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個性怎能不遭非議

關燈
在三國人物中,魏延有主見,有性格,思想解放,想到做到,是一個對社會時尚無所顧忌、具有反叛精神的戰将。當時,許多人一旦跟定某個領導後,無論這個領導多麼昏庸無能,自己受的委屈多麼大,也抱定“忠臣不事二主”态度委曲求全,忍辱負重。例如,趙雲早年看到自己的上司公孫瓒為無能之輩,又非常喜歡劉備,也隻能等到公孫瓒死後才投奔劉備;黃忠為韓玄保守長沙,在韓玄要殺掉他時隻喊了一聲“無罪”就準備引頸就戮。而魏延不是這樣,他胸無所藏,想到做到,傳統禮教在他心中沒有多大地位,他對自己憎惡的東西,敢于挺身反對;對自己向往的東西,就勇敢地追求。

    但是,魏延絕不是呂布那種沒有理想、見利忘義的小人,在天下大亂、群雄紛争的環境中,他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就選定領導人一事看,魏延自少年時代就看中劉備,輾轉投奔,對劉備及其蜀國的事業忠心耿耿。他在襄陽砍死守門将士,是為了讓劉備入城,當時曹操已奪取了荊襄,聲勢浩大,而劉備正率軍敗退,處在危難之中。但他反投劉備,說明他追求的目标是堅定明确的。直到在長沙殺了韓玄,他才實現了追随劉備的夙願。

    在劉備手下作戰,他總是争先恐後。漢中斜谷界口和曹操相遇時,操招降魏延,延大罵拒絕,并設計射傷曹操。魏延的武藝、謀略及其勇敢精神,使他在蜀将中嶄露頭角,成為劉備集團的後起之秀,加上他對劉備的忠誠,因而深得劉備的器重。應該指出,劉備對待魏延的态度和孔明迥然不同。還在魏延殺了韓玄初來投降時,孔明認為魏延殺掉上司是不忠不義之舉,要将他殺掉,劉備則認為“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第五十三回)。雖然孔明又講了一大堆理由,但劉備始終沒有承認魏延有可殺之罪,堅決主張不殺。劉備自從請孔明出茅廬以後,拂逆孔明意願的時候不多,除過伐吳這是否定孔明意見比較堅決的一次。而對此事,劉備在臨終前向孔明表示了歉意,但他對保用魏延一事,至死無悔。

    據《三國志》,劉備在奪取漢中後,衆将以為關羽駐守荊州,漢中一定會讓張飛鎮守,張飛也私下認為漢中守将非自己莫屬。但出乎意料,劉備提拔青年将領魏延為漢中太守,卻讓張飛兼任阆中牧,這表明了劉備對魏延的器重。劉備領益州牧時,對他手下武将的名次排列是: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馬超(參見第六十五回),魏延位在馬超之前。後來,魏延因資曆淺薄,未被列入五虎大将之列,但他總督漢中軍馬,地位不能算低。劉備伐吳前,派身為五虎大将之一的馬超協助魏延守漢中。劉備的安排是有所考慮的,漢中遠離成都,是荊州之外第二個獨立性較大的地方,又是北抵曹魏的前哨陣地,戰略地位重要又不便直接指揮,必須要一名有謀略、武藝強,又十分忠誠的人來鎮守,而魏延正是這樣的人才。馬超雖然武藝高強,身為五虎大将之一,但他有勇無謀,不能獨當一面,隻能充當魏延的助手。魏延果然不負重托,成功地保守了漢中。

    劉備死後,孔明實際主持國事,魏延的命運立刻發生了變化。他由漢中太守被調往南方邊遠地區抵擋孟馬岱像獲。孔明在魏延來降之時就認定他是“不忠”、“不義”之人,這種成見至死未變。孔明對魏延的态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對魏延提出的建議不屑一顧。如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而孔明則不相信魏延還能提出一個比自己高明的作戰方案,不認為由魏延提出的方案還能是可行的。孔明對魏延的第二種态度是平時對他另眼相看,作戰中常把他安排在次要位置或需要詐敗的場合,如安排守街亭時他讓魏延去城後屯紮;火燒藤甲兵時,對魏延下令“限半個月内須要連輸十五陣,棄七個寨栅。若輸十四陣,也休來見我”(第九十回)。魏延自然是老大不高興,怏怏而去,最後還是完成了任務。孔明定計擊殺張郃時,又是魏延出面與張郃交戰,他敗退幾十裡,最後棄盡衣甲和頭盔、馬匹引敗兵往指定地點而逃,引誘張郃上鈎。孔明火燒司馬父子時,還是讓魏延出面誘敵,命令他“不可取勝,隻可詐敗”(第一百三回)。魏延自然依令而行。當然,戰場上需要詐敗,指揮員派哪一個将領都是應該的,但孔明碰到這些場合,總是派魏延出面。聯系對魏延的一貫态度,他這種安排的意圖就是很清楚的了。曾經在老年趙雲提出願随軍伐魏時,孔明顧慮說:“今将軍年紀已高,倘稍有參差,動搖一世英名,減卻蜀中銳氣。”(第九十一回)孔明的這種考慮無疑是對的,趙雲應該保持常勝英名,但孔明對魏延卻不屑于做這種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