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孔明三次用兵得失的分析(1)

關燈
者勝。

    ”(《謀攻篇》)劉備深知諸葛亮是一位用兵能手,遂交給他全盤指揮權,雖然對這次初戰的安排也曾心有疑慮,但并不妄加幹預,這也是博望坡取勝的重要原因。

     博望兵敗後,曹操起兵五十萬,分兵五隊,選定吉日出師,欲蕩平江南。

    時荊州劉表已死,兒子劉琮在外戚集團的主持下秘密降曹,曹軍無所顧忌,直趨新野,曹仁所領前隊十萬人馬已至博望。

    緊急情況下,諸葛亮策劃了火燒新野的方案:第一,張榜曉谕居民,願跟随者退往樊城暫避,安排孫乾等人接應和救濟。

    第二,令關羽領一千人去白河上遊埋伏,各帶布袋,裝滿沙土,遏住河水,來日三更聽見下遊人喊馬嘶,曹軍渡河,則急取布袋,放水淹之,領兵順水殺下。

    第三,讓張飛領一千軍馬埋伏于博陵渡口水勢慢處,曹軍被淹後從此逃難,可乘勢殺來接應。

    第四,讓趙雲引軍三千,分四隊:三隊在城之西、南、北三門民房中藏上硫磺焰硝等引火之物,待曹軍黃昏後入城時,乘風勢将火箭射入城中,在外呐喊助威,放曹軍自東門出走。

    趙雲自引一隊精兵埋伏于東門之外,待敵軍受火出逃時擊之。

    第五,劉封、糜芳二人領兩千軍在新野城外三十裡鵲尾坡前屯駐,一見曹軍,打旗分軍而行,以為疑兵,待敵軍過後分頭埋伏,見城中火起即可追殺敗兵。

     許褚領三千先鋒兵到鵲尾坡時,見有打旗行進之兵,心中大疑,飛報後軍曹仁,曹仁到時,坡上卻不見一人,二人知是疑兵,商定晚前奪下新野歇馬。

    隻見新野城空無一人,知百姓已走,即尋房做飯。

    忽然火燒新野 ,西、南、北三門火起,風助火威,滿城通紅,曹仁領衆将自東門冒煙而出,軍士自相踐踏,死傷極多。

    出東門不遠,遭到趙雲部隊的伏擊,軍士焦頭爛額,逃至白河邊,喜得水勢不深,争相渡河。

    關羽在上遊聽得嘶喊,令軍士掣起布袋,水勢滔天,滾滾而下,曹軍溺死者極多。

    逃生者行至博陵渡口,卻被張飛截住掩殺。

    劉備數路軍馬會合追襲,曹仁、許褚落荒而逃。

     面對曹操五十萬大軍的進攻,諸葛亮采取“不若則能避之”(《謀攻篇》)的策略,欲撤至樊城。

    在撤退前,他決定對曹仁的十萬先行部隊予以重創,挫敵鋒芒,于是策劃布置了火燒新野之戰。

    “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軍争篇》)他讓劉封等豎旗于鵲尾坡,是白晝間的疑兵措施,意在遲滞曹軍行進,保證曹仁大軍進新野的時間拖至黃昏之後。

    因為“發火有時,起火有日”(《火攻篇》),諸葛亮嚴格地把握着戰鬥的進程。

     火燒新野時,諸葛亮借用“圍師必阙”(《軍争篇》)的原則,三門引火,獨缺東門,放其逃生。

    但“火發于内,則早應之于外”(《火攻篇》),逃出城的曹兵又遭到趙雲一支伏兵的截擊。

    在白河之上和博陵渡口,諸葛亮采取“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勢篇》)的方針,活用“半濟而擊之”(《行軍篇》)的思想,以伏兵和河水為雙重手段兩次痛擊敵軍,曹仁十萬大軍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