便要讨價還價了,馬林抖擻精神,道:鄙上倒不貪圖什麼,隻是當今撤藩心意已決,各地藩王不堪其虐,待王爺登基大寶,鄙上隻要仍在黑州為王,為朝廷戍防海務,就可以了。

     哦成親王慢慢靠回椅子裡,反而不說話了。

     王爺?馬林追問道。

     成親王笑道:兩位帶着杜老王爺的心意遠來,我們隻顧暢談,卻忘了兩位酒未盡興。

    不如先痛飲兩杯。

     趙師爺連忙起身篩酒,道:王爺說得是。

    來來來,馬兄,我敬你一杯。

     有勞有勞。

    馬林趁趙師爺擋在身前,悄悄越過他的肩膀,打量成親王的神色。

     成親王正盯着祝純看,嘴角浮着笑意。

    樂工。

    他擊了兩下掌,後艙的樂聲振作出來,铮铮镕镕的是一支琵琶。

     有樂當起舞。

    馬林使了個眼色給祝純,祝純擅做劍舞,不如此時為王爺助興。

     是。

    祝純起身,走到成親王席前,深深一躬。

     成親王道:既然是劍舞,須有劍才好,隻是此處不動幹戈,一時找不到佩劍。

    趙先生不妨去後艙,借一管洞箫來。

     趙師爺道聲好,不刻出來,向祝純捧上一管碧玉箫,通透的玉色,看來珍貴無比。

    祝純接過來道:謝王爺賜劍。

    他将玉箫淩空虛刺,風之過箫,輕吟繞梁。

     請王爺觀舞。

     随他身軀蛟龍般流動,夏日輕薄的衣袍滿室飄飛,舞成蝴蝶般翩然好看,玉箫透出的聲音漸漸尖利,在他一停一駐間,能覺他身周有勃然的殺氣張弛,看來已從劍舞變成了舞劍了。

    成親王笑意更濃,目光卻轉為深刻幽遠,顯然魂不所屬地想着别的事。

     直到樂止,祝純收回身形,成親王才綻開笑容,撫掌道:好。

     祝純鼻尖微微沁着汗,大概這一舞暢快淋漓,他意猶未盡,絲毫不在意這價值連城的寶物,隻将玉箫在指間繞弄,一連串清朗音律傾瀉而出。

    成親王體會着他嘴角陰郁的笑容,覺得那與其說是少年的玩世不恭,倒不如說是黯然的自暴自棄。

     趙師爺誠惶誠恐地收回玉箫,忙着歸還伶人。

    成親王親自斟了一杯酒,授予祝純:辛苦了。

    祝将軍不但舞姿飒爽,劍法想來也不錯。

     王爺文武雙全,看得明白。

     成親王搖頭笑道:小王可說不上文武雙全,劍法上更是一竅不通,隻是見将軍持劍之際,神采飛揚,隐有高手風範。

    這個氣勢,小王還是看得出來的。

     王爺說中了。

    馬林附和道,祝純在王府侍衛中已是一等一的高手,劍法上秉習家傳,更有獨到之處。

     唉,天下英傑雖多,卻非為我所用。

    成親王歎道,去年皇上重開武科,擇中的進士人人都是大将之才。

    現今都随皇上親征去了,離都皇宮都甚空虛,沒有壓得住的大将啊。

     馬林道:這有何難?王爺若不棄,祝純當願為王爺府中侍衛,拱衛王爺出入。

     成親王笑道:馬長史此話差矣。

    祝将軍是杜老王爺的愛将,小王怎敢掠美?再者,祝将軍家眷父母當在黑州,命他骨肉分離,進京為官,小王于心不忍。

    況且他看着祝純的神色,祝将軍自己的意思呢? 祝純毫不遲疑,道:能為王爺效命,是祝純的福分。

     原來如此。

    成親王笑了笑。

     馬林向成親王敬酒,恭喜王爺麾下又添虎将。

     正是的。

    成親王很高興,當飲一杯。

     馬林道:鄙上東王願與王爺同領天下英傑,凡王爺所需人才物力都會竭力奉上,如此誠意,王爺明察秋毫,想必明了。

     當然。

    成親王将祝純攜到身邊坐下,目光不離祝純左右,口中随便敷衍。

     如此,剛才臣所陳之情,王爺也會體諒。

     什麼所陳之情?成親王仿佛才回過神來。

     馬林極耐心地道:東王仍駐黑州,不撤藩。

     這是自然的。

    成親王坐正了身子,不過,以小王看,杜老王爺委屈了。

     馬林笑道:王爺體諒鄙上,最好不過。

     成親王慢慢道:老王爺深思熟慮,不計小利,一旦功成,甘居藩地一隅,小王是極佩服的。

    日後驅逐匈奴,複我中原疆土,怎可忘記老王爺的功勞。

     是。

    馬林道,鄙上聽見王爺這麼說,定覺安慰。

     成親王道:不過這都是後話。

    就說迫在眉睫的事:朝中大将俱已随駕北上,小王對兵法軍務甚覺生澀。

    一旦與匈奴隔江對峙,中原屯兵由那家統領? 馬林見成親王毫不迷惑,一針見血直擊要害,才知道這位小親王絕對不好對付,因而打起精神道:朝廷留守的總兵大多從未與外敵交戰過,也隻有鄙上與西王的大将素與倭寇苗人周旋,戰時定能當此重任。

    屆時可于這些人中擇一位善戰英勇者拜将,統領兵馬與匈奴對峙。

     成親王微微搖了搖頭,馬長史,匈奴與苗人倭寇絕然不同。

    匈奴軍中都為騎兵,擅在開闊平原作戰;苗人久居叢林高山,喜奇襲擅伏擊;倭寇自海上登岸,從來以步兵為主,除卻槍械,均以長刀縱橫砍殺。

    此三者戰法不同,中原守軍也有不同的對應之策。

    故北軍擅騎射,西軍耐潮熱,東軍精水戰,三軍如何混編,是絕大的難處。

    以我看,既然苗人未平,西王還是按兵不動為上。

    而既然要與匈奴隔江對峙,自然有勞東王水師沿江北進。

    但是京畿、誇州、桐州、督州的屯兵,仍當以朝廷大将統領。

     王爺,臣雖然是一介文臣,卻也知道大軍征戰,将令一統。

    這樣将水陸軍制生生隔開,兩軍如何呼應? 朝廷屯軍也沒有藩地将官統領的先例,成親王不以為然,若馬長史有這等顧慮,那麼可在朝廷總兵中擇人拜将,将東王水師一并交給他。

     馬林被他說得語塞,一時想不出如何反駁。

    趙師爺向外看了看,道:王爺,這眼看就到暑樓之下了。

     知道了。

    成親王點頭,馬長史,你我在此紙上談兵,倒不如聽聽杜老王爺的見解。

    想必老王爺對北上戍守離水早已謀劃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