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逐中的制勝秘笈
關燈
小
中
大
引虎入羊群”的決策連各集團之間起碼的利害關系也顧及不到,他們的失敗自然是遲早不可避免的。
在具體的戰役和戰鬥決策中,高明的領導人總是能考慮到自己集團的力量極限,他們一方面要消滅敵人,另一方面又要保存自己,或降低自身的消耗。
于是,他們總是想方設法調動其他集團去争鬥,自己盡量超脫,想坐收漁利,這是一種計謀和決策水平的較量。
例如孔明安排在華容道放掉手到擒來的曹操,讓曹操牽制孫權,而乘他們兩家激烈鏖戰的間隙,以少量兵力襲取了荊州等地。
孫權雖有一肚子的怨氣,卻還不得公開加兵争奪。
這時,孫權謀士顧雍建議:“為今之計,莫若使人赴許都,表劉備為荊州牧,曹操知之,則懼而不敢加兵于東南,且使劉備不恨于主公,然後使心腹用反間之計,令曹、劉相攻,吾乘隙而圖之。
”孫權采納了這個建議,這就把矛盾移到了曹操與劉備之間。
曹操接到孫權的表奏後,以丞相身份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當時二地為劉備所占,這樣,曹操又把矛盾踢給了孫權和劉備,讓他們雙方互相吞并。
矛盾被推了一個圈子,結果又回到了孫、劉之間,劉備無奈,最後隻好答應奪得西川後歸還荊州。
三個集團都想争奪利益,但都不想出兵動武、消耗自己,他們企圖以其他兩方的争鬥消耗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們不妨再看看在後來一段時期内三方的決策較量。
第一次,孫、劉結為唇齒,曹操耿耿于懷,他手下謀士陳群建議,讓操率大兵攻江南,他料到孫權受到威脅,必然求救于劉備,而劉備正有心攻西川,勢必無心援救孫權,這樣,孫權無力取勝,必然丢失江東,而操奪取江東後,可一鼓平定荊州,進而平定天下。
操采納了這個建議,率三十萬大軍,會合肥之衆,向孫權進攻。
孫權果然向劉備求救,孔明作出全新的考慮,他既沒有如陳群所料拒絕援助孫權,又沒有出兵援助孫權以消耗自己,而是讓劉備緻書于馬超,以給馬騰報仇、興複漢室為名,讓馬超興兵入關。
當馬超率三十萬西涼兵馬殺奔長安時,操隻好放棄了南征計劃,親自引兵拒敵。
第二次,曹操初得漢中後,益州震動,人們料操必然乘勝攻取西川,時劉備初得益州,人心未歸,能否抵禦曹操把握實在不大。
最後,他采納了孔明的建議,将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歸還東吳,讓東吳出兵合肥,以牽制曹操,并答應奪取漢中後歸還荊州全土。
孫權遂統帥大軍征合肥,一時緩解了益州的危急。
第三次,劉備奪取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後,曹操非常惱怒,但他未立即出兵相攻,派人去東吳約孫權攻荊州,聲言自己同時攻漢川,首尾夾攻劉備,答應破劉之後,共分疆土。
孫權謀臣步骘認為這是曹操嫁禍于東吳,他建議派人去許都見曹操,令曹仁從旱路取荊州,吸引關羽領荊州之兵向北争鋒,等荊州空虛時,東吳再派兵暗取。
孫權依計照辦。
最後,在關羽放松警惕、孔明又未派兵增援的情況下襲取了荊州。
在具體的戰役和戰鬥決策中,高明的領導人總是能考慮到自己集團的力量極限,他們一方面要消滅敵人,另一方面又要保存自己,或降低自身的消耗。
于是,他們總是想方設法調動其他集團去争鬥,自己盡量超脫,想坐收漁利,這是一種計謀和決策水平的較量。
例如孔明安排在華容道放掉手到擒來的曹操,讓曹操牽制孫權,而乘他們兩家激烈鏖戰的間隙,以少量兵力襲取了荊州等地。
孫權雖有一肚子的怨氣,卻還不得公開加兵争奪。
這時,孫權謀士顧雍建議:“為今之計,莫若使人赴許都,表劉備為荊州牧,曹操知之,則懼而不敢加兵于東南,且使劉備不恨于主公,然後使心腹用反間之計,令曹、劉相攻,吾乘隙而圖之。
”孫權采納了這個建議,這就把矛盾移到了曹操與劉備之間。
曹操接到孫權的表奏後,以丞相身份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當時二地為劉備所占,這樣,曹操又把矛盾踢給了孫權和劉備,讓他們雙方互相吞并。
矛盾被推了一個圈子,結果又回到了孫、劉之間,劉備無奈,最後隻好答應奪得西川後歸還荊州。
三個集團都想争奪利益,但都不想出兵動武、消耗自己,他們企圖以其他兩方的争鬥消耗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們不妨再看看在後來一段時期内三方的決策較量。
第一次,孫、劉結為唇齒,曹操耿耿于懷,他手下謀士陳群建議,讓操率大兵攻江南,他料到孫權受到威脅,必然求救于劉備,而劉備正有心攻西川,勢必無心援救孫權,這樣,孫權無力取勝,必然丢失江東,而操奪取江東後,可一鼓平定荊州,進而平定天下。
操采納了這個建議,率三十萬大軍,會合肥之衆,向孫權進攻。
孫權果然向劉備求救,孔明作出全新的考慮,他既沒有如陳群所料拒絕援助孫權,又沒有出兵援助孫權以消耗自己,而是讓劉備緻書于馬超,以給馬騰報仇、興複漢室為名,讓馬超興兵入關。
當馬超率三十萬西涼兵馬殺奔長安時,操隻好放棄了南征計劃,親自引兵拒敵。
第二次,曹操初得漢中後,益州震動,人們料操必然乘勝攻取西川,時劉備初得益州,人心未歸,能否抵禦曹操把握實在不大。
最後,他采納了孔明的建議,将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歸還東吳,讓東吳出兵合肥,以牽制曹操,并答應奪取漢中後歸還荊州全土。
孫權遂統帥大軍征合肥,一時緩解了益州的危急。
第三次,劉備奪取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後,曹操非常惱怒,但他未立即出兵相攻,派人去東吳約孫權攻荊州,聲言自己同時攻漢川,首尾夾攻劉備,答應破劉之後,共分疆土。
孫權謀臣步骘認為這是曹操嫁禍于東吳,他建議派人去許都見曹操,令曹仁從旱路取荊州,吸引關羽領荊州之兵向北争鋒,等荊州空虛時,東吳再派兵暗取。
孫權依計照辦。
最後,在關羽放松警惕、孔明又未派兵增援的情況下襲取了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