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 用成績說話

關燈
心理學的觀點,領導人對部下的這一比拟,會使部下在潛意識中把自己認同于這位名人,從而模仿名人的風格。

    這種人物比拟式獎勵對部下性格影響的内在性和持久性是其他手段所難及的。

    操還常對初見面的人以适度地贊揚作為聯絡感情的手段,袁譚曾派辛毗出使于曹操,操與之言語投機,即當面感歎:“恨與辛佐治相見之晚也!”(第三十二回)曹操得了荊州,即撫慰荊州名士蒯越說:“吾不喜得荊州,喜得異度蒯越的字也。

    ”(第四十二回)同時封給蒯官爵。

    由于對方來自敵人集團,這種适當地贊揚就解除了對方的戒備心,消除了雙方的思想隔閡。

     曹操頻繁使用獎勵手段,但對部下的懲罰卻十分謹慎。

    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從紹軍遺下之物中撿到後方人士暗通袁紹的書信一束。

    操身旁的人建議按信逐一核對,殺掉寫信之人,操回答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第三十回)讓人将書信燒掉,不再追問。

    可以想像,如果要罰,就會搞得自己内部人心惶惶,不利于以後的建設與恢複,從長遠的觀點看,不罰比罰要好得多。

    獎勵會使部下增強自信心,懲罰會使部下對領導人産生畏懼心理,懲罰過多會使領導者與部下的關系緊張,因而應慎用之。

     曹操賞罰的獨特之處,還在于他把獎罰作為教育部下的一種手段,而不僅僅是作為對實施對象以前行為的評價。

    通過獎,他啟發部下應該怎樣做人;通過罰,他警戒部下不應該怎樣做人,從而使他為部下設定的理想人格在部下身上逐步内在化。

    曹操特别敬佩關羽“事主不忘其本”的忠義精神,這不正是他希望自己的部下所具有的精神嗎?于是他在關羽歸降期間厚加獎賞,超常标準地對待。

    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即封存操平日所賜之物,留書離去,操得知此訊後對手下人講:“财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第二十七回)關羽不接受曹操的任何禮物,因此,曹操對關羽勉強放行,以此作為關羽可以接受的最後的禮物。

    他就關羽離去一事教育部下說:“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

    汝等皆當效之。

    ”希望他的部下能對他忠心耿耿,雖百折不易其志。

    袁紹的謀士沮授被曹操俘獲,明确表示不降,曹操留沮授于軍中,以禮厚待,授卻在營中盜馬準備回到袁紹一邊,操怨而殺之,授至死神色不變。

    曹操後悔地說:“吾誤殺忠義之士也!”(第三十四回)令厚禮殡殓,建墳安葬,并在墓上題:“忠烈沮君之墓”。

    袁紹謀士審配被操俘獲後大罵曹操,曹操對他講:“卿忠于袁氏,不容如此。

    今肯降吾否?”(第三十二回)審配堅決表示不降,請求速斬。

    臨刑前,他面向城北的袁紹之墓而跪,表示對袁紹的忠貞。

    曹操将審配葬于城北,以慰其忠義之魂。

    袁譚被操所殺後,曹操将其首級挂于北門外,傳令敢有哭者斬之。

    青州别駕王修曾因谏袁譚被逐,見袁譚死并知曹操之号令,竟前來哭喪,曹操問他是否不怕死,王修回答說:“我生受其辟命,亡而不哭,非義也。

    畏死忘義,何以立于世乎!若得收葬譚屍,受戮無恨。

    ”(第三十三回)操遂命令王修收葬譚屍,并授王修以官職。

     曹操對袁紹謀士許攸的态度就有所不同。

    許攸少時曾與曹操為友,後為袁紹謀士,官渡之戰中向袁紹獻奇計,未被采納,又受審配迫害,投往曹操,向曹操獻計先斷袁紹烏巢之糧,緻使袁紹敗績。

    許攸在官渡之戰中為曹操立下了絕大功勞,後來因為戲谑許褚,被褚殺掉。

    曹操知道後狠狠地責備了許褚,厚葬了事。

    曹操對許攸被殺,并沒有過多地追究責任,并且對這樣立有大功的人,死後的處理遠趕不上沮授,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許攸背叛故主,無忠義之名,曹操極不願意在他的軍中表彰這樣的人物。

     馬騰曾與曹操門下侍郎黃奎勾結伺機刺殺曹操,不想黃奎之妾與奎的妻弟苗澤私通,苗澤探得馬騰真情,告與曹操,操設法捕獲了馬騰與黃奎全家并斬殺之。

    苗澤向曹操表示,他不願加賞,隻求得黃奎之妾為妻,操笑着答道:“你為了一婦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義之人何用!”(第五十七回)令将苗澤、黃奎之妾一同斬首。

     還有一次,操奪取漢中時,急攻張魯不下,後來打聽到張魯手下謀士楊松貪受賄賂,遂暗中使人以金帛送之,結為内應,楊松為曹操奪取漢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操平定漢中後,厚待張魯,卻将楊松斬首示衆。

    操并不過分注意對各人以前功過的肯定,而是要通過獎罰的手段告谕部下:對主上忠貞不貳的人,即使死了,也能得到好的結果,而賣主求榮的人是決然不會有好下場的。

    這對部下是無聲的但卻十分高超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