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的人才策略

關燈
孫權在用人上能廣納賢才,舉賢任能,最突出地表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尊重和愛戴人才,廣泛聽取衆人的意見。孫權一掌江東之事,就向周瑜詢問說:“今承父兄之業,将何策以守之?”周瑜向他講了一番“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道理,并着重向他推薦了魯肅。孫權見到魯肅後,有一次同榻而卧,夜半,他就東吳的發展戰略向魯肅請教,魯肅回答說:“肅竊料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将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第二十九回)後來東吳的發展,基本上是按魯肅的這一戰略意圖進行的。曹操揮師南下之時,孫權在戰與和之間猶豫不決,他在與劉備派來的客人孔明談話時被其激怒,不禁勃然變色,拂衣退堂。但後來一聽說孔明有破曹良策,轉怒為喜:“原來孔明有良謀,故以言詞激我。我一時淺見,幾誤大事。”并複請孔明叙話,向孔明當面表示說:“适來冒渎威嚴,幸勿見罪。”(第四十三回)孫權在許多問題上都善于聽取衆人的意見,包括外集團有識之士的意見。

    其二,任人不疑。吳蜀關系一度破裂,劉備一意孤行,定要率兵滅吳,孫權同意讓諸葛瑾前去成都見劉備,以求和解。張昭對孫權講:“諸葛子瑜知蜀兵勢大,故假以請和為辭,欲背吳入蜀,此去必不回矣。”孫權向張昭講了一段往事,表達了他對諸葛瑾的無限信任,他說:“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負子瑜,子瑜亦不負孤。昔子瑜在柴桑時,孔明來吳,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其言足貫神明。今日豈肯降蜀乎?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得間也。”(第八十二回)孫權在人事問題上用人不疑,這是他成功的用人方法的重要方面。

    其三,對部下授職授權。孫權下定與曹操大戰的決心後,即封周瑜為大都督,并将自己的佩劍賜予周瑜,囑咐他說:“如文武官員有不聽号令者,即以此劍誅之。”(第四十四回)在劉備大舉進攻江南、東吳危在旦夕的關鍵時刻,孫權接受阚澤的建議,準備起用陸遜。陸遜擔心說:“江東文武,皆大王故舊之甘甯像臣;臣年幼無才,安能制之?”孫權即取所佩之劍給他,說:“如有不聽号令者,先斬後奏。”孫權還命人連夜築拜将壇,第二天請陸遜登壇拜将,并當着文武百官的面囑陸遜說:“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軍制之。”(第八十三回)周瑜、陸遜受職時都是年輕将領,資曆淺薄,孫權對他們授職授權,給予大力支持,保證了赤壁之戰和彜陵之戰的勝利。

    其四,滿足部下的願望。甘甯在破黃祖之戰中為孫權立有大功,被加封為都尉。黃祖的都督蘇飛在這次戰鬥中被俘,孫權準備将蘇飛枭首,但蘇飛曾是甘甯的恩人,甘甯入見孫權哭告說:“今飛罪當誅,某念其昔日之恩情,願納還官爵,以贖飛罪。”(第三十九回)孫權當即表示說:“彼既有恩于君,吾為君赦之。”最後免去蘇飛死罪。滿足部下的合理要求,體現了對部下感情和人格的尊重。孫權在合肥與曹兵交戰,難決勝負,他調來援兵,并親自出營迎接。聽說魯肅先到,他立即下馬等待,衆将見孫權如此禮待魯肅,非常驚異。孫權請魯肅上馬,并辔而行。私下問道:“孤下馬相迎,足顯公否?”魯肅搖頭否定,孫權又問道:“然則何如而後為顯耶?”魯肅回答說:“願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使肅名書竹帛,始為顯矣。”(第五十三回)孫權撫掌大笑,表示接受。部下各有自己的願望和要求,孫權在不損害大目标,甚或有益于大目标的前提下給部下以不同程度的願望滿足,極大地加強了相互間的感情深度。

    隻有放下架子好好納言

    魯肅像與同時代其他多數領導者不同,孫權的基業不是自創的,而是父兄傳給的。這樣,他與故舊文武官員的關系就成了難處的問題,弄不好,就會發生控制不了和不願受控的問題。孫權領導方式上的兩大特色保證了這一問題的順利解決:一是他遇事善于征求各種人的意見;二是他能放下架子,善于進行自我批評。

    孫權的自我批評常常是很誠懇、很徹底的。合肥之戰時,雖來了援兵,但孫權卻故意不用,結果戰鬥失利,大将宋謙陣亡。事後,長史張纮當面對孫權講:“主公恃盛壯之氣,輕視大敵。三軍之衆,莫不寒心。……今日宋謙死于鋒镝之下,皆主公輕敵之故。”(第五十三回)孫權當即表示說:“是孤之過也,從今當改之。”孫權公開的自我批評,表現出了一位高層領導人少有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