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是一把雙刃劍

關燈
劉備的思想體系屬于儒家,他在領導觀上以仁治為本。他在政治、軍事、情感、生活等各方面廣施仁義,這樣做的結果,一是使自己的政治集團具有明确的目标定向,二是保證了自己政治集團的穩定性,三是使自己在下層社會赢得了廣泛的群衆基礎。

    儒家的仁政思想在我國的封建社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劉備以此作為領導集團軍事目标的定向标準,就使自己的軍事行動不像呂布、袁術集團那樣,以眼前一時的物質利益為轉移,而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取舍,從而保證了自己良好的政治聲譽。

    同時,劉備在領導觀上以仁治為本,這就把集團内部的感情聯絡擺在了首位,保證了集團内部的關系和諧。劉備和關、張一相識,就結為異姓兄弟,使他們的關系蒙上了濃厚的手足親情色彩,生活上與關、張食則同桌,寝則同床。劉備在某些場合就座時,關、張則終日侍立不倦。與關羽有至厚私交的張遼曾問關羽:“兄與玄德交,比弟與兄交如何?”關羽回答說:“我與兄,朋友之交也,我與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第二十六回)劉、關、張三人的關系,确是集儒家倡導的朋友、兄弟及君臣間的信、悌、忠三層關系于一體的,這種關系的多重性、密切性、無間性及恒久性是不多見的。由于劉、關、張三人是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因而他們間的密切關系保證了劉備集團的持久穩定性。

    劉備是三國時期最善于聯絡感情、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領導人,如他和趙雲的交往就很典型。趙雲是當時武藝超群又辦事精細的第一流将才,劉備在起兵不久幫助公孫瓒攻袁紹時初次與趙雲相見,就甚相敬愛,有不舍之心,及與趙雲分别時,執手垂淚,不忍相離。當趙雲表示自己認公孫瓒為主是一種錯誤的選擇時,劉備感歎說:“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第七回)灑淚而别。雖然公孫瓒數次推薦劉備,有恩于他,但他讓趙雲“屈身事之”,顯然是同意趙雲對公孫瓒的看法,認定瓒将來成不了氣候,但又不好挖恩人手下的人才,隻好與這位少年将才聯絡感情,等待“相見有日”。劉備在出兵幫助陶謙抵禦曹操前,曾去公孫瓒處借兵,當公孫瓒答應借他馬步軍兩千時,劉備進一步要求:“更望借趙子龍一行。”曹操退兵後,趙雲辭行,劉備仍是執手揮淚而别。劉備在投曹操期間,聽說公孫瓒為袁紹攻破,自缢身亡,他為公孫瓒傷感,同時又惦念着趙雲,于是暗自下定了脫身離曹的決心。後來,劉備幾經輾轉,找到了趙雲。趙雲見了玄德,滾鞍下馬,拜伏道旁。劉備對衆人說:“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趙雲表白心意說:“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也。”(第二十八回)後來,趙雲成為劉備集團中的骨幹,劉備視之為幾與關張并列的心腹愛将。劉備臨終前,又單獨囑咐趙雲說:“朕與卿于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負朕言。”趙雲則哭拜于地表示說:“臣敢不效犬馬之勞!”(第八十五回)劉備在與人交往中的仁者之風,常常能打動對方的心弦,引起對方感情深層的激蕩,而這是其他領導人所不可企及的。曾一度投降曹操的關羽,魏方雖然對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極力拉攏收留,但關羽一知道劉備的下落,終歸拜别曹操,回到劉備身邊,和劉備邂逅相遇的徐庶,被曹操誘騙離去,臨走前竟向劉備表示:“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第三十六回)後來徐庶也果然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劉備以仁為本的領導觀,還導緻到他能更多地赢得社會各界,尤其是下層群衆的廣泛同情與支持。他初做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時,督郵巡視至縣,便有五六十個老人在督郵面前替他求情說話。陶謙讓徐州,劉備謙意推辭,徐州百姓則擁擠府前哭拜說:“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十二回)劉備被呂布擊敗投靠曹操途中,投宿于青年獵戶劉安之家,劉安一時尋不到野味,乃殺其妻以獻食。劉備在曹操的大舉進攻面前,從新野、樊城敗退,兩縣之民一同表示:“我等雖死,亦願随使君!”即日扶老攜幼,将男帶女,滾滾渡江。因曹操追兵将至,衆将勸劉備棄卻百姓先行撤退時,他道出了心腹之言:“舉大事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第四十一回)劉備就是時時以儒家仁的要求來規範自己,從而樹立了自己的政治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