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斷

關燈
袁紹為十八路諸侯盟主時,是他領導才能的大亮相,但袁紹在做盟主時并無多大作為。當鮑信與孫堅被董卓手下華雄戰敗時,袁紹便向諸侯問計,自己沒有了主意。他的弟弟袁術對先鋒孫堅不發糧草,坑害孫堅,他聽而不聞。董卓劫持皇帝,從洛陽遷都長安,曹操建議乘勢追襲,袁紹卻擔心“諸兵疲困,進恐無益”。後曹操追襲董卓而回,當面責備袁紹說:“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第六回)讨伐董卓沒取得任何結果,他就與孫堅為争奪傳國玉玺而鬧起了矛盾,帶頭搞内部紛争,緻使讨卓聯盟解體。

    曹操曾和劉備議論天下人物,劉備佯稱袁紹為英雄,指出了他的突出優勢:“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謂英雄。”曹操尖銳地指出:“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第二十一回)其實,劉備和曹操分别指出的是袁紹的不同方面,曹操堅持從個人品格上考察人物,他對袁紹的評價是中肯的。袁紹出身高貴,社會交往極廣,地理位置優越,手下人才濟濟,這都是事實,但袁紹表面厲害實則沒有膽略,多于籌謀卻無所決斷,而且,他不能吸引自己的部下為實現遠大的目标而努力,而喜歡為區區小事斤斤計較,外在的優勢與内在的劣勢相比較,後者終歸是長久起作用的決定性因素,這決定了袁紹集團必然是沒有前途的。

    袁紹開始進攻曹操時,聲勢浩大,但兵至黎陽,就駐紮不前,正如曹操所料:“陳琳文章雖佳,其如袁紹武略之不足何!”(第二十二回)操見紹兵不圖進取,于是揮師進攻劉備,備求救于紹,讓其夾攻曹操,謀士田豐也建議乘操東征劉備、許昌空虛之機,直搗曹操老巢,這确是千載難逢的戰機,但袁紹卻因幼子患疥瘡的原因,不肯發兵。兒子生病能成為放棄戰機的原因麼?如果有人以“色厲膽薄”來解釋這次不肯發兵的真正原因,認為袁紹内心深處畏懼曹操,不願決戰,而以兒子生病作為推托的理由,這種解釋恐怕也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