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科學性的戰略戰術(1)
關燈
小
中
大
十八回)。
當劉備攻取漢中,而曹操聯系東吳,欲取荊州時,孔明向劉備建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
”(第七十三回)這是一種積極的和争取主動的戰略方針。
孔明在《後出師表》中提出“王業不可偏安于蜀都”,“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第九十七回)這也反映了他戰略上争取主動的思想。
事實上,弱小的蜀國隻有掌握戰略上的主動權,才是對自己有效的防禦,而一旦在戰略上處于被動,戰争在自己國土上進行,情況就立刻變得不可收拾,而後來的情況正是這樣。
諸葛亮關于在戰略上保持主動的思想是合理正确的,但他過分地強調這一點,連續出擊,忽視了以下幾個情況:第一,亭戰役失敗後國家元氣大傷,需要有一個恢複國力的時間;第二,兵出祁山,路途艱險,後勤供應困難;第三,連年起兵,國人有厭戰情緒。
後幾次出兵,朝廷有些高級官員已表示不贊成。
不能說諸葛亮完全沒有考慮到這些情況,他隻是過分誇大了争取戰略主動這一點,并急于攻取中原,沒有給自己軍隊提供養精蓄銳、等待戰機的機會,他常在回兵之隙操練人馬,但卻沒有選拔出超群的武将。
在對敵作戰中,孔明對敵對一方的人事情況非常了解。
赤壁之戰後,他在派關羽攻長沙時叮咛說:“今長沙太守韓玄,固不足道,隻是他有一員大将,乃南陽人,姓黃,名忠,字漢升,是劉表手下中郎将,與劉表之侄劉磐共守長沙。
後事韓玄,雖今年近六旬,卻有萬夫不當之勇,不可輕敵。
”(第五十三回)他對長沙領導班子的組成,主要人物的年齡、能力及曆史十分清楚。
孔明在舌戰群儒時,陸績曾提出了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孔明開口一句就問:“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第四十三回)以陸績的曆史調侃揶揄他。
魏國司徒王郎自負才學,想在兩軍陣前說服孔明投降,孔明反在陣前罵王郎,其中說道:“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第九十三回)孔明在初出祁山時,料到魏國隻有司馬懿才是自己真正的對手。
看來,孔明對于自己一方所要接觸的各種人物都是非常了解的,這使他在與對方的軍事鬥争和談判鬥争中非常受益。
孔明對敵人一方的情況也有了解不夠的時候,他一出祁山時,司馬懿受離間被解除兵權,孔明自忖中原已無對手,遂放心用計進兵,不料天水冀人姜維卻識破其計,大破蜀兵,孔明在敗給姜維一陣後,認真對待,了解到姜維事母至孝、母住冀縣等情況,以此作為突破口,收服了姜維。
孔明不是神,在他對敵人一方的人事情況了解不清時也會失誤,但失敗後能及時弄清敵方情況亡羊補牢,從而繼續較量,轉敗為勝。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了解對方的人事情況不是“知彼”的全部,但卻是“知彼”的最重要的内容。
孔明了解到對方主要人員的能力、性格、個人曆史及家庭情況,其一是便于選擇适當的對付手段,其二是便于自己調兵遣将,其三是使自己在談判中掌握更多的材料,保持主動地位。
當劉備攻取漢中,而曹操聯系東吳,欲取荊州時,孔明向劉備建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
”(第七十三回)這是一種積極的和争取主動的戰略方針。
孔明在《後出師表》中提出“王業不可偏安于蜀都”,“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第九十七回)這也反映了他戰略上争取主動的思想。
事實上,弱小的蜀國隻有掌握戰略上的主動權,才是對自己有效的防禦,而一旦在戰略上處于被動,戰争在自己國土上進行,情況就立刻變得不可收拾,而後來的情況正是這樣。
諸葛亮關于在戰略上保持主動的思想是合理正确的,但他過分地強調這一點,連續出擊,忽視了以下幾個情況:第一,亭戰役失敗後國家元氣大傷,需要有一個恢複國力的時間;第二,兵出祁山,路途艱險,後勤供應困難;第三,連年起兵,國人有厭戰情緒。
後幾次出兵,朝廷有些高級官員已表示不贊成。
不能說諸葛亮完全沒有考慮到這些情況,他隻是過分誇大了争取戰略主動這一點,并急于攻取中原,沒有給自己軍隊提供養精蓄銳、等待戰機的機會,他常在回兵之隙操練人馬,但卻沒有選拔出超群的武将。
在對敵作戰中,孔明對敵對一方的人事情況非常了解。
赤壁之戰後,他在派關羽攻長沙時叮咛說:“今長沙太守韓玄,固不足道,隻是他有一員大将,乃南陽人,姓黃,名忠,字漢升,是劉表手下中郎将,與劉表之侄劉磐共守長沙。
後事韓玄,雖今年近六旬,卻有萬夫不當之勇,不可輕敵。
”(第五十三回)他對長沙領導班子的組成,主要人物的年齡、能力及曆史十分清楚。
孔明在舌戰群儒時,陸績曾提出了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孔明開口一句就問:“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第四十三回)以陸績的曆史調侃揶揄他。
魏國司徒王郎自負才學,想在兩軍陣前說服孔明投降,孔明反在陣前罵王郎,其中說道:“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第九十三回)孔明在初出祁山時,料到魏國隻有司馬懿才是自己真正的對手。
看來,孔明對于自己一方所要接觸的各種人物都是非常了解的,這使他在與對方的軍事鬥争和談判鬥争中非常受益。
孔明對敵人一方的情況也有了解不夠的時候,他一出祁山時,司馬懿受離間被解除兵權,孔明自忖中原已無對手,遂放心用計進兵,不料天水冀人姜維卻識破其計,大破蜀兵,孔明在敗給姜維一陣後,認真對待,了解到姜維事母至孝、母住冀縣等情況,以此作為突破口,收服了姜維。
孔明不是神,在他對敵人一方的人事情況了解不清時也會失誤,但失敗後能及時弄清敵方情況亡羊補牢,從而繼續較量,轉敗為勝。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了解對方的人事情況不是“知彼”的全部,但卻是“知彼”的最重要的内容。
孔明了解到對方主要人員的能力、性格、個人曆史及家庭情況,其一是便于選擇适當的對付手段,其二是便于自己調兵遣将,其三是使自己在談判中掌握更多的材料,保持主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