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觀與決策法
關燈
小
中
大
可見,在戰役、戰鬥的決策上,各集團的領導人總是盡量不直接動用武力,他們做決策的基本原則是:第一,以自己的政治意圖為決策的最高目标;第二,設法消耗别人,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他們決策的基本方法是在各個集團的相互關系上大做文章,挑起其他集團間的矛盾,争取自己的同盟軍。高明的領導人做決策時,善于在更大的争奪圈中考慮問題,他們能利用這個争奪圈中身處邊緣位置的軍事集團,巧妙地利用他們與自己敵人的矛盾,建立起大範圍的同盟關系對付自己的敵人。有哪一個集團的領導人對做出這種決策不持認真分析的态度,必然在複雜的争鬥中使自己一方處處被動,為他人所算,因為這是一種才能和智慧的較量。
領導人在考慮作戰計劃時,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敢冒風險,善于做出風險決策。孔明在身邊無兵力時,面臨司馬懿的大舉進攻采用“空城計”,即是一次風險決策,這次決策成功地保護了自己,又為自己軍隊鄧艾像的撤退争取了時間。這是一種防禦式的風險決策。司馬昭派兵滅蜀時,鄧艾率三萬精兵偷渡陰平小路,他鑿山開路,懸索搭橋,沿路還分兵留守險峻之處,幸得後主劉禅麻痹大意,撤掉了孔明生前安排留守險要之兵。鄧艾兵抵江油城,隻剩兩千人。他不敢停留,一鼓奪取江油,又連下涪城、綿竹,取得了奪取成都的決定性勝利。鄧艾偷渡陰平時,有幾次都是軍士以氈裹身,從山上滾下,有進路而無退路,蜀兵若有百餘人守其險要,兵士将全被餓死,這種作戰計劃是一種進攻性的風險決策。
風險決策在軍事鬥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防禦中,把握較大的風險決策實際上正是保守性決策,在進攻中,風險決策一旦成功,可以保證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功,就戰争的全局來講,它消耗少,費時短,功效大,決策人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孔明一出祁山時拒絕采納魏延關于兵出子午谷徑取長安的風險方案,他從大路進兵,損兵折将,耗費國力,屢不得手,這是他用兵的一次戰略性失誤,連司馬懿也不無遺憾地說:“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第九十五回)風險決策得以成功的基本條件是:第一,決策要有起碼的客觀依據。依據越小,風險越大,因此依據絕不能降低到零;第二,領導人要有實施決策的膽識和必勝的信心,要以自己的勇氣和決心鼓舞激勵全軍将士,一旦實施,絕不能中途畏縮動搖;第三,進攻性風險決策的實施要保證“兵貴神速”,使敵方無掩耳之機。世界上沒有萬全的選擇,當然就沒有萬全的風險決策,高明的領導人隻是在各種決策中選取最優方案。
在決策方式上,領導人要想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參與決策。高明的領導人常是主動征求部下的意見,讓他們充分發表見解,然後自己從中選擇、補充或糾正。曹操手下謀士極多,他在行動作戰前總是問計于衆謀士,比如在如何對待劉備來降的問題上,在圍剿呂布和迎戰袁紹時,他都征求謀士的意見。讓部下參與決策的好處是:第一,能發揮衆人的智慧,避免領導人一人思考問題的片面性;第二,讓部下多角度地考慮問題,便于領導人在多種方案的亮相比較中選取最佳方案;第三,讓部下參與行動方案的制定,讓他們充分了解方案,便于他們宣傳和貫徹;第四,能逐步培養部下的參與意識,提高他們的責任心。
讓部下參與決策,應當注意到:第一,領導人自己要有主見,贊成什麼,反對什麼,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不能自己含含糊糊,動搖不定。袁紹是一名喜歡讓部下參與決策的領導人,但他胸中無數,好謀無斷,遇事決策方案雖多,沒有起到任何好的作用。第二,對部下提出的任何意見,都不要妄加懷疑。三國後期諸葛誕在淮南反叛司馬昭,被司馬昭圍困于壽春城内,謀士蔣班、焦彜建議說:“城中糧少兵多,不能久守,可率吳、楚之衆,與魏兵決一死戰。”諸葛誕發怒道:“吾欲守,汝欲戰,莫非有異心乎!”(第一百十二回)将領文欽建議說:“糧皆盡絕,軍士餓損,不如将北方之兵盡放出城,以省其糧。”誕又發怒說:“汝教我盡去北軍,欲謀我耶?”遂将文欽斬首。在這類領導人跟前,誰有好的設想還敢提出?第三,衆人決策,确實應該注意決策的保密性和時效性。
領導人在考慮作戰計劃時,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敢冒風險,善于做出風險決策。孔明在身邊無兵力時,面臨司馬懿的大舉進攻采用“空城計”,即是一次風險決策,這次決策成功地保護了自己,又為自己軍隊鄧艾像的撤退争取了時間。這是一種防禦式的風險決策。司馬昭派兵滅蜀時,鄧艾率三萬精兵偷渡陰平小路,他鑿山開路,懸索搭橋,沿路還分兵留守險峻之處,幸得後主劉禅麻痹大意,撤掉了孔明生前安排留守險要之兵。鄧艾兵抵江油城,隻剩兩千人。他不敢停留,一鼓奪取江油,又連下涪城、綿竹,取得了奪取成都的決定性勝利。鄧艾偷渡陰平時,有幾次都是軍士以氈裹身,從山上滾下,有進路而無退路,蜀兵若有百餘人守其險要,兵士将全被餓死,這種作戰計劃是一種進攻性的風險決策。
風險決策在軍事鬥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防禦中,把握較大的風險決策實際上正是保守性決策,在進攻中,風險決策一旦成功,可以保證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功,就戰争的全局來講,它消耗少,費時短,功效大,決策人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孔明一出祁山時拒絕采納魏延關于兵出子午谷徑取長安的風險方案,他從大路進兵,損兵折将,耗費國力,屢不得手,這是他用兵的一次戰略性失誤,連司馬懿也不無遺憾地說:“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第九十五回)風險決策得以成功的基本條件是:第一,決策要有起碼的客觀依據。依據越小,風險越大,因此依據絕不能降低到零;第二,領導人要有實施決策的膽識和必勝的信心,要以自己的勇氣和決心鼓舞激勵全軍将士,一旦實施,絕不能中途畏縮動搖;第三,進攻性風險決策的實施要保證“兵貴神速”,使敵方無掩耳之機。世界上沒有萬全的選擇,當然就沒有萬全的風險決策,高明的領導人隻是在各種決策中選取最優方案。
在決策方式上,領導人要想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參與決策。高明的領導人常是主動征求部下的意見,讓他們充分發表見解,然後自己從中選擇、補充或糾正。曹操手下謀士極多,他在行動作戰前總是問計于衆謀士,比如在如何對待劉備來降的問題上,在圍剿呂布和迎戰袁紹時,他都征求謀士的意見。讓部下參與決策的好處是:第一,能發揮衆人的智慧,避免領導人一人思考問題的片面性;第二,讓部下多角度地考慮問題,便于領導人在多種方案的亮相比較中選取最佳方案;第三,讓部下參與行動方案的制定,讓他們充分了解方案,便于他們宣傳和貫徹;第四,能逐步培養部下的參與意識,提高他們的責任心。
讓部下參與決策,應當注意到:第一,領導人自己要有主見,贊成什麼,反對什麼,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不能自己含含糊糊,動搖不定。袁紹是一名喜歡讓部下參與決策的領導人,但他胸中無數,好謀無斷,遇事決策方案雖多,沒有起到任何好的作用。第二,對部下提出的任何意見,都不要妄加懷疑。三國後期諸葛誕在淮南反叛司馬昭,被司馬昭圍困于壽春城内,謀士蔣班、焦彜建議說:“城中糧少兵多,不能久守,可率吳、楚之衆,與魏兵決一死戰。”諸葛誕發怒道:“吾欲守,汝欲戰,莫非有異心乎!”(第一百十二回)将領文欽建議說:“糧皆盡絕,軍士餓損,不如将北方之兵盡放出城,以省其糧。”誕又發怒說:“汝教我盡去北軍,欲謀我耶?”遂将文欽斬首。在這類領導人跟前,誰有好的設想還敢提出?第三,衆人決策,确實應該注意決策的保密性和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