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虧一篑失在用人(3)

關燈
赤壁大戰前,劉備集團幾無容身之處,他們曾一度想奪取荊州,但荊州被曹操奪取,後來與孫權集團結成聯盟對付曹操,但其間矛盾很大,隻是由于曹操大兵壓境,這一矛盾才降到了次要地位,未能公開化。劉備集團聯絡孫權集團對付曹操,但若沒有曹操集團的存在,孫權集團馬上會吃掉他們,而他們在當時尚無還手之力,這就決定了劉備集團隻能在孫權與曹操矛盾鬥争的夾縫中生存,他們必須在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謀求這兩大軍事集團的平衡,以求得自身的發展,因此,他們既要抑制曹操集團的強大,又不能沒有曹操集團對孫吳的牽制,曹操赤壁兵敗,這是曹魏勢力退縮和孫吳勢力發展的轉折點,二者的平衡已經基本形成,如果這時再要斬殺曹操,就必然造成曹操集團的崩潰,孫權集團就會迅速膨脹,并吞劉備集團,這是孔明所不願見到的情況,因此即使曹操已成甕中之鼈,可以手到擒拿,但仍不如将其放掉。事實上,當劉備後來初得荊州時,孫權、周瑜即想起兵奪之,隻是怕曹操乘虛來攻,才未操動幹戈。如果在華容道上殺了曹操,恐怕劉備亦難占有荊襄,更不易占領西川了。孔明要放掉曹操,可以不在華容道設兵,讓曹操自己走掉行了,為什麼要派關羽去,任其放掉?原來,劉備集團内部有一個小宗派,它以關羽為代表,自恃才高功大,目中無人,有時甚至敢與軍師孔明相頂撞。例如孔明初次用兵,關羽與張飛說了許多怪話,不聽調遣,當時多虧有劉備交給的劍印在手。孔明幾次用兵如神,張飛已被折服,但關羽的自矜之氣仍未徹底改變。例如,當孔明提出對他捉操有所擔心,怕他放走曹操時,他敢對孔明說:“軍師好心多!……”這實是指責說孔明的心眼太多,而且,他為孔明立下軍令狀後又反問孔明:“若曹操不從那條路上來,如何?”要逼軍師為他立軍令狀,他對軍師尚且如此,對其他人更不放在眼裡。關羽身邊除張飛外,還有關平、周倉等人追随,他們自成一體,形成集團内部的小山頭,如要實行組織處理,一是沒有有力的借口;二是關羽的追随者、崇拜者較多,若處理不妥,消極影響大;三是關羽屬劉備的嫡系,關鍵時刻有劉備的保護。因此孔明要想處治關羽,一定要慎重地選擇機會,尋找借口,不使任何人産生異議。這次,讓關羽伏兵華容道,由于他義氣深重,必定會放掉曹操,這就提供了懲治他的絕好機會。——孔明是要借這件事平山頭,煞煞關羽的威風。

    可見,孔明既要讓曹操逃走,又要讓曹操在關羽的手下逃走,他有意安排,讓關羽放走曹操,是要平衡本集團外部和内部兩種關系:對外,他要平衡孫權與曹操兩大軍事集團的關系;對内,他要防止宗派傾向的形成。“放曹”事件結束後,孔明的兩個目的全部達到。曹操與孫權兩大軍事集團相對峙,互相牽制,以緻劉備奪取荊襄後,孫權雖十分怨恨,仍不敢輕舉妄動,使劉備集團赢得了進一步發展的時機,為實現三足鼎立的戰略計劃做好了積極的準備。同時,就本集團内部來說,關羽回兵後已自知罪過非小,劉備也承認關羽違反軍法,讓記下關羽罪過,以後将功贖罪。

    順便應提到,孔明與關羽互有意見,劉備對此心裡是清楚的。劉備後來大舉伐吳,口口聲聲要“削平江南,殺盡吳狗”,這是他對東吳仇恨心理長期壓抑的一次大發洩,關羽被殺正是提供了這種心理能量的發洩口。孔明、趙雲等人當時僅僅将伐吳看成是劉備為關羽的報仇行為,他們一味地勸劉備暫勿與關羽報仇,但這種勸說是出自平時對關羽有意見的官員之口,因而無法得到劉備的相信。劉備對孔明言聽計從,事之如師,在這件事情上卻一反常态,甚至當孔明上表勸谏時,劉備擲表于地,沒有一點客氣。孔明送劉備出師後回成都,他對衆官員說:“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也。”(第八十一回)才能和口辯遜于孔明的法正反能勸阻劉備,辦到孔明所辦不到的事,就是因為法正除與劉備個人關系密切外,他與關羽正面接觸少,沒有個人怨情,他的勸阻能以完全客觀的面貌出現,容易使劉備接受。孔明沒有後面這一條件,他越是勸說勿與關羽報仇,越是刺激起劉備的逆反情緒。劉備要将興兵報仇之舉做給諸官員看,一場戰争自然不可避免。